青蓝网>教学资料>说课稿>地理说课稿

地理说课稿

时间:2021-03-26 22:36:33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关于地理说课稿范文八篇

  作为一名教师,通常需要用到说课稿来辅助教学,说课稿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快来参考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地理说课稿8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关于地理说课稿范文八篇

地理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人是一切社会的主体,人的生存离不开自然环境,关于世界的人口在迅速增长的这个结论,学生已了解,但是如何准确、科学的表述从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人口的增长速度的变化及其带来的影响?人口分布的不平衡,分析为什么存在这么大的差异?学生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和理解,还远远不够,本章从人地关系的角度,阐述了有关人口地理方面最基本的一些知识,为今后学生参加生产实践和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人口的增长、分布及人口问题是人口地理中最基本的知识,也是学习本章各部分知识的基础。

  1、教学目的。

  (1)知识与技能:理解人口增长、分布的特点、世界人口问题及其对社会、环境和经济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学生学会运用地图、资料,说出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状况。通过地图,能分析影响各地区人口密度的自然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世界人口问题,让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人口观,意识到“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的紧迫性,并从中学会用辩证的眼光去分析问题, 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2、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的特点。

  (2)人口增长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

  教学难点:

  (1)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密度的概念。

  (2)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

  (3)人口问题及对策。

  二、说教法。

  以"读图+练习"的教学方式为主,充分利用课本所提供的练习和资料,创设情境、启发,体现地理课堂的特色,另外本节内容主要运用FLASH课件来讲述,集录像、图表于一身,变抽象为形象,让学生更易于接受。

  三、说学法。

  读图分析、推理、比较、讨论、辩论,从量到质地认识和理解世界人口状况。

  四、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设计六个环节,分别是:问题——设疑、讨论——辨析、归纳——总结、演绎——巩固、迁移——深化、升华——结束。

  第一环节:我用(视频)《复活节岛》的故事引入,从感观上吸引学生,激发探求新知识的好奇心理。

  第二环节:从认读数字6500000000入手,通过以下活动了解世界人口。

  (一)资料分析。

  培养学生运用文字材料,分析问题、总结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计算讨论。

  变抽象为形象,让学生从感观上感受到人口的增加,并培养他们分析、总结的能力。

  (三)情景表演。

  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人口的增长给人类带来的种种问题。

  (四)换位思考。

  让学生换位成国家人口政策的宣传员,设计宣传语和宣传画。这样培养了他们创造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绘画能力。

  (五)读图分析。

  培养学生利用地图综合地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第三环节:我让学生用简练的语言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和感想。

  第四环节:为了激发学生的答题兴趣我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用竞赛的方式进行练习,并对答对的同学进行奖励。

  第五环节:我安排了两项作业

  (一)我家的人口

  (二)家乡的人口分布情况调查

  以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

  最后我用激情和语言结束全课,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并播放动画《梦》,呼吁希望这个可怕的梦不会成为现实!

地理说课稿 篇2

  一、 本课题提出的思路

  此次出课正赶上高一地理总复习结束期间,第二轮综合复习基本结束,马上就要会考了,在会考考纲中有明显的规定,读图分析题占30分,以中等难度为主,属于知识的灵活运用。有必要将学生掌握得并不太好的内容综合复习一下,特制定了本课题。知识点涉及地图的定向、等值线图的判读、日照图的判读、气候类型图的判读等。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直观手段进行教学,不但容量大,而且效果好。

  二、 教学目标的确定

  本节课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读图,地图的定向属于初中地理的内容,但有不少学生并没有完全掌握,另外这部分知识也是地理学科学习的基础知识,有必要进行复习,日照图的判读,是高中地理上册中难度较大的部分,也是每次考试必有的内容,可以充分考察学生对第一单元的掌握情况。会考大纲中要求学生能判读等压线图,在图上判断高、低压中心;空气运动方向;风力大小;天气状况等。气候类型图的判读也是会考的考点之一。因此,我将日照图的判读和等值线图的判读及气候类型图的判读定为本课的重点;将等压线图的判读和日照图的判读定为本课的难点。

  三、 教学过程与方法

  由于是专复习课,应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要说的话留给学生说,教师在此过程中起&“导&”的作用,并且要把学生的话概括起来,形成方法。通过练习,及时巩固,加深印象。

  (一)地图的定向

  采用三个练习题,让学生总结地图定向的方法,教师及时总结,概括出地图定向的基本方法:一般地图,面对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有指向标的地图,要根据指向标定向;有经纬网的地图,要根据经纬网定向,同一条经线表示南北方向,同一条纬线表示东西方法。

  (二)日照图的判读

  是地理教学中的难点,利用本人依自己思路制作的课件,讲清日照图的类型,然后让学生判断各种日照图中的晨昏线、地方时、正午太阳高度、昼长情况,最后总结出日照图的读图要点:晨昏线的判断依地球自转而定,地方时的判断应在赤道上进行(日出6时,日落18时),正午太阳高度的判定应掌握计算的方法。昼长情况应看该点纬线的昼夜分布状况。通过练习及时巩固,提高效率。

  (三)等值线图的判读

  从等高线入手,带出等压线,重点落在等压线图的判读上,引导学生判断高、低压中心、天气状况、风向和风力的大小;温带气旋中锋面的判断及锋面天气的判断。教学中应注重学生已有的基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多参与,多说多写多做。

  (四)气候类型图的判读

  气候类型图的判读应抓住基础知识,气候类型的分类和特点。具体区分时应掌握依据气温和降水两个要素。教学中先引导学生判断,然后总结方法,辅以练习。

  四、 题外话

  这是一节现代教育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的研究课,我觉得应该通过一节课的教学,及时将素材积累起来,形成备课素材库,以备后用。同一学科应制作本学科的网页,收集各单元、各章节的素材,积累起来,形成一种共享资源。同时,为本课题的结题做好准备工作。

地理说课稿 篇3

  各位评委老师、各位同学大家好。今天我为大家说课的题目是《地球的形状》,下面我将从说教材与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准备、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等六个方面来对本课作具体的阐述。

  一、说教材与学情:

  《地球的形状》是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我们的地球》中的第一课。本单元是小学生较全面地认识、了解、探索地球的起始单元,引导学生从地球表面到地球内部去认识地球。本课主要是让学生对地球有一个基本的了解,知道人们对地球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对这一科学史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是不断发展的观点,并且知道地球的形状、大小。

  六年级的学生对地球的知识已经有所了解,也知道了地球的形状,但对于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却知道的很少。另外,他们经过两年的科学课学习,对科学探究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多数学生已经具有收集资料、分析整理概念的能力。

  二、说教学目标:

  综合以上的分析,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一)科学知识:

  (1)知道地球的形状、大小;

  (2)知道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科学探究:能通过查阅整理从书刊及其它途径获得的科学资料,了解地球的概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人类为科学认识地球所做的努力,相信科学是不断发展的;并且愿意和同学们一起合作交流。

  三、说教法和学法: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本课用资料、文字、图片,让学生整理分析得出结论。采用多媒体展示,结合探究式提问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师生归纳概括,引导学生了解古今人们探究地球的历史的全过程,自主开展探究活动,给学生显示自我才能的机会,使学生真正成为科学探究主人。

  四、说教学准备:

  地球仪、小船、相关课件及图片、多媒体资源以及让学生自己在课前找与本节课有关的资料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地球课件,同学们这是什么?导入本节课主题——地球。

  2、谈话:这就是我们人类居住和生活地方,但是,地球的形状是个什么样的,地球有多大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些知识。板书课题:地球的形状

  3、让学生展示自己课前搜集的资料。

  在课件中出示宇航员拍摄的地球照片或其他反映地球实景的照片,让学生说说看到了什么。

  4、小组讨论:关于地球,你已经知道些什么,还想知道些什么?

  (注意提醒组长做好分类记录)

  5、小组汇报。

  (二)带领学生经历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1、谈话:

  同学们对于地球的认识基本来自于书和电视,现在科学技术发达了,人们对地球有了正确的.认识,古代人又是怎样认识地球的呢?

  出示图片,一种是古代印度人对地球的认识,一种是古代中国人对地球的认识。 学生讨论交流,我适当补充。

  2、在高科技的今天,人类已经飞出地球通过卫星照片证实了地球是个球体,那么想象一下,如果我们没有飞进太空,怎样证明地球是个球体呢?

  板书:结论:圆球体

  证明:从太空看地球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对所提问题进行假设。

  3、看课本,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三)介绍古代人认识地球形状的历史:

  1、提问课本中张衡和亚里士多德的猜想是什么?

  板书:猜想:球形,并说出他们猜想的依据是什么?

  板书:依据:月食。

  2、后来,人们站在海岸边看远处的航船,发现进港的船只总是先看见桅杆,在逐渐看见船身;出港的船只总是先不见船身,然后桅杆才逐渐隐没在海平面下,据此,人们又有了猜测。

  小实验:观察进港的帆船,论证地球的形状。

  提示:观察者眼睛要平视,“开船者”要控制船的速度,不要太快。 学生观察试验后,得出自己的结论。

  板书:看远处的航船。

  3、介绍麦哲伦环球航行。

  板书:证明:环球一周。

  4、提问:通过对地球形状的认识,你有何收获?

  (四)认识地球的大小。

  1、介绍利用科学技术观察到的地球。

  苏联、美国的人造卫星、宇宙飞船;中国的神州系列宇宙飞船。

  2、谈话:根据收集到的资料,谁来说说地球有多大?

  3、学生介绍有关地球赤道周长、半径、表面积等相关数据,根据学生的回答,把这些数据展示出来。

  4、谈话:根据这些数据你们能想象出地球的大小吗?我们知道中国的面积是960万平方公里,那么你们能猜猜一个地球相当于多少中国面积吗?学生计算猜想。

  5、展示中国地图和世界地图,并在地球仪上找出中国的位置,看一看中国在地球上有多大,用类比的方法帮助学生认识地球的大小。

  (五)拓展活动。

  1、算一算,如果你以每小时4千米的速度,每天行走8小时,当你绕行赤道一周后,你的年龄该有多大。

  2、如果时间还有剩余的话,在课件中展示若干关于地球知识的简单小问题。

  六、说板书设计:

  地球的形状①

  猜想:球形④

  依据:月食⑤

  看远处的航船⑥

  证明:环球一周⑦

  从太空看地球③

  结论:圆球体②

地理说课稿 篇4

  各位评委老师,下午好!

  现在开始我的说课,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地形类型齐全,山区面积广大。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过渡句】在正式内容开始之前,我要先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

  《地形类型齐全,山区面积广大》选自人教版(20xx版)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地形和地势》这一节中的第一个框题。中国的地形特征是学生在掌握了我国国土的基本特点,了解基本国情后,认识中国自然环境的重要一步。同时与将要学习的气候、水文等关系密切,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教材首先是以图文的形式介绍了我国五种地形类型,引出我国是一个多山国家的特征。其次用文字、地形图呈现我国山脉分布规律和主要地形区。学好本节能帮助对我国自然环境有初步感受,也能为今后学习自然地理打下基础。

  二、说学情

  【过渡句】授课过程中需要关注自己的授课对象,本次课所面对的学生具有以下特点:

  通过七年级的地理学习,初一学生对初中地理新课程的学习要求和方法有了一定了解,但是学生还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读图分析能力、概括归纳能力还有待提高。对本部分的学习,学生已经对知识有了一定的基础。因此,针对本部分地形特征来说,我会采用直观式教学的方式,以地图为基础,从学生的能力出发,引导学生进行学习。

  三、说教学目标

  【过渡句】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学生实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结合中国地形图,归纳我国地形特征,并能解释地形与当地人类活动的关系。

  2.通过多种途径归纳我国的地形特征,提升归纳总结能力。

  3.增加对我国国情的了解,树立因地制宜的理念,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

  四、说教学重难点

  【过渡句】根据教学目标、学生特点以及教材内容。

  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是我国的地形特征,我国地形特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五、说教学方法

  【过渡句】为了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顺利达成教学目标。

  我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地图法、小组讨论法、谈话法。

  六、说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巧妙的导入,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注意力,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我将采用多媒体导入的方式。上课伊始呈现《中国分层设色地形》图,提问学生:是否还记得这是一幅什么图?什么又是地形?学生回答后追问:地形的类型有哪些?我国的地形又有什么特征呢?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进而导入今天的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1.地形类型齐全

  首先我会展示《中国的地形》图,引导学生读图并思考:我国主要的地形类型有哪些?我国的地形特征是什么?学生通过读图能够说出我国主要地形类型齐全,有山地、高原、盆地、丘陵、平原。

  然后我会组织学生在地图册上对应的《中国地形图》中,用不同颜色的水彩笔描画不同走向的山脉,并尝试分类识记。师生共同总结得出我国山脉的主要走向有:东西走向,东北-西南走向,西北-东南走向。

  最后我会引导学生将近似东西和南北走向的山脉连起来,构成网格图,并找出主要山脉两侧的地形区。从而明确纵横交错的山脉就像大地隆起的脊梁,构成了我国地形的“骨架”。在山脉构成的“网格”中,镶嵌着高原、盆地、平原和丘陵。

  【设计意图】中国的山脉和地形,学生已有一定了解,可以设置“山脉位置画一画”的游戏去呈现这部分的知识点,且该部分知识为本节内容重难点,结合中国地形图能够帮助学生理解与掌握,更好地识记中国的山脉。

  五种常见的地形类型我国都有,但每种地形的占比是一样的吗?从而引入下一个知识点的讲解。

  2.山区面积广大

  我会先组织学生猜想:我国哪种地形类型占比最高?学生自由交流,畅所欲言。然后我会展示《中国各类地形面积比例》图,引导学生读图,并思考:我国以哪类地形为主?学生通过读图不难得出我国地形主要以山地为主。最后我会进行补充:通常把山地、丘陵,连同比较崎岖的高原统称为山区。据统计,我国山区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2/3,故而山区面积广大。

  3.地形与人类活动

  首先我会组织学生结合教材阅读材料,以地理兴趣小组为单位,5分钟时间讨论:我国的地形对我国居民的生产与生活有何影响?在学生小组讨论时,我会进行巡视指导,指导学生可以从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进行分析。然后由小组派代表发言,并给予学生鼓励性评价。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得出:我国地形复杂多样,可以进行多种经营,但是我们也要认识到我国山区多,平原少,因而耕地资源不足,山区在发展林业、牧业、旅游业、采矿业等方面往往具有优势。我们在对地形进行利用的时候一定要因地制宜,合理开发。

  【设计意图】本部分是本节内容的重难点,小组讨论的形式可以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集思广益,也能够锻炼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和能力。

  环节三:巩固提高

  为了帮助学生巩固山脉和地形的位置。在新课教学完之后,我会设置一个“我说你指”的游戏,学生一个说山脉或地形名称,另一个指出在地图中相应位置。

  环节四:小结作业

  在课堂结束前,我会和学生共同总结本节课内容。

  并布置以下作业:搜集资料了解我国山区发展经济有哪些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以此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七、说板书设计

地理说课稿 篇5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大家上(下)午好,我是来自xx,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地球的自转

  本节课选自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三节的内容—地球的自转及其意义。教学对象为高中一年级的学生。

  学生初中的科学已经学习了地球的运动的基本原理,比如自转角速度、线速度。高中生的好奇心强、观察敏锐,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插入学生自己动手的小实验模拟地球的自转。

  新课标对本节课的要求是:分析地球自转的意义

  根据新课标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学生能够模拟地球的自转

  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话概括出自转的意义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分析,在教学中我突出直观教学,主要采用演示法和情境法。利用地球仪等教具动手演示,将难以观测和想像的地理过程模拟出来,既激发学生兴趣,又形象生动;通过合理创设一些情境,设计恰当的问题,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

  我的整个教学过程可以分为:设问质疑,导入新课——类比情景,剖析问题——创设情景,总结归纳三个环节,首先我们来看第一个环节:

  设问质疑,导入新课——

  在课堂上我会这样问同学们:地球的形状(两极稍扁、赤道略鼓形的球体)为什么不是正球形?“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该怎样解释?从而导入新课。 类比情景,剖析问题—— 对于第一部分,我将从方向、周期和速度三方面来讲述地球自转特点。通过让学生拨动地球仪来得出地球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的,然后我边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边提问:从北极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方向怎样。这样做能使学生全面认识地球自转方向,为能分析各种地球运转示意图打好基础。

  在讲述自转周期时,涉及到恒星日和太阳日的差别,由于这个问题较抽象,所以我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演示说明。学生观看完课间后我提出问题:假如今晚八时在某有一位置看到某颗恒星,明晚要在同一位置看到同一颗星,应在什么时刻去看?以这样一个贴近生活的问题检测学生对该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多设计一些比较贴近学生生活的,有亲合力的话题,让学生展开讨论,调动他们的生活积累,引发共鸣,由已知引出未知。

  在讲解地球自转速度时,通过介绍自转的概念,由学生自己计算得出角速度大小,这样可加深理解。在介绍线速度概念后,显示线速度示意图,由学生得出线速度随纬度变化的规律。此时可回应导入新课时提出的问题。最后通过提问两极角速度和线速度怎样,加以巩固。 至此,可通过列表的方式,由学生自己归纳,从上述三方面来对地球自转特点作一小结。

  创设情境,总结归纳——

  我将创设情境进入新课第二部分,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通过情境一—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作息时间,得出意义一: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通过情境二,炮弹偏离目标来说明第二大意义:水平运动物体会受到地转偏向力的作用;情境三宾馆里的时钟显示不同时刻,得出第三个意义:同一时刻,不同经度的地方具有不同的地方时。通过这三个贴近生活的情境,使学生此时强烈的学习愿望,主动探索问题的实质。

  为了验证自转的存在,我会让同学们自己动脑创建可以证明自转存在的试验,比如 先用一只脸盆装满水,放在水平且不易振动的地方,待水静止后,轻轻放下一根木质细牙签,并在牙签的一端做一个记号,记住牙签的位置,过几个小时后再去看时你就会发现,牙签已经转动了一定角度。

  。从学生日常的生活和平时感兴趣的话题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本节为完成上面的教学目标设计了不同的教学模块,从“是什么”到“为什么”,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将其与学生的求知欲望紧密结合在一起,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扮演的是学生的助学者,任务的设计者和组织者,完成任务的监督者,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伙伴”,实现教与学的互动,教师引导学生,学生启发教师,最终实现教学相长。

  我的说课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地理说课稿 篇6

  一、 说教材

  1、教材内容:

  《地球自转及其意义》是九年义务教育七年级教科书(人教版)《地理》第一册第一章第二节第一框的课文,本节教材的内容有:地球自转和其产生的地理现象;与以往的教学大纲相比,新课程标准大大降低了难度,并且具有很大的弹性。我是这样来理解新课程标准的:第一:地球自转的周期、方向等知识看作学生已初步具备的知识,因为学生在小学已经学过了;第二:不要学生系统理解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只要了解“地理现象”;第三:不是要求学生被动的接受,而是要求学生能用事实说明。

  本节内容较简单,为了使学生能获得感性知识,教材安排了演示地球自转的小实验和一段阅读材料“是地转还是天转?”引出了人类研究地球运动的历史,让学生理解了一个简单的现象是靠人类不断探索、研究得到的,使学生提高了对科学知识的重视性。

  2、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1)使学生掌握地球自转的含义、方向和周期。

  (2)理解地球上的昼夜交替现象,能用地球仪科学地解释昼夜更替现象。

  (3)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锻炼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使之能把教学活动中学到的知识和实际相联。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地球是不断运动着的,地球上许多地理现象都同地球的运动有关,从而对学生进行唯物主义和无神论的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4、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限于初一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学生对地球自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理解较为困难,所以把地球自转和其产生的地理现象作为本节重点.采用播放地球自转视频的方法使学生直观地观察.

  教学难点:

  由昼夜更替而产生不同地方的时间差异。这是地球自转的另一个事实。但是学生受活动范围的限制,对不同地方时间差异较为困难,为解决这一问题,采用学生自己动手做演示的方法,以便于学生系统的理解.

  二、说教法

  1、对于本课的基础知识,以学生的自学为主。

  2、本课内容比较抽象,限于初一学生的思维水平,教学中可以利用学生十分喜爱的网络,生动有效地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例如播放地球自转视频使学生更直观地观察地球自转运动情况,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3、对于本节课的重难点内容要采用学生自己动手做演示、教师指导、课件播放、练习体会等综合方法来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

  三、说学法

  1、读:培养学生阅读地理课文和地理插图的习惯和能

  力,正确掌握阅读插图的步骤和方法。

  2、思:即思考,通过教师提问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达

  到学习的目的。

  3、做:使学生自己动手作演示实验,从现实实验中获得感知。

  4、记:即学生在初步了解本节知识的基础上,识记本节重点知识。五、教学程序

  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我把教学过程分成了四个环节:情景导入、探究新知、活动应用、巩固小结。

  (一)情景导入

  创设“是天转还是地转?”的问题情景导入新课。

  (二)探究新知

  由讨论得知太阳的东升西落是地球在运动,那么怎么说明地球在运动呢?让学生分组讨论,鼓励学生从身边有关现象入手去思考.学生也许会讨论多个方案,我原本计划就案说案,可为了突出地球自转方向,所以准备结合学生案例,准备二个例子:

  (1)当你坐车快速向前行使时,看到路旁的树、房子是怎样运动的?

  (2)当你坐船快速向前行使时,看到船外的风景是怎样运动的?

  (3)当看到外界景物使静止的,说明了什么?

  从而引出太阳的东升西落是地球在自西向东运动。看外界静止只能说明二种:一:二者都没运动:二:二者同步运动。从而也让学生明白了为什么地球在运动而我们却观察不到。

  为了更加直观的理解地球自转,让学生观看地球自转视频,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提示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地球自转情况,主要从三个方位:正方位(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逆时针),从南极上空(顺时针)。为巩固学生所学知识,让学生转动自己手中的地球仪,做以下练习(播放课件)。

  地球自转产生昼夜更替现象是本节的一个重点,且具有一定难度,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我让学生利用自己手中地球仪和小手电筒演示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更替现象。

  (三)活动应用

  创设生活情景:同一时刻,在美国的姨妈和在中国的畅畅的问候。应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这样在解决本节重点的同时也解决了本节的难点时间差异的问题。

  该活动还意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不在把知识技能视为仅供记忆和存储的定论,而认为知识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培养他们独立判断、自主选择的能力和品质。从而真正实现教育向学生生活的世界回归。

  (四)巩固小结

  最后学生以比赛的形式归纳本节主要内容,教师总结,以板书形式列到黑板上,重、难点内容用彩笔重点表出,以巩固本节知识。

  我的说课结束,谢谢!

地理说课稿 篇7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内容和地位

  中亚是学生在区域地理中接触到的一个重要的地理区域。介绍了中亚地理中具有突出特点的一些内容,重要的是使学生认识到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即通过阅读和思考培养分析原因、总结规律等地理思维能力,以及培养学生利用地图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因此本区不但涉及到知识的掌握,更关系到学习方法的养成,因此在教材中的位置比较重要。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中亚范围和位置; 了解中亚的自然环境——以丘陵和平原为主的地形,大陆性气候及其对农业的影响。

  过程和方法:本节课通过大量图片,引发学生学习本节课的学习兴趣,并以此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及自己收集到的相关知识,提升自己的知识和认识水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生分析地形与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引导学生用联系的眼光分析问题,并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地理环境观。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中亚的地理位置,理解中亚在沟通亚欧之间交通上的重要作用。

  理解中亚在自然环境方面的特征与地理位置的关系及自然条件对经

  济的影响。

  教学难点:中亚干旱、半干旱气候对一系列地理要素的影响。

  二、说教法和学法

  (一)说教法:

  1.图导图练法:通过教师指导学生动眼识图、理解和巩固地理知识,培养用图习惯和发展地理智能.

  2.讨论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读书读图,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变学会为会学;

  3.分析讲解法:对地理原理和难点,教师运用多媒体及图、分析讲解

  (二)说学法:

  1、学习探究:学生已经学过几节的世界区域地理知识,在知识含量上应该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因此在课堂上把尽量多的知识教给学生自己去学习探究。

  2、利用合作探究、自主学习的方法培养自己的分析能力、实践能力和自学能力等。

  三、说教具媒体:多媒体课件,课堂案。

  四、说教学设计和过程

  首先中亚的范围和位置

  利用地图讲解中亚包括哪些国家?他们的首都分别在哪里?在这些国家中与我国相邻的分别是哪几个?(图---文---图文结合,完成了地理位置范围国家这部分知识点的学习.)

  其次讲解自然环境

  中亚地形以何种地形为主?地势哪边高哪边低?请同学们在图中找到中亚重要的地形区:帕米尔高原、天山、图兰平原(引导学生进行填图练习)

  (启发式提问)中亚大部分地区为干旱、半干旱气候,降水稀少,冬冷夏热,在这种气候条件下,大面积的森林能不能生长,为什么?中亚的植被应以什么为主?

  请大家在图中找出中亚主要的河流及湖泊。

  (教师总结)总的来看,在远离海洋及干旱气候的影响下,中亚地区内流区域面积广大。

  中亚人民在不断适应自然、利用自然来发展生产。

  最后经济

  (课件展示)中亚主要矿产和农作物分布图(提问)

  1、中亚主要的农作物有哪些?主要分布在哪里?中亚都发展了哪些农业部门? (突出介绍中亚的棉花生产,是世界上仅次于中国、美国的第三大产棉地,尤其是乌兹别克斯坦盛产棉花,被称为“白金之国”,中亚生产的小麦、棉花和畜产品可供出口。)

  分组讨论:中亚地区棉花生长的有利自然条件,结合前面所学的气候地形水资源等等来解决问题问题

  2、(引导学生利用地图分析问题)中亚的工业分布接近原料产地。 (探究)中哈石油管道的意义,讨论,同学上讲台书写观点

  (新课结束,复习反馈)

  板书设计 :

  中亚

  一、地理位置:

  二、自然环境

  三、经济

地理说课稿 篇8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七章第四节《俄罗斯》,我的说课主要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六个方面谈谈我对这节课的构思和设想。

  一、教材分析。

  1、按照课标要求,初中地理教材中区域地理“1—5—5—5”(即一个大洲,五个地区,五个国家以及我国的五个地区)的安排,俄罗斯是5个国家中的一个。

  2、俄罗斯地跨亚欧两大洲,是通向世界的桥梁,是前面知识的延伸与拓展,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为今后的学习具有良好的铺垫作用。本节第一课时课包括地理位置、地形、河流和气候等自然特征。这延续了区域地理的一般规律和方法, 有助于学生进一步加深认识区域的方法和步骤,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地跨亚欧两大洲的欧洲国家。

  2、过程和方法:

  (1)分析俄罗斯地形地势的特征。

  (2)通过数据的对比,分析了温带大陆性气候在不同地区产生差异的原因理信息的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贝加尔湖文化的内涵,帮助学生了解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精神产物,是协调人地关系重要组成部分,进而树立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三、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指出俄罗斯的地理位置,认识俄罗斯地形、河流、气候等自然环境的特点。

  2、难点:探究温带大陆性气候的特征及成因,以及分析温带大陆性气候对其它地理要素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学习方法。

  (一)教法选择。

  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我采用了以下几种方法,解决“怎样教”和“为什么这样教”

  1、学案导学法:通过学案中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去读书、思考,以层层深入、循序渐进的方式由浅到深的突破重点与难点。

  2、演示法:通过学生自制教具(俄罗斯地形图)演示,使学生直观的认识俄罗斯地形区。

  3、归纳总结法:学生做完一个知识点,教师及时总结,并强调获取知识的关键点和注意事项。

  (二)学法指导。

  1、自主学习法。

  复习回顾,自主看书,完成自主学习测试,勾画重难点。

  2、合作探究法。

  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又能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

  五、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通过平时和学生的接触,我发现好多学生都是军事迷,因此,我选用一段俄罗斯阅兵式的视频,作为导入,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顺利的带领学生走进俄罗斯。

  趁热打铁:提问位于符拉迪沃斯托克的小朋友乘坐火车到莫斯科观看阅兵式,你能指出他们经过的地形区,跨越河流吗?这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更加明确了。

  2、自主学习:

  学生通过学案的引导,完成自主学习内容。自主学习部分多是基础知识,通过读书,看图,学生能够在10分钟之内完成,正确率达到近90%。为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采用了竞赛的学习方法,给前10名速度快、正确率高的学生给予加操行分的奖励。自主学习完成后,学生两两互相批阅,查漏补缺,指出对方的不足之处,并且要求批阅者签名。这是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肯定,也是二次学习的过程,批阅之后的签名,又是一种责任心的体现。

  3、学生展示交流学生成果、突破教学重点。

  为了检测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培养学生地理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我们设计了以下“学生展示环节”。

  (1)请看学生指图讲解俄罗斯的地理位置。

  (2)拼图游戏。

  俄罗斯四大地形区的自西向东呈块砖分布,各地形区间有河流、山脉作为分界线,学生很容易制作出各地形区的轮廓图,掌握地形区、河流的分布状况,再根据不同海拔范围,给自己制作的地形图填充颜色,一幅简单的俄罗斯分层设色地形图就完成了。学生根据分层设色地图的读图方法,总结出俄罗斯地形、地势、河流的特征,突破了教学重点。这样做既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也符合学生由浅入深的认知规律,更重要的使学生从知识的根源入手,一步一步的区思考、理解、获取所需的信息。

  在突破教学重点的同时,我不失时机的对学生进行了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教育。作为俄罗斯最具有地理特征的贝加尔湖,同时也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他的美丽传说孕育了著名的芭蕾舞剧《天鹅湖》。通过材料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精神产物,阐述了自然要素中的文化内涵是协调人地关系的重要部分,渗透德育目标。通过地理位置、地形的学习,学生认识到了俄罗斯是一个国土辽阔的国家。体现俄罗斯的第一个特点“大”。

  为了缓解的课堂气氛,引出下文,我学生讲了一个“脑筋急转弯”。一个俄罗斯的大嫂围着3米长的围巾,在没有船的情况下要过4米宽的河流,请问她是怎么过去的?——(划过去的) 通过这个故事让学生体会到俄罗斯的又一特点——“冷”从而进入下一个阶段的学习。

  4、合作探究、突破难点。

  为了分析温带大陆性气候的特征,以及该气候在不同区域降水和气温差异的原因,我采用了学生合作探究的方式来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探究一:

  通过读雅库茨克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图,读出最热月、最冷月气温的数据、气温在0度以下的月份,以及年降水量得数据,分析出俄罗斯的温带大陆性气候的特征。学生对4个数据的分析,如能正确得出温带大陆性气候的特征教师给予即时鼓励,如果回答不全面教师耐心的给予引导、鼓励。

  探究二:

  学生虽然对影响气候分布的因素有所了解,但是要用在实践的分析还存在一定的难度,加上等温线、等降水量线在初中教材中出现较少,学生理解难度大。因此,根据距海远近及纬度高低等因素,我在图7。46中找到三个点(莫斯科、贝加尔湖、雅库茨克)学生通过读图分析填出相应的数据,最后,根据数据的对比,让学生认识到温带大陆性气候在不同区域受纬度、地形 、海陆等因素的影响,气候的特征存在差异,较好地突破了难点。

  探究三:

  叠加地形图与气候类型图,思考奥伊米亚康为什么成为北半球的寒极?通过叠加城市分布图与气候类型图,思考俄罗斯城市分布与气候有什么关系?

  不仅仅是一个探究活动,更是一种评价手段,学生通过小组互助学习,感受、分析事物各要素之间的因果联系,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了“两有用地理的思想”即学对习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5、在小结的过程中,我回到了导课时抛出的问题:指出“符拉迪沃斯托克的小朋友经过的地形区,跨越的河流?”学生回答、教师补充,使整节课首尾呼应,水到渠成。

  6、课堂练习,从基础练习、读图判读、最后到分析论述、层层深入的评价学生的学习能力,把不同层次的学生多能照顾到位,而且为学生的发展留下了空间。教师充分把握学生的“脉搏”,较好的把握教学进度。

  六、板书设计。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我的板书图文结合、简单明了、突出重点。

【关于地理说课稿范文八篇】相关文章:

1.关于地理说课稿4篇

2.地理说课稿范文集合六篇

3.【推荐】地理说课稿范文汇总7篇

4.实用的地理说课稿范文合集5篇

5.地理说课稿模板汇总8篇

6.关于说课稿范文合集五篇

7.关于幼儿说课稿范文合集5篇

8.关于说课稿范文集合6篇

上一篇:数学说课稿小学 下一篇:音乐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