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蓝网>教学资料>教案>窦娥冤教案

窦娥冤教案

时间:2021-12-25 14:58:41 教案 我要投稿

窦娥冤教案3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窦娥冤教案3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窦娥冤教案3篇

窦娥冤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明白如话的说白、凝练而富有节奏的唱词,理解窦娥这个艺术形象的人性之美。

  过程与方法:品味精彩唱段、分角色朗读、改写、利用多媒体设备,直接欣赏戏曲片断,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品味精彩而富有表现力的戏剧语言,感受窦娥形象,体会窦娥悲愤至极的情感、以及造成悲剧的社会根源。

  教学难点:怎样看待“三桩誓愿”实现这一超现实情节以及造成窦娥悲剧的根源。

  教学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戏剧是一种运用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各种艺术手段通过演员的表演来塑造人物形象,揭示社会生活的一种综合艺术形式。一提到戏剧,我们自然会想到一连串的名字,如著名的戏剧作家莎士比亚,他的著名代表作《哈姆雷特》。其实在我们祖国的艺术宝库中,戏剧一直是一朵绚丽的奇葩。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著名作家关汉卿的代表作《窦娥冤》。把书翻到84页。

  二:熟悉文本

  根据课文节选的故事情节,课文讲了几件事?分别是什么?

  提示:(板书)

  1【端正好】—【滚绣球】两个曲牌:愤怒控诉

  2【倘秀才】—【鲍老儿】四个曲牌:婆媳诀别

  3【耍孩儿】—【煞尾】:三桩誓愿(窦娥在刑场上发下三大誓愿)

  注:几煞的顺序倒过来,不是一煞、二煞、煞尾,而是倒过来的:二煞、一煞、、煞尾

  预设:生1:窦娥谴责天地鬼神——途中与婆婆诀别——窦娥在刑场立下三桩誓愿

  三:品读赏析【端正好】【滚绣球】二曲

  学生朱懿玲朗读第一则【端正好】;老师板书:赴刑

  1:第一只曲子唱给谁听的呢?天地(板书)

  2:天地难道听得懂吗?天若有情天亦老,天怎么会有情呢?天地如何听得懂呢?这里是不是指我们今天所说的天地呢?难道指上天和我们脚下所踏的土地吗?

  生:不是

  3:那肯定有其他含义,这里的天地代表什么?

  当时的法律——法律操控在谁的手中?

  ——最高统治者或统治阶级。天地所代表的是当时的统治阶级(秩序)(板书)

  4:过去的皇帝贵为九五之尊,但谦虚的说我是天地的儿子,天子,而窦娥所要批评、责骂的是天地,是对整个统治秩序的怀疑、否定和批评。

  5:你们能不能在滚绣球中找出几个最有代表性的字词,读出来,可以看出窦娥的什么感情?,

  “没来由“——无缘无故;不提防(防不甚防),可见窦娥是无辜,是冤枉的。

  “叫声屈动地惊天”—表明冤屈之深;生埋怨(生生地埋怨),所以窦娥临刑前不禁要对天地生埋怨。

  两个同学合作朗读第二则【滚绣球】(杨喆+罗可心)

  1:滚绣球赏析:滚绣球中哪几个句子最有代表性?抒发了窦娥怎样的感情?

  ①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涂了盗跖、颜渊(混淆黑白)

  ②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元来也这般顺手推船!(揭示本质)层层推进

  ③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彻底否定)

  2:注:盗是什么?——反抗统治者的首领,农民起义的领袖,是英雄,但由于作者思想的局限性,把他看成坏人。颜渊何许人也?孔子最得意的门生、贤人,这里泛指好人。

  可怎生糊涂了盗跖、颜渊——混淆了好人和坏人,黑的和白的颠倒了,指出了天地的混淆黑白。这是天地偶然间的错误吗?哪里看得出来?

  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朗读)——这是铸成大错的真正(本质)原因,这不是偶然的。

  3:第三个句子“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配不配做天地,这是对天地彻彻底底的否定。(板书)这三个句子是不是一种平行的关系?

  不是,是层层递进,逐层加深的。

  4:滚绣球的曲子到这里完了吗?对照原文,还漏了一句话“哎,只落得两泪涟涟”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这就是一个弱女子在残暴的社会秩序下最终的结局。

  我们发现关汉卿非常高明,对人物的情感处理呈曲线,三个句子逐渐加深,达到顶峰后又一下子跌入谷底,这就是感情抒发上的一种曲折层进。

  小结:这是第一个场景在赴刑过程中通过对以天地为代表的统治秩序的责骂来进行彻底的否定。

  四:赏析【倘秀才】—【鲍老儿】四个曲牌第二个场景:诀别(板书)

  1:窦娥在与婆婆诀别的时候有没有心愿,心愿是什么?这心愿看出了什么?

  两个心愿:(板书)有哪两个心愿?

  2:前街里去心怀恨,后街里去死无冤,为什么不走前街走后街?

  怕前街里被婆婆看到,伤心,这表现了她性格中善良的本性。

  3:临行前对婆婆的叮嘱。

  预习作业交流:把【叨叨令】道白最后三行和【快活三】【耍孩儿】改编成自己的语言,尽量符合窦娥临别时的口吻

  完全改成自己的语言

  嘱咐婆婆:“将碗凉浆”“烈些纸钱”“不要啼啼哭哭”

  4:遇到传统时节将碗凉浆祭奠我,烧点纸钱给我,这些要求高不高?

  不高。要知道窦娥为谁而死?婆婆——但她提的要求微乎其微。

  5:这两个心愿看出了窦娥的什么?

  善良、孝顺和富有自我牺牲精神

  6:作者一再刻画窦娥的心地善良有什么用意?

  越写出窦娥的善良、孝顺越能够反衬社会的黑暗和统治阶级的凶残。(反衬)板书

  五:赏析【耍孩儿】—【煞尾】第三个场景:立下三桩誓愿

  1:窦娥立下哪三桩誓愿?

  生:三桩誓愿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亢旱三年

  2:能不能找出每桩誓愿运用了哪些典故?

  血溅白练:苌弘化碧、望帝啼鹃;

  六月飞雪:六月飞雪因邹衍,

  东海曾经孝妇冤

  3:这三桩誓愿分别表现了什么?

  1):血溅白练——为什么要血溅白练?

  窦娥是冤枉的,要一领净席,又要丈二白练,让我的鲜血半星都不洒在红尘中,以示自己的清白。

  2):六月飞雪表现了什么?——既遮住把尸骸遮住了,又揭示自己的清白,同时又表现冤屈程度之深,别忘了剧本题目是感天动地窦娥冤

  3):亢旱三年表现了什么?——不仅表现自己冤,而且要惩罚黑暗的社会,惩罚凶残的统治阶级的=

  4:这三桩誓愿的顺序是什么关系?

  也是层层推进的,层层深入地,欣赏三桩誓愿的戏曲片断,感受窦娥的一腔反抗精神。

  5:六月真的会飞雪吗?血真的会溅在白练上吗?

  肯定不会,这种手法不是真实地在社会生活中出现的,这是什么手法?

  浪漫主义的手法,夸张、大胆地想象

  6:为什么要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为什么关汉卿使原本不能实现的三桩誓愿都一一兑现,这里有怎样的含义?(讨论)

  生:使戏剧更有传奇色彩,这种结局在当时实现是很难做到的,只有通常过天地,所以作者只有通过浪漫手法使冤屈得到伸张正义。

  插入:从这一结尾的安排中,看出关汉卿对窦娥有一种怎样的情感?(两个效果)

  1:深深的同情

  2:这不是一种讽刺吗?这个社会还有王法吗?没有。冤屈只能通过什么来使它伸张正义?只能通过浪漫、想象、天地来实现,这对整个封建统治秩序是一种辛辣的讽刺。

  7:在你读过的艺术作品中用浪漫主义手法来结尾的还有什么?

  《孔雀东南飞》中“化鸟”,《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的化蝶,生不能结合,死后变为在自然中翩翩起舞的自由的蝴蝶,既是对他们的同情,也是对这种追求精神的赞美和肯定。

  共同之处:作品通过想象、夸张,以超现实的情节,让美好的愿望在作品中得以实现,以寄寓作者的爱憎,反映人民的情绪和理想。结合作品内容来看,这种写法表现了作品揭露社会矛盾的深刻性和解决社会矛盾的理想化。

  六:课堂拓展

  善良而坚强的窦娥就这样无辜的被送上了刑场,这样的结局着实让人痛心惋惜愤恨,我相信在座的每一位都希望窦娥能幸福的生活着。

  其实有很多好事者对《窦娥冤》进行改编,看一下剧作家叶宪祖把《窦娥冤》改编成《金锁记》:窦娥的丈夫并没有夭折,而是在赴京赶考途中,落水黄河,被龙王招为驸马。三年后又入京参加科举考试,一举状元及第。而窦娥也在行刑时,因天降大雪,提刑官惊骇,急令刀下留人,得以不死。最后窦天章平反冤狱,窦娥得以昭雪获释,与丈夫蔡昌宗舟中相遇,父女夫妻欢庆团圆。正是“翁做高官婿状元,夫妻父女重相会。”

  问:皆大欢喜,破镜重圆,多好啊?真的很好吗?你觉得和原来剧本有何差距?

  生:没有对统治阶级的惩罚,也没有对封建统治秩序的嘲讽,反而削弱了剧本的表现力量(批判力量)

  插入著名学者余秋雨在《废墟》中有这样一段精彩的话:中国的历史充满了悲剧,但中国人是最怕看悲剧的,他们总希望看到一个大团圆。其实没有悲剧就没有悲壮。没有悲壮便没有崇高。说得多好啊

  总结:我们不能不佩服关汉卿,是他塑造了不朽的文学形象窦娥,一个至刚、至善、至美的人,是他让人们在虚幻的世界中看到了黑暗社会的'一线光明,这就是《窦娥冤》恒久的艺术魅力。

  七:作业:熟读课文,思考本课语言特点?

  板书设计:

  窦娥冤

  赴刑天地(统治秩序)彻底否定

  诀别两个心愿反衬

  立誓三桩誓愿反抗精神

窦娥冤教案 篇2

  导入新课

  1.介绍关汉卿:

  关汉卿,号己斋叟,金末元初大都(现北京)人。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也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也最伟大的戏剧作家。他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齐名,被称为“元曲四大家”。

  元代人说他:“生而凋搅,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籍风流,为一时之冠。”

  他曾在散曲《南吕一枝花·不伏老》中说自己精音律,会吟诗,能吹萧弹琴,歌唱舞蹈,也会下棋射猎,多才多艺。

  元代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关汉卿不满社会现实,不仅写作剧本,有时还登台演唱,借杂剧来揭露黑暗现实,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他一生创作杂剧有60多部,但大都散失,现仅存15部。《窦娥冤》《救风尘风望江亭》《单刀会》等流传很广。其中的《窦娥冤》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1956年,他的名字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列。

  2.介绍元杂剧:

  元杂剧有一套较严格的体制:

  ①结构:元杂剧一般是一本四折演一完整的故事,个别的有五折、六折或多本连演。

  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它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每一折大都包括较多的场次,类似于现代戏剧的“幕”。有的杂剧还有“楔子”,通常在第一折之前起交代作用。相当于现代剧的序幕,用来说明情节,介绍人物。

  杂剧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的一套曲子。演出时一本四折都由正末或正旦独唱。(其他角色只有说白),分别称为“末本”或“旦本”。

  ②角色:扮演的角色有末、旦、净、丑等。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男主角称正末,女主角称正旦。此外,男配角有副末(次主角)、外末(老年男子)、小末(少年)等;女配角有副旦、外旦、小旦等。

  净:俗称“大花脸”,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异之处的人物。如张飞、李逵。

  丑:俗称“小花脸”,大抵扮演男次要人物。

  此外,还有孛(bó)老(老头儿)、卜儿(老妇人)、孤(官员)、徕儿(小厮)。

  ③剧本的构成:剧本由唱、科、白三部分构成。

  唱词是按一定的宫调(乐调)、曲牌(曲谱)写成的韵文。元杂剧规定,每一折戏,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其宫调和每套曲子的先后顺序都有惯例规定。

  科是戏剧动作的总称。包括舞台的程式、武打和舞蹈。

  白是“宾白”,是剧中人的说白部分。”宾白又分以下四种:对白:人物对话;独白:人物自叙;旁白:背过别的人物自叙心理话;带白:唱词中的插话。

  宾白是元杂剧中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所谓“曲白相生,方尽剧情之妙”,正说明这一点。

  指导阅读

  1.阅读“自读提示”中与本折有关的情节。

  2.阅读课文。

  3.提问式阐述:文学史上公认课文所选部分是全剧的高潮。但在前两折里,已经把窦娥受害的故事情节交待得清楚明白。窦娥与张驴儿的冲突,窦娥在公堂上的斗争,都已在前两折里表现出来,那么高潮为什么出现在第三折里?

  通过阅读课文,我们发现;第三折里仅有窦娥指天发誓,刑场受戮,故事情节简单,而构成窦娥矛盾冲突的对立面,如社会恶势力的代表张驴儿、元代残酷统治的典型官府都隐藏在幕后,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更没有高潮,可见,全剧高潮出在第三折里是与戏剧本身的特点分不开的。

  戏剧本身的特点是什么呢?那就是剧作家在剧本中,除了精心构思戏剧的矛盾冲突外,还要匠心独运地安排曲牌、唱词、说白,以便创造条件,让演员在舞台上尽情地演出。

  4.提问:在课文中共出现多少曲牌?都属什么宫调?

  明确:共出现10个曲牌,都属于正宫调。

  5.提问:根据10个曲牌和故事情节,把课文分成若干层次。(按“思考和练习”一的要求)

  明确:10个曲牌有3个层次。使剧情有张有弛,有烘托、有渲染,扣人心弦,催人泪下。

  第1层是[端正好][滚绣球]两个曲牌,大意是窦娥指斥天地鬼神。第2层是[倘秀才]至[鲍老儿]四个曲牌,大意是窦娥告别婆婆。第3层是[耍孩儿]至[煞尾]四个曲牌。大意是窦娥发下三大誓愿。

  6.分析第1层。齐读第1层两支曲子。

  7.提问:窦娥为什么要指斥天地鬼神?

  明确:窦娥诉说自己莫名其妙犯法受刑,冤屈之大可“动地惊天”。又因为窦娥的冲突对象隐于幕后,而天地鬼神便成了她的指斥对象。由于内心的悲愤难以控制,便构成了对天地的怨恨与控诉。

  天地,在古代人的意识里,是被看作能够主宰世间万物包括人的命运的最神圣的东西。是不容侵犯的。但由于窦娥的冤情深重,而天地面对人间的邪恶残暴竟无动于衷,所以窦娥唱出:“……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的唱词时,便自然得到了人们的共鸣。

  8.背诵[滚绣球]一曲,然后作“思考和练习”五。

  明确:作为封建社会中的一普通女子,窦娥对神明的天地本应深信不移,可是残酷的社会现实使她对天地鬼神由信赖而怀疑,由怀疑又转为愤怒的控诉:“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这样,窦娥通过自己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含冤难辩的悲惨经历,认识到了善良的人的贫穷命短,罪恶的人富贵延寿的社会现实,表现了她的觉醒意识和强烈的反抗精神。

  作为封建社会一个弱女子的窦娥,认识了封建社会的罪恶又能怎么样?她除了对天地日月鬼神进行愤怒的控诉以外,只能是“落得两泪涟涟”。

  9.小结:这两个曲牌,十分准确而深刻地概括了阶级社会中,统治阶级草菅人命、残酷压迫的反动本质。又由于这两个曲牌的唱腔高亢激越,音乐的艺术形式和思想内容和谐统一,自有一种强烈的感人力量。为此,这两个曲牌,就已把剧情推向了高潮。

窦娥冤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 了解我国古代戏剧戏曲的文学常识并掌握一些古代白话的意义;

  2、 理解节选部分的剧情,分析窦娥的形象,理解窦娥形象的社会意义,理解戏剧的主题;

  3、 鉴赏品味关汉卿本色的戏曲语言;

  4、 鉴赏夸张和想象的浪漫主义手法。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介绍中国古代戏剧的常识,完成目标1;把握剧情,初步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

  一、中国传统戏剧的概念及其发展过程:

  以“戏”和“曲”为主要因素,故称“戏曲”。以演员表演为中心,以唱、念、做、打等手段为基础,融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等为一体的综合性舞台艺术。

  1、中国戏曲的孕育与形成——起源于原始歌舞。

  汉代,在民间出现了具有表演成份的"角抵戏",尤以《东海黄公》为著。到了南北朝时期,民间出现了歌舞与表演相结合的"歌舞戏",具有了更为浓郁的表演成份,如《拔头》、《代面》、《踏摇娘》等。唐代,出现了由先秦时期的优伶表演发展来的以滑稽表演为特点的"参军戏";民间的歌舞戏进入宫廷,得到了更大的发展;民间又出现了"俗讲"和"变文"等通俗说唱形式。宋代,城市商品经济得到长足发展,出现很多市民娱乐场所——"瓦舍"和"勾栏";民间歌舞、说唱、滑稽戏有了综合的趋势,出现了"宋杂剧"。金代,在宋杂剧基础上,北方出现了"金院本",南方出现了"南戏"。元代,北方形成"北杂剧",南方南戏进一步发展成熟,戏曲形成。

  2、中国戏曲最早的成熟形式——宋元南戏

  南戏,是中国戏曲最早的表现形式,它形成于南北宋之交的浙江温州(古称永嘉)一带的民间。它是在宋杂剧的基础上,融和南方民间小曲、说唱等艺术因素形成的。以体制庞大、曲词通俗质朴为其特点,粗具戏曲的基本艺术特征。剧目多表现民间故事。

  3、中国戏曲的第一个繁盛期——元杂剧

  后面单列重点介绍。

  4、中国戏曲的第二个繁盛期——明清传奇

【窦娥冤教案3篇】相关文章:

1.《bpmf》教案

2.《颐和园》教案

3.《台阶》教案

4.《雨点》教案

5.《咕咚》教案

6.《鸟语》教案

7.《空气》教案

8.《沉浮》大班教案

9.小学音乐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