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蓝网>教学资料>教学反思>《拉萨的天空》教学反思

《拉萨的天空》教学反思

时间:2022-05-16 10:21:46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拉萨的天空》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写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拉萨的天空》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拉萨的天空》教学反思

《拉萨的天空》教学反思1

  《拉萨的天空》是一篇散文,文笔优美,描写了拉萨天空的湛蓝,透亮,表达了作者对拉萨的喜爱之情.课文语言优美,用词准确,生动,比喻贴切,对拉萨的天空描写细致而且形象.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审美情趣的好文章.在教学中我充分让学生品读语言,感受美景,让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语文能力得到培养.具体做法如下:

  本文紧扣一个“蓝”字来写,通观全文,一个“蓝”字贯穿始终,“湛蓝、蓝宝石、蓝天、蓝得让人神往、蓝晶晶“等让人无限神游与拉萨的天空上。教学中,我抓住这一特点,在设计上有意识让学生去体验感悟这些优美语句,激发学生对祖国,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教学时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熟读深思。如“掬一捧蓝天可以洗脸。”让学生思考“掬”字为什么用提手旁,请同学用动作去体验理解“掬”的意思。再让学生交流:从这句话体会到了什么?学生有的说“蓝天很蓝,像水洗过的一样。”有的说:“天空蓝蓝的,像池子里的水干净、明亮可以用来洗脸。”也有的:“我觉得天很蓝,离我们很近,轻轻用手捧起仿佛就能碰到蓝天,蓝天就像碧水,就像双手捧水可以洗脸。”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带着这中神奇的感受去读课文,学生仿佛身临其境,读得有声有色。

  抓住第一自然段中的比喻句(也是全文的中心句)"那里的天空总是那么湛蓝,透亮,好像用清水洗过的蓝宝石一样."引导学生品读,了解拉萨天空的特点,并通过读,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拉萨的天空总是那么湛蓝透亮.课文是怎么具体来描写的呢?

  进入后文的阅读.自由阅读二,三,四自然段,边读边思考,并用笔把那些最能体现拉萨天空特点的语句勾画出来.同桌交流后,从这几个自然段中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自然段来读,读出自己的感受.在画画,读读,评评中,在与文本的多次对话中,学生们对拉萨天空的特点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也透过语言文字,感受到拉萨的美.在培养学生各种语文能力的过程中也受到了美的教育。

《拉萨的天空》教学反思2

  《拉萨的天空》是一篇文笔优美的散文,描写了拉萨天空的湛蓝、透亮,表达了作者对拉萨的喜爱之情。课文的语言优美,用词准确、生动,比喻贴切。作者通过生动形象的文字将拉萨的天空之蓝再现在人们的眼前。而对于描写景色的文章,多媒体课件的运用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基于以上对教材的认识与分析,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图片导入——课文精读——情感升华。

  教学伊始,我出示拉萨的天空图片,让学生走进拉萨,对拉萨的天空有个初步认识。由于图片是我精心挑选的,非常漂亮,在播放时,学生都情不自禁地发出“哇”的赞叹声,这让我了解到学生已经有了学习兴趣,也为下面的深入学习打下了基础。

  接着,我让学生自由读课文,并抛出一个问题:边读课文边思考拉萨的天空是怎样的?通过我的示范,学生的回答非常踊跃,“拉萨的天空是湛蓝的”“拉萨的天空像用清水洗过的蓝宝石”……学生都聪明地在课文中找出关于蓝天的词句。

  在对课文有个大致了解后,我开始让学生精读课文。第一自然段的教学,我指名学生起来朗读,其他同学思考你读懂了什么。学生都会有自己的体会。这时我会点出这时这篇课文对拉萨天空的一个总写。而对于第二到四自然段的教学,我通过一个问题:用波浪线画出你最喜欢的描写天空的句子,并说一说理由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效果也是不错的。只是在对“掬”“让人神往”“隆冬”等词语的理解上还需要教师有意识地点拨。最后一段是个比喻句,我让学生找出本体喻体。并适时抛出问题:课文中还有哪些比喻句?学生能很快很准确地找出。

  学完本篇课文后,学生都被拉萨的天空震撼了,都能感受到作者对拉萨的喜爱之情。而对于第一段总写天空的特点,二到四自然段是分写这个重点认识还不够真切,我还需要进行思考并加强引导。

《拉萨的天空》教学反思3

  拉萨的天空是一篇写景的文章,主要是让学生领悟天空蓝的特点。我觉得文中的一句“掬一捧蓝天可以洗脸”已经能概括出它所要表明的。其实里面有几句句子对于学生来讲是很难理解的,所以,我教学时只要求学生理解必须要懂的东西,因为更深层次的东西孩子是无法懂的。

  其实这节课还是以图片贯穿全文,通过“洗脸”来引导孩子明白天空像水一样蓝,并且能体会到拉萨的高,这个可以通过拉萨的资料来明白。这里还有一个对比的手法需要孩子理解。提问孩子:如果没有白云和河畔草地,这个天空还会那么蓝吗?所以写白云和河畔草地是为什么,伺机说这个就叫对比。下一小节中,让学生图片,说说不忍移开视线的感觉。后面么还得让孩子知道一年四季,无论是春天、夏天、秋天、冬天,拉萨的天空总是那么纯、那么蓝,这里也有一个依山而建,让孩子通过图片来明白。 在最后一小节中,要让孩子懂得这窗帘的比喻是表明,这天空和拉萨是相互映衬才那么美丽。

  写景的文章到底应该怎么来讲,只是欣赏么?我觉得欣赏为辅,学习语言能力为主。

《拉萨的天空》教学反思4

  这又是一篇文笔优美的散文,作者通过多种表达方式描绘了拉萨天空独特的“蓝”。

  文章从不同的角度描写了拉萨天空的“蓝”,为了让学生自主感悟那份美感,我让学生在自由朗读后划出文中描写天空蓝的句子,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充分地去读书,并在读中展开联想。然后把感悟到的用美读的形式在全班交流,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情感。

  课文用丰富的语言描述了拉萨天空之蓝,“湛蓝”、“蓝晶晶”、“纯净”、“明洁”、“透亮”,而“用清水洗过的蓝宝石”、“掬一捧蓝天可以洗脸”这两个比喻则更形象生动地描绘了蓝天如水的意境,在教学中我紧紧抓住这些词句,让学生充分地朗读与感悟,在读中引导学生感受到拉萨与众不同的天空的美。

  在一首充满高原风情的《青藏高原》结束了本课,相信学生在这样的语文课上享受到了审美的乐趣,从而培养了自己的审美情趣。

《拉萨的天空》教学反思5

  初读文章后,发现一个“蓝”字贯穿文章始终,课文从头到尾都在尽情描写拉萨天空的蓝;再仔细读文,发现作者的语言又是如此之丰富,只为描写天空的蓝,就用了“湛蓝、透亮、纯净、明洁、蓝宝石、蓝晶晶”这么多词语。所以,在教学本课时,我立足于让学生抓住文本中的一些词句,通过反复品读,让学生学习作者丰富的语言。如:“湛蓝”、“蓝晶晶”写出了蓝的程度;“透亮”、“ 纯净”、“ 明洁”写出了蓝天的通透、无暇;“用清水洗过的蓝宝石”、“掬一捧蓝天可以洗脸”这两个句子则更形象生动地描绘出了蓝天如水的意境。这些词句让学生无限神游于拉萨的天空之上,感受到了拉萨与众不同的天空的美。

《拉萨的天空》教学反思6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13个生字,两条绿线间的4个字只识不写。

  3、凭借具体语文材料,体会作者对拉萨天空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凭借具体语文材料,体会作者对拉萨天空的赞美之情。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感知美

  1.揭示课题。

  (1)指名读课题。

  (2)你们知道拉萨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3)课件出示中国地图,简介拉萨:拉萨是西藏自治区的首府,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市内玛布日山(红山)上有建筑宏伟的布达拉宫。

  2.拉萨是有名的日光城,是许多人向往的地方,尤其是那儿的天空,更让人神往。你闭上眼睛,听老师来读一读这篇美文,你也会喜欢上那儿的。(课件放音乐)

  问:听完了这篇美文,在你的眼前出现了什么?学生交流。

  3.自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把不懂的和喜欢的地方做上记号。不懂的问题自己先解决,实在不懂的可进行小组讨论,再不行,就留着和老师一起解决。

  (3)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或者语句认真地品读一下。

  二、品读课文,体会美

  1、第一自然段。

  (1)自由读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想,你从这个自然段中知道了什么?

  (2)课件出示:欣赏拉萨的天空(组图)。

  (3)引导学生品读比喻句。这句话写的是什么?把拉萨的天空比作了什么?这样写你觉得拉萨的天空怎么样?

  (4)多蓝的天空啊!让我们一起美美地读一读吧!

  2、第二、三、四自然段。

  (1)拉萨的天空总是那么湛蓝、透亮。课文是怎样具体写的呢?

  自由读第二、三、四自然段,边读边思考,并用笔把那些最能体现拉萨天空特点的语句勾画出来。

  (2)同桌互相交流,朗读自己所勾画的语句,看看怎样朗读才能把拉萨天空的特点表现出来。

  (3)第二段

  课件出示图1:在拉萨,人们说话的声音能碰到蓝天,伸出手来能摸到蓝天。

  A、你能从这句话中感受到什么?

  (拉萨位于海拔3700米的“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之上,那儿的天空总是那么近,好像伸手就能摸到蓝天。)

  B、指名读。

  课件出示图2:有贴着山顶的白云的映衬,湛蓝的天空显得越发纯净;有了拉萨河畔草地的对照,湛蓝的天空显得更加明洁。

  A、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B、描述:蓝得这么纯净、这么明洁的天空,谁愿意用朗读让大家感受这种美。指名读。

  C、过渡:如果天地间只有湛蓝一种颜色,那拉萨一定很单调。如今,这蓝蓝的天空并不孤单,在白云、草地、绿树、红花的映衬下,更把我们的视线紧紧地吸引住了,让我们神往!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这句话(齐读第二自然段)。

  (4)第三段:

  拉萨的天空蓝得让人神往,它把你的视线紧紧吸引,让你久久不忍移开。

  请你想象一下,当时,作者的内心在想些什么?

  (5)第四段:

  课件出示图片3:一年四季中,不管是隆冬还是盛夏,布达拉宫的上空总是蓝晶晶的。有了这蓝天,依山而建的布达拉宫显得更加雄伟、壮丽。

  A、自由轻读,你知道了什么?(的周围本来就没有比它高大的建筑物,有了这蓝天的映衬,布达拉宫就显得更加。如果没有这湛蓝开阔的天空,布达拉宫的气势就不会让人觉得那么雄伟壮丽。)

  B、朗读指导:一年四季中,不管是隆冬还是盛夏,布达拉宫的上空总是蓝晶晶的。在蓝晶晶的天空的衬托下,布达拉宫显得更加雄伟、壮丽!用你的声音来告诉大家吧!

  D、小结:拉萨的天空就是这么湛蓝、透亮,蓝得让人神往,以它独特的美,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旅游者,让我们捧起书本,美美地读读第二到第四自然段。

  (6)第五段:

  课件出示图片3:“在藏语中,拉萨是圣地的意思,那么,这湛蓝的天就是圣地的窗帘了。”

  拉萨是藏族佛教的发源地,所以,在藏语中称拉萨为“圣地”。同学们,你们觉得还有没有什么其他的原因,可以把它称为“圣地”吗?

  三、诵读课文,传达美

  1、创设情境。

  同学们,刚才我们在作者的引领下一同走进了西部,走进了拉萨,欣赏了拉萨的天空,感受到了拉萨天空的迷人风采。现在我们来整体感受一下。

  2、自主诵读。

  3、指名读,放轻音乐。

《拉萨的天空》教学反思7

  《拉萨的天空》是一篇意境优美的散文,作者以其细腻的笔触和华美的语言描写了拉萨天空的“蓝””,喜爱之情溢于言表。课文语言精美,用词准确、生动,比喻贴切,对拉萨的天空描写细致而且形象,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激发学生审美情趣的好文章。教学中,我让学生充分感受美景、细细品读语言,让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很自然地感受拉萨天空的“蓝”和“美”。

  一、创设情境,发现天空的“蓝”

  天空对学生来说是很普通的,但是像拉萨那样的天空对学生来说却是陌生和遥远的。因此,在上课伊始,通过展示拉萨天空的图片,为学生进入课文内容的学习创造了情境。然后让学生打开课本欣赏课文插图,再次走进文本。通过两次视觉感受,学生就能很自然地说出拉萨的天空“蓝”这一最大特点,为学习文本内容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二、字词入手,品读天空的“蓝”

  通过画面整体感受拉萨蓝天的基础上,请学生通读课文,找出作者直接描写拉萨天空的词语,补充完整作者眼中的是“( )的天空”。学生通过自己的品读和伙伴的补充,很快就找到了“湛蓝、透亮、纯净、明洁、蓝晶晶”等描写天空蓝的关键词,学生在找的过程中就会发现这些词语分布在文本的各个段落,就能理解全文都是在描写拉萨天空的“蓝”。结合课文插图,读一读这些词语所在的句子、段落,在朗读中品味天空的“蓝”。

  三、赏析句子,感受文字的“美”

  在学生充分自读的基础上,请学生找找自己喜欢的句子,学生的回答集中在“那里的天空总是那么湛蓝、透亮,好像用清水洗过的蓝宝石一样。”和“有贴着山顶的白云映衬,湛蓝的天空显得越发纯净;有拉萨河畔草地的对照,湛蓝的天空显得更加明洁。”学生在朗读中想到了“一碧如洗”,蓝天、白云、高山、河流、草地所组成的画面美得像一幅画,学生在朗读中渐渐对拉萨的天空也神往起来了。作者在描绘这一幅画面时,用到了“映衬”和“对照”,“越发”和“更加”,在赏读这些句子时,也发现到了作者用词的准确、灵活,感受到了语言文字的美。

《拉萨的天空》教学反思8

  《拉萨的天空》一文,文章短,内涵深,作者通过多种表达方式描绘了拉萨天空独特的“蓝”。如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去发现、建构文本的意义,以下是我在教学中的几点做法。

  一、在真实的情境中体验

  拉萨对于学生来说,一切都显得陌生而遥远。它的天空蓝得如何独特,学生没有真切的感受。因此,一开始我利用多媒体充分地向学生展示各种拉萨蓝天的图片,在低回的音乐背景下用自己饱含感情的朗读,把学生引领进辽[ ]阔、纯净、如仙境般的天地,拉萨的蓝天在学生面前充分展示了自己的魅力。此时老师要孩子们用一个词来形容拉萨的天时,他们异口同声从心中喊出了“蓝!”。情境的创设一下子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在品味文中描述蓝天的语句时,他们凭借多媒体画面与自己既有的生活经验,在心中涌起了对这美丽的天空的无限遐想,产生了独特而到位的体验。

  二、在平等的对话中感悟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师和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以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维度的思维和情感都在对话中碰撞、交流,最后达到交融的境界。但对话的中心始终必须是学生。因为文本的意义是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起来的。我们必须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

  在课上我没有以自己的讲解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而是让学生划出文中描写天空蓝的句子,仔仔细细读一读,想想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什么。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充分地去读书,与文本对话。在朗读中直面内容,展开联想,学生不仅吸收了文本内容所负载的信息,而且在对话中实现了文本意义与阅读主体之间的互相交流、双向互动。然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交流,交流中教师的适时点拨、激励,有效地煽动了学生的情感,学生在与教师对话,生生对话中,不断实践着思维的碰撞,不断形成新的、创造性的认识。我还采取引读、自读、范读、齐读等手段,以读代讲,以读代悟,以读抒情。

  三、在丰富的语言中学习

  课文从头至尾都在描述拉萨天空的蓝,但他的语言是如此的丰富,“湛蓝”、“蓝晶晶”写出了蓝的程度;“纯净”、“明洁”、“透亮”写出了蓝天的.干净、明亮;而“用清水洗过的蓝宝石”、“掬一捧蓝天可以洗脸”这两个比喻则更形象生动地向人们展示了拉萨天空的水汪汪,亮晶晶,在教学中我紧紧抓住这些词句,让学生充分地朗读与感悟,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和图片资料,引导学生感受到拉萨与众不同的天空的美。

  最后再次运用多媒体,在韩红的《天路》那充满高原风情的歌声中展示拉萨不一样的天空,让学生在充分领悟了文本语言的基础上,再来感受拉萨天空的美。学生用心的聆听,专注的朗读,让我感受到了学生对拉萨的向往和热爱。学生在这样的语文课上享受到了审美的乐趣,也得到了情感的升华、思维的发展。

《拉萨的天空》教学反思9

  《拉萨的天空》,通观全文,一个“蓝”字贯穿始终。“湛蓝,蓝宝石,蓝天,蓝得让人神往,蓝晶晶”等词语让人无限神游于拉萨的天空上。

  在教学中,理解“掬一捧蓝天可以洗脸”是一个难点。我是这么处理的,让生思考这个字什么意思?为什么是“提手旁”?用动作去体验一下。于是学生用手作出双手并起、高高捧住的姿态,在直观的教学中他们立即理解了:“掬”就是捧起的意思。为什么说“掬一捧蓝天可以洗脸”?这儿回忆了一开始介绍的拉萨资料,它海拔高,布达拉宫高,人们站在布达拉宫之上,感觉离天空很近。其次,这儿的天空湛蓝湛蓝的,仿佛世界万物都被这蓝所浸润,包容了。文中用“掬”字更体现出一种圣洁,轻轻用手捧起仿佛就能碰到蓝天,用这美丽的蓝天流泻的“透亮”洗脸,这是多么奇妙的啊!

  其次是第2段中运用比较手法的句子也是个难点:“有贴着山顶的白云映衬,湛蓝的天空显得越发纯净;有拉萨合畔草地的对照,湛蓝的天空显得更加明洁。”我先让孩子们看画面后,感受有了这样的对比之后,蓝天显得更加的美丽。之后我又出示了蓝天之下的鲜花,蓝天下的河水,蓝天下的牛羊等图片,让孩子们模仿着去说一说、比一比,从孩子们的举手发言中,我感受到仿写对他们来说是困难的,个别孩子的词汇丰富一些所以就能说一些。再次感叹,学习优美语言文字的同时,一定要有词句的储备,才能厚积薄发!

《拉萨的天空》教学反思10

  这是一篇散文,文笔优美,描写了拉萨天空的湛蓝、透亮,表达了作者对拉萨的喜爱之情。

  拉萨离我们比较遥远,同学们对她的认识很少,但能从图文中深感受到那天空之蓝。文中用词用句优美,如:“说话的声音能碰到蓝天,伸出手来能摸到蓝天。”仿佛一切事物都被这蓝所浸润,包容,已经到了触手可及的境地。“掬一捧蓝天可以洗脸”描绘出这蓝天如水的意境。在教学时借助图文让学生亲身感受拉萨天空的辽阔、蔚蓝,通过朗读与作者产生共鸣。

  拉萨的天空为何会如此之蓝?在教学时。我有机的结合我们这的天空与拉萨所呈现给我们的天空进行比较,同学们一看就体会到了其中的差别。我们这的天空基本是灰白结合,确实没有了书中所描写的蓝的感觉,经常写的蓝天白云只是自己所想的:天空原本应该是这样的。拉萨的天空是那么的蓝,透亮、晶莹,没有任何的杂质。为何会有此区别,不是同在一片蓝天下吗?——环境。是的,同学们一语道破。两地天空的不同,从侧面也就体现了我们所处环境的不同。我们这环境已遭受破坏,空气已经不纯净了,工业废气把原本湛蓝的天空遮住了,让我们难见天日了。拉萨几乎没有工业污染,环境得到了良好的保护,因此才有那么蓝晶晶的,令人神往的天空。在教学中,同学深深感受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知道了要保护环境就要从我们每个人做起,从我们身边做起,从我们的教室,我们的校园做起,做一个保护环境的小卫士。(孙礼君)

《拉萨的天空》教学反思11

  《拉萨的天空》优美抒情,通篇文质兼美,读来令人余香满口。在写作特色上格外引人注目。全文紧扣一个“蓝”字来写,通观全文,一个“蓝”字贯穿始终,湛蓝、蓝宝石、蓝天、蓝得令人神往、蓝晶晶,作者浓墨重彩去描绘眼中溢满的“蓝”,让人无限神游于拉萨的天空上。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教学中我重视指导学生学会抓重点词、句,引导他(她)们熟读深思。如教学“掬”——掬一捧蓝天可以洗脸。让生思考这个字为什么是“提手旁”?用动作去体验一下。一个学生说是用手舀,其他学生马上作出双手并起、高高捧住的姿态,这下所有的学生立即理解了:“掬”就是捧起的意思,文中用“掬”字更体现出一种圣洁,轻轻用手捧起仿佛就能碰到蓝天,用这美丽的蓝天流泻的“透亮”洗脸,这是多么奇妙的啊!再带着这种奇妙的感受去读课文,学生在读中仿佛身临其境,于是便比原来读得绘声绘色了。

  再如第2段作者运用比较手法,写到“有贴着山顶的白云映衬,湛蓝的天空显得越发纯净;有拉萨合畔草地的对照,湛蓝的天空显得更加明洁。”学生们已经感受到这句写出了拉萨天空的蓝。可是,怎样把这种蓝让我们感受到呢?对是和白云比,和草地比,这样就衬托出天空之蓝了。可惜,当时没有利用多媒体,假如能让学生看画面,亲自感受一下,对这种写作方法的好处会体会得更深一些。

  在教学中,我还发现班里的许多后进生学习存在困难,尤其是读书的时候,生字太多,课文读不通顺,我想他们以前阅读时太依赖拼音了,希望我能帮助他们突破识字关,能像其他同学一样顺利阅读。

《拉萨的天空》教学反思12

  《拉萨的天空》是一篇优美的课文。全文紧扣一个“蓝”字来写,通观全文,一个“蓝”字贯穿始终,湛蓝、蓝宝石、蓝天、蓝得令人神往、蓝晶晶、掬一捧蓝天可以洗脸,作者浓墨重彩去描绘“蓝”,让人产生极想去走一走、去看一看的情怀。

  我在教学本课中,抓住这一课文的特点,在教学设计上有意让学生去体验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感情色彩,如教学“掬”——掬一捧蓝天可以洗脸。让生思考这个字为什么是“提手旁”?用动作去体验一下。于是学生用手作出双手并起、高高捧住的姿态,在直观的教学中他们立即理解了:“掬”就是捧起的意思,文中用“掬”字更体现出一种圣洁,轻轻用手捧起仿佛就能碰到蓝天,用这美丽的蓝天流泻的“透亮”洗脸,这是多么奇妙的啊!

  再如教学“蓝晶晶”一词中的“晶”,学生对这个品字结构的“晶”字特别熟悉,于是我用字理识字的方法去教学这个字——晶,虽然由3个“日”字组成,但是它代表的是天上亮闪闪的星星。你瞧!(我动手演示着课件)一颗又一颗的星星,多么亮啊!中国的语言文字就是这样奇妙,每重复一次,意思就加深一层,这类字可以成为品字结构。文中的“蓝晶晶”就是——(生回答)“特别特别的蓝”,你们还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在这样的引导和启发下,学生们兴致勃勃,他们说出了“品““磊”(生回答:石头多)、“众”(生回答:人多)、“淼”(生回答:水多),“众”(人多)学生们均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学得可带劲了!

  当然,我在这课中的设计仍然有一些感觉不够到位的地方:如频繁地运用及切换课件,有些课文的内容无须都投影出来,巫乃刚老师曾说过课件能够用在“最需要用的地方”,如重点词句、句子的比较,我想:效果一定更好,更有针对性。再如自己感觉对第2段的教学中运用比较手法的句子让学生体会得还不够到位:“有贴着山顶的白云映衬,湛蓝的天空显得越发纯净;有拉萨合畔草地的对照,湛蓝的天空显得更加明洁。”假如能让学生看画面后,自己再结合生活中的例子去说一说、比一比,相信会更理想!

《拉萨的天空》教学反思13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学会本课9个生字,理解“湛蓝”、“纯净”、“明洁”等词语。

  3 能凭借课件,体会作者通过对拉萨天空来表达热爱拉萨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让学生到生活中去感受美。

  教学重难点

  通过朗读,特别是对课文中优美的句子反复的朗读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拉萨天空的美。

  练习说话。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听写词语(上堂课的词语)

  二、走进拉萨(精读课文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看课件,你看到了的拉萨是什么样的?

  2、出示句子:拉萨是有名的日光城。那里的天空总是那么湛蓝、透亮,好象用水洗过的蓝宝石一样。

  (1)轻声读句子,从这段话中你知道了什么?。

  (2)指名回答,圈点词语:湛蓝 透亮 好象用水洗过的蓝用水洗过的蓝宝石一样

  (3)朗读感悟:学生再朗读句子,注意加点的词,边读边想象。

  3、看课件,再次体会拉萨天空的湛蓝和透亮。

  (二)学习第二至第四自然段

  1、引读:拉萨的天空是那么湛蓝、透亮,在拉萨,人们说话的声音能碰到蓝天,伸出手来能摸到蓝天。

  出示句子:在拉萨,人们说话的声音能碰到蓝天,伸出手来能摸到蓝天。

  (1)指名读句子,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2)指导朗读:拉萨的天空是那么蓝,仿佛一切事物都被这蓝所浸润、包容,走进拉萨就像是走进了仙境。

  2、怪不得人们说——(出示句子)“掬一捧蓝天可以洗脸”。

  (1)自由读句子,你能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吗?

  (2)小结:蓝天如水,无怪有人说“掬一捧蓝天可以洗脸”。

  (3)齐读句子。

  3、看课件,出示句子:有贴着山顶的白云映衬,湛蓝的天空显得越发纯净;与拉萨河畔采地的对照,湛蓝的天空显得更加明洁。

  (1)指名读句子,从哪些地方你体会到了拉萨天空的蓝?

  (2)指名回答,圈点词语:映衬 纯净 对照 明洁

  (3)指导朗读。

  4、在白云和草地的映衬下天空蓝得通透、无暇,白、绿、蓝的对照,使人不得不赞叹拉萨天空的美。

  (1)看课件。

  (2)出示第三自然段

  (3)指导朗读。注意词语:神往 紧紧吸引 不忍移开

  5、(1)出示拉萨一年四季的图片,看了这些图片你想说什么?

  (2)指名回答:布达拉宫的上空总是蓝晶晶的。

  (3)因此,有了这蓝天,依山而建的布达拉宫显得更加雄伟、壮丽。出示布达拉宫的图片,学生欣赏其英姿。再次感受如果缺少了这天空的衬托,布达拉宫一定会失去一把半的美。

  (4)欣赏图片:蓝天白云下的雪山、湖泊、草地。

  (5)谁能读好这一自然段?指导朗读。

  6、齐读第二至第四自然段

  (三)学习第五自然段

  1、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2、这里把拉萨比作了什么,把湛蓝的天空比作了什么?

  3、齐读句子。

  三、总结全文,欣赏有关拉萨的图片。

  四、作业

  1、背诵课文。

  2、收集有关拉萨的资料,并写上文字介绍。

  教学反思

  拉萨对于学生来说,一切都显得陌生而遥远。它的天空蓝得如何独特,学生没有真切的感受。因此,一开始利用多媒体充分地向学生展示各种拉萨蓝天的图片,把学生引领进辽阔、纯净、如仙境般的天地,拉萨的蓝天在学生面前充分展示了自己的魅力。此时让孩子们用一个词来形容拉萨的天时,他们异口同声从心中喊出了“蓝!”。情境的创设一下子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在品味文中描述蓝天的语句时,他们凭借多媒体画面与自己既有的生活经验,在心中涌起了对这美丽的天空的无限遐想,产生了独特而到位的体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师和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以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维度的思维和情感都在对话中碰撞、交流,最后达到交融的境界。但对话的中心始终必须是学生。因为文本的意义是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起来的。我们必须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在本课堂教学中,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充分地去读书,与文本对话。在朗读中直面内容,展开联想,学生不仅吸收了文本内容所负载的信息,而且在对话中实现了文本意义与阅读主体之间的互相交流、双向互动。在对话中学生把自己对文本的解读创造性地进行了表达,在这种酣畅淋漓的表达中,我们感受到了学生对拉萨的向往和热爱。

《拉萨的天空》教学反思14

  《拉萨的天空》是一篇意境优美的散文,作者以其细腻的笔触和华美的语言描写了拉萨天空的湛蓝、透亮。表达了一种向往和喜爱的情愫。课文语言精美,用词准确、生动,比喻贴切,对拉萨的天空描写细致而且形象,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激发学生审美情趣的好文章。教学中,我让学生充分感受美景、细细品读语言,让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很自然地感受拉萨天空的美和蓝。

  一、图片展示,激发兴趣

  对于置身城市中的孩子而言,天空显得不无特别之处。学生刚接触这篇美文,虽然读来满口余香,但感情方面还是显得陌生和遥远。通观全文,一个“蓝”字贯穿始终,湛蓝、蓝宝石、蓝天、蓝得令人神往、蓝晶晶,作者浓墨重彩去描绘眼中溢满的“蓝”,让人无限神游于拉萨的天空上。此时,水到渠成地通过多媒体,展现拉萨天空蓝的图片,使得抽象的课文内容形象化了,静态的课文内容动态化了,平面的课文内容立体化了,美仑美奂的画面一下子拉近了学生和文本之间的距离。叫人不由得对拉萨产生喜爱情感,为课文的下一步学习奠定了情感基础。

  二、抓住比喻句,品读“蓝”

  课文中出现了2个比喻句,第一个出现在文章的第一自然段,将湛蓝、透亮的天空比作了用清水洗过的蓝宝石,在教学中,我适时引导学生抓住比喻这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即比喻的事物和被比的事物是有相似的地方的,让学生通过画面和美美地朗读想象两者的相似点,学生很自然地能够说出天空蓝得深、浓、纯,从而更好的理解了“湛蓝”这个词,而用清水洗过的蓝宝石又体现了这天蓝得没有杂质,纯净至极。在多次品读中,拉萨天空的主要特点“蓝”不言而喻。最后通过美美地背诵,升华感悟,与作者产生共鸣。接下来,仍然抓住比喻句,简单过渡到最后一个自然段,将拉萨的天空比作圣地的窗帘,比喻贴切、生动。学生更充满了浓厚的兴趣,想去拉开窗帘走进拉萨看一看。

  三、找喜欢的语句,感知文本,以读促悟

  教学的本质是对话。《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为了体现这一全新的阅读理念,我的教学设计立足于“阅读文本”,引领学生反复触摸文本语言,“披文入境”、“潜心会文”,实现教学的和谐互动,使阅读教学过程变成一种动态性的、生成性的对话过程,在教学第2-4自然段时,通过让学生找、划自己喜欢的句子,把时间完全交给学生,让他们在自主学习的氛围中,带着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通过读、谈的方式来体会拉萨天空的美,让他们学会感悟文本的语言。这种方式较好地实现了新课改中的教师角色转换。教师与学生平等对话,为学生学习创造了温馨和谐的氛围。

  以上教学设计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然有不足之处:

  一、预设不够合理成熟

  1、原想通过找比喻句的方式,自然过渡文本,实则三年级的学生刚接触这种修辞手法,想要一下子找准确,确实不易。学生更容易与“掬一捧蓝天可以洗脸”这样的夸张手法混淆,1分钟可以解决的问题,到了孩子这儿就是3-4分钟,且效果并不明显,达到了副作用。这不太明显的比喻句其实可以放入学生找、划的句子中,进一步感受拉萨天空的“蓝”,教师可简单告知,作者运用了贴切的比喻,将拉萨的天空比作圣地的窗帘,生动、形象。这样学生更容易接受比喻手法,品读优美语言的同时又升华了对拉萨天空独特特点的理解。

  2、通过找喜欢的句子,想使课堂生成更加灵活。而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他们喜欢的句子往往是自己容易理解的句子,如文章的3、4自然段,通俗易懂,语言也很优美,孩子自然首选这些句子作为自己喜欢的句子。而这和我原本的预设相悖,本文重点是文章第二自然段,对于这一段的理解相比后文,学生理解起来有些困难,于是在品读到此句时,下课铃就打响了。教学环节预设不够细致,导致在课堂教学中,教学时间把握失控,头重脚轻,显得很不和谐。若能紧扣住“蓝”这一主线,让学生去找一找,划一划具体描写描写拉萨天空蓝的语句,抓住关键词展开想象,或许效果更佳。学生也很容易找到“纯净”、“明洁”这样的关键词。

  二、品读不够到位、透彻

  文中有这么一句“有贴着山顶的白云映衬,湛蓝的天空显得越发纯净;有拉萨河畔草地的对照,湛蓝的天空显得更加明洁。”如果让学生光从字里行间去理解含义,去体验作者的情感,是比较困难的。我抓住了排比修辞手法和找近义词的方法让学生记住了这一句,课后试想,这种记忆很有成效,但只是暂时的,还是应该通过语言本身来感悟记忆。通过图片的展示,抓住两个关键词“纯净”、“明洁”,感受“湛蓝”,再抓住“越发”和“更加”二词,出示图片,只见蓝天之上,白云悠悠,白云下边就是一座雄伟的山峰,山前是一片绿茵茵的草地,草地边缘则有一条清亮亮的小河缓缓地流过。引导学生看图进行对比,瞧,拉萨的蓝天与白云、蓝天与绿草,色调上产生的对比多么强烈,多么明朗,拉萨天空的纯净、明洁在脑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再拿起书本细细地读文,孩子们就深深地沉入了拉萨美丽的风景中,仿佛身临其境,喜爱之情油然而生。接着通过范读、指读、评读、配乐读等方式,让学生边听边体会,边读边感悟,使课堂上的每一位学生都感受到文本所描述的情境,把自己融入到课文的情节中去,我想这样的教学设计更加的人性化,操作起来也会是事半功倍的。

  三、教师课堂语言需要精炼。

  上课语言罗嗦,语言不够精简。虽然在课堂中,我已经有意识在改变,但效果不太明显,仍需要继续努力,通过一次次的磨练,尽可能的让课堂成为学生主动学习的阵地,而不是一味地灌输。

  四、课堂应关注每一位学生

  关注学生,尤其是学困生方面还做得不够,这样优美的文章,也应让他们参与进来,通过优美地朗读,展示孩子的特长和进步,更好地激励学生,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教师应该调整好心态,关注每个孩子的发展,我想这样的目标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携手共创。

  课堂教学艺术,本身就是一门需要不断完美的艺术,我在不断的反思中前行,去探索更为扎实有效的教学方法,让自己的课堂不断迸发出蓬勃的活力与朝气!

《拉萨的天空》教学反思15

  读了潘文彬老师的本课教学设计后,我根据自己也刚刚上完本篇课文进行反思。

  《拉萨的天空》是苏教版国标本第五册第二单元的一篇写景美文。本文语言优美,饱含深情地向我们展现了拉萨天空的湛蓝、透亮;展现了布达拉宫的雄伟与壮丽。

  为了让学生个体拥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认同和把握这一事实,语文教学才能具有先进性。因此,在教学设计时我把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让语文教学的审美性、人文性、工具性得到完美的统一。根据以上认识,我设计了“课文赏读--阅读探究--升华情感”的教学模式。

  首先我以优美的导语,带领学生走进美丽的拉萨。在具有浓郁藏族风情的音乐渲染之下,在优美的拉萨自然风光中,教师深情并茂的导入一下子吸引了学生,好似把他们带到了美丽的拉萨,感受到那儿天空的湛蓝、透亮。《拉萨的天空》,通观全文,一个“蓝”字贯穿始终。“湛蓝,蓝宝石,蓝天,蓝得让人神往,蓝晶晶”等词语让人无限神游于拉萨的天空上。对于我们云南孩子来说,我们的天空也很蓝很高很透很亮,为了让我们的孩子感同身受地进行迁移,一开始我就利用多媒体充分地向学生展示各种拉萨蓝天的图片,把学生引领进辽阔、纯净、如仙境般的天地。此时让孩子们用一个词来形容拉萨的天时,他们异口同声从心中喊出了“蓝1。情境的创设一下子

  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在品味文中描述蓝天的语句时,他们凭借多媒体画面与自己既有的生活经验,在心中涌起了对这美丽的天空的无限遐想,产生了独特而到位的体验。教学时,我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熟读课文,学会思考。如“掬一捧蓝天可以洗脸”让学生思考“掬”字为什么要提手旁,请同学们用动作去体验理解“掬”的意思。再让学生交流,从这句话体会到了什么?学生有的说“蓝天很蓝,像水洗过的一样”。有的说“天空蓝蓝的,像池子里的水干净,明亮,可以用来洗脸”。在此交流的基础上让学生带着这种神奇的感受去读课文,学生仿佛身临其境,读得有声有色。

  整堂课,我立足于“让课堂书声琅琅”,带领学生“披文入境”、“潜心会文”,在个体悟读、集体精读中用心灵去拥抱语言,引导他们在对“圣地的窗帘”的反复欣赏中体验语言的节奏感、音韵感,由此感受和再现文章的情思美感。学生在明净的情绪、纯洁的境界不断得到升华的过程中从心里头悟出了:“圣地的窗帘”,你真美!

  读了潘老师的设计后,我也从自己的教学中找出了许多的不足之处:一、在讲到拉萨天空蓝的时候,有学生说仿佛看到天上的白云很白,他们把注意力移到了白云的白,而没有抓住蓝这个特点,我当时没有及时给出正确的评价。二、讲到最后由于时间仓促,我没有把课文意思深化到要保护坏境,保护自然,保护拉萨的天空,让它永远保持湛蓝,透亮。

  品阅名师课堂,指导我的课堂,相信我会从一点一滴的积累中提升自己的课堂教学的。

【《拉萨的天空》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识字的教学反思04-01

石榴的教学反思10-08

教案的教学反思04-01

《圆锥的体积》教学反思05-12

《姥姥的剪纸》教学反思05-12

《胖乎乎的小手》教学反思05-11

和田的维吾尔教学反思05-08

杠杆的科学教学反思05-07

姥姥的剪纸教学反思05-05

生命的壮歌教学反思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