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蓝网>教学资料>教案>《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教案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教案

时间:2021-11-11 10:00:01 教案 我要投稿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教案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教案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教案1

  一、导入: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能够听到一些耳熟能详、充满智慧、内涵丰富、脍炙人口的成语,如“欲速则不达”“小不忍则乱大谋”“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等。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成语都出自哪儿吗?其实这些成语都出自几千年前的孔子之口。

  孔子这位先哲圣人,给后人留下了太多的文化宝库,从他身上我们能够感受到一些有关人生和生存的大智慧。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文章,去从中感受这些有启发性的人生格言。

  二、本文的内容比较简单,同学们可以先看注释,掌握重要词语。

  1、为下列加红词语注音。

  莒父( ) 輗( ) 軏( ) 彫( )

  2、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指出是通什么字。

  (1)诲女知之乎 (女 通 汝)

  (2)如日月之食焉 (食 通 蚀)

  (3)无欲速 (无 通 毋)

  (4)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 (彫 通 凋)

  3、指出下列句子中的特殊句式。

  (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判断句

  (2)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判断句

  (3)其何以行之哉? 疑问句中的宾语前置

  4、指出下列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知之为知之 为____________

  子夏为莒父宰 为____________

  (2)过而不改 而____________

  人而无信 而____________

  三、翻译课文

  首先,请同学们尝试把文中的部分句子进行翻译,熟知文意。

  (1)子曰:“由,诲女知[1]之乎?知[2]之为知[2]之,不知[2]为不知[2],是知[3]也。”

  翻译重点: 诲:教导; “女”通“汝”(rǔ),你。 为:表判断,相当于“是”。 [1]知:明白;[2]知:知道;[3]知:通“智”,智慧,明智。是:指示代词,“这”。

  翻译:孔子说:"仲由,我教你的知识明白吗?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种态度才是明智的!

  (2)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无末如之何也已矣!”

  翻译重点:①如之何:古代汉语中的凝固形式,意为“怎么办”或“怎么”;②末如之何:也作无如之何;末:指没有办法;(总)拿他没有办法;③已矣:常放在句末,表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了”。

  翻译:孔子说:“不说‘怎么办,怎么办’的人,我对他也不知怎么办了。”(我拿他也没有办法)

  (3)、自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重点翻译:①之1:结构助词,译为“的”;②之2:表修饰,无义不译;③食通“蚀”;④之3:代词,他。⑤更:改正(变)

  翻译:君子的过错好比日月蚀,他犯过错,人们都能看得见;他改正过错,人们都仰望着他。

  (4)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重点翻译:①厚,薄:多,少;②而:连词,表并列,不译;③远:形容词作动词,避免.

  翻译:孔子说:“多责备自己,少责备别人,这样做就可以避免别人的怨恨。”

  (5)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 ,其何以行之哉?”

  重点翻译:①其:副词,怎么;②何以行:宾语前置,以何行,靠什么行走.

  翻译:孔子说:“一个人不讲信用,是根本不可以的.就像大车没輗 ,小车没有軏一样,那它靠什么行走呢?”

  (6)自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

  重点翻译:①必不得已:隐含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不得不去掉一项;②于斯:于,介词,在,对;斯:指代词,这.③何先:宾语前置,先何,去掉那一项.

  翻译:自贡说:“如果不得不去掉一项,那么在三项中先去掉那一项呢?”

  四、文中节选孔子与三位弟子的对话,分别从那几方面折射孔子为人处世的大智慧?从中我们将得到怎样的启发?

  提示: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信息的检索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将本文中的句子进行筛选,如下:

  1、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角度:求知方面-------实事求是

  启发:对于文化知识和其他社会知识,我们应当虚心学习、刻苦学习,尽可能地多加以掌握。人的知识再丰富,总有不懂的问题。那么,就应当有实事求是的态度。只有这样,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

  2、①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无末如之何也已矣。”;②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角度:对待错误-------知错能改

  启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但关键不在于过,而在于能否改过,保证今后不再重犯同样的错误。也就是说,有了过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坚持错误,不加改正。文中孔子以“过而不改,是谓过矣”的简炼语言,向人们道出了“知错能改”这一对待错误的唯一正确态度。

  3、子曰:“躬子厚而薄责于人,则远矣!”

  角度:与人相处方面---------责己严,待人 宽

  启发:人与人相处难免会有各种矛盾与纠纷。那么,为人处世应该多替别人考虑,从别人的角度看待问题。若一旦发生了矛盾,人应该多作自我批评,而不能一味指责别人的不是。所以,“严于律己,宽恕待人”是保持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所不能缺少的原则。

  4、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角度:从政方面 --------欲速则不达

  启发:“欲速则不达”,贯穿着辩证法思想,即对对立着的事物可以相互转化。所以文中孔子强烈要求子夏从政不要急功近利,否则就无法达到目的;不要贪求小利,否则就做不成大事。由此可知,干任何事物都要遵循事物发展规律,循序渐进,否则,“欲速则不达”。

  5、子曰:①“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②“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角度:为人治国---------讲究诚信

  启发:孔子认为人没有信用是不行的,就像大车没有輗、小车没有軏,靠什么行走呢?诚信对于个人来说,是处世之本。没有诚信的人可以在暂时取得成功,却不可能最终取得成功。对社会来说,诚信是政府有效运作的根本。政府如果失去了人民的信任,就不可能稳固。诚信是社会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根本。

  孔子认为,信是儒家传统伦理准则之一,也是人立身处世的基点。所以无论在工作、学习、生活、交往等方面都要讲诚信,人无信而不立。在《论语》中信的含义有两种:一、是信任,即取得别人的信任;二是对人讲信用。

  6、①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 也。”;②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角度:为人处事-------要有骨气、远大志向及惜时奋干

  启发:文中孔子认为:人应松柏一样,要有骨气、有远大志向且要经受得起各种严峻的考验,才能取得最终的成功;同时,孔子还认为时间如流水,奔流不息、一去不返。借此劝戒后人要珍惜时间,用有限的时间投入到无限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去。

  小结:本文节选孔子与三位弟子的对话,分别从“求知、为人、从政、治国、处世”等方面给予我们后人深远的启示:

  1、 求知-----实事求是、知错能改

  2、 处世-------责人严,待人宽

  3、 从政-----切记“欲速则不达”

  4、 治国处事-----“民(人)无信而不立”

  5、 为人处事-------要有骨气和远大志向且要惜时奋干

  五、作业:

  1、翻译并和背诵课文中的名句名段

  2、完成课后练习三

  六、能力训练。

  阅读下面两篇小短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一)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悌焉。'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硜硜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二)过蒲,会公叔氏以蒲畔,蒲人止孔子。弟子有公良孺者,以私车五乘从孔子。其为人长贤,有勇力,谓曰:'吾昔从夫子遇难于匡,今又遇难于此,命也已。吾与夫子再罹难,宁斗而死。'斗甚疾。蒲人惧,谓孔子曰:'苟毋适卫,吾出子。'与之盟,出孔子东门。孔子遂适卫。子贡曰:'盟可负邪?'孔子曰:'要盟也,神不听。'

  1、孔子在第一段把'士'分为几类人,分别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何理解'言必信,行必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解释下列句中加红词语的意思。

  吾与夫子再罹难 罹_____________

  苟毋适卫,吾出子 苟_____________出_____________

  盟可负邪 负_____________

  4、谈一谈孔子所主张'信'的原则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提示:三类。

  2、说到做到,行动坚决。

  3、遭遇;如果;放出;背弃。

  4、儒家的忠信也是有条件的,即必须符合正义。被胁迫的、在非正义的情况下而盟誓的。无须遵守。

  教学反思: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教案2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第一课时

  年级: 高二( )班 学生姓名: 学号: 组名:

  教学目标:

  1.理解、运用文中关于学习、从政和为人处世的名言警句,进一步培养文言阅读能力。

  2.结合学生的生命体验和有关情境,努力使学生领会孔子的生存智慧。

  教学重点:理解、运用文中关于学习、从政和为人处世的名言警句,进一步培养文言阅读能力。

  教学难点:结合学生的生命体验和有关情境,努力使学生领会孔子的生存智慧。

  教学方法:1、吟咏法,反复诵读 2、启发探究式

  自主预习:

  一、 请同学们背诵第1、3、6、7、8、9、11、12则,并按要求默写。

  1、知之为知之, ,是知也。

  2、 ,是谓过矣。

  3、人能弘道, 。

  4、 ,则远怨矣!

  5、无欲速,无见小利。______,________。

  6、______,______。大车无輗 ,小车无軏 ,_________。

  7、 岁寒, 。

  8、 逝者如斯夫,______!

  二、翻译并分析课文,思考:课文节选孔子与三位弟子的对话,分别从几方面反映孔子为人处世之道?这对我们将有怎样的深远启发?

  (1)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翻译重点:①诲:教导;②女通汝(rǔ)你;③为:表判断,相当于"是"④知1:明白;知2:知道;知3:通智,智慧,明智.⑤是:指示代词,"这".

  翻译:孔子说:"仲由,我教你的知识明白吗?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种态度才是明智的!

  【探讨:第1则从哪方面折射孔子为人处世的大智慧?从中我们将得到怎样的启发?】

  孔子启示人们如何面对自己的无知。选文第1则:“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孔子这句话的含义是说,人的聪明不在于知道什么,而在于坦然地承认自己不知道什么。──聪明的人正视自己的无知。正视自己的无知,不是说安于自己的无知。面对问题,应该开动脑筋,勤于思考。

  角度:求知方面-------实事求是

  启发:对于文化知识和其他社会知识,我们应当虚心学习、刻苦学习,尽可能地多加以掌握。人的知识再丰富,总有不懂的问题。那么,就应当有实事求是的态度。只有这样,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

  (2)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无末如之何也已矣!"(3)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翻译重点:①如之何:古代汉语中的凝固形式,意为"怎么办"或"怎么";②末如之何:也作无如之何;末:指没有办法;(总)拿他没有办法;③已矣:常放在句末,表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了".

  翻译:孔子说:"不说'怎么办,怎么办'的人,我对他也不知怎么办了."(我拿他也没有办法)

  【探讨:第2、3则从哪方面折射孔子为人处世的大智慧?从中我们将得到怎样的启发?】

  选文第2则,孔子说:“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末如之何”,“末”通“无”就是无如之何,即拿他没办法。面对问题,不停地念叨怎么办啊怎么办啊,说明他在动脑筋,说明他在做着解决问题的努力。孔子启示人们如何面对自己的错误,他的弟子有时候也这样做。

  选文第3则: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意思是说,犯了错误而不改,这就是错误;──错误不在犯错误,而在犯了错误而不改正,一如《左传宣公二年》所说:“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孔子这句话真是充满了智慧。

  角度:对待错误-------知错能改

  启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但关键不在于过,而在于能否改过,保证今后不再重犯同样的错误。也就是说,有了过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坚持错误,不加改正。文中孔子以“过而不改,是谓过矣”的简炼语言,向人们道出了“知错能改”这一对待错误的唯一正确态度。

  (4)、自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重点翻译:①之1:结构助词,译为“的”;②之2:表修饰,无义不译;③食通“蚀”;④之3:代词,他。⑤更:改正(变)

  翻译:君子的过错好比日月蚀,他犯过错,人们都能看得见;他改正过错,人们都仰望着他。

  (5)、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

  翻译: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说:“人格卑下的人犯了错,一定会加以掩饰。”

  选文第5则:“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子夏即卜商(前507—?),字子夏,是孔子的弟子,比孔子小44岁。“小人”在古代常指地位低的人,也常指人格卑下的人,这里是后一种意思。“文”是动词,意思是掩饰。子夏的意思是说,人格卑下的人犯了错一定会加以掩饰。──君子和小人的区别不在于君子不犯错误,而在于他犯了错误从不掩饰,而是勇敢地面对。人只要有文过饰非的念头,就是小人了。总之,正视错误是很重要的。而接下来改正错误也很重要。

  (6)、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翻译:孔子说:“人能够光大道,而不是道能够使人显扬。”

  (7)、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重点翻译:①厚,薄:多,少;②而:连词,表并列,不译;③远:形容词作动词,避免.

  翻译:孔子说:"多责备自己,少责备别人,这样做就可以避免别人的怨恨."

  【探讨:第7则从哪方面折射孔子为人处世的大智慧?从中我们将得到怎样的启发?】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应当理解为“躬自厚责而薄责于人”,省略了一个“责”字。孔子的意思是说,自己严于责求自己而少责求别人,人们就不会怨恨你了。在现实生活中,那些对自己要求轻而对别人要求重,那些要求别人很严苛而要求自己却很宽松,那些喜欢把责任推到别人头上的人,必然会招致诸多的怨尤。要改变这种情况,需要从自己身上下工夫。

  角度:与人相处方面---------责己严,待人宽

  启发:人与人相处难免会有各种矛盾与纠纷。那么,为人处世应该多替别人考虑,从别人的角度看待问题。若一旦发生了矛盾,人应该多作自我批评,而不能一味指责别人的不是。所以,“严于律己,宽恕待人”是保持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所不能缺少的原则。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第二课时

  年级: 高二( )班 学生姓名: 学号: 组名:

  (8)、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翻译:子夏做了鲁国莒父这座城邑的长官,请教施政方面的问题。孔子说:“做事情不要贪快,不要计较(贪求)小的利益。做事情贪快就达不到目的,贪求小利就成就不了大事。”

  【探讨:第8则从哪方面折射孔子为人处世的大智慧?从中我们将得到怎样的启发?】

  莒父是鲁国的城邑,具体位置现在还不清楚。“宰”指城邑的长官。“问政”就是请教施政方面的问题。“无”通“毋”,意思是不要,表示禁止。“欲速”是指做事情贪图快。“见小利”是指计较小的利益、贪求小的利益。“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是说做事情贪图快反而达不到目的,贪求小的利益就成不了大事。孔子这句话有两个要点:第一个要点是做事不能贪图快。就如俗话所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一口吃不成胖子,一步跨不到天边”。第二个要点是不能急功近利,要照顾到百年大计。“焚林而田,竭泽而渔”,都是只顾眼前利益、缺乏长远考虑的典型例子。

  角度:从政方面 --------欲速则不达

  启发:“欲速则不达”,贯穿着辩证法思想,即对对立着的事物可以相互转化。所以文中孔子强烈要求子夏从政不要急功近利,否则就无法达到目的;不要贪求小利,否则就做不成大事。由此可知,干任何事物都要遵循事物发展规律,循序渐进,否则,“欲速则不达”。

  (9)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 ,其何以行之哉?"

  重点翻译:①其:副词,怎么;②何以行:宾语前置,以何行,靠什么行走.

  翻译:孔子说:"一个人不讲信用,是根本不可以的.就像大车没輗 ,小车没有軏一样,那它靠什么行走呢?”

  选文第9则:“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这是一个比喻。大车是古代用牛力的车,小车是古代用马力的车。两种车子都要把牲口套在车辕上。车辕前面有一道横木,就是驾牲口的地方。大车横木和车辕相衔接的活销儿叫輗,小车横木和车辕相衔接的活销儿叫軏。如果大车、小车没有横木和车辕相衔接的关键,就没法套上牲口来拉着车子行驶了。孔子的意思是说,做人没有信用是根本不可以的,就像大车如果没有輗、小车如果没有軏,就无法行走一样,人不讲诚信就丧失了立身处世的根本。

  (10)自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

  重点翻译:①必不得已:隐含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不得不去掉一项;②于斯:于,介词,在,对;斯:指代词,这.③何先:宾语前置,先何,去掉那一项.

  翻译:自贡说:"如果不得不去掉一项,那么在三项中先去掉那一项呢?"

  【探讨:第9、10则从哪方面折射孔子为人处世的大智慧?从中我们将得到怎样的启发?】

  子曰:①“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②“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角度:为人治国---------讲究诚信

  启发:孔子认为,信是儒家传统伦理准则之一,也是人立身处世的基点。所以无论在工作、学习、生活、交往等方面都要讲诚信,人无信而不立。在《论语》中信的含义有两种:一、是信任,即取得别人的信任;二是对人讲信用。

  (11)、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 也。”;

  翻译:孔子说:“天冷了以后,才知道松柏是最后零落的。”

  (12)、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翻译:孔子在河边上说:“逝去的时间像这流水,昼夜不停地流淌!”

  【探讨:第11、12则从哪方面折射孔子为人处世的大智慧?从中我们将得到怎样的启发?】

  角度:为人处事-------要有骨气、远大志向及惜时奋干

  启发:人应松柏一样,要有骨气、有远大志向且要经受得起各种严峻的考验,才能取得最终的成功;同时,孔子还认为时间如流水,奔流不息、一去不返。借此劝戒后人要珍惜时间,用有限的时间投入到无限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去。

  一、小结:本文节选孔子与三位弟子的对话,分别从“求知、为人、从政、治国、处世”等方面给予我们后人深远的启示:

  1、 求知-----实事求是、知错能改 2、 处世-------责人严,待人宽

  3、从政-----切记“欲速则不达” 4、 治国处事-----“民(人)无信而不立”

  5、 为人处事-------要有骨气和远大志向且要惜时奋干

  二、阅读下面两篇小短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1)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悌焉。'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硜硜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2)过蒲,会公叔氏以蒲畔,蒲人止孔子。弟子有公良孺者,以私车五乘从孔子。其为人长贤,有勇力,谓曰:'吾昔从夫子遇难于匡,今又遇难于此,命也已。吾与夫子再罹难,宁斗而死。'斗甚疾。蒲人惧,谓孔子曰:'苟毋适卫,吾出子。'与之盟,出孔子东门。孔子遂适卫。子贡曰:'盟可负邪?'孔子曰:'要盟也,神不听。'

  1、孔子在第一段把'士'分为几类人,分别是什么?提示:三类。

  2、如何理解'言必信,行必果'?说到做到,行动坚决。

  3、解释下列句中加红词语的意思。

  “吾与夫子再罹难” 罹___遭遇__ ;“苟毋适卫,吾出子” 苟___如果___出____放出__

  盟可负邪 负____背弃___

  4、谈一谈孔子所主张'信'的原则是什么。

  儒家的忠信也是有条件的,即必须符合正义。被胁迫的、在非正义的情况下而盟誓的。无须遵守。

  从以上材料可知,孔子很强调“信”……试结合以下两则材料谈谈他所说的“信”的原则。孔子说人必须讲诚信,这是就一般的原则而言的,不是无条件地推崇“信”。孔子讲诚信其实有一个前提,就是不违背道义。因此,我们不能把孔子张扬的“信”理解为一般的“言必信,行必果”。按照孔子、孟子的看法,德行高尚的人不一定会“言必信,行必果”。孔子说:“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论语子路》)就是说,言语一定要信实,行为一定要坚决,这是不问是非黑白、只知道贯彻自己言行的小人啊!孟子则说:“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孟子离娄下》)公叔氏据蒲地反叛卫国,按照孔子的观念是无道的表现,所以尽管他为了脱身而答应蒲人不去卫国,结果还是到了卫国,并且把蒲地反叛的情形告诉了卫灵公。卫灵公问孔子说:蒲这个地方可以讨伐吗?孔子回答说:可以。灵公说:我的大夫认为不可以讨伐,因为现在的蒲是防御晋、楚的屏障,用我们卫国的军队去攻打,恐怕是不可以的吧?孔子说:蒲地的男子有誓死效忠卫国的决心,妇女有守卫西河这块地方的愿望。我所说要讨伐的只是四五个领头叛乱的人而已。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教案3

  重点、难点

  1.主要是讲授第1则、第2则、第3则、第4则、第5则、第7则、第8则、第9则选文。

  2.引导学生领会孔子的生存智慧。

  自主学习:

  自读自译全文,并背诵。教师作辅导。

  合作探究:

  思考:

  1、不知为不知,为什么也是“知”呢?

  2、人为什么“过而不改”呢?

  3、你怎么理解“欲速则不达”的?联系生活谈谈你的感受。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是说做事情贪图快反而达不到目的,贪求小的利益就成不了大事。孔子这句话有两个要点:第一个要点是做事不能贪图快。就如俗话所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一口吃不成胖子,一步跨不到天边”。第二个要点是不能急功近利,要照顾到百年大计。“焚林而田,竭泽而渔”,都是只顾眼前利益、缺乏长远考虑的典型例子

  4、孔子很强调“信”……试结合以下两则材料谈谈他所说的“信”的原则。(材料略)

  提示:孔子说人必须讲诚信,这是就一般的原则而言的,不是无条件地推崇“信”。孔子讲诚信其实有一个前提,就是不违背道义。因此,我们不能把孔子张扬的“信”理解为一般的“言必信,行必果”。按照孔子、孟子的看法,德行高尚的人不一定会“言必信,行必果”。孔子说:“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论语·子路》)就是说,言语一定要信实,行为一定要坚决,这是不问是非黑白、只知道贯彻自己言行的小人啊!孟子则说:“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孟子·离娄下》)公叔氏据蒲地反叛卫国,按照孔子的观念是无道的表现,所以尽管他为了脱身而答应蒲人不去卫国,结果还是到了卫国,并且把蒲地反叛的情形告诉了卫灵公。卫灵公问孔子说:蒲这个地方可以讨伐吗?孔子回答说:可以。灵公说:我的大夫认为不可以讨伐,因为现在的蒲是防御晋、楚的屏障,用我们卫国的军队去攻打,恐怕是不可以的吧?孔子说:蒲地的男子有誓死效忠卫国的决心,妇女有守卫西河这块地方的愿望。我所说要讨伐的只是四五个领头叛乱的人而已。

  5、你对““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 “子在川上曰”有什么体会?

  参考:

  评“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一语:

  意在言外,无限感慨。

  不曰“不彫”,而曰“后彫”,文字直恁斟酌。(《四书评》)

  评“子在川上曰”等章

  天地之化,往者过,来者续,无一息之停,乃道体之本然也。然其可指而易见者,莫如川流。故于此发以示人,欲学者时时省察,而无毫发之间断也。程子曰:“此道体也。天运而不已,日往则月来,寒往则暑来,水流而不息,物生而不穷,皆与道为体,运乎昼夜,未尝已也。是以君子法之,自强不息。及其至也,纯亦不已焉。”……愚按:自此至篇终,皆勉人进学不已之辞。宋·朱熹《论语集注》)

  或问:“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曰:“古说是见川流,因叹。大抵过去底物不息,犹天运流行不息如此,亦警学者要当如此不息。盖圣人之心‘纯亦不已’,所以能见之。”(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三十六)

  《论语》形容道体之文,只是指点咏叹,不多著言语。如“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只就川上一指点,而道之活泼泼地无时不然者自见矣。如“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只就行事一指点,而道之活泼泼地无物不有者自见矣。“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就天时上指点咏叹,而道之充满流行、无往而非是者自见矣。真善形容道体者也。后儒著力在精微处说,反觉费语言。

  (清·方宗诚《论文章本原》)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教案4

  教学目标:

  1.理解、运用文中关于学习、从政和为人处世的名言警句,进一步培养文言阅读能力。

  2.结合学生的生命体验和有关情境,努力使学生领会孔子的生存智慧。

  重点:理解、运用文中关于学习、从政和为人处世的名言警句,进一步培养文言阅读能力。

  难点:结合学生的生命体验和有关情境,努力使学生领会孔子的生存智慧。

  教学方法:1、吟咏法,反复诵读 2、启发探究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诵读

  1.正音

  2.解词

  3.学生诵读

  4.教师订正

  5.齐声吟诵

  三.探究:

  1.学生读译,找出最喜欢的一则,谈谈理由。

  2.学生发言,师生共评。

  四.小结。

  五.拓展:“半部《论语》治天下”,书中珍珠满地,俯拾皆是,请同学们说一说,与大家共享。

  六.作业:以本文中12则语录中的1至2则为材料,自定立意写一篇300字左右的小文章。

  板书设计 :

  人贵有自知之明

  知错就改

  严以律己宽以待人

  孔子的生存智慧 欲速则不达,要有长远打算

  人要讲信用

  人需要磨砺

  懂得惜时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教案5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学习第1、7、8、9、11、12、13则选文,引导学生领会孔子与弟子和平相处的精神。2、学习和掌握加点的重点字汇:夫子矢之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领会孔子与弟子和平相处的精神,领会孔子对弟子的关爱之情。2、理解句式“予所否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会平等、友爱的师生之情,感受圣人情怀。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和掌握重点字汇:矢之 ……

  难点:鉴赏9、13则选文

  【教学时数】

  二课时 课型:选修课专题

  【教学方法】1、吟咏法,反复诵读;导读法 2、启发探究式

  【课前准备】1、课前完成导学学案2、教师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使用一些内涵丰富、盔炙人口的成语,比如“欲速则不达”“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小不忍则乱大谋”“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道不同,不相为谋”“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等等。可是,你是否知道这些成语就出自孔子之口呢?你是否意识到仅仅是这些大家耳熟能详的成语,就足以说明孔子的智慧之光依然在我们的生活中闪耀呢?

  二、 语段解读:

  (1)第一则:结合文章的内容,我们应该如何来对等自己的“无知”呢?

  (2)第二则:根据文章的内容,说一说我们应该如何来看等自己的过错呢?

  (3)第三则:孔子在这一句话中给了我们什么样的启发?

  (4)第四则:(第六则、第七则)

  同学们在读了“无欲速,无则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之后,联系自己的实际,能够得到哪些启示呢?

  (5)第五则: 第八则:(第11、12、13则)

  孔子善于从平常的事物和现象中,感悟出深刻的哲理,请同学们从文章中找出一到两处,简单谈谈自己的理解。

  三、体悟探究:联系课后课后两则材料,孔子提倡“诚信”的重要性,其前提是什么?谈谈孔子所说的“信”的原则。

  四、课堂小结:孔子的智慧最终落实为一种行动着的生动的精神,贯穿在立身处世的各个方面。它常常由平凡甚或平淡发端,渐渐至于伟大或神奇。它意味着远方,又是迈向远方的开始;意味着巅峰,又是攀向巅峰的起点。

  【布置作业】:完成学案中的〖知识巩固部分

  【板书设计】

  补充材料: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下句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清华校训,两句意谓:天(即自然)的运动刚强劲健,相应地,君子处世,也应像天一样,自我力求进步,刚毅坚卓,发愤图强,永不停息;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

  可以这样译为:君子应该像天宇一样运行不息,即使颠沛流离,也不屈不挠;如果你是君子,接物度量要像大地一样,没有任何东西不能承载。

  2、孔子路过一个叫蒲的地方,正好遇上公叔氏据蒲反叛卫国,蒲人扣留了孔子。弟子中有个叫公良孺的,自己带了五辆车子跟随孔子周游各地。他这个人身材高大,有才德,且有勇力,对孔子说:“我从前跟随老师周游在匡地遇到危难,如今又在这里遇到危难,这是命里注定的吧。我和老师一再遭难,可搏斗而死。”公良孺跟蒲人打得很激烈,蒲人害怕了,对孔子说:“如果你不到卫国去,我就放你们走。”孔子与他们订立了盟约,这才放孔子他们从东门出去。孔子是到了卫国。子贡说:“盟约可以违背吗?”孔子说:“在要挟下订立的盟约,神是不会认可的。”

  卫灵公听说孔子到来,很高兴,亲自赶到郊外迎接。灵公问孔子说:“蒲这个地方可以讨伐吗?”孔子回答说:“可以。”灵公说:“我的大夫却认为不可以讨伐,因为现在的蒲是防御晋,楚的屏障,用我们卫国的军队去攻打,恐怕是不可以的吧?”孔子说:“蒲地的男子有誓死效忠卫国的决心,妇女有守卫西河这块地方的愿望。我所说要讨伐的,只是四、五个领头叛乱的人罢了。”卫灵公说:“很好。”但是没有出兵去讨伐的叛乱。

  3、【原文】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1)矣?”子曰:“行已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

  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2),硁硁(3)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4),何足算也?”

  【注释】 (1)士:士在周代贵族中位于最低层。此后,士成为古代社会知识分子的通称。 (2)果:果断、坚决。 (3)硁硁:音kēng,象声词,敲击石头的声音。这里引申为像石块那样坚硬。 (4)斗筲之人:筲,音shāo,竹器,容一斗二升。比喻器量狭小的人。

  【译文】 子贡问道:“怎样才可以叫做士?”孔子说:“自己在做事时有知耻之心,出使外国各方,能够完成君主交付的使命,可以叫做士。”子贡说:“请问次一等的呢?”孔子说:“宗族中的人称赞他孝顺父母,乡党们称他尊敬兄长。”子贡又问:“请问再次一等的呢?”孔子说:“说到一定做到,做事一定坚持到底,不问是非地固执己见,那是小人啊。但也可以说是再次一等的'士了。”子贡说:“现在的执政者,您看怎么样?”孔子说:“唉!这些器量狭小的人,哪里能数得上呢?”

  【评析】孔子观念中的“士”,首先是有知耻之心、不辱君命的人,能够担负一定的国家使命。其次是孝敬父母、顺从兄长的人。再次才是“言必信,行必果”的人。至于现在的当政者,他认为是器量狭小的人,根本算不得士。他所培养的就是具有前两种品德的“士” 。

  【教学反思】

  1、 本专题要抓好背诵默写。

  2、 第七则可以联系现实进行解读:在现实生活中,那些对自己要求轻而对别人要求中,那些要求别人苛刻,而要求自己却宽松,那些喜欢把责任推到别人头上的人,必然会招致诸多的怨尤,要改变这种情况,需从自己身上下工夫。

  3、 第九则要理清比喻的关系。

  4、 本专题的诚信观点,要联系课后“思考与练习”中的两则材料,让学生探讨明确孔子的诚信是在坚持道义的前提下,是在明辨是非的准则下的。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教案6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能够听到一些耳熟能详、充满智慧、内涵丰富、脍炙人口的成语,如'欲速则不达''小不忍则乱大谋''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等。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成语都出自哪儿吗?其实这些成语都出自几千年前的孔子之口。

  孔子这位先哲圣人,给后人留下了太多的文化宝库,从他身上我们能够感受到一些有关人生和生存的大智慧。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文章中,就有很多非常有启发性的人生格言。

  一、本文的内容比较简单,同学们可以先看注释,掌握重要词语。

  1、为下列加红词语注音。

  莒父____________ 輗____________ 軏____________ 彫____________

  2、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指出是通什么字。

  (1)诲女知之乎 ____________通____________。

  (2)如日月之食焉 ____________通____________。

  (3)无欲速 ____________通____________。

  (4)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 ____________通____________。

  3、解释下列加红词语在句中的含义。

  (1)诲女知之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是智也:____________。(3)更也:____________。

  4)小人之过也必文:____________5)人能弘道:____________。

  (6)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子在川上曰:____________。8)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____________。

  4、指出下列句子中的特殊句式。

  (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3)其何以行之哉?

  5、指出下列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知之为知之 为____________ 子夏为莒父宰 为____________

  (2)过而不改 而____________ 人而无信 而____________

  二、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1、【原文】 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文】

  2、【原文】 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译文】

  3、【原文】 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译文】

  4、【原文】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蚀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译文】

  5、【原文】 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

  【译文】

  6、【原文】 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译文】 '

  7、【原文】 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译文】 。'

  8、【原文】 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译文】

  9、【原文】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译文】

  10、【原文】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译文】

  11、【原文】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译文】 '

  12、【原文】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译文】

  三、问题思考。

  1、结合文章的内容,回答我们应该如何来对等自己的'无知'呢?

  2、根据文章的内容,请同学们说一说我们应该如何来看等自己的过错呢?

  3、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孔子在这儿提倡的'道'是指什么呢?

  4、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孔子在这一句话中给了我们什么样的启发?

  5、同学们读了'无欲速,无则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之后,联系自己的实际,能够得到哪些启示呢?

  6、 孔子是如何强调诚信的?

  四、思维拓展。

  1、孔子善于从平常的事物和现象中,感悟出深刻的哲理,请同学们从文章中找出一两处。

  2、请同学们谈一谈松柏有什么样的品质,联系生活实际,写一篇小短文。

  五、能力训练。

  阅读下面两篇小短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一)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悌焉。'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硜硜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二)过蒲,会公叔氏以蒲畔,蒲人止孔子。弟子有公良孺者,以私车五乘从孔子。其为人长贤,有勇力,谓曰:'吾昔从夫子遇难于匡,今又遇难于此,命也已。吾与夫子再罹难,宁斗而死。'斗甚疾。蒲人惧,谓孔子曰:'苟毋适卫,吾出子。'与之盟,出孔子东门。孔子遂适卫。子贡曰:'盟可负邪?'孔子曰:'要盟也,神不听。'

  1、孔子在第一段把'士'分为几类人,分别是什么?

  2、如何理解'言必信,行必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解释下列句中加红词语的意思。

  吾与夫子再罹难 罹_____________苟毋适卫,

  吾出子 苟_____________出_____________盟可负邪 负_____________

  4、谈一谈孔子所主张'信'的原则是什么。

  知识链接:1、(提示:jǔ、fǔ、ní、yuè、diāo)

  2、(1)教导;事物的道理(2)这(3)改变(4)掩饰(5)扩大、光大(6)自身、自己;远离(7)河(8)停止

  3、(1)\\\'女\\\'通\\\'汝\\\'(2)\\\'食\\\'通\\\'蚀\\\'(3)\\\'无\\\'通\\\'毋\\\'(4)\\\'彫\\\'通\\\'凋\\\'

  4、(1)判断句(2)判断句(3)疑问句中的宾语前置

  教学过程:

  二、1、孔子说:\\\'子路啊,我告诉你,知道吗?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的,这就关于知道的真谛。\\\'

  2、孔子说:\\\'遇事不想着\\\'怎么办,怎么办\\\'的人,我不知道对他怎么办。\\\'

  3、孔子说:\\\'有错不改,这才是真错。

  4、子贡说:\\\'君子的缺点,象日蚀月蚀。一有缺点,人人都能看见;一旦改正,人人都会敬仰。\\\'

  5、子夏说:\\\'小人犯了错一定要掩饰。

  6、 孔子说:\\\'人能弘扬道义,不是道义能壮大人的门面。

  7、孔子说:\\\'多责备自己,少责备别人,就可以避免怨恨。

  8、子夏做莒父的市长,问政。孔子说:\\\'不要只求速度,不要贪图小利。只求速度,往往达不到目的;贪图小利,就做不成大事。

  9、 孔子说:\\\'人无信誉,不知能干什么?就象大车没有车轴,小车没有车轴,怎么能启动?\\\'

  10、子贡问政。孔子说:\\\'确保丰衣足食、军事强大、人民信任。\\\'子贡说:\\\'如果不能同时做到,以上三项中哪项可以去掉?\\\'军事。\\\'如果还不行,剩下二项中哪项可以去掉?\\\'衣食。自古皆有死,缺少人民的信任,国家就要灭亡。\\\'

  11、孔子说:\\\'天冷时,才知道松柏最后凋谢。\\\'

  12、孔子在河边说:\\\'时光如流水!日夜不停留。\\\'

  三、探究研讨

  1、一个人的聪明不在于他比别人知道得多,而在于他坦然地承认自己的无知。面对于\\\'无知\\\'的问题,我们要经常念叨着\\\'怎么办\\\',并且力图去解决它。

  2、在人生的征途上,犯错误是难免的。有过错却不改正才是真正的过错。要想改正错误,首先就要正视自己的错误,不要试图去掩饰自己的过错。

  3、从孔子所代表的儒家思想来回答。

  4、在与人相处的时候,不要一味去埋怨别人对自己不好,要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关键在于改变自己:多责求自己,少苛求别人。5、6、(答案略)

  四、思维拓展

  1、孔子认为人没有信用是不行的,就像大车没有輗、小车没有軏,靠什么行走呢?诚信对于个人来说,是处世之本。没有诚信的人可以在暂时取得成功,却不可能最终取得成功。对社会来说,诚信是政府有效运作的根本。政府如果失去了人民的信任,就不可能稳固。诚信是社会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根本。

  2、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五、达标训练答案1、三类。2、说到做到,行动坚决。3、遭遇;如果;放出;背弃。

  4、儒家的忠信也是有条件的,即必须符合正义。被胁迫的、在非正义的情况下而盟誓的。无须遵守。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教案7

  教学要点:

  学习表现孔子生存智慧的选文,讨论并领会孔子的生存智慧。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学习有关语言知识,除第6、10、11、12则选文以外,其它选文都应精讲。

  2、难点:结合学生的生命体验和有关情境,努力使学生领会孔子的生存智慧。

  一、导入新课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使用一些内涵丰富、脍炙人口的成语,比如“欲速则不达”、“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小不忍则乱大谋”、“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道不同,不相为谋”、“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等等。这些成语,其实都出自孔子之口,都包含了孔子的人生智慧。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几则表现孔子人生智慧的语录。

  二、疏通12则语录

  (1)指明学生集体朗读12则语录,纠正读音错误。

  (2)探讨重点字词。学生提出问题,互动解决,教师加以点拨。

  知:通智

  末:无

  食:通蚀

  文:掩饰(文过饰非)

  弘:扩大、发扬

  躬:自己

  宰:城邑的长官

  无:通毋,不要

  而:连词,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表示“如果”或“却”,这里可以理解为“却”

  兵:武器

  岁:时令

  舍:停止

  (3)翻译12则语录。学生翻译,互动解决,教师点拨。

  1、原文: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文:孔子说:“子路啊,我告诉你,知道吗?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的,这就关于知道的真谛。”

  2、原文: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译文:孔子说:“遇事不想着‘怎么办,怎么办’的人,我不知道对他怎么办。”

  3、原文: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译文:孔子说:“有错不改,这才是真错。”

  4、原文: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蚀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译文:子贡说:“君子的缺点,象日蚀月蚀。一有缺点,人人都能看见;一旦改正,人人都会敬仰。”

  5、原文: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

  译文:子夏说:“小人犯了错一定要掩饰。”

  6、原文: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译文:孔子说:“人能弘扬道义,不是道义能壮大人的门面。”

  7、原文: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译文:孔子说:“多责备自己,少责备别人,就可以避免怨恨。”

  8、原文: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译文:子夏做莒父的市长,问政。孔子说:“不要只求速度,不要贪图小利。只求速度,往往达不到目的;贪图小利,就做不成大事。”

  9、原文: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译文:孔子说:“人无信誉,不知能干什么?就象大车没有车轴,小车没有车轴,怎么能启动?”

  10、原文: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译文:子贡问政。孔子说:“确保丰衣足食、军事强大、人民信任。”子贡说:“如果不能同时做到,以上三项中哪项可以去掉?”军事。“如果还不行,剩下二项中哪项可以去掉?”“衣食。自古皆有死,缺少人民的信任,国家就要灭亡。”

  11、原文: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译文:孔子说:“天冷时,才知道松柏最后凋谢。”

  12、原文: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译文:孔子在河边说:“时光如流水!日夜不停留。”

  三、探究研讨12则语录的思想内容

  学生分组讨论12则语录的阅读体会,每组派一名代表上台发言,组内其它同学可以给予补充。

  教师对学生的发言加以总结、深化,要点如下:

  1、结合文章的内容,回答我们应该如何来对等自己的“无知”呢?

  一个人的聪明不在于他比别人知道得多,而在于他坦然地承认自己的无知。面对于“无知”的问题,我们要经常念叨着“怎么办”,并且力图去解决它。

  第一则: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不要装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这句话对我们有以下启示。

  一是不要强不知以为知,人生有涯而知识无涯,不知道是正常的,不知道却要装知道就可能闹笑话;二是装知道就会关上学习求知的大门,老老实实承认不知道就有了求知的动力;三是要分清知道的与不知道的,知道的不需要过分重复学习,不知道的才是学习研究的重点。

  第二则:这几句对我们有以下启示。

  一是要正视问题,遇到不会解决的问题就要想办法,不能应付搪塞,只有正视问题的人,才会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别人对他才能提供具体的帮助,如果遇到问题搪塞应付,谁也帮不了他,谁也拿他没有办法;二是在学习求知的过程中,只有自己不断动脑子,老师对他才有用,如果自己不提出问题,不思考问题,老师对他来说,其作用就不大。

  2、根据文章的内容,请同学们说一说我们应该如何来看等自己的过错呢?

  在人生的征途上,犯错误是难免的。有过错却不改正才是真正的过错。要想改正错误,首先就要正视自己的错误,不要试图去掩饰自己的过错。

  第三则:一是每个人都会犯错误,犯错误是正常的,所以不能害怕犯错误,畏惧犯错误的人不可能取得进步;二是犯了错误不改正就是真正的错误,知错能改,善莫大焉;三是要学会从错误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不在同一个地方两次跌倒。

  第四则:一是有过错,别人都能看见,不要以为别人不知道,对领导者、公众人物而言尤其是这样;二是承认错误、改正错误,反而会赢的人们的尊重。

  第五则:一是掩饰错误是人格卑下的表现,会闹笑话,会让人瞧不起;二是要有把自己的错误暴露出来的勇气,因为只有暴露出来,才能得到纠正;三是君子和小人的区别不在于犯不犯错误,而在于能不能改正错误。

  3、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孔子在这儿提倡的“道”是指什么呢?

  从孔子所代表的儒家思想来回答。

  第六则:人能把道扩大,不是道能扩大人。道在这里既是指孔子的主张、思想,人自觉修身,可以扩大道,但道本身不能扩大人。境界是自己修炼来的,而不是别人赐予的。

  4、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孔子在这一句话中给了我们什么样的启发?

  在与人相处的时候,不要一味去埋怨别人对自己不好,要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关键在于改变自己:多责求自己,少苛求别人。

  第七则:一是一个人要善于自省,善于从自身找原因,要少责怪别人,而不要老是责怪别人会推托客观原因,这样才有利于真正解决问题,如果每个人都善于从自身找原因,善于自我批评,就会减少社会内耗,提高办事效率;二是从自身找原因,是避免矛盾,减少怨恨的重要途径。

  5、同学们在读了“无欲速,无则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之后,联系自己的实际,能够得到哪些启示呢?

  第八则:一是做事不能急于求成,急于求成会违背事物的客观规律,甚至使人学会作假,而这些都会影响人达到真正的目的;二是不能被小利益吸引,一个人太在乎小利益,就会忘记大根本,而区分小利益和大根本是至关重要的。

  6、孔子是如何强调诚信的?

  孔子善于从平常的事物和现象中,感悟出深刻的哲理。

  孔子认为人没有信用是不行的,就像大车没有輗、小车没有軏,靠什么行走呢?诚信对于个人来说,是处世之本。没有诚信的人可以在暂时取得成功,却不可能最终取得成功。对社会来说,诚信是政府有效运作的根本。政府如果失去了人民的信任,就不可能稳固。诚信是社会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根本。

  第九则:一是信用是人的立足之本,没有信用就无法在社会上立足;二是强调信用不仅指对人要守信,还要注意对自己负责,守信自己的信仰、目标,不能迷失自己。

  第十则:对一个政府来说,守信对人民的承诺是他站得住脚的根本。

  第十一则:一个人的品质高下,只有在矛盾冲突的时候才能表现出来。

  第十二则:一是时间像流水一样,不停的流逝,从不因任何人任何事而停止;二是时间流走了就再也不会回来;三是珍惜时间,是实现人生理想的基本要求。

  (2)讨论课后第二题。先指导学生理解材料,然后引导学生分析孔子对“信”的辩证分析。

  四、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谈一谈松柏有什么样的品质,联系生活实际,写一篇小短文。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教案】相关文章:

1.《咕咚》教案

2.《空气》教案

3.《雨点》教案

4.《台阶》教案

5.《颐和园》教案

6.《鸟语》教案

7.《童趣》教案

8.叶子小屋教案

9.泥鳅大班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