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蓝网>教学资料>教学反思>《圆柱的表面积》教学反思

《圆柱的表面积》教学反思

时间:2022-04-17 16:44:33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圆柱的表面积》教学反思15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要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快速积累我们的教学经验,那么问题来了,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圆柱的表面积》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圆柱的表面积》教学反思15篇

《圆柱的表面积》教学反思1

  1、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合理利用教材。

  对于圆柱体侧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严格遵循主体性原则,让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发现,促进知识的迁移,使学生轻松地理解掌握圆柱侧面面积的计算方法,较好地突破难点。

  2、直观演示和实际操作相结合。

  通过直观演示和实际操作,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探索圆柱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新知,

  3、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让学生自主学习,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有较大的帮助,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数学知识,并感受学习的快乐与成功感。

  4、讲解与练习相结合。

  本节课,改变了传统的先讲后练的教学模式,做到讲、练结合,贯穿教学的始终,使练习随着讲解由易到难,层层深入。在练习表面积的实际应用时,又很自然地进行了“进一法”的教学,使讲、练,真正做到了有机结合,学生学习的知识是有效的、实用的,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和运用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

  5、使学生能正确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为了让学生能正确地计算圆柱体的表面积,我要求学生先用分部算式计算,并写清s侧=和s表=,以便学生分清自己每一个算式计算的是哪部分的面积。

  6、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并能利用知识合理灵活地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在这方面的练习题中,学生往往对题意理解不够,不知道是计算哪些部分的面积,通风管的材料,有不少学生加上两个底的面积。为了让学生发展空间想象能力,我提示学生在解决问题前,一定要弄清题意,并尽量回忆一上实物的结构,自己没有见过的,应通过日常应用知识来想一想、画一画,看看它应是个什么样了的,再作解答。学生中出现的共性问题,教师再集中讲一讲。这样一来,就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这节教学内容是本册教材中的一个重难点,如何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有待我们教师去探索、去研究适合学生心理接受的更好之法。

《圆柱的表面积》教学反思2

  著名数学家、教育家波利亚指出:“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学生独立思考,相互讨论,辩论澄清的过程,就是自己发现或创造的过程。

  圆柱的表面积教学,关键在于通过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推导出圆柱的侧面积公式。教材中只介绍了把圆柱沿着高将侧面展开,得到一个长方形。通过长方形的面积推导出圆柱的侧面积,这是一种普遍的现象,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但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主探究的兴趣,我将圆柱侧面积的教学大胆改革,让学生试先准备好各种圆柱形的纸盒,给学生足够的空间让学生自主探索圆柱体的侧面展开情况及侧面积的计算方法。整节课,学生学习积极性非常高,收到了好的教学效果,也使其自主探究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反思如下:

  一、圆柱的侧面展开图除了长方形,还可能是什么图形?发现、创新是每个孩子的天性,在基本知识理解掌握之后,他们对于书本上没有的方式方法有更高的兴奋点与关注点。学生自己准备的圆柱,沿高展开后还可能得到正方形,这是一种特殊现象。学生自己得出了与书上不一样的结果,觉得很兴奋。趁着学生发现探索的积极性,让学生思考还可以将圆柱的侧面怎样展开。有的说横着从中间剪一刀,立刻有人反对说那还是两个圆柱。横剪不行,竖剪过了,还能怎么剪?同学们犯起了愁。在一阵思考之后有人冒出一句:“斜剪!”“展开之后是什么图形?”有人猜是三角形,有人说是梯形,有人说平行四边形,带着种种可能同学们又开始给圆柱穿上一层衣服,然后沿着斜线剪开,结论不用说,平行四边形展现在同学们面前。继续用平行四边形推导侧面积公式,平行四边形的底是圆柱的底面周长,高呢?是不是平行四边形的斜边?经过一番争论之后,得出高需要重新做垂线。

  二、展开之后的图形可以怎样还原成圆柱?数学课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如果会展开那只是顺向思维,展开后会还原才能培养他们的逆向思维。“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两种还原方法,那平行四边形是否也有两种还原方法?”问题抛出又产生了分歧,很多同学只会按剪开之后的形状还原,再换个方向竖起来就不行了,总是上下各有两个尖角,其实这是学生拿平行四边形的方式有问题,让他们把平行四边形的斜边贴到桌子上再还原,这样就有很多人展开了笑脸。“找窍门,怎样不贴到桌子上也能正确还原?”细心的同学发现只要捏住相邻的两个角就能轻松还原了,一句话——角对角。得到结论:只要是平行四边形一定可以围成圆柱。

  通过圆柱侧面展开图的深入研究,同学们打开了探索、创新的思维,知道了学习不能只停留在书面的内容,应深入探讨,多方面多角度思考,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实践也使我们体会到,创建“生活课堂”应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帮助他们架设并构建新的平台,让学生发现数学问题,并激励学生在实践中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个性得以发展。

《圆柱的表面积》教学反思3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我深深地认识到同学们的学习兴趣浓厚,学习积极主动,课堂上他们动手操作,认真观察,独立思考,互相讨论,合作交流,终于发现了知识,领悟了知识,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学生自始至终在自主学习中发展。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到处有数学。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数学问题,这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和调动学生积极性参与的有效方法。

  在第一环节中,教师就创设了“饮料罐”情景,你想学什么?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激发了学生创造的愿望。

  第二环节中,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背景下,根据已掌握的数学知识大胆探索,培养了学生分析能力和创新意识。在课堂上多给学生发言展示的机会会极大地调动学生的潜在意识,使其情感上得到满足。

《圆柱的表面积》教学反思4

  1、直观演示和实际操作相结合。

  新课开始,教师通过圆住教具直观演示,引导学生复习圆柱的特征,进而理解圆柱表面积的意义。在教学侧面积的计算时,精心设疑:圆柱的侧面是个曲面,怎样计算它的面积呢?想一想,能否将这个曲面转化为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从中思考和和发现它的侧面积该怎样计算呢?在老师的启发下,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圆住形纸筒进行实际操作,最的探究出侧面积的计算进行实际操作,最后探究出侧面积的计算方法。

  2、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创新意识。

  在教学圆住侧面积计算方法时,教师设有拘泥于教材上把侧面积转化为长方形这一思路,而是放手让学生合作探究;能否将这个曲布置民化为学过的平面图形?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和实验,把圆柱形纸筒剪开。结果学生根据纸筒的特点和剪法分别将曲面转化成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等两面图形。通过观察和思考,最终都探讨出了侧面积的计算方法。在组织学生合作学习中,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意识。

《圆柱的表面积》教学反思5

  圆柱体的表面积计算是一个难点。本堂课中学生虽然很明确的知道求圆柱体的表面积是求两个底面积和一个侧面积的面积和。但在实施过程中有一定的困难,有写同学是因为对其中的公式或意义没有真正理解。不知道要求侧面积先求什么,求了圆底面周长又和圆的面积混淆,列式计算时漏洞百出,甚至还有一部分同学因为计算又导致前功尽弃。

  接触到一些实际问题的时候,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经验都比较浅薄,从而对一物体的认识不够,不能完全准确的来判断求的物体是几个面,分别是哪几个面,还有实际中求表面积时采用的近似法椰油一定的不理解,需要通过反复练习才能达到一定的程度。

  [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沿着圆柱的一条母线把圆柱剪开后展开,圆柱的侧面就由曲面转化为平面,展开图是一个矩形,矩形的长等于圆柱底面的周长c,矩形的宽等于圆柱的高h.这个矩形的面积就是圆柱的侧面积.由此可知,圆柱的侧面积等于底面的周长乘以高,即

  S圆柱侧=ch=2rh(r为圆柱底面的半径)

  圆柱的侧面积与两个底面圆面积的和,就是圆柱的表面积(也叫全面积).即

  S圆柱表=S圆柱侧+2S底=2r2

  教学时,要把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区别开来.可用纸板做成圆柱模型,然后将侧面展开,导出计算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方法,并先概括成文字公式,再过渡到字母公式.

  学生计算烟囱、水管、无盖桶、封闭桶罐等用料面积时,容易多算或少算底面积,灵活运用公式比较困难.可以多观察实物、模型,增加感性认识.也可以给出一些计算式子,要学生说明是求圆柱体的哪几个面的面积.例如:S=2rh,是求( );S= 2r2,是求( ); S=2r2,是求( ).

  《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教学片段

  在以往教学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时,常常为学生在学习表面积后的变式练习中,怎么都弄不清油桶、游泳池、粉刷教室到底缺哪个面而头疼。

  我想,关于圆柱的表面积也会存在这样的问题吧。为了防患于未然,我想,是不是在新课的教学中就为这些情况作了一些铺垫呢?因此,在教学这一课时,我先引导学生复习了圆柱体的特征,然后设计了如下问题:

  求铅笔涂漆部分的面积是求( )的面积;

  压路机滚动一周压过多大路面是求( )的面积;

  求一个水桶用多少材料是求( )的面积;

  求汽油桶用多少铁皮是求( )的面积。

《圆柱的表面积》教学反思6

  因为疫情迟迟没有好转,离开学时间还是遥遥无期,所以培育小学秉着“停课不停学”的理念,开始了网课教学。

  我今天教学的内容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圆柱的表面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在于通过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推导出圆柱的侧面积计算公式,重点是灵活运用侧面积、表面积的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本节课的教学,从始至终贯穿着“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思维为主线”的原则,在各个环节中让学生自己去解决,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合作探究中学习。

  一、激情导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复习开始时,我问“同学们,老师今天把你们刚认识的新朋友带来了,你们猜,他是谁?”就在学生们的猜测下,我拿出了课前藏好的圆柱。我继续发问“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这位新朋友?你们还想知道它的什么?”然后,让学生动手摸一摸手中的圆柱体,“谁能告诉大家你摸到了什么?”形成圆柱表面积的表象,从而很轻松的得出:圆柱的表面积等于圆柱的侧面积和两个底面面积之和。

  二、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合理利用教材。

  “圆柱表面积”这节课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以及用“进一法”取近似值。教材安排了两道例题,但在教学中,我将侧面积计算方法的推导作为教学难点来突破,将表面积的计算作为重点来教学,将用“近一法”取似值作为一个知识点。再结合学生的实际,巧妙的把他们联系成一个整体,做到收中有放,放中有收。

  三、教学方法上,采用直观演示和实践操作相结合。

  新课开始,教师通过圆柱教具直观演示,引导学生复习圆柱体的特征,进而理解圆柱表面积的意义。在教学侧面积的计算时,精心设疑:圆柱的侧面是个曲面,怎样计算它的面积呢?想一想,能否将这个曲面转化为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从中思考和发现它的侧面积该怎样计算呢?在老师的启发下,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圆柱形纸筒进行实际操作。让学生自己展开圆柱体模型,观察到侧面展开是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长就是圆柱的底面周长,长方形的宽就是圆柱的高,从而根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自然推导出了圆柱侧面积的计算公式。

  再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看一看、摸一摸,自己观察、发现,思考怎样求圆柱体的表面积? 讨论:求圆柱体的表面积需要知道哪些数据? 从而得出圆柱体表面积的计算公式。充分利用了学生现有的学具和准备的圆柱体实物,让学生自己去动手、观察,推导出了圆柱的表面积和侧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运用幻灯片辅助教学,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及掌握。

  四、练习题的设计上由易到难,讲练结合。

  在练习题的设计中,遵循了从易到难的原则,先是已知周长、半径和直径求圆柱的侧面积,在此基础上再想一想已知这三个条件怎样求出圆柱的表面积。采用分步口答的方法,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从而达到熟练掌握求圆柱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例4主动放手让学生独立解答,锻炼了学生对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当然,在这节课的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如:学生对圆周长和面积的计算不够熟练;另外,在练习题的设计上都是只列式不计算的方法,没有让学生真正计算出侧面积和表面积;小组合作的初衷是好的,但在实际教学中却没有达到预期的要求。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还应该多吸取教训,弥补自己的不足,用更好的教学方法进行数学知识的教学。

《圆柱的表面积》教学反思7

  [头疼问题]

  近期六年级的任课教师都会头疼我们也不例外

  年级组集体备课时会叹气

  在走廊里碰头时会感慨

  叹气、感慨地主要原因就是:近期作业的错误率很高(特别是学困生)

  这使我不免停下“匆匆的步伐”凝望着这些作业叉叉多的孩子

  什么地方出问题了?

  [细细掂量]

  一轮本子改下来错误有以下几类

  1、优等生:列出一个长长的算式,直接得出错误的结果(看不出是哪一步出错,反正计算错)

  2、中等生:求表面积时,大概知道侧面积+两个底面积;但真正列式的时候底面积没乘2;而到了只需要加一个底面积的时候(无盖水桶等实际问题的时候)却乘2;

  3、学困生:列出的算式都有问题。一查,圆面积计算公式都不会(够厉害),最基本的都不会,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又如何能正确求出;个别的20多分钟头都不抬,就在计算一个图形题,仔细一看列式出错,后面的脱式计算过程中的结果有的有6、7位小数;依然不知疲倦的算啊算,看着都累

  4、不知灵活变通,一般来讲3.14最好是最后再乘,这样可以降低计算的复杂程度,减轻计算的强度;但部分学困生勇气可嘉,不管那一套,列式中3.14在前面就先算;放在后头就最后算,老实得可爱;当你在讲计算技巧的时候可爱的孩子们还在埋头苦算,结果错误百出。

  [标本兼治]

  1、学优生:提出要求:不能一步得出结果,要脱式:关注做作业、打草稿的态度、习惯,养成草稿本清晰、数字清楚,可以避免匆忙之中抄错数字导致整题出错。

  2、中等生、学困生:

  (1)重视公式的熟练程度:通过演示、推导、同桌互说、单独抽问、上黑板默写等方法帮助夯实基础。

  (2)重点分析典型习题,帮助学生找到审题、列式、解题的方法和策略,并针对性练习,提高技能

  (3)重点强记:3.14*1=…………………3.14*9= 常用计算结果,达到熟练程度,提高练习时的计算速度和正确率,也可以用于检验计算过程中的结果正确与否。

  (4)抓听讲习惯:要求要严格,教师针对问题进行分析、讲评的时候,应要求所有学生抬头关注,集中精力听讲(往往这样的时候学困生是不睬你的,要适当的'喊他起来站个1分多钟,点一点他。),有了这个保证,讲评的效果就有了,出错的几率就就会降低了。再结合以上措施,效果就会更好。

  [写在结尾]

  有了措施,就需要有行动——老师的行动、学生的行动都要跟上,希望一段日子后会有好效果。

  也欢迎大家说说自己的好的做法,共同提高第二单元的质量

《圆柱的表面积》教学反思8

  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第十二册教材P33~P3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圆柱表面积的含义,掌握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根据圆柱表面积和侧面积的关系,使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媒体:

  圆柱形物体、学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重点:

  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推导。

  教学过程:

  一、猜测面积大小,激发情趣导入

  1、用你们手上的A4纸做一个尽量大的圆柱?(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以长方形的长为底面周长的圆柱,另一种以长方形的宽为底面周长的圆柱。)

  2、这两个圆柱谁的侧面积谁大?为什么?

  3、复习: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刚才的环节中,用现成的练习纸,以动手操作的形式做一个圆柱体,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做、比、评”中唤起对圆柱侧面积知识的回忆。

  二、组织动手实践,探究圆柱表面积

  1、我们把做好的圆柱加上两个底面后,这时候圆柱的表面积由哪些部分组成呢?(侧面积和两个底面面积)

  2、你们觉得这两个圆柱谁的表面积大?为什么?

  生:因为两个圆柱的侧面积一样大,只要看他们的底面积谁大那么这个圆柱的表面积就大。

  3、刚才我们是从直观的比较知道了谁的表面积大,如果要知道大多少,那怎么办呢?

  生:计算的方法

  师:怎么计算圆柱的表面积呢?

  圆柱的表面积=侧面积+两个底面的面积 (板书)

  4、那现在你们就算算这两个圆柱的表面积是多少?

  生:(不知所措)没有数字怎么算啊?

  师:哦!那你们想知道哪些数字呢?知道了这些数字后你打算怎么计算?

  生1:我想知道圆柱体的底面半径和高。

  生2:我想知道圆柱体的底面直径和高。

  生3:我想知道圆柱体的底面周长和高。

  师:老师现在告诉你的数字是这张纸的长是31.4厘米。宽是18.84厘米。那你们会算吗?怎样算,如果独立思考有困难的话可以小组讨论来共同完成。

  5、汇报展示:

  情况一:半径:31.4÷3.14÷2=5(cm)

  底面积:3.14×5×5=78.5(平方厘米)

  侧面积:31.4×18.84=591.576(平方厘米)

  表面积:591.576+78.5×2=748.576(平方厘米)

  情况二:半径:18.84÷3.14÷2=3(cm)

  底面积:3.14×3×3=28.26(平方厘米)

  侧面积:31.4×18.84=591.576(平方厘米)

  表面积:591.576+28.26×2=648.096(平方厘米)

  师:通过我们计算验证了我们刚才的判断是正确的。

  接下来我们打开书翻到33页自学例2,从这个例题中你学到什么?

  生:分三步来算,先算侧面积再算底面积然后把侧面积和两个底面积加起来。

  生2:这样做挺麻烦的有没有更简单一点的方法呢?

  6、好!我们一起来找一找有没有更简单的方法。(补充第二种方法)

  教具的演示:把圆柱体的侧面展开得到一个长方形,然后把圆柱体的两个底面通过剪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

  问:这个近似的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是圆柱体的哪一部分?(底面周长,也就是圆柱体的侧面展开得到的长方形的长。宽是圆柱体底面半径)

  所以圆柱体表面积=长方形面积=底面周长×(高+半径)

  用字母表示:S=C×(h+r)

  我们用这个方法来验证一下我们的例2看是不是比原来简单?

  汇报:大部分学生都认为比原来的方法简单。(说一说认为简单的原因)

  那么今天我们学习了圆柱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出示课题),你们学会了吗?(会)那老师也得做几题验证一下你们掌握得怎么样。

  本环节通过提出一个实际问题,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探究出:不同条件下用不同方法可以解决相同的问题。逐渐培养学生用多种途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 分组闯关练习

  1、多媒体出示题目。

  第一关(填空)

  沿圆柱体的高剪开,侧面展开后会得到一个( )形,长是圆柱的( ),宽是圆柱的( ),因此圆柱的侧面积=( )×( )。

  第二关

  一个圆柱的底面直径是2分米,高是45分米,它的侧面积是( )平方分米,它的底面积是( )平方分米,它的表面积是( )平方分米。

  第三关(用你喜欢的方法完成下面各题)

  一个圆柱,它的底面半径是2厘米,它的高是15厘米,求它的表面积?

  2、汇报结果,给予评价。

  我本着“重基础、验能力、拓思维”的原则,设计了以上几个层次的练习题。整个习题,虽然题量不大,但却涵盖了本节课的所有知识点,而且练习题排列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层层深入。有效的培养了学生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质疑(同学们还有什么疑问吗?)

  五、反馈小结:

  教学反思

  1、 自主探究,体验学习乐趣

  以解决问题为主线,打破了“例题――习题”的教学模式,给学生创设探究的舞台(也就是提出贯穿整节课的一个问题)。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认知冲突层层深入,思维碰撞时时激起,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体验到学习乐趣。

  2、合作交流,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深度。

  给学生提供一个合作交流的平台,在相互的交流中大胆发表不同的见解,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共同归纳出计算圆柱表面积常用的三种形式,从而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深度。

《圆柱的表面积》教学反思9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而且,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他们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本节课一开始,我没有直接告诉学生圆柱的特征,而是让他们自己观察、触摸,感受什么是圆柱的表面积。接着我和同学们一起动手实践,操作,将自制的圆柱体模型展开,让学生明白圆柱体的表面积就是两个圆和一个长方形。通过观察,学生明白长方形的面积就是圆柱的侧面的面积。接着小组合作探讨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在这里让我惊讶的是,有一个孩子一边演示一边总结,长方形的长和宽都可以做圆柱体的底面周长。这是我没有想到的,最后孩子们通过小组合作推导出圆柱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思路清晰,算理透彻,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

  可以说,在这节课的学习过程中,我不是让学生被动地接受教材,也不是自己推导出现成的结论让孩子们去识记,去背诵,而是通过操作实践等活动,让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再创造”过程。由于学生经历了不断的“再创造”的过程,积极主动的从事数学思考、建构数学知识,所以整堂课的学习气氛和教学效果取得了双丰收,这样,孩子们怎能对数学不动心呢?

《圆柱的表面积》教学反思10

  《圆柱的表面积》是义务教育教科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二节的内容。圆柱的表面积包括侧面积和两个底面面积。底面是圆,关于圆面积的计算,上学期已经学过,学生已能熟练、准确计算,而在上节课《圆的认识》中,学生对于圆柱的侧面与展开后形成的长方形之间的关系也已了熟于胸。因此,本节课可放手让学生自学、互学,把重点放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上。

  一、 知识链接,唤醒回忆

  课前,先让学生进行有关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以及圆柱的特征,目的在于唤起学生对旧知的回忆,为新知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 自学互学,提高能力

  21世纪的文盲是不会学习的人。基于这一点,我十分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根据学生在课前所提问题“什么是圆柱的表面积?”“怎样计算圆柱的表面积?”为提示进行自学,在全班内交流展示之后,又以“怎样计算圆柱的侧面积?你是怎么想的?”为提示,让学生根据手中学具,在组内探究、交流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在这一环节中,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得以提升。

  三、 联系生活,巩固练习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在学习圆柱的表面积、侧面积的计算方法之后,让学生利用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求制作厨师帽所需材料、商标纸的面积、制作笔筒所需材料、给音乐大厅的柱子涂油漆所用油漆的质量等,避免学生出现“数学无用”思想,同时,又是学生将所学知识得以巩固。

  四、 谈收获,总结升华

  课的最后,让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以及解决问题时需要注意什么,使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做一全面的总结,同时,培养了学生总结知识的能力。

  当然,本节课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学生计算能力还有待提高。为了能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按时结束,我将学生需要计算的数进行了改动,减轻学生计算的压力,即使如此,还有个别学生计算速度慢,出现错误现象。

《圆柱的表面积》教学反思11

  圆柱体的表面积计算是一个难点。本堂课中学生虽然很明确的知道求圆柱体的表面积是求两个底面积和一个侧面积的面积和。但在实施过程中有一定的困难,有写同学是因为对其中的公式或意义没有真正理解。不知道要求侧面积先求什么,求了圆底面周长又和圆的面积混淆,列式计算时漏洞百出,甚至还有一部分同学因为计算又导致前功尽弃。

  接触到一些实际问题的时候,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经验都比较浅薄,从而对一物体的认识不够,不能完全准确的来判断求的物体是几个面,分别是哪几个面,还有实际中求表面积时采用的近似法椰油一定的不理解,需要通过反复练习才能达到一定的程度。

  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沿着圆柱的一条母线把圆柱剪开后展开,圆柱的侧面就由曲面转化为平面,展开图是一个矩形,矩形的长等于圆柱底面的周长c,矩形的宽等于圆柱的高h。这个矩形的面积就是圆柱的侧面积。由此可知,圆柱的侧面积等于底面的周长乘以高,即

  S圆柱侧=ch=2πrh(r为圆柱底面的半径),圆柱的侧面积与两个底面圆面积的和,就是圆柱的表面积(也叫全面积)。即S圆柱表=S圆柱侧+2S底=2πrh+2πr2。

  教学时,要把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区别开来。可用纸板做成圆柱模型,然后将侧面展开,导出计算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方法,并先概括成文字公式,再过渡到字母公式。

  学生计算烟囱、水管、无盖桶、封闭桶罐等用料面积时,容易多算或少算底面积,灵活运用公式比较困难。可以多观察实物、模型,增加感性认识。也可以给出一些计算式子,要学生说明是求圆柱体的哪几个面的面积。例如:S=2πrh,是求( );S= 2πrh+πr2,是求( ); S=2πrh+2πr2,是求( )。

  《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教学片段:

  在以往教学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时,常常为学生在学习表面积后的变式练习中,怎么都弄不清油桶、游泳池、粉刷教室到底缺哪个面而头疼。

  我想,关于圆柱的表面积也会存在这样的问题吧。为了防患于未然,我想,是不是在新课的教学中就为这些情况作了一些铺垫呢?因此,在教学这一课时,我先引导学生复习了圆柱体的特征,然后设计了如下问题:

  1、求铅笔涂漆部分的面积是求( )的面积。

  2、压路机滚动一周压过多大路面是求( )的面积。

  3、求一个水桶用多少材料是求( )的面积。

  4、求汽油桶用多少铁皮是求( )的面积。

《圆柱的表面积》教学反思12

  《圆柱的表面积》这节课是我从教以来上的第一节市级公开课,若干年后改用苏教版教材,又在市级六年级新教材培训时上了这节课。“圆柱的表面积”是学生学习的难点。难点在于:理解难,圆柱的侧面是一个曲面,探索侧面积的计算过程,有一个“化曲为直”的过程;易混淆,在计算圆柱的表面积时涉及到圆柱的侧面积、底面积以及圆的周长与面积等概念,学生容易混淆;计算难,无论是圆的周长和面积计算中都涉及圆周率。这学期再一次教学圆柱的表面积,我深入钻研教材,并对以往的教学经验进行了整理,注重了知识的系统化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化曲为直沟通联系。

  课前布置预习作业,找一贴有商标纸的椰子汁罐,沿高剪开你有什么发现,然后给罐的上下底面剪两个底面给贴上。课上由一张长方形纸卷成圆柱,平面到立体,而后由圆柱展开成一个长方形,立体到平面。渗透了“化直为曲”“化曲为直”的思想。学生碰到圆柱侧面积问题时自然能运用,交流时,说沿着侧面上的一条高剪开,把侧面展开,成为一个长方形。让学生观察后说出:展开后的长方形与圆柱侧面积的关系。两者面积相等,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的底面周长,长方形的宽等于圆柱的高,因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所以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通过“展”、“围”的几次操作,让学生切实建立这两者之间的联系。

  二“生活课堂”建立表象

  本节课中,现实生活问题的解决,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从实际出发,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对问题进行独立探索尝试、同桌讨论交流,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圆柱体的侧面积就推导出来了。创建“生活课堂”,就要让学生在自然真实的主体活动中去“实践”数学、在实践中探索,在“实践”中发现。实践使我们体会到,创建“生活课堂”应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帮助他们架设并构建新的平台,让学生发现数学问题,并激励学生在实践中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个性得以发展。

  三、抓住本质,理清思路。

  本堂课中探究并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运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相关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根据以往经验,在实施过程中有一定的困难,有的同学是因为对其中的公式或意义没有真正理解,不知道要求侧面积先求什么,求了圆底面周长又和圆的面积混淆,而且圆的周长和面积公式已有所遗忘,列式计算时漏洞百出,计算的难度又导致一部分学生前功尽弃。所以在上这节课之前,我利用时间帮助学生把圆的周长和面积公式复习到熟练程度,侧面积的计算学生自然没困难。为帮助学生理清思路,表面积的计算分三步去进行,侧面积、底面积、侧面积加上两个底面积就是表面积。课上遇到计算比较繁琐的将数字改简单易算的,这节课的容量大,我觉得不必在计算上花费大量的时间。

  实践下来,通过学生的作业反馈中,发现绝大部分算式列得都正确的,几个公式搞的还是清楚的,但是小数乘法由于3.14和带0整数的参与,有些错误。接下来的练习课中综合的表面积题中要继续加强。

《圆柱的表面积》教学反思13

  根据学校安排,上了《圆柱的表面积》这节课。虽然比较顺利的完成了课堂教学,基本能达成教学目标任务,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不错。但细细想来,也有不少需要改进的地方。

  1、课件的制作还需要修改。在巩固练习侧面积的计算中的第一题,圆柱的底面周长是18厘米,高是10厘米,求侧面积是没问题,但到了接下来的求表面积时,18除以3。14、再除以2,就得不到整数,给学生的计算带来麻烦,是自己备课不精细,考虑不全面造成的,需要修改,改成18。84厘米。

  2、在讲完例四后,安排的练习中,本来设计一组三个练习题,一个像例四,要求表面积但只需求一个底面与侧面积之和;一个是求表面积,但是需要侧面积与两个底面积之和;另一个是求烟囱的面积——即只需求侧面积。是让学生明白,解决实际问题时,虽说要求圆柱的表面积,但要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能死套公式。

  3、课堂总结时,应放给学生自己总结本节的的学习收获,不要老师代劳。

  下一次上课,尽量注意以上几个问题,争取更好一点。

《圆柱的表面积》教学反思14

  圆柱体的表面积是学生学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等多种平面图形和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在学生从认识直线图形到曲线图形的过程中,不仅拓展了他们的知识面,丰富了学生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而且也给学生探索学习-圆柱体的表面积是学生学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形、三角形和梯形等多种平面图形和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在学生从认识直线图形到线图形的过程中,不仅拓展了他们的知识面,丰富了学生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而且也给学生探索学习的方法注入了新的内容,并使得学生的空间观念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图形的学习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抽象的知识,只有结合生活,练习生活,让学生亲眼去看一看,亲手去做

  一做,亲自去想一想,才能使之成为具体的、可接受的知识。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分为三个层次。教学层次非常清晰。

  第一层次:巩固上节所学《圆柱体的认识》的有关知识。学生通过观察实物,掌握圆柱体的底面、侧面和高,能正确地说出圆柱体的特征。

  第二层次:推导圆柱体的侧面积和表面积计算公式。首先让学生讨论圆柱侧面展开的这个长方形与圆柱之间的关系。通过实物观察和实验,使学生了解到这个长方形的长就是圆柱的底面周长,长方形的宽就是这个圆柱的高,从而用已学过的长方形的面积公式很自然地推导出求圆柱体的侧面积公式。在会求侧面积这个基础上再加上两个圆面积,引导学生理解圆柱表面积的意义,从而总结出求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使学生认识到立体转平面、形变量不变的辨证关系,培养学生们的观察、分析能力。

  第三层次:针对本节所学知识设计了一些基本应用题。安排有:求圆柱的侧面积,求圆柱的表面积。是对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公式的巩固。

  郑老师极其注重数学知识生活化。一方面,注重从生活现象中提取数学知识,引入数学学习;另一方面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知识后,及时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也可以说数学的回归。比如练习中帽子、通风管表面积的计算等,我想如果给足时间,数学知识的回归在这些课上有更多的体现和应用。在六年级的课堂上,郑老师注重学生的探究活动是很明显的。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主动探究为主,

  让学生敢想、敢说,从而主动的去获取知识。同时,注重操作活动在图形学习中的地位。操作是学生认识图形、探究图形特征的重要途径,正是操作活动,学生的探索学习才能得到顺利展开,也正是操作活动,学生对有关数学知识的体验更加真切和深刻。最后,郑老师注重学生的思维表述。如果说操作活动能更强调知识的深刻性,

  那么语言表述也就是说,就是对知识的梳理,知识的罗列,知识的系统话整理和知识的重组。

  整堂课也有值得探讨的地方。语言的衔接稍有跳跃。课堂的连接语是课堂驾驭能力的表现,也反映了教师

  设计课堂,生成课堂之间的一种应变。同时,这也与教师对于教学设计过程的熟悉程度有关。

《圆柱的表面积》教学反思15

  练习课是小学数学教学中最难驾驶的课型之一。它需要教师对教材、学生的实际了如指掌,这样才能恰到好处地选择练习时机,确定练习内容,安排课堂结构。因而本节课的练习的设计围绕如下四点进行:

  1、这一节是圆柱表面积计算的练习课。学生对刚学的知识还不够熟练,往往容易将侧面积公式,表面积公式,圆周长公式,圆面积公式等混淆。针对学生的这个问题,我首先让学生回顾圆柱表面积计算的方法,进一步让学生明白求圆柱表面积的不同方法,再通过填表让学生得到巩固。

  2、在实际生活中,所求的面积要根据具体问题来灵活确定,因而试设计了让学生根据具体问题来确定所求问题是求哪些面的面积这一环节,从而使学生在具体问题中理解解答问题的方法。在这一环节中,还安排了让学生小组讨论:解答这些问题的注意点,使学生在交流和讨论的过程中明白解答这些问题时要注意以下三点:

  (1)要注意所求问题是求哪些面的面积;

  (2)要注意统一单位;

  (3)要弄清楚采取哪种方法取近似值。

  3、将圆柱采取不同的分法其表面积的变化不同,因而要让学生理解其变化规律。在这节课上,我设计了让学生通过讨论来理解变化规律的环节,这一环节的设计为学生解答有关表面积变化的问题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4、在练习中,除了有单纯计算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问题外,更多的是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通过这样的综合练习使学生解题能力得以提高。

  本节练习课,在让学生进行基本练习的基础上,通过小组交流、讨论,使学生进一步步认识了圆柱的形体特征,使得学生利用公式进行熟练的计算。大部分的问题都是引导学生自己开动脑筋,积极思考,获取知识,这种做法,对学生掌握基础知识,领悟数学思想和方法,提高数学能力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