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蓝网>教学资料>教学反思>《一去二三里》教学反思

《一去二三里》教学反思

时间:2022-04-02 11:09:49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一去二三里》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课堂教学,教学的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在教学反思中,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一去二三里》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去二三里》教学反思

《一去二三里》教学反思1

  《识字一》这个单元,是继学习拼音之后,第一个识字单元。本课《一去二三里》是这个识字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新教材重视识字教学,采用多种方法使低年级学生尽早、尽快、尽可能多地认字。在识字的编排上,又注意采取韵语这种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使学生在语言环境中,在有滋有味的诵读中认字,受到美的熏陶。体现儿童学习汉字的规律,本课是一首意境优美的古诗,课文内容大多学生在学龄前已经接触甚至已经会背诵,重在学习最简单的十个汉字,和“去”和“里”这两个汉字。

  由于新教材对认字、写字的要求不同,识写分开、多认少写,减轻学生学习写字的负担,又尽可能让学生多识字,尽早地进行阅读。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与原教材相比,识字量明显加大。为了帮助学生识字和巩固识字,我在教学时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创设情境,激发识字欲望。

  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大兴趣,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假如识字教学只是单纯为识字而进行教学,会使识字教学变成枯燥无味的苦差使,让学生望而生畏,失去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所以在教学本课时我设计一个情境,秋天的景色真美啊,一个星期天的早晨,丁丁和明明他们约好要到郊外去旅游,从而引出今天的教学内容。缩短学生与学习内容的距离,并激发起他们的学习欲望与热情。让学生尽快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的过程中去。

  2、在语言发展中识字。

  在进行《一去二三里》的教学中,我设计了一个环节,通过看书上的图来认识1至10的汉字写法,我问学生:"你从图上看到了什么?"在学生的回答中,认识了十个字,此时已经基本上完成了预先的任务,我正准备过渡到另一环节时,听到有一个学生说:"老师,我还有,我还想说!"看着他那急着想说话的样子,我就让他说了,"我还看到天蓝蓝的,云白白的,很美丽。"听着他奶声奶气的话,好像自己也被一种童真童趣所感染,经常能看到的蓝天白云似乎也变得更美了,我表扬了他"嗯,虽然今天天阴沉沉的,可听你这么一说,就像看到了蓝天白云一样,真美,你说得可真好,看得很仔细。"其它小朋友见我表扬他,也刷刷地举起了小小的手,有的说:"篮球场后面有一片树林。"她把前面学过的"一片树林"给用了起来,我就忍不住又表扬了她,没想到她听到我的表扬,歪着脑袋笑了一下说:"老师,我可以不可以再说一次啊!"我点点头,她就开始说了,"篮球场后面有一片树林,那里有很多绿油油的小树,还有许多小动物住在里面。"

  学生们越说越起劲,说到后面,他们就说到了十个小朋友的表情,不同的姿势,还说到了他们衣服和鞋子的不同。特别是当他们说到十个小朋友不同的姿势时,我很意外,没想到他们观察得这么仔细,说实在的,当我看图时,我没去注意图上小朋友的表情和不同的姿势。

  因为这个环节的时间的延长,这堂课没有完成预先设计的教学内容,但是这一节课的教学任务未完成并不影响学生的整体发展,在课堂教学中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的素质。这堂课根据学生的学习热情、思考、灵感改变了原先的教学设计,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课堂教学不应该是一个封闭的系统,教师也不应拘泥于预先设定的程式。开放课堂,尊重学生的学习需要和热情,让我们用一颗宽容的心允许学生打破我们的预设,让我们在师生互动中多一些即兴的创造,使我们的课堂更充满生命力!

《一去二三里》教学反思2

  在学生学完拼音后,紧接着是学习识字。学生在刚刚学会在四线格里写一些拼音符号后,又来在田字格里学写汉字的笔画,这对学生来说又是一个新的难点。为了让学生在学习中始终保持着学习的兴趣,我在教学第一课时特意把田字格编成儿歌:田字格,四方方,写好汉字它来帮。左上格,右上格,左下格,右下格,横中线,竖中线,各个方位记心间。让学生记住写汉字的规则后再来教学生认识笔画:横—。并且让学生在笔画上注拼音,以便记住笔画的名称。然后再来教学生写汉字:一、二、三。写的时候,教师示范,让学生边数这个字有几画边跟着老师书空,最后教学生做笔画和汉字卡片。每次做卡片教师就把自己的卡片出示给学生做样子。例如:笔画横:heng既要注音又要写笔画,后面学习的汉字在做卡片时,同样这样做,而且要把这个字有几画写下来,这样让学生在学习汉字时,把汉字的笔画偏旁书写顺序都规范化,以便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这种方式的教学,我发现学生都很认真,而且掌握的较好,这个对学生在完成练习册作业有很大的帮助。

  尽管才上了一课的汉字教学,但是我发现,在教学中,只要教师多想办法,多从学生的实际能力出发,多给学生做学习的示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这样学生对每课的学习有很认真。

《一去二三里》教学反思3

  《识字一》这个单元,是继学习拼音之后,第一个识字单元。本课《一去二三里》是这个识字单元的第一篇课文。《一去二三里》是一首古代童谣,它向我们呈现了一幅郊外的美景:在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小山村,炊烟袅袅,住着几户人家。山里的几座亭台错落有致地排列着,树上、路边盛开着各种美丽的花。这首童谣巧妙地把一至十的数字镶嵌其中。本课是一首意境优美的古诗,课文内容大多学生在学龄前已经接触甚至已经会背诵,重在学习最简单的十个汉字,和“去”和“里”这两个汉字。新教材重视识字教学,采用多种方法使低年级学生尽早、尽快、尽可能多地认字。在识字的编排上,又注意采取韵语这种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使学生在语言环境中,在有滋有味的诵读中认字,受到美的熏陶。

  在本课教学中,我努力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轻松的学习氛围,鼓励他们大胆地学习新知识。引导学生诵读诗歌,在诗歌中学习生字,教学时我设计了“戴帽子”的活动及时复习巩固本堂课所学的十个数字生字。通过有趣的游戏激发孩子们识字的兴趣,使学习气氛活跃起来;通过以点带面的形式,采用新字复习旧字,旧字巩固新字的方法扩大识字量,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记得牢固、扎实。利用插图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图习惯,培养说话能力,感受山村的幽美和生活的快乐。

  重视自主研读,自读自悟。在教学设计上我非常重视孩子们的基础学习,将认读生字,读熟课文放在第一位考虑,在指导生字学习时注意学生的学习方法的训练,同时又重点指导难读的字音区分,使识字教学达到了实实在在的效果。在指导读文时,重视图文对比读书,这在低段教学中,是非常有效的一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边朗读边想象的良好习惯,不要把书读成“小和尚念经”。

  本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田字格,学写汉字。在写字教学时,我着力做到仔细观察,动手实践,示范指导三结合来扎实地完成孩子们第一次书写汉字,重视了学生基本功的学习。由于新教材对认字、写字的要求不同,识写分开、多认少写,减轻学生学习写字的负担,又尽可能让学生多识字,尽早地进行阅读,所以我本节课只涉及了写其中的一个字“一”。我们组的小课题研究内容为培低年级学生书写习惯的培养,所以在动笔写字之前,我对学生的写字姿势进行了指导。希望能使学生在动笔前先把姿势摆好,有了这个正确的“架子”再开始写字

《一去二三里》教学反思4

  【教学设想】

  《一去二三里》是人教版一年级上册中的“识字1”。本课是一首古诗,这首古诗将从一到十表示数目的10个汉字同小路、烟、村、亭台、鲜花巧妙地编织在一起构成一幅美丽、恬静的山村风景画。这首小诗描绘景物错落有致, 10个数字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自然和谐地融于山村的美妙意境之中。儿童学习这首古诗不仅可以激发其热爱自然的情感,而且能引发识字的兴趣。

  识字、写字、诵读是本课的教学重点,结合识字教学的特点及《语文课程标准》,我确定了第一课时的2个教学目标:

  1、学会10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图文结合,大体了解诗歌的意思,体会山村的幽美和生活的快乐。

  3、初步认识田字格,学会写“一”。在本课的教学中应力求给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让他们置身于具体的语言环境之中,通过自己的研读、教师的导读、同伴的评读来读准字音,理解词义,读好诗句。

  本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田字格,学写汉字。为此在写字前应让学生认识田字格,了解田字格各部分的名称。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认识汉字的基本笔画,初步掌握运笔方法,并让他们通过仔细观察、动手尝试以及教师的示范指导来写好第一个汉字一。因此在第一课时教学中,我设计以下几个环节。

  一、以情激趣,导入新课

  低年级的语文教学力求要做到入情入境,牢牢地抓住学生的年龄特征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如导入新课可针对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好奇来做文章,运用多媒体辅助手段,把学生引入一个如诗如画般的世界,让他们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开始学习。

  二、自主研读,自读自悟

  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研读古诗,让他们不断地在自读自悟、相互切磋、合作交流中来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懂课文。有人说想象是创新的翅膀,在诵读古诗时,可让学生在试试、学学、比比等活动中,充分展开自己的想象,通过一次又一次的诵读来加深对古诗的理解和体验,享受审美的乐趣。在研读时,引导学生进入如诗如画的小山村,说说看到了什么景物,进行美读。这样既可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又可让他们在成功的体验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三、复习巩固,指导写字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在教学生字时,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设置引人入胜的游戏情境,如,燕子姐姐的礼物、生字果、小企鹅等,让学生主动地积极地来认字。本课时先写一个“一”,让学生初步认识田字格,充分地说横笔的写法,分散写字的难点,使学生在玩中学习写字,巩固生字。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有感情朗读诗歌。

  2、图文结合,大体了解诗歌的意思,体会山村的优美和生活的快乐。

  3、初步认识田字格,学会写“一”。

  【教学准备】

  课件、卡片、生字果。

  【教学过程】

  一、 以情激趣,导入新课

  1、嗨!大家好!我是你们的老朋友“手指娃娃”,好久不见,想我了吗?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漂亮的礼物,是什么呢?(出示生字果)草莓,高兴吗?草莓果上的拼音我们肯定知道读是吗?自己拼一拼、开火车读。

  2、这里面有十个数字娃娃,我们把它们叫出来见一下面好吗?指名读。这十个数字娃娃和两个生字娃娃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的内容。

  二、自主研读,自读自悟

  1、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⑴ 手指娃娃:今天我要请小朋友到我家去作客,我的家在一座小山村里,离这儿不远。我们出发吧。(出示图片。)

  ⑵ 指导看图说图意:

  ① 你来到了什么地方?你是怎么知道的?

  ② 这是离我们不远的一个小山村,只要走上二三里路就可以到达,(出示图)首先看远处有哪些景物?(房屋\袅袅的炊烟) [你能说得更好吗?]

  ③ 再看房屋背后的小山上有什么?(亭子)亭子也叫亭台,一起说一遍“亭台”。

  ④ 我们再往近处看,近处有那些景物?花儿多吗?能数得清吗?(蓝蓝的天空\开得正艳的桃花\无忧无虑,快乐飞舞的小鸟)

  在一座美丽的小山村里,住着几户人家,山里有几座亭台,树上、路边盛开着盛开着各种鲜花。

  ⑶ 手指娃娃的家乡美吗?古时候有位诗人也觉得这里很美,就把这里的美景写成了一首诗。(师范读古诗)你们想读一读吗?

  ⑷ 请小朋友打开书,咱们一起来做两件事儿,看谁的小耳朵听得最清楚:先做第一件事儿,请你找出生字果上的这十二个汉字娃娃,用圆圈圈出来,大声地读一读。

  ⑸ 会读了吗?谁能读给手指娃娃听呀?

  ⑹ 指名读,评议正音:

  (有两个数字宝宝的名字不太容易区分,稍不注意就会喊错,你知道它们是谁吗?(四和十)请找出四和十,你能区分吗?还有哪个字是平舌呢?哪个是特别韵母的生字?“六”正音找出来读一读。“一”的本音读“yī”,但在词语或句子中会变音,有时读二声,如“一块地”、“一片海”;有时读四声,如“一棵树”、“一朵花”。本课读二声。)

  齐读。

  ⑺ 遮上拼音,打乱次序,你还认得它吗?

  2、第二件事儿,请小朋友借助拼音大声读一读这首诗,不过老师有个小小的要求,不能跟着人家一起读,做得到吗?看谁练习得最认真,开始。读好了,读给你的同桌听:

  ⑴ 请四个小朋友一人读一句。

  ⑵ 他们读得真好,我们一起试试吧。一组读一句。

  ⑶ 让我们大家一起读一读吧。(读古诗)。一边读,一边想象那美丽的小山村。

  ⑷ 分组赛读。

  ⑸ 小朋友读得那么好,老师仿佛看到了在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小山村,炊烟袅袅,住着几户人家,山里有几座亭台,树上,路边盛开着各种美丽的花。让我们再一起夸一夸手指娃娃的家乡,能背的可以背诵,如果能加上动作就更棒了!

  三、复习巩固,指导写字

  1、小朋友学得这么热闹,引来了村里的一群小企鹅,胖乎乎的,真可爱!哇,这么多,我们一起数一数。(1~10)他们好象在找什么呀?你能帮他们找到自己的球吗?

  2、在小朋友的帮助下小企鹅找到了自己的球我们一起给小企鹅报一下数好吗?

  3、哇!瞧,他们可高兴了,球赛快开始了,让我们和小企鹅一起做准备动作吧。(课中休息:音乐)

  4、手指娃娃送来的生字果子,谁能读得又准确又响亮,并能给这些生字找一个朋友,就把果子送给他!(抢读生字)

  带读

  5、手指娃娃的礼物送完了,现在我们也给她准备点礼物,好吗?送什么好呢?就写个:“一”字吧!看!这是什么格子?出示“田字格”跟着老师读:“田字格,四方方,写好汉字它帮忙。左上格,右上格,左下格,右下格,横中线,竖中线,各个方位记心间。”一的笔画是横,指导写“一”:一字只有一画,从左到右起笔稍重,收笔时向右稍按一下。写在横中线上左右的长度相等。书空,书上写两个。

  四、总结全课

  1、今天,小朋友们和老师一起,认识了十二个汉字娃娃,学会了一首非常好听的古诗,还参观了手指娃娃的家乡,喜欢吗?现在,我们要离开了,可是,那美丽的景色还深深留在我们的脑海里,让我们再一次朗诵古诗,表达我们喜爱之情,好吗?

  2、手指娃娃可满意了,她希望同学们课后找一找,我们周围哪些地方用上了这一课的生字,下节课交流。再见!

  【教学反思】

  三个组教学片断集中展示了充满活力、开放的课程环境,使我深刻地体验到:教师在课改的舞台上正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是决定新课程实验成败的前提。新课程所倡导的民主、开放、合作、探索的课堂生活方式,正是走进学生心灵、宏扬学生个性的金钥匙。

  一、以生为本,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构建充满活力的语文课堂

  在本案例中,教师始终站在学生平等的地位,与学生平等对话。如:以“趣味对读”中,教师以商讨的语气提出“你想怎样对读呢”,在听到学生独特的想法,教师马上予以支持,并提出“你们想怎样读就怎样读!”,在这里,教师亦师亦友,只在课堂中引路,把“怎样走路”的权利还给学生。

  更值得一提的是在“续编课文”中,教师融入学生中,“别忘了,有问题找老师,老师也是你们的小组成员哦”,老师与学生平等对话,与同学们共同思考、共同体验成功的快乐,师生的和谐互动,充分体现了课堂民主和人文关怀,这正是构建充满活力的课堂的人文基础。

  二、营造富有情趣的课堂气氛,满足学生个性心理的需求,构造充满活力的语文课程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一个教师不能无视学生的情感生活,因为那是学习中主动性和创造性力的源泉”。只有满足了儿童的情感需求,才能让儿童真正成为主人,投入学习。在案例中,教师在开课之时,便精心营造了“小动物比尾巴”的情境,并鼓动学生当评委,面对栩栩如生的图片,学生争先恐后的发言;而后老师又引导学生进行“趣味对读”,并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一对一地朗读。“读我所爱读,快乐无比”;最后教师进一步激发学生情趣,“咱们也来当一回作家,续写课文,学着课文的样子,自己写儿歌”,学生兴致盎然,并迅速在小组内讨论起来。在宽松的气氛中,学生交流、合作、互助、成功。在充满活力的课堂上,学生体验着读的愉悦、交往的愉悦、探索的愉悦、成功的愉悦,语文,真正走进了学生心灵,学生丰富的个性在课堂上展现无遗。

  三、教师要捧着一颗爱心,带着一颗童心,让所有的学生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充满活力的语文课程

  新课程改革处处体现着以人为本的人文思想,我们的课堂应该像春天一样,让所有的孩子像百花一样灿烂地绽放。在本案例中,教师所引领的每一个教学活动都是基于全体学生,教师不是导演,胜似导演,每一个教学环节都充满着童趣,充满着人文关怀;学生不是演员,胜似演员,全员参与,全程参与了每一个教学环节。

  如果每个教师都捧着一颗爱心,带着一颗童心,唤起儿童个性心理的需求,我相信,那一定能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让学生在语文的大课堂里幸福成长。

《一去二三里》教学反思5

  也许是出于我的喜好,喜欢富于浓郁感情和唯美意境的文学、艺术作品,喜欢感受它们并体验它们。于是,不论什么课、什么教学内容,总也要从中渗透对学生体验性的训练,希望他们拥有一双敏锐的双眼和一颗善感的心灵。

  犜诮萄磐谣《一去二三里》的过程中,我又找到了一次很好的机会,与学生共体验。当学生能对词语进行解释并理解之后,我出示教学挂图,并要求学生:“找一找文中的句子在图中的什么地方体现?”这是相当简单的问题,学生个个能讲。趁他们讲得正欢时,我马上把思维角度一转,说:“原来,这篇文章就是一幅画呀!这画美吗?美在哪里?”因为有过美术欣赏的基础,学生的回答体现了一定的美术功底。清清说:“色彩很美,有绿的树,红的花,五颜六色的!”听到这里,还有人补充道:“五彩缤纷的!”陆明伟说:“造型很多,亭子的屋尖是翘翘的,小山的背弯弯的,还有各种各样的大树和小草小花。”许可说:“摆得很好看,有的亭子高,有的亭子矮,房子也是这儿一家,那儿一家,还到处开满了鲜花!”还有的学生甚至讲到了如果图中再画几座小桥,天空画上飞翔的小鸟就更美了。我小结道:“啊!如此美丽的画,你喜欢吗?”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我:“喜欢!”从学生的回答来看,我成功地引导他们站在画外人的角度欣赏了童谣所描绘的美丽地方,实现了感官上的初步体验。这一客观存在的形象概念,为下一环节抽象的想象体验做下了铺垫。

  犗衷谘生的思维都局限在了这幅画上,紧接着我就要带领他们走进这幅画,走进这个世外桃源。于是我再次扭转思维,教室里回旋起轻柔的小提琴曲,我用极富感染力的声音娓娓道来:“闭上眼睛你能想象这样一个地方吗?就在不远处,冒着炊烟的几户人家错落地掩映于绿树红花之中,让人感觉到了一股温暖涌入心头,真想快快走到人家去。一路上抬头望去,小巧玲珑的亭子零星分布在眼前的山上山下,要是从那儿向远处看去,该有多么美妙的景色啊!要是坐在那儿品上一杯茶,乘上一会儿凉,心里该有多么惬意啊!当我们走进村庄,到处开满鲜艳芬芳的花朵,仿佛置身于花的海洋,轻轻地闻一闻吧!”听到此,学生们情不自禁地嗅了一下鼻子。然后,我关掉音乐,提示大家张开眼睛,问:“现在你最想说一句什么话?”

  牬蠹艺先恐后地告诉我,王子明说:“老师,我都不想走了!”毛毛说:“我还看到了山和水在一起,水像风儿一样轻轻地流动,大树就像绿影子!真是太美了!”晓增说:“我想去最高的那个亭子上向下看看美丽的景色!”……“我真想去这个美丽的地方呀!”这是许艳发自内心的声音。第一次听到学生说这样美的句子,表达能力也似乎提高了不少。看来,这一环节,我又通过营造优美的语言氛围,成功地引领学生走进想象的世界,体验了其中的意境美。 犔逖椤兑蝗ザ三里》,从画外入画中,由形象到抽象,我遵循了循序渐进的原则,学生得到了美的体验。并且,我也看到,良好的体验能带来精彩的表现。

《一去二三里》教学反思6

  现行人教版一年级语文配套阅读教材《小熊过桥》是一本可读性极强的拼音读物,孩子们非常喜欢,常常捧着它有滋有味地读着。

  一天,我在批改学生的拼音日记时,发现一个学生的题目十分吸引人:老师,我发现了一个大问题!于是,我饶有兴趣地读了起来。他在日记中写道:老师,今天,我在读《小熊过桥》时,发现了一个大问题。编书的叔叔阿姨真是太粗心了,竟然把《登鹳雀楼》的诗人写成李白了,应该是王之涣才对呀!读完王境的日记后,我忙不迭地翻开《小熊过桥》一查,确实如此。这是我们老师、甚至编委都忽视的问题,竟然被一个7岁的小男孩发现了!除了表扬孩子的观察细致外,更值得一提的是,孩子平时对优秀古诗文的积累,这是多好的学习习惯呀!于是,我以此为契机,在班上极力鼓励表扬,而且还动员王境小朋友写信给编委的叔叔阿姨。在这一股“东风”的劲吹之下,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更浓了,读书也更细心了,从课外迁移到课内,学生质疑的能力、辨别的能力、反驳同学错误答案的能力也有所增强。可谓一举多得。

  如在教学《一去二三里》时,学生才读了一遍课文,就有同学高举着小手:“老师,我发现了一个问题,一二’的‘一’读第一声,这里的‘一’怎么读第二声?”瞧,多好的发现!为了引发学生进一步探究,我出示几组带有‘一’的词,如“一个、一位、一辆”等词,让学生自己感悟体会。紧接着,学生又有新的发现:“老师,‘家里’的‘里’读轻声,课文里读第三声。”学生通过比较,知道了它们的不同含义。课堂上,常常有这样、那样不同寻常的发现,有时都让你招架不住,不让他们说,看着孩子们失望的眼神,真是于心不忍,如果一味地学生畅所欲言,又怕时间来不及,真是挺矛盾。

  学生真是一个个宝藏,里面的能源取之不尽,就待老师怎样去开发、挖掘,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探究的兴趣。多发现一些问题,多解决一些问题,甚至开发一些新课题。

《一去二三里》教学反思7

  今天我上了《一去二三里》这一课。我用充满趣味的话语导入新课,把学生引入到快乐的学习环境中,鼓励他们大胆学习新知识,大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一去二三里》是一首古代童谣,说的是郊外幽美的景象:在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小山村,住着几户人家,山里有几座亭台,小巧别致。树上、路边盛开着各色的花儿大体了解诗歌意思,体会山村的幽美和生活的快乐。

  在教学中,我使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提高孩子们的注意力,如录音范读、摘苹果游戏、开火车认读生字等,当图片上的“苹果”(即生字卡片)往下掉落的时候,我说看谁吃的多?孩子们一下子兴奋起来,随着我点击速度的加快孩子们也快速的抢读生字,提高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使教师和孩子互动起来、融为一体,不再是单一的教师教、学生学,而使学生在游戏中学到知识、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又享受了游戏的乐趣,让他们知道了学习语文原来会这样有趣,这样就提高了刚入学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学习兴趣,体会了学习语文的快乐。学生刚刚接触写生字,为了让他们打下结实的基础,我先让他们认识田字格,让他们全体起立说左上格孩子们把左手举起来。我看着她满脸阳光般灿烂的笑容,自己顷刻间也开心起来,这时才真正感受到作为教师的满足。课后,我仔细回忆了课堂的每一个细节,我认为在许多问题处理上存在不足:

  1、在整体把握和时间安排上不足。在进行第二个教学目标的教学时,时间上有所欠缺。我认为课前对要进行的每一个教学环节要先做好充分估计,仔细考虑这个步骤可能会用多长时间,做到心中有数。这样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就会有意识地、有序地进行教学,保证教学内容的顺利完成。

  2、第二环节指导朗读时,由于时间不是很充分,加上孩子们又是第一次学习课文、第一次感受文本、进行朗读,所以在启发课文、感受课文环节中做得不够深入、细致,他们不能很好地感受课文的浓厚童趣、山村的幽美和生活的快乐。今后,在课前要尽量多预设学生的回答和提问,想好丰富的评价语,这样,会带给孩子们一个更加丰富生动的语文课堂。

《一去二三里》教学反思8

  《一去二三里》是一首古代童谣,它向我们出现了一幅郊外的美竟:在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小山村,饮烟袅袅,住着几户人家。山里的几座亭台错落有致地排列着,树上、路边盛开着各种美丽的花。这首童谣巧妙地把一至十的数字镶嵌其中。

  本课还配上两幅插图。图一描绘了小山村的景象,表示了童谣的意境。图二用十个运动员和十个球协助同学识记十个表示数字的汉字。

  我们过去的课堂教学过分强调预设,显得机械、沉闷,缺乏生气和乐趣,课堂教学的过程就是依照预先设计好的一步步地进行教学,有些程式化。四十分钟的课,不拖堂,把需要完成的教学内容讲完,这堂课就算完成了任务。这样的课堂显得生命力不够强,太过封闭了。

  新课程要求我们开放课堂。开放从过程角度来讲,人是开放性的、发明性的存在,教育不应该用僵化的形式作用于人,这样会限定和束缚了人的自由发展。在进行《一去二三里》的教学中,我设计了一个环节,通过看书上的图来认识1至10的汉字写法,我问同学:“你从图上看到了什么?”在同学的回答中,认识了十个字,此时已经基本上完成了预先的任务,我正准备过渡到另一环节时,听到有一个同学说:“老师,我还有,我还想说!”看着他那急着想说话的样子,我就让他说了,“我还看到天蓝蓝的,云白白的,很美丽。”听着他奶声奶气的话,好像自身也被一种童真童趣所感染,经常能看到的蓝天白云似乎也变得更美了,我褒扬了他“嗯,虽然今天天阴沉沉的,可听你这么一说,就像看到了蓝天白云一样,真美,你说得可真好,看得很仔细。”其它小朋友见我褒扬他,也刷刷地举起了小小的手,有的说:“篮球场后面有一片树林。”她把前面学过的“一片树林”给用了起来,我就忍不住又褒扬了她,没想到她听到我的褒扬,歪着脑袋笑了一下说:“老师,我可以不可以再说一次啊!”我点点头,她就开始说了,“篮球场后面有一片树林,那里有很多绿油油的小树,还有许多小动物住在里面。”

  同学们越说越起劲,说到后面,他们就说到了十个小朋友的表情,不同的姿势,还说到了他们衣服和鞋子的不同。特别是当他们说到十个小朋友不同的姿势时,我很意外,没想到他们观察得这么仔细,说实在的,当我看图时,我没去注意图上小朋友的表情和不同的姿势。

  因为这个环节的时间的延长,这堂课没有完成预先设计的教学内容,但是这一节课的教学任务未完成并不影响同学的整体发展,在课堂教学中重要的是培养同学的学习热情、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的素质。这堂课根据同学的学习热情、考虑、灵感改变了原先的优秀教案,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课堂教学不应该是一个封闭的系统,教师也不应拘泥于预先设定的程式。开放课堂,尊重同学的学习需要和热情,让我们用一颗宽容的心允许同学打破我们的预设,让我们在师生互动中多一些即兴的发明,使我们的课堂更充溢生命力!

《一去二三里》教学反思9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感受童谣中所表现的景色美。

  教学流程:

  一、儿歌背诵。

  《小金鱼》《数字歌》

  (小组集体诵,指名一生诵;)

  二、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数字可真有趣,很多人都喜欢它们。有人拿他们写儿歌,像今天诵读的《小金鱼》和《数字歌》。还有人拿它们写诗呢!这首诗的题目就是《一去二三里》。(老师板书,学生读文章题目。)

  三、初读古诗,圈划生字。

  1、借拼音自由试读古诗,拼不出来的就问小老师,小老师不会的就问大老师。

  2、读课后双横线中的生字,检查掌握情况。

  3、在诗中用横线画出生字词,老师做好示范。

  一 去 二 三 里 四 五 六 七 八九 十

  4、借助拼音,每字读3遍,小老师教给不会的学生,老师巡视。

  5、检查自学情况。

  ①出示字卡指名读,同时拼读、齐读。其中包括给生字找朋友、区分“人、入、八”以及对三拼音节和整体认读音节的复习。

  ②开火车比赛认字。

  四、休息。

  (学生听古筝《出水莲》,老师板书生字)

  五、诵读古诗。

  过渡:休息之后,齐读生字,为读诗做铺垫。

  (一)读准读顺

  1、大声自由读。

  2、四人分行读,其他人做小老师,听读得是否响亮,是否字准句顺。

  3、齐读。

  4、男生女生接龙读,要求字正腔圆,字准句顺。

  5、一组二组赛。

  (二)读美

  1、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故事。

  一位妈妈带着孩子去姥姥家,他们一走走了二三里的路,走过一座小桥,看见了一个小村庄,村子里有四五户人家,烟囱里正冒着烟,因为快到中午了。他们继续向前走,来到山坡前,看见有几个亭子,于是走进一个亭子歇歇脚,顽皮的孩子数了数,亭子共有六七座。妈妈让他坐下休息,他又趴在亭栏上数亭子边的树上刚开放的花枝,可是数不清楚,妈妈问他有多少?他说:大概八九十枝吧!

  3、读诗,指导学生看图说话。

  过渡:这个小故事很有意思,更有意思的是还有人把它写成了诗,还有人把它画成了一幅画。我们先读诗,再看画。

  4、体验读。

  过渡:我们就把这些有意思的感受带到诗句中,一起读出来。

  (1)读给老师听。

  ① 生自读,师点评。

  ② 生齐读。

  ③ 师生接词读,感受韵律美。

  (2)读给老师看。

  ① 看着老师,背诵给老师看。

  ② 配乐齐诵。

  六、拓展

  在《日有所诵》中寻找有关数字的儿歌。

  教学反思:这是我在新的学校讲的第一节课。毫不隐瞒地说,对别人来说很简单的一节课,却把我折磨得“死去活来”,三个晚上的12点休息,每天有时间就拿出来翻来覆去地琢磨。也曾想让有经验的同事帮帮忙,转念一想又不行,还不如自己做出来,在往里面填充自己没有的东西,这样也许进步会更大一些。

  课讲完后,出了一身的汗,也长吁了一口气,对于心理素质极差的我来说,课堂还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差。然后就是评课议课,同事们很谦虚,也都给足了“面子”,也算是对我的自尊心的一种体贴的维护。

  教学反思

  1、课堂收得太紧。

  课前就一直紧张,唯恐刚入学才两个月的小萝卜头们大闹“天宫”,课堂一旦失控,那个场面绝不是我辈所能收拾得了的。总不能当着全体老师的面暴力得要把小孩儿“栽”出去,那样的面目,即使是在一个玩笑中,自己也觉得可憎。所以,我只有表扬。好在,这个班里的小孩儿还都爱听表扬的话,只是为了得到表扬,确实太乖了,乖得就像我一个人在秀。真叫一个“一放就散,一收就死”。这个舒放的度,好难把握。

  2、缺少读图,学生的思维不够灵动。

  在美读之前,缺少对学生读图的指导。讲完课再回过头来看,“读图说话”这个环节完全有机会成为本节课的出彩点。比如,在下一节课上的“读图说话”中,一个个精彩的发言就出现了:“我发现了一条小河。”“我发现了两个小孩儿很高兴,一边走一边说话。”“我发现了很多大山。”……遗憾的是,我不仅没有把握住,而且完全不知道要指导看图这件事。天,无知到这种程度,白读那些书了。惭愧,惭愧!

  3、疑惑:评课的时候,很多同事都在说,这节课上的东西大部分小孩儿都会,都会的就不用教,所以课堂上就有点浪费时间了。我什么也没说,这个大部分来得太没有根据。全班四十个学生,其中十六个是五周岁的小娃娃,对这一课完全没有概念,提前识字和背诵对他们来说就是奢谈。所以,考虑再三,还是决定把要求放得低一点,尽量按部就班地走,为学生考虑得周全一点。这样能保证所有的孩子能齐头并进,即使快一点的小孩儿稍微等一等,也不算太大的损失,毕竟是第一节识字课。能等一等,总是好的。

  但如果真的出现百分之八九十的学生已经自学会了的情况,课堂又该如何做到两者兼顾呢?

《一去二三里》教学反思10

  在教学古童谣《一去二三里》的过程中,我又找到了一次很好的机会,与学生共体验。当学生能对词语进行解释并理解之后,我出示教学挂图,并要求学生:“找一找文中的句子在图中的什么地方体现?”这是相当简单的问题,学生个个能讲。趁他们讲得正欢时,我马上把思维角度一转,说:“原来,这篇文章就是一幅画呀!这画美吗?美在哪里?”因为有过美术欣赏的基础,学生的回答体现了一定的美术功底。清清说:“色彩很美,有绿的树,红的花,五颜六色的!”听到这里,还有人补充道:“五彩缤纷的!”陆明伟说:“造型很多,亭子的屋尖是翘翘的,小山的背弯弯的,还有各种各样的大树和小草小花。”许可说:“摆得很好看,有的亭子高,有的亭子矮,房子也是这儿一家,那儿一家,还到处开满了鲜花!”还有的学生甚至讲到了如果图中再画几座小桥,天空画上飞翔的小鸟就更美了。我小结道:“啊!如此美丽的画,你喜欢吗?”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我:“喜欢!”从学生的回答来看,我成功地引导他们站在画外人的角度欣赏了童谣所描绘的美丽地方,实现了感官上的初步体验。这一客观存在的形象概念,为下一环节抽象的想象体验做下了铺垫。

  现在学生的思维都局限在了这幅画上,紧接着我就要带领他们走进这幅画,走进这个世外桃源。于是我再次扭转思维,教室里回旋起轻柔的小提琴曲,我用极富感染力的声音娓娓道来:“闭上眼睛你能想象这样一个地方吗?就在不远处,冒着炊烟的几户人家错落地掩映于绿树红花之中,让人感觉到了一股温暖涌入心头,真想快快走到人家去。一路上抬头望去,小巧玲珑的亭子零星分布在眼前的山上山下,要是从那儿向远处看去,该有多么美妙的景色啊!要是坐在那儿品上一杯茶,乘上一会儿凉,心里该有多么惬意啊!当我们走进村庄,到处开满鲜艳芬芳的花朵,仿佛置身于花的海洋,轻轻地闻一闻吧!”听到此,学生们情不自禁地嗅了一下鼻子。然后,我关掉音乐,提示大家张开眼睛,问:“现在你最想说一句什么话?”

  大家争先恐后地告诉我,王子明说:“老师,我都不想走了!”毛毛说:“我还看到了山和水在一起,水像风儿一样轻轻地流动,大树就像绿影子!真是太美了!”晓增说:“我想去最高的那个亭子上向下看看美丽的景色!”……“我真想去这个美丽的地方呀!”这是许艳发自内心的声音。第一次听到学生说这样美的句子,表达能力也似乎提高了不少。看来,这一环节,我又通过营造优美的语言氛围,成功地引领学生走进想象的世界,体验了其中的意境美。

  体验《一去二三里》,从画外入画中,由形象到抽象,我遵循了循序渐进的原则,学生得到了美的体验。并且,我也看到,良好的体验能带来精彩的表现。

《一去二三里》教学反思11

  识字教学的第一课《一去二三里》。“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这首诗是北宋理学家邵雍所写。一首短短20个字小诗中,竟然用了10个依次排列的数字,而且一点也不生硬,读来又是那么琅琅上口。这首诗是儿童学习一到十这几个数字,熟悉它们的排列顺序,练习书写汉字基本笔画的好课文。本课教学的重点是认字写字,难点是辨认八、入;九、几;四、十。在设计教学的时候,我突然想到,一到十的数字学生在生活中一定已经见过了,而且一些学生在幼儿园已经掌握了。那么,如果我还把他们当成生字来教的话,部分学生肯定会失去兴趣。要考虑已经学会的学生,让他们有新鲜感,又要照顾还不会的学生,让他们学会并掌握这些生字。于是,我将我的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为三大板块:第一板块设计为:故事导入,展示生活中已经认识的语文数字,并请他们当小老师教一教,学习生字一——十,然后游戏巩固,拓展数字成语。第二板块设计为:用数字看图说话引出古诗,初读感悟诗的意境,并在读诗中进一步巩固生字。第三板块设计是写字指导,任务有认识田字格,指导书写姿势和学写“一、二”。课后要求读数字诗《咏雪诗》。

  课堂上我导入的故事是讲一个姓万的人去读书,只认了一二三就觉得什么都会了。别人让他写个“万”字,他一个上午都没写好。我想通过故事教育孩子们,做事学习都不能想当然,自以为是,学到一点就骄傲了。同时也自然地过渡到展示识字。在识字展示中,学生兴趣盎然,学得不亦乐乎。作为识字教学的第一课,我认为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非常重要。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要让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才是真理。”识字也是如此。在展示中,学生就会体会到自己的成功和课外识字的乐趣,在以后的生活中,我想他们就会更加留心地去识字,去学习。当小老师更是对那些识字大王们的极力肯定和赞扬

  在教学中,我很注重对学生进行识字方法的指导。识字第一课,我想教给他们识字的方法,这会让他们在以后的识字学习中事半功倍。有意识帮助学生积累一定的识字方法;善于调动学生的识字积累,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和创造性的识字。”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形象思维的能力是很强的,他们的想象力非常丰富,一个个汉字在他们的眼里都是美丽的图画。那么在本课中,一二十七,跟我们的数学符号、拼音符号非常像,完全可以用这样的联想想象的方法记忆。听故事,猜谜语是学生们最喜欢的方式,尽管学生编的字谜还很幼稚,但在编字谜的过程中学生记住了生字,在活动中高涨起了对识字的热情,我们的目的也就达到了。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则更是学习中常用的识字方法,这是因为汉字的构字特点所决定的。

  现在的.识字不像过去那样孤立地一个个学习生字,而是将识字教学与阅读教学相结合,在识字过程中阅读,在阅读过程中识字。我们往往把生字放到课文中去识字,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初读课文时找出生字,诵读课文时把这些字的字音读准,在课文结束之前把字,词再次提出来强化记忆,最后再把字放回到课文中去记忆。当生字与生动有趣的课文内容紧密联系在一起时,识字的难度就大大降低了,这不是抽象的识记,而是一种有意义,有趣味的识记,孩子们通过反复阅读,不知不觉间就把生字记住了。在教学《一去二三里》时,数字已经在之前学习了,我就让学生先观察图画,用上刚学的数字看图说话。这样,生字就有了一个实践运用的机会。要认的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去、里”都比较简单,而这首古代童谣又深受学生喜爱,我们就可以用注音多读的方法,让学生在读中认字。多次反复的读,学生自然将生字熟记于心,而且字词的理解也在文本的诵读中认识并掌握。读后再读几首有趣的数字诗,比如郑板桥的《咏雪诗》“一片二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千片万片无数片,飞入芦花总不见。”这些生字又进一步得到巩固

  平时,我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识字。这也是一种最有效的教学途径,意味着识字从生活中来,也一定要回到生活中去。告诉孩子们:我们生活处处皆学问。要从一点一滴中积累,在一笔一画中识字。

《一去二三里》教学反思12

  也许是出于我的喜好,喜欢富于浓郁感情和唯美意境的文学、艺术作品,喜欢感受它们并体验它们。于是,不论什么课、什么教学内容,总也要从中渗透对学生体验性的训练,希望他们拥有一双敏锐的双眼和一颗善感的心灵。

  在教学古童谣《一去二三里》的过程中,我又找到了一次很好的机会,与学生共体验。当学生能对词语进行解释并理解之后,我让他们认真看插图,并要求学生:“找一找文中的句子在图中的什么地方体现?”这是相当简单的问题,学生个个能讲。趁他们讲得正欢时,我马上把思维角度一转,说:“原来,这篇文章就是一幅画呀!这画美吗?美在哪里?”因为有过美术欣赏的基础,学生的回答体现了一定的美术功底。

  清清说:“色彩很美,有绿的树,红的花,五颜六色的!”听到这里,还有人补充道:“五彩缤纷的!还有各种各样的大树和小草小花。”许可说:“摆得很好看,有的亭子高,有的亭子矮,房子也是这儿一家,那儿一家,还到处开满了鲜花!”还有的学生甚至讲到了如果图中再画几座小桥,天空画上飞翔的小鸟就更美了。我小结道:“啊!如此美丽的画,你喜欢吗?”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我:“喜欢!”从学生的回答来看,我成功地引导他们站在画外人的角度欣赏了童谣所描绘的美丽地方,实现了感官上的初步体验。这一客观存在的形象概念,为下一环节抽象的想象体验做下了铺垫。

  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看到的画面意思读出相应的句子,这样画与诗充分联系起来,在朗朗的读书声中体会意境美。然后教学生书写生字一二三,因为是第一次写字,我着重和学生进一步认识田字格的各部分名称及位置,写字姿势、横的写法及位置,并及时纠正学生的不良姿势。

  这节课传授知识较多,方法设计还不够完美、纪律等方面也不是很理想,以后还应多加反思和学习。

《一去二三里》教学反思13

  也许是出于我的喜好,喜欢富于浓郁感情和唯美意境的文学、艺术作品,喜欢感受它们并体验它们。于是,不论什么课、什么教学内容,总也要从中渗透对学生体验性的训练,希望他们拥有一双敏锐的双眼和一颗善感的心灵。

  牐犜诮萄磐谣《一去二三里》的过程中,我又找到了一次很好的机会,与学生共体验。当学生能对词语进行解释并理解之后,我出示教学挂图,并要求学生:“找一找文中的句子在图中的什么地方体现?”这是相当简单的问题,学生个个能讲。趁他们讲得正欢时,我马上把思维角度一转,说:“原来,这篇文章就是一幅画呀!这画美吗?美在哪里?”因为有过美术欣赏的基础,学生的回答体现了一定的美术功底。清清说:“色彩很美,有绿的树,红的花,五颜六色的!”听到这里,还有人补充道:“五彩缤纷的!”陆明伟说:“造型很多,亭子的屋尖是翘翘的,小山的背弯弯的,还有各种各样的大树和小草小花。”许可说:“摆得很好看,有的亭子高,有的亭子矮,房子也是这儿一家,那儿一家,还到处开满了鲜花!”还有的学生甚至讲到了如果图中再画几座小桥,天空画上飞翔的小鸟就更美了。我小结道:“啊!如此美丽的画,你喜欢吗?”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我:“喜欢!”从学生的回答来看,我成功地引导他们站在画外人的角度欣赏了童谣所描绘的美丽地方,实现了感官上的初步体验。这一客观存在的形象概念,为下一环节抽象的想象体验做下了铺垫。

  牐犗衷谘生的思维都局限在了这幅画上,紧接着我就要带领他们走进这幅画,走进这个世外桃源。于是我再次扭转思维,教室里回旋起轻柔的小提琴曲,我用极富感染力的声音娓娓道来:“闭上眼睛你能想象这样一个地方吗?就在不远处,冒着炊烟的几户人家错落地掩映于绿树红花之中,让人感觉到了一股温暖涌入心头,真想快快走到人家去。一路上抬头望去,小巧玲珑的亭子零星分布在眼前的山上山下,要是从那儿向远处看去,该有多么美妙的景色啊!要是坐在那儿品上一杯茶,乘上一会儿凉,心里该有多么惬意啊!当我们走进村庄,到处开满鲜艳芬芳的花朵,仿佛置身于花的海洋,轻轻地闻一闻吧!”听到此,学生们情不自禁地嗅了一下鼻子。然后,我关掉音乐,提示大家张开眼睛,问:“现在你最想说一句什么话?”

  牐牬蠹艺先恐后地告诉我,王子明说:“老师,我都不想走了!”毛毛说:“我还看到了山和水在一起,水像风儿一样轻轻地流动,大树就像绿影子!真是太美了!”晓增说:“我想去最高的那个亭子上向下看看美丽的景色!”……“我真想去这个美丽的地方呀!”这是许艳发自内心的声音。第一次听到学生说这样美的句子,表达能力也似乎提高了不少。看来,这一环节,我又通过营造优美的语言氛围,成功地引领学生走进想象的世界,体验了其中的意境美。 牐犔逖椤兑蝗ザ三里》,从画外入画中,由形象到抽象,我遵循了循序渐进的原则,学生得到了美的体验。并且,我也看到,良好的体验能带来精彩的表现。

《一去二三里》教学反思14

  经过一个月的"艰苦奋战",学生终于学完拼音,开始接触汉字了.第一篇识字是古诗《一去二三里》, 读来琅琅上口,富有儿童情趣,是进行朗读训练的好课文,课文配有插图:小桥,流水,烟村,亭台,桃花……在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小山村,炊烟袅袅,住着几户人家.山里的几座亭台错落有致地排列着,树上,路边盛开着各种美丽的花.一幅幽静美丽的山村田野画面,这首诗巧妙地把一到十10个数字隐藏其中.

  在教学古诗时,我运用课文的插图,通过让学生观察图片的方法了解古诗所写的小山村是一个美丽而宁静的地方.其中"烟村","亭台"这些词语学生可能弄不明白,我也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让学生非常直观地感受到"烟村"是什么,"亭台"是什么,使学生理解诗句变得简单化了.再让学生通过想象,使我们大家和诗人一起都置身于这美丽的小山村中,从而体会诗人的感受,最后通过朗读将自己的感受读出来.学生们一个个都读得兴致勃勃,激发了他们学习古诗的兴趣.

  由于这篇课文的教学是识字教学的第一课,是学生由拼音拼读过程进入汉字读写的第一课,重要的培养学生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因此,我从田字格的结构教起,引导学生了解田字格的作用及横中线,竖中线,各方位小格.写字时,先让学生独立观察字形引入笔画:(横)"一".板书示范(横)"—"在田字格当中的位置,引导学生自主观察并指导书写.再引入"二"的书写,这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而"三" 的写法让学生自己观察体会,上台演示,教师相机板书,让学生体会字的间架结构,体会汉字的形体美,并了解"从上到下"的笔顺规则.

《一去二三里》教学反思15

  今天上午第三节课,我讲语文课《一去二三里》。主任,威校和组内老师来听课。

  课应该说讲的很有趣,仅仅吸引着孩子们的眼球,四十分钟的课虽然没有课间休息,但是因为创设的各个情境很符合小孩子的性格特点,孩子们听课并没有觉得累。自我感觉讲的还是不错的。从课的设计,到实施。从我的引导,到孩子们参与和表现都是很棒的!特别是识字后拓展,孩子们刚刚结束拼音学习生字,在掌握的词汇不是很多的情况下我出示了一道拓展题,也是积累题:()帆风顺()龙戏珠()阳开泰()面八方()湖()海六六大顺七星高照八仙过海九牛一毛十全十美然后填数字。我说()帆风顺就有同学说出一帆风顺,因为这首诗中就是学习一到十的文字。这个同学就是严书搏!他词汇量很大,知道的很多,填上来好多次,当我说道什么龙腾飞的时候,就有好多同学知道后边填什么了,这也是一种类推啊!我当时很高兴,不是因为我课讲的怎么样,而是因为这些孩子们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思维也都在发散,真的很好,一点就透。

  接着看课文的古诗,再读文时有个小朋友出了点状况,这个同学是田**!我叫同学们读课文,他把手举的高高的,我就叫他,他是背下来的,不过有听认真的同学举手说他读错了一个地方,我一定要评价啊!就说找出错误的同学听得认真,田津赫同学几乎是背下来了,这点很好,不过他没有认真听老师的要求,我说要照着课文读,希望你下次要认真倾听!”他马上问我:“老师什么是认真倾听?”我一听,这孩子怎么回事?之前我很早就在读课文的时候说过认真倾听这件事,而且不止一次,怎么现在还问我这个问题,但是我还是细心说:“认真倾听就是在别人读的时候,你要听着读得是哪个字,眼睛就看到哪个字,耳朵就听到哪个字,心就想到哪个字,你读的时候要是指读就好了。可是他没有说啊,恩之类,而是接着扬起幼稚的天真的小脸问我:“老师什么是指读啊?”我有耐心的告诉他什么是指读,在解释指读的时候又说到一个词,他又问我哪个词什么意思,总之是没完没了。因为有老师和领导听课,我有些生气了,觉得他这个时候有些故意捣乱。就放下脸子生气委婉的批评了他。他坐下之后心情很不好,后半节课没有再举手。也许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小插曲,所以这节课听起来还是很不同,至少给人的印象深刻。

  课后我们老师们在一起讨论这节课,也提到了这个小男孩的表现,邹老师说他当时一定是下不了台了,因为他以为一定会得到老师的表扬,结果还被人挑出了错误,老师还批评了自己,没面子就一个劲的问一些问题。我觉得这样的想法也很有可能,如果当时我能换另一种做法,或者温柔的说:你这么聪明会自己想到答案的,或者再说:你现在听老师讲话,不说话,听老师讲话就叫倾听,你能做到吗?会更好,也不至于打消他积极性,其实他思维很好,我很欣赏!

【《一去二三里》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浅水洼里的小鱼》教学反思04-29

猫教学反思03-31

《坐井观天》教学反思03-29

观潮教学反思02-21

陀螺教学反思01-25

《泉水》教学反思01-10

尊严教学反思01-09

荷花教学反思01-08

《白杨》教学反思12-20

《看戏》教学反思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