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蓝网>教学资料>教案>《秋水》教案

《秋水》教案

时间:2022-07-20 15:00:08 教案 我要投稿

《秋水》教案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秋水》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秋水》教案

《秋水》教案1

  一目标

  1、理解课文阐发的人生哲理,力戒骄傲

  2、学习对比的方法。

  3、解重点词语和句式。

  4、背诵全文。

  这篇课文篇幅短小,文字浅显,学生在课上自读、研讨,可以解决大部分问题,疑难处,教师适当讲解、点拨。课文语脉清晰,层次清楚,前后形成鲜明对比,利于背诵。教学中可充分利用课文内容和结构的特点,指点背诵的方法。

  5、指导学生理解、积累和正确使用成语“望洋兴叹”“贻笑大方”。

  二、教学时数

  1课时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学生齐读。正音。

  2.学生简述课文内容,其他同学补充纠正。教师将暴露出来的问题写在黑板上。

  三、理解疑难词句,学生质疑,课堂讨论,教师讲解。

  1.古今异义

  至于:古义,到了。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表示另提一事。

  面目:古义,脸。今义,脸的形状,相貌。

  大方:古义,深明大道的人,或转通某种学问的人。今义:①不吝啬;②自然,不拘束;不俗气。

  河:古义,特指黄河。今义,天然的或人工的大水道,泛指河流。

  2.词性活用

  秋水时至(名词做状语,按时。)

  顺流而东行(名词做状语,向东。)

  东面而视(名词用为动词,面对。)

  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形容词为动词,小看;轻视。)

  3.特殊句式

  闻道百(定语后置)

  以为莫己若(宾语前置)

  我之谓也(宾语前置)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

  4.成语

  望洋兴叹(望洋,仰视貌。“望球兴叹”“望水兴叹”属生造。)

  见笑大方(贻笑大方,大方之家,方家。)

  四、理解思想内容

  课堂讨论:这则寓言故事包含哪些道理?

  启发学生敞开思路,大胆发表看法。下述观点都符合文意:

  a、人贵自知之明; b、谦受益,满招损;

  c、自大由于无知; d、知耻近手勇;

  e、克服主观主义,防止片面性; f、有比较才能有鉴别。

  五、指导背诵

  这篇课文结构简单,层次清楚,可采用关系法背诵。先划分层次,概括层意。第一层上有两句,第一句写黄河的壮阔,第二句写河伯骄傲自满。两句之间的连接语是“于焉”。

《秋水》教案2

  学习目标

  1、了解庄子的基本思想,领略其非凡的智慧

  2、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字、词和句式

  3、把握文章内容,初步认识老庄思想,从中获取有益的启示

  一、导语

  在中国有一桩有名的公案,便是对庄子的“无为而治”的误解。人们认为“无为”就是毫无作为、消极等待,这实在是误解了庄子的本意,庄子的“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并不是不为,而是含有不妄为、不乱为,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的意思(君主顺物而动,随天而行,无为而治,万物才会升腾),庄子可以说是一位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智者。

  二、 作者及《庄子》简介

  庄子是道家的代表人物,有人做过这样的比喻:儒家像粮食店,绝不能打,打倒了儒家,我们就没饭吃,儒家思想是我们安身立命的根本。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理会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动找上门去不可。多少年来,道家思想中的无为精神,构筑起中国文人的文化后院,多少官场失意的文人,在这个后院里,被老庄的潇洒无为,温情地安抚过。庄子到底是何许人,为何有如此之魔力呢?

  给大家讲两个庄子的故事吧。我想这几个故事可能胜过我所有苍白的解释。

  故事一:庄子姓庄,名周,宋国(今河南商丘县)蒙人,战国时哲学家,散文家,庄子一生贫困;他身居陋巷,常向人借粮,自织草鞋,穿粗布衣和破鞋子。《史记》上说,“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可庄周并未接受,“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

  (楚威王听说庄周贤能,派使臣带丰厚的物品金钱迎请他出仕,并许诺让他做宰相,我宁愿在污浊的小沟渠中游玩而自寻快乐,也不愿被拥有国家的人所束缚。我愿终身不做官,以便畅快我的志向哩)

  [以上用POWERPOINT演示文稿呈现]

  教师引导学生翻译,然后归纳。明确:

  这个故事说明:庄子淡泊名利,向往那种不受任何约束,自由自在的生活。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仁义智慧的人往往喜欢和山水交朋友,而不为仕途所累。在我们今天这样一个竞争激烈,物质欲望充斥,钱权高于一切的社会,庄子这种思想实在值得我们学习。关于庄子的这个思想,建议学生课后阅读《逍遥游》。

  从中我们又可以看到另一点,即:

  常人以为贵的,而庄子恰恰看不起;而常人认为贱的,却偏偏有时庄子所追求的。

  这说明庄子对待事物的价值取向和常人是不同的。常人总是以“功利”为标准来衡量事物,而庄子恰是最不功利,最具超功利情怀的“超人”。

  所以“人都会经受灾患、苦难和磨砺,但当种种坎坷,“功利”已全然无计、陷于无路可走的时候,惟庄子,才能给你以帮助、给你以心灵的栖息之地!”鲍鹏山《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

  这应该也是一种智慧吧

  故事二:传说庄子的妻子死了,惠施前去吊唁,看到庄子正伸开两腿,像簸箕一样坐着,敲着瓦盆唱歌。

  这个故事可能不为常人所理解,但我觉得它表明了庄子通达的生死观,他认为人的生和死,就像白昼和黑夜的更替一样自然,生不足喜,死不足悲,生活上应一切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安心适时而顺应万事万物的发展和变化),因此,当与他艰苦度日、相依为命的妻子去世后,他没有像一般人一样哭哭啼啼,而是敲着瓦盆唱了一曲歌颂妻子一生的歌。

  教师总结,并具体介绍《庄子》一书。

  庄子一生贫困,却甘愿闲居独处,他坚守不妄为、不乱为,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的无为而治的主张,他淡泊名利,向往那种不受任何约束,自由自在的生活;他生活上一切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庄子的思辩的哲学智慧常常令人神往。庄子思想集大成的

  《庄子》一书是更是道家的经典之一,同学们齐读,了解《庄子》这部书:

  《庄子》一书是道家经典之一,现存33篇,其中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一般认为,内篇是庄子自写,外篇、杂篇是庄子的门徒所写。《庄子》散文是战国中最重要的散文成果之一。它的文章写得汪洋恣肆,不拘绳墨,变化无端,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和浓郁的诗意。它把深奥玄妙的哲理与生动具体的想像融于一炉;它想像丰富,构思奇特,语言丰富,善于对事物进行极细致、生动的描绘。

《秋水》教案3

  教学目标:

  1、 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与用法。

  2、 了解庄周及他的哲学思想,准确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

  3、 通过自读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使学生懂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的道理。

  教学重点:

  1、 重点理解“泾流、涘、望洋向若、少、轻、殆、大方之家”等词语。

  2、 整理和归纳“焉、于、而”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3、 了解“非……则……”和“见……于……”两种固定句式。

  教学难点:

  1、 借助语境推断文言词语的意义。

  2、 理解河伯对海神若的那番感叹。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中曾经这样评价一位古人:“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这位作家是谁?成语“望洋兴叹”“贻笑大方”又出自他的哪篇文章?明确:庄子《秋水》板书课题 引入课文

  二、简介《庄子》并解题:

  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大体与孟轲同时或稍后。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

  《庄子》一书,汉代著录为五十二篇,现存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篇,通常认为是庄子本人所著;《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有庄周门人及后来道家的作品。

  庄子的思想属主观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 别,在认识上走向相对主义。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庄子的文章,想像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

  《秋水》是《庄子·外篇》中最重要的一篇,它以河伯和海神对话的形式,讨论了“价值判断的无穷相对性”的问题。课文节选《秋水》开头的一段,单看此文,寓意已经有了新的理解。

  三、分析课文:

  1、 齐读课文、正音释义。后教师范读课文(提醒字词读音及断句):

  时:时节、时令 灌:注入 河:黄河 泾:jīng 畅通无阻的水流 两涘渚崖之间: sì 水边 zhǔ水中的小块陆地 望洋向若而叹: 仰视而望的样子 若:海神名 少:小看。 轻:轻视 难:nán难以 穷:尽 旋:掉转  殆 dài危险

  2、 分析课文

  ①全文分两层:第一层(“秋水时至……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写黄河的壮阔和河伯的骄傲自满。第二层,写河伯见到大海后自叹不如。

  ②全文的主旨是什么?本文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人的认识是有限的,通过开拓视野加以比较,就能感觉出自己的不足。如果盲目地骄傲自满,就难免会贻笑大方。要懂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

  ③本文在写作上有何特点?这篇文章通篇设喻,用河神见海神的寓言故事说明哲理。生动形象,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并在行文的过程中巧妙地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如黄河的宽阔与北海的壮观的对比;河伯的“欣然自喜”与“望洋向若而叹”的对比。在对比中情节得以推动,在对比中河伯大彻大悟,有了新的认识。

  3、(1) 古今异义: 古 今

  至于北海 到了 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表示另提一事。

  百川灌河 特指黄河 天然的或人工的大水道,泛指河流。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 脸 脸的形状,相貌。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深明大义的人,或 ①不吝啬

  专通某种学问的人 ②自然,不拘束,不俗气。

  (2) 词性活用:

  秋水时至 名词做状语, 按时。

  顺流而东行 名词做状语, 向东。

  东面而视 名词作动词, 面对。

  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 意动用法,以……为少,以……为轻。

  (3) 特殊句式:

  闻道百 定语后置

  以为莫己若 宾语前置

  我之谓也 宾语前置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被动句

  (4) 成语

  望洋兴叹:望洋,抬头向上看的样子。本义指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藐小,今多比喻要做一件事而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

  见笑大方(贻笑大方):让内行见笑。

  (5)通假字:泾流之大。(“泾”通“径”,直流。)

  不辩牛马。(“辩”通“辨”,分辨,辨别。)

  (6)固定格式:

  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非……则”,表示假设,译为:“不是……就……”。)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且夫……”,再说,而且,用于承接上文,引出另一层意思。)

  四、课堂讨论:这则寓言故事包含哪些道理?

  人贵有自知之明 知耻近于勇

  谦受益,满招损 克服主观主义,防止片面性

  自大由于无知 有比较才有鉴别

  五、课堂小结:

  《秋水》这篇课文虽然仅仅节选了《庄子·秋水》的第一自然段,但我们同样领略到了庄子散文的风行水上,自然成文,设喻巧妙,机趣横生的特点。不仅如此,还使我们深刻地认识到:人的认识是有限的,只有开拓视野,不断创新,才能有所提高,顺应时代的潮流。同学们生活在改革开放的今天,一定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把握机遇,超越自我,用我们的智慧、知识去创造更美好的明天。

  六、板书设计:

  欣然自喜(黄河) 天下之美尽在己

  河伯 (骄傲自满) 人的认识 山外有山

  有限 天外有天

  (设喻) 望洋兴叹(大海) 见笑于大方之家 (自叹不如)

《秋水》教案4

  一、作家作品

  庄子(约公元前369~公元前286),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庄子生活在一个社会矛盾极其尖锐的时代,做过漆园吏。他不满现实,不与统治阶级合作,据传楚王曾以千金相邀为相,被其拒绝。庄子对后人的影响主要是《庄子》一书。

  《庄子》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其文汪洋恣肆,想象丰富,气势壮阔。《庄子》共33篇,分内篇、外篇、杂篇。内篇7篇为庄子所作,外篇15篇和杂篇11篇一般认为是其门人和后学者的伪作。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鲁迅先生称赞“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郭沫若也评价说:“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庄子与鲁迅》)因而他的作品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二、文章内容:

  这篇文章节选自《庄子·外篇》中《秋水》篇的前部分。它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个人的见识有限,经过比较,就会显示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

  三、课文词语

  (一)古今异义:

  1.至于北海:古义,到了。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表示另提一事。

  2.百川灌河:古义,特指黄河。今义,天然的或人工的大水道,泛指河流。

  3.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古义,脸。今义:脸的形状,相貌。

  4.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古义深明大义的人,或专通某种学问的人。今义:①不吝啬;②自然,不拘束;不俗气。

  (二)词类活用:

  1.秋水时至:名词做状语,按时。

  2.顺流而东行:名词做状语,向东。

  3.东面而视:名词用作动词,面对。

  4.少仲尼之闻:意动用法,以……为少,以……为轻。

  (三)特殊句式:

  1.闻道百:定语后置。

  2.以为莫己若:宾语前置。

  3.我之谓也:宾语前置。

  4.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

  四、原文补充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太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河伯曰:“然则吾大天地而小豪末,可乎?”

  北海若曰:“否。夫物,量无穷,时无止,分无常,终始无故。是故大知观于远近,故小而不寡,大而不多:知量无穷。证向今故,故遥而不闷,掇而不跂;知时无止。察乎盈虚,故得而不喜,失而不忧;知分之无常也。明乎坦涂,故生而不说,死而不祸:知终始之不可故也。计人之所知,不若其所不知;其生之时,不若未生之时;以其至小,求穷其至大之域,是故迷乱而不能自得也。由此观之,又何以知毫末之足以定至细之倪,又何以知天地之足以穷至大之域!”

  河伯曰:“世之议者皆曰:‘至精无形,至大不可围。’是信情乎?”北海若曰:“夫自细视大者不尽,自大视细者不明。夫精,小之微也;郛,大之殷也:故异便。此势之有也。夫精粗者,期于有形者也;无形者,数之所不能分也;不可围者,数之所不能穷也。可以言论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言之所不能论,意之所不能察致者,不期精粗焉。是故大人之行:不出乎害人,不多仁恩;动不为利,不贱门隶;货财弗争,不多辞让;事焉不借人,不多食乎力 ,不贱贪污;行殊乎俗,不多辟异;为在从众,不贱佞谄;世之爵禄不足以为劝,戮耻不足以为辱;知是非之不可为分,细大之不可为倪。闻曰:‘道人不闻,至德不得,大人无己。’约分之至也。”

  河伯曰:“若物之外,若物之内,恶至而倪贵贱?恶至而倪小大?”北海若曰:“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以俗观之,贵贱不在己。以差观之,因其所大而大之,则万物莫不大;因其所小而小之,则万物莫不小。知天地之为稊米也,知毫末之为丘山也,则差数睹矣。以功观之,因其所有而有之,则万物莫不有; 因其所无而无之,则万物莫不无。知东西之相反而不可以相无,则功分定矣。以趣观之,因其所然而然之,则万物莫不然;因其所非而非之,则万物莫不非。知尧、桀之自然而相非,则趣操睹矣。昔者尧、舜让而帝,之、哙让而绝;汤、武争而王,白公争而灭。由此观之,争让之礼,尧、桀之行,贵贱有时,未可以为常也。梁丽可以冲城而不可以窒穴,言殊器也;骐骥骅骝一日而驰千里,捕鼠不如狸狌,言殊技也;鸱鸺夜撮蚤,察毫末,昼出瞋目而不见丘山,言殊性也。故曰:盖师是而无非,师 治而无乱乎?是未明天地之理,万物之情也。是犹师天而无地,师阴而无阳,其不可行明矣!然且语而不舍,非愚则诬也!帝王殊禅,三代殊继。差其时,逆其俗者,谓之篡夫;当其时,顺其俗者,谓之义之徒。默默乎河伯,女恶知贵贱之门,小大之家!”

  河伯曰:“然则我何为乎?何不为乎?吾辞受趣舍,吾终奈何?”北海若曰:“以道观之,何贵何贱,是谓反衍;无拘而志,与道大蹇 。何少何多,是谓谢施;无一而行,与道参差。严乎若国之有君,其无私德;繇繇乎若祭之有社,其无私福;泛泛乎其若四方之无穷,其无所畛域。兼怀万物,其孰承翼?是谓无方。万物一齐,孰短孰长?道无终始,物有死生,不恃其成。一虚一满,不位乎其形。年不可举,时不可止。消息盈虚,终则有始。是所以语大义之方,论万物之理也。物之生也,若骤若驰。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何为乎,何不为乎?夫固将自化。”

  河伯曰:“然则何贵于道邪?”北海若曰:“知道者必达于理,达于理者必明于权,明于权者不以物害己。至德者,火弗能热,水弗能溺,寒暑弗能害,禽兽弗能贼。非谓其薄之也,言察乎安危,宁于祸福,谨于去就,莫之能害也。故曰:‘天在内,人在外,德在乎天。’知天人之行,本乎天,位乎得,踯躅而屈伸,反要而语极。”曰:“何谓天?何谓人?”北海若曰:“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故曰:‘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名。谨守而勿失,是谓反其真。’”

《秋水》教案5

  教学目标:

  1、 理解课文阐发的人生哲理,力戒骄傲。

  2、 学习对比的方法。

  3、 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式。

  4、 背诵课文。

  教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同学们,我们在小学阶段就学过唐朝诗人王之涣的千古绝句《登鹳雀楼》。(老师和学生一起背诵)“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首诗的前两句描绘出一幅壮阔辽远的山河图,气势宏大,笔意高远。后两句则十分富有哲理:想要穷尽目力遥望千里,还须再登上一层高楼。这首诗给我们的启示是: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而现实生活也的确如此,人的认识是有限的。如果做井底之蛙,沾沾自喜,骄傲自满,只会贻笑大方。这个道理,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已有所阐述,下面我们就学习选自《庄子》的《秋水》。(板书课题)

  二、 作者介绍:(投影)

  庄子:战国时期宋国蒙人,大约与孟子同时而稍后,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为道家学派的重要人物,世称“老庄”。

  庄子思想比较复杂,基本上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主张保身、全生、养亲、尽年。

  庄子的思辨的哲学智慧常常令人神往。代表作《庄子》,现存33篇。

  《庄子》散文是战国中最重要的散文成果之一。它的文章写得汪洋恣肆,不拘绳墨,变化无端,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和浓郁的诗意。

  三、 根据课文注释自读课文,完成下列问题:(投影)

  1、 找出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2、 找出词性活用词语,并理解。

  3、 找出特殊句式,并分析,高中三年级语文教案《《秋水》教学设计3》。

  4、 找出文中的成语,并理解。

  5、 理解这则寓言故事包含的道理。

  小结:(投影)

  (1) 古今异义:古今

  至于北海到了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表示另提一事。

  百川灌河特指黄河天然的或人工的大水道,泛指河流。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脸脸的形状,相貌。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深明大义的人,或①不吝啬

  专通某种学问的人②自然,不拘束,不俗气。

  (2) 词性活用:

  秋水时至名词做状语,按时。

  顺流而东行名词做状语,向东。

  东面而视名词作动词,面对。

  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意动用法,以……为少,以……为轻。

  (3) 特殊句式:

  闻道百定语后置

  以为莫己若宾语前置

  我之谓也宾语前置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

  (4) 成语

  望洋兴叹:望洋,抬头向上看的样子。本义指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藐小,今多比喻要做一件事而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

  见笑大方(贻笑大方):让内行见笑。

《秋水》教案6

  一. 学情分析

  本课采用“词串”的形式,介绍了金秋水乡富有诗情画意的美景。学生现在接触到的事物可能没有那么多,就对课文介绍的美景无法有深刻的体会。可通过观察课文中的配图进行联想,也可以找一些优美的图片,通过朗读来了解词语,从而感受水乡的美丽富饶和风土人情,感受语言的优美。

  二. 教学目标

  1. 了解金秋水乡特有的景色,引发对金秋水乡美好生活的向往,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2.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情景中识字、朗读、联想,了解词语的意思。

  3. 学会本课的7个词语,认识“火”、“欠”偏旁。

  三.教学准备:生字卡片,金秋水乡的图片或者照片

  四.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 一 课 时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小朋友,我们生活在的这块地方啊,有青青的山,碧绿的水,蓝蓝的天空,粉红的鲜花,多么美丽啊!我们能够生活在这么美丽的地方,是多么幸福的呀!现在老师想考考大家,你们知道古代的人们是怎么称呼我们这块美丽的地方的呢?小朋友,你想知道吗?(板书:水乡)恩,为什么说是水乡的呢?小朋友,你们来猜猜看呢?

  我们水乡美,一年四季都是美丽的!但是啊,有一个季节是最美的,你们知道是什么季节吗?(板书:金秋)这是什么季节?(秋天)为什么说是金秋呢?有金色的秋天吗?(农田里稻子熟了,一片金黄色的)

  金秋真的是最美的季节吗?老师这有几幅图,大家一起先看看,水乡的秋天都有什么呢?再想想,你会用什么优美的语句来赞美这些景色呢?

  二.观察联想,读中感悟

  1. 说到水乡就当然要说到水了啊!小朋友,我们来看这幅画。你都看到了什么呢?(板书:芦苇 菱藕 荷塘 )你见过这些东西吗?他们是怎样的芦苇,怎样的荷塘呢?相机补充板书。(注意“芦”的读音)

  2. 仔细观察,引发联想:水乡的荷塘里还会有什么呢?(板书:荷叶、荷花等)谁能具体说说它们呢?(板书:挨挨挤挤的荷叶、千姿百态的荷花等)

  3. 碧绿的荷塘中,挨挨挤挤的荷叶下小鱼在捉迷藏,千姿百态的荷花盛开着,放眼望去,远远的隐约有几只小船在芦苇丛中飘动。在这烟雾笼罩的荷面上美的就好象是在天上一样,好象我们就在云朵的中间,在仙景中那样飘渺。

《秋水》教案7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庄子及《庄子》一书。

  2、积累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和句式。

  3、对比手法的运用。

  4、领会主旨,明确寓意。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初步了解庄子及《庄子》;积累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和句式;疏通文意。

  第二课时:深入文本,明确手法;领会主旨,明确寓意。

  第二课时(执教展示)

  一、导入新课:

  昨天我们开始了一篇新的文言文的学习,课题是---《秋水》。上一节课我们的主要任务是疏通文意,老师先看看大家学习和复习的效果。

  1、秋水时至: 2、百川灌河:

  3、不辩牛马: 4、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5、东面而视: 6、不见水端:

  7、始旋其面目: 8、始旋其面目:

  9、望洋: 10、以为莫己若:

  11、少仲尼之闻: 12、轻伯夷之义:

  13、则殆矣: 14、 大方之家:

  对于文言词语的积累是学习文言文的基础,希望大家多加留意。

  二、今天我们进行更深入地学习。先将课文齐读一次。

  三、概括内容:刚才大家朗读的这段文字是《庄子》中《秋水》原文节选部分,但仍有相对完整的故事情节,用自己的话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这则寓言故事的主要内容。

  你认为概括内容,应该抓住哪些要素呢?(谁干什么,什么东西怎么样)

  四、理清思路:对于一篇要熟读成诵的文言文而言,理清写作思路,尤其重要。如果让你给短文分层,明确文章的写作思路,你会怎样划分?

第一层:河伯见黄河

  (“秋水时至”---“为尽在己”)

  第二层:河伯见北海

  (“顺流而东行”---“大方之家”)

  五、深入文本:河伯从见黄河到见到北海,处处都在发生变化。文章写了哪些“变”?你是怎样理解这些变化的?

  1、“水”在变:黄河宽阔,“不辩牛马”;北海壮阔,“不见水端”。

  2、河伯的认识在变:河伯见黄河,“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他踌躇满志,骄傲自满;河伯见北海,“望洋向若而叹曰”,虚心认错,甘拜下风。

  3、河伯的神态在变:河伯见黄河,“欣然自喜”一“喜”写出了河伯得意洋洋的神态;“向若而叹”一“叹”写出了河伯羞愧佩服的神态。

  点明:对比手法的运用

  六、明确寓意:这篇文章是《庄子》这部集子中非常重要的一篇。这是一篇寓言。寓言的特点是---篇幅短小,寄寓道理。你是怎样理解这篇寓言的?说说你从中受到的启发。

 1、这是一篇

  2、这篇文章好在

  3、我从这篇文章中明白了

  教师示范:这是一篇写河神与海神对话的寓言。

  这篇文章好在通篇比喻,将深奥的哲理寄托在简单生动的故事中。

  我从这篇文章中明白了个人的知识有限,知识的大小是相对的。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

  执教《秋水》(第二课时)课后反思

  《秋水》是语文版九年级上册文言文单元着重学习的课文。它选自《庄子》。庄子及其后学者所著《庄子》一书,是道家的经典之一。其中的文章,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秋水》篇(课文仅选了《秋水》篇的开篇部分)就能体现这一特点。

  《秋水》一文的学习,我一共安排了两个课时。第一课时的内容是初步了解庄子及《庄子》;积累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和句式;疏通文意。第二课时的主要内容是深入文本,明确手法;领会主旨,明确寓意。

  本课的设计我主要采用的是余映潮老师的“板块式推进教学模式”,主要是从课堂教学结构的角度来进行的。这样的教学以“板块”来整合学习内容,来形成教学流程,来结构课堂教学。简单得理解,就是在一节课或一篇课文的教学中,从不同的角度有序地安排呈“块状”分布的教学内容或教学活动。下面我就结合《秋水》的教学设计来说说这种教学思路的特点,以及运用到《秋水》课堂中的一点感受:

  一、 就教学的有序性而言,课堂教学比较理性地向前推进,课堂教学的具体内容形成完整的教学板块。《秋水》的教学构想是:疏通文意---概括内容---理清思路---深入文本---明确寓意。

  二、 由于教学中的每一个板块都着眼于解决教学内容的某一角度、某一侧面的问题,由于每个板块都是一个半独立的“微型课”,它要求教师精心研读教材,优化整合课文内容,提炼出可供进行教学的内容板块。文言文的学习自然要疏通文意,方法可以有先疏通后分析,也可以边分析边疏通,我执教《秋水》的设计是第一课时疏通文意,第二课时深入学习,先疏通后分析;概括内容是针对情节性很强的文章而言的;理清思路环节是为深入学习打下基础,也为熟读成诵打下基础,明确先写什么,后写什么,提炼出“见河---见海”;深入文本环节是更深入更进一步更细致地学习,引出对比的手法;明确寓意是学习寓言的必须环节,也是这篇寓言的主旨所在。

  三、 由于“板块”二字的出现,教师就要考虑板块的切分与连缀,考虑板块的过渡与照应,考虑板块组合的科学性与艺术性。如《秋水》中,我在明确寓意之前让学生深入文本品词读句,也是想让明确寓意的环节能够水到渠成。

  四、 板块的有机划分,其中有些板块是明确归属于学生的活动的,这就为学生成为学习主体的方面做好了准备。如《秋水》中深入文本和明确寓意的环节。我在备课时思考,应该怎样将“明确寓意”这一个环节做好,于是设计为“三句话阅读法”,通过前两句话达到对前面学习的小结,后一句话引出寓意,三句话达到总结全文的目的,而且学生构思的角度很多,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五、 “板块”的存在容易协调教学节奏,体现教与学,快与慢,轻与重的展现。如《秋水》中,概括内容环节中,“应该抓哪些要素进行”,属于方法指导,即“教”,引出学生的学,概括内容、理清思路等环节进行较快,深入文本、明确寓意较慢也较重。

  执教完《秋水》(第二课时)后,我发现,如果时间充裕的话,在学生深入文本,学生立足原文回答问题时,当学生把一些重要的句子拎出来之后,可以让学生说说这些句子的意思,学生在不断地读和不断地译中,加深对句子的印象,对于对文言文的学习和背诵都大有好处。对于河伯对海神若的对话还可以让学生品味更深入细致一些。

《秋水》教案8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在掌握字词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3.了解庄周及他的哲学思想,准确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

  能力目标

  1.通过自读,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言文的能力。

  德育目标

  使学生懂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的道理。

  【教学重点】

  1.理解“泾流、涘、望洋向若、少、轻、殆、大方之家”等词语。

  2.整理和归纳“焉、于、而”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3.了解“非……则……”和“见……于……”两种固定句式。

  【教学难点】

  1.借助语境推断文言词语的意义。

  2.理解河伯对海神的那番感叹。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问答法。

  3.探究拓展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中国的成语源远流长,含义深刻。其中有两个成语,一个是“ 望洋兴叹” ,一个是“贻笑大方”。大家知道它出自什么作品吗?(《庄子 秋水》)有谁能说一说这两个成语的意思?( 望洋兴叹:本义指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藐小,今多比喻要做一件事而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 贻笑大方:让内行者见笑。)

  二、介绍作者及《庄子》

  庄子,名周.宋蒙城(今河南商丘县附近)人。大约生于公元前四世纪中叶,死于公元前三世纪上半时期,与孟子同时或稍后。他作过蒙城漆园吏;楚威王要拜他为相,他拒绝了。

  《庄子》是庄周和他的门人、后学者所著。一般人认定,“内篇”七篇是庄子自著,“外篇”十一篇是门人和后学者所著。它是一部唯心主义哲学著作,但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庄子》一书的思想核心.即清静无为,顺应自然,随从世俗,反对人为,弃圣绝知,否定现实的进步和斗争。

  《庄子》中所宣扬的社会理想是人类远古,所谓“其卧徐徐,其觉于于”;当是时也,民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庄子》有一定的批判精神。当时封建制代替了奴隶制,大批的贵族奴隶主转化为封建地主,他们极尽诡诈残酷,贪婪无厌,穷奢极欲。庄子反对“知”、“圣”,诅咒黑暗,往往是基于此而发。在后学中更明确指斥“圣人不死,大盗不止,”“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这种深刻的批判精神,体现了《庄子》文章一定的现实意义,对后代也有积极影响。

  三、整体感知课文

  《秋水》是《庄子外物》中的一篇。课文节选的是《秋水》篇的开头一段,以河伯见海神为喻,说明个人的见识有限,经过比较,就会显示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

  学生思考:全文可分为多少个层次?怎么划分?每层讲什么?

  明确:全文分两层:第一层(“秋水时至……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写黄河的壮阔和河伯的骄傲自满。第二层,写河伯见到大海后自叹不如。

  四、思想内容分析:

  1、分析第一层

  提问:本层共两句话,每句讲什么?

  明确:第一句写黄河的壮阔。第二句写河伯的骄傲自满。

  提问:河伯骄傲自满的神态、心理可用什么成语概括?

  (参考:踌躇满志、夜郎自大)

  板书设计 :

  百川灌河——雄壮

  黄河

  不辩牛马——开阔

  第一层

  欣然自喜——踌躇满志

  河伯

  天下之美尽在——夜郎自大

  2、分析第二层

  提问:见到大海,河伯为什么会望洋兴叹?

  明确:对于接纳众流、浩瀚无垠的大海来说,黄河与之相较,又实在是太渺小了。当河伯怀着洋洋自得的心情向东而行,到达北海,“东面而视”时,满眼所触及的是无边无际的茫茫海水,这和“不辩牛马”相差何啻天壤。河伯还有自知之明,顿觉自己的见识局于一隅,自愧弗如,故而会望洋兴叹

  提问:河伯是怎样进行自我批评的?

  明确: 首先以“‘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来批评自己“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的狂妄自大。接着以小看仲尼和轻视伯夷的事例,证实了自己的浅薄。最后以一个“殆”字,阐明骄傲自满的危害性,即势必遭到“大方之家”的耻笑。批判层层展开,步步深入,一个狂妄自大,又将幡然悔悟的河伯形象跃然坻卜,呼之欲出了,从而揭示了反骄破满的主旨,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板书设计 :

  东面而视

  大海

  第二层 不见水端

  责己狂妄

  河伯 批己浅薄

  贻笑大方

  3、小结。提问:本文对我们有何启示?

  明确:我们可以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那就是说一个人的见识总是有限的,见闻再多,也不能骄傲自满。(学生说出诸如“人贵有自知之明 ”、“ 知耻近于勇 ”、“谦受益,满招损” 、“克服主观主义,防止片面性”、“自大由于无知”、“ 有比较才有鉴别”等,都应予以肯定。)

  五、总结本文有关的语法

  (一)通假字:

  泾流之大。(“泾”通“径”,直流。)

  不辩牛马。(“辩”通“辨”,分辨,辨别。)

  (二)一词多义

  望洋向若而叹曰。(名词,海神名。)

  以为莫己若者。(动词,如、及、比得上。)

  (三)词类活用

  顺流而东行。(方位名词作状语。东:向东面。)

  东面而视。(方位名词作状语。东:朝东,向东。)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少:认为…;少,小看;轻:认为……轻,轻视。)

  (四)句式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宾语前置句。宾语“己”置于动词谓语“若”的前面)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见……于,表示被动,可译为“……被……”,

  (五)固定格式

  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非……则”,表示假设,译为:“不是……就、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且夫……”,再说,而且,用于承接上文,引出另一层 意思。)

  六、分析本文写作特点

  本文以寓言的形式说理,因此将客观的东西主观化,用拟人的来表现海、河就是不可避免的了,如河伯的沾沾自喜和对海神若的谈话就是如此,另外,在论说时,文章采用了引申譬喻的方法,以小见大地扩展话题。比如文章开始写的是水之大,而河伯对海神若的谈话则提到了仲尼之闻与伯夷之义,就由 水势的大小拓展到道德学问的方面来,使文章的内涵更丰富,主题更深刻。

  七、作业

  默写课文

《秋水》教案9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

  2.了解庄周及他的哲学思想,准确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

  教学重点、难点:

  一、 导语设计:

  今天我们来学习庄子的《秋水》。先来看几幅对联:

  架上南华秋水篇,屏间北苑春山画。

  人在南华秋水,家居北苑春山。

  春风大雅能容物,秋水文章不染尘。

  《庄子》又名《南华经》,此处“南华秋水”即指《庄子》中的《秋水》篇。明清时期的张岱、宋时的李塗更是直抒胸臆,来表达对庄子《秋水》篇的仰慕和叹佩:

  南华秋水意,千古有人钦。

  ——明清·张岱

  不读庄子秋水篇,见识终不宏阔。

  ——宋·李塗

  从以上可以看出庄子的《秋水》篇对文人的生活方式、生活态度,人生观、价值观等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秋水》到底有多大的魅力使这些文人纷纷为之倾倒呢?也许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能从中懂得一二。

  二、简介作者:

  战国时哲学家,散文家,宋国蒙人。他继承并发扬了老子思想,和老子同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老庄。

  庄子认为世间一切事物并无本质区别,无论大小、贵贱、寿夭、生死、善恶、得失、荣辱都是相对的。

  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莫寿乎殇子,而彭祖为夭 。

  译文:天下没有什么比秋毫的末端更大,而泰山算是最小;世上没有什么人比夭折的孩子更长寿,而传说中年寿最长的彭祖却是短命的。

  以死生为一条,以可不可为一贯

  译文:死生都一样,可与不可无差别。

  之所以着重介绍庄子的相对主义哲学思想,是因为“相对主义”贯穿于我们即将学习的《秋水》中。

  三、朗读课文并正音(略)

  四、研习课文:

  1.河伯的心理前后有何变化?找出关键句。

  明确:欣然自喜——望洋向若而叹

  ①河伯因何而“喜”?(请一生朗读相关内容,师点评指导)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时:名词—状语,按时令;

  川:河流;

  河:河伯,黄河之神;

  泾流:直流的水波;

  辩:通“辨”,分辨,辨别

  ②河伯因何而“叹”?

  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2.河伯面对海神若,又发出了怎样的感叹呢?(请一生朗读,师点评指导)

  ①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闻道百:定语后置,“闻百道”;

  莫己若:宾语前置,“莫若己”;

  我之谓也:宾语前置,“谓我也”;

  此句批评自己“以天下之美为尽在 己”的狂妄自大。

  ②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

  且夫:句首助词,表更进一步议论;可译为:“而且”、“况且”、“再说”;

  少:轻视,看不起;

  闻:见识,见闻;

  此句批评自己见识的狭隘。

  这句话经常有人做出相反的阐释,现特补充本科《秋水》(节选)剩余部分中海神若的话,以便于大家理解:

  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译文:伯夷辞让它(指天下)而博取名声,孔丘谈论它而显示渊博,这大概就是他们的骄傲与自满,不就像你先前的洋洋自得吗?

  ③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也矣。吾尝见笑于大方之家。

  非……则:表假设,不……就……;

  殆:危险;

  见……于:表被动;

  大方之家:见识广博、修养极高的人

  此句“殆”字阐明骄傲自满的危害性。

  3.本文对我们有何启示?

  (1)不要拘泥于一己之见而固步自封;

  (2)谦受益,满招损;

  (3)知耻而近乎勇;

  (4)承认自己渺小是超越局限,走向伟大的开始;

  五、探讨:《秋水》的哲学思想。

  在这节课的开始,我们说过,庄子的《秋水》篇让无数人为之倾倒,根据我们刚才所学,似乎并未见出其特别奇异之处。其实“人不能骄傲自满”并非庄子本文所要表达的人生态度;要想真正明白庄子的表达意图,得联系《秋水》全文。为此,给大家补充了相关内容。

  以道观之,何贵何贱,是谓反衍……何少何多,是谓谢施。

  译文:用道的观点来看,无所谓贵贱,贵贱是相互转化的……无所谓多少,多少是相互转换的。

  万物一齐,孰短孰长?

  译文:万物原本是齐一的,谁为短谁为长呢?

  教师总结:从海神的话中我们可以明白,《秋水》全文所宣扬的还是庄子一贯的思想,即人的生死、寿夭、祸福、穷通、贵贱、得失、成败等等都是完全相对的东西,并且是人力所不能左右的,应一切任其自然。

  庄子的思想虽有消极、虚无的一面,但其根本目标却在于要使人的生活和精神达到一种不为外物所束缚、所统治的绝对自由独立的境界。多少年来,庄子思想对饱经创伤的心灵给予了莫大的慰藉,即使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也有它独特的作用。

  儒家像粮食店,绝不能打,否则,打倒了儒家,我们就没有饭吃--……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 ,一生也可以不必理会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动找上门去不可。

  语言特点:

  《庄子》以丰富的寓言和奇崛的想象,构成了瑰玮奇诡的艺术境界,具有散文诗般的艺术效果。《庄子》的语言如行云流水,汪洋恣肆,跌宕跳跃,节奏鲜明,音调和谐,具有诗歌语言的特点。

  再次齐读课文。

《秋水》教案10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初步了解庄子的思想及作品风格

  2.积累实词:时、泾流、望洋、少、轻、殆、穷

  3.积累虚词:之、以、则、见、于

  4.掌握文言句式:被动句与宾语前置句

  5.学习运用寓言故事说理的写作特点

  二、能力训练目标

   1.训练结合语境推断文言词语的含义与用法的能力,

  2.培养把握作品思路,熟读成诵的能力。

  3.训练鉴赏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

   使学生认识个人见识有限,若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的道理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熟读成诵,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理解课文内容。

  难点:河伯对海神的感叹中引用两则材料的作用。

  解决办法: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指导学生做文言知识卡片,组织学生讨论两则材料的作用,引导学生鉴赏庄子运用形象说理的艺术风格,把握文章观点。

  课时安排

  1课时

  学生活动设计

  1.组识学生进行三次诵读:第一次,正音正字,疏通文句;第二次,理清思路,领会主旨;第三次,背诵,领会庄子的风格。

  2.组织学生制作文言知识卡片。

  3.组织学生讨论庄子形象化的比喻,分析河伯慨叹的内容,深入把握主旨。

  教学步骤

  1.初步了解庄子其人

  2.积累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和句式

  3.当堂背诵,领会主旨,鉴赏语言及表达技巧

《秋水》教案11

  学习目标:

  1、了解庄周及他的哲学思想,准确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

  2、理解并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3、懂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的道理。

  一、作者了解。

  1、庄子。庄子,名周(约公元前369年——约公元前286年),战国时代思想家、文学家。宋国蒙人,与孟子同时或稍后。曾任蒙漆园小吏,但不久辞去。他一生贫困,身居陋巷,向人借粮,自织草鞋,穿粗布衣服,甘愿闲居独处。他继承并发扬老子思想,和老子同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老庄”。庄子认为世间一切事物并无本质区别,无论大小、贵贱、寿夭、生死、善恶、得失、荣辱都是相对的。

  2、《庄子》。《庄子》(也称《南华经》《南华真经》)一书现存33篇。有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内篇7篇大体上是庄子自撰,外篇、杂篇可能是庄周门人和后学所作。

  《庄子》最富有想象力和浪漫主义色彩,擅长用寓言故事来说明道理。《史记》载:“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如丑女效颦、望洋兴叹、鲲鹏展翅等,都是巧妙隽永、妙趣横生的寓言。

  3、后人对庄子及《庄子》的评价

  其为文汪洋辟阖,仪态万千,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庄子的思想是东方神秘国度中国最有价值的思想。 —————海德格尔(德国)

  读庄子像是读一本伟大的神秘主义的书。一————————林语堂(《信仰之旅》)

  二、文言知识卡片。

  卡片1、古今异义

  ①至于北海②百川灌河

  ③于是焉河泊始旋其面目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卡片2、词类活用或词的特殊用法

  ①秋水时至②顺流而东行

  ③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

  卡片3、通假字

  ①泾流之大②不辩牛马

  卡片4、特殊句式

  ①闻道百②以为莫己若

  ③我之谓也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卡片5、成语

  ①望洋兴叹

  ②见笑大方(贻笑大方)

  三、《庄子》寓言选读,并请同学们思考每个寓言的寓意。

  1、庄周梦蝶

  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参考译文]过去庄周梦见自己变成蝴蝶,欣然自得地飞舞着的一只蝴蝶,感到多么愉快和惬意啊!不知道自己原本是庄周。突然间醒起来,惊惶不定之间方知原来是我庄周。不知是庄周梦中变成蝴蝶呢,还是蝴蝶梦见自己变成庄周呢?庄周与蝴蝶那必定是有区别的。这就可叫做物、我的交合与变化。

  [寓意]

  2、曳尾涂中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己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于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外篇秋水第十七)

  [参考译文]庄子在濮水边垂钓,楚王派遣两位大臣先行前往致意,说:“楚王愿将国内政事委托给你而劳累你了。”庄子手把钓竿头也不回地说:“我听说楚国有一神龟,已经死了三千年了,楚王用竹箱装着它,用巾饰覆盖着它,珍藏在宗庙里。这只神龟,是宁愿死去为了留下骨骸而显示尊贵呢,还是宁愿活着在泥水里拖着尾巴呢?”两位大臣说:“宁愿拖着尾巴活在泥水里。”庄子说:“你们走吧!我仍将拖着尾巴生活在泥水里。”

  [寓意]

  3、鯈鱼之乐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女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外篇秋水第十七)

  [参考译文]庄子和惠子一道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白儵鱼游得多么悠闲自在,这就是鱼儿的快乐。”惠子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儿的快乐?”惠子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也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也是完全可以肯定的。”庄子说:“还是让我们顺着先前的话来说。你刚才所说的‘你怎么知道鱼的快乐’的话,就是已经知道了我知道鱼儿的快乐而问我,而我则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鱼儿快乐的。”

  [寓意]

《秋水》教案12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庄子其人

  2.积累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和句式

  3.领会主旨,鉴赏语言及表达技巧

  教学重难点

  理解积累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和句式

  教学方法

  诵读法、文言卡片法、课堂讨论法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很短小的文言文——《秋水》。

  大家都知道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吧。大家认为其中最有名的两个派别或者说对中国影响最深远的两个派别是哪两家呢?代表人物分别是谁?(儒家孔子孟子、道家老子庄子)

  师补充:著名学者南怀瑾这样说:“儒家像粮食店,绝不能打倒,否则,我们就没饭吃,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理会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动找上门去不可。”

  可见,千百年来,道家思想对饱经创伤的心灵给予了莫大的慰藉,而道家集大成者便是庄子。今天我们就来一次亲密接触,零距离感受其思想魅力。

  介绍庄子

  先让学生介绍,教师再补充,展示PPT介绍庄子。

  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今安徽蒙城,又说河南商丘东北)人,大体与孟子同时而稍后。他继承和发扬了老子的思想,是道家学派重要人物,世称“老庄”。

  庄子的思想:庄子的物质生活虽然贫困,但精神生活却异常丰富:读书、漫游、观察、遐想,追求“至人无己”的自由境界。庄子的思想较为复杂:在政治上,他激烈而深刻地抨击统治阶级,赞同老子的“无为而治”,主张摈弃一切社会制度和文化知识;在思想意识上,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别,否定客观真理,属于主观唯心主义思想;在生活态度上,他顺应自然,追求绝对的自由。

  庄子的散文在先秦诸子中独具风格。它吸收了神话创作的精神,大量采用并虚构寓言故事,想象奇特,形象生动。此外,还善于运用各种譬喻,活泼风趣,睿智深刻。行文有时像风行水上;有时像万斛源泉,随意流出,汪洋恣肆,奇趣横生。总体来说,庄子散文极具浪漫主义风格,在古代散文中罕有其比,赢得无数文人学士的`仰慕。

  《秋水》是《庄子·外篇》中最重要的一篇,它以河伯和海神对话的形式,讨论了“价值判断的无穷相对性”的问题。课文节选《秋水》开头的一段,单看此文,寓意已经有了新的理解。

  解题

  “秋水”的含义:秋天的雨水。

  一、第一次诵读

  指定个别学生诵读,让其他学生仔细听,指出错误之处或者和自己读的不一样的地方,教师再纠正。

  二、教师讲解课文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重点字词:

  1、时至:按季节来到。

  2、百川灌河:许多小河流的水都流入黄河。

  3、泾流:同“径”,直流的水波。

  5、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两岸和河中沙洲之间,分辨不清对岸的牛和马。

  6、河伯:传说中的黄河之神。

  7、尽在己:都汇聚到这里来了。

  8、北海:北方的大海,今渤海。

  9、东面:面向东;脸朝东。

  10、旋其面目:改变先前洋洋得意的面容。

  11、望洋向若:望着海神;面对着海神。(望洋:抬头向上看,仰视的样子。)

  12、野语:俗语。

  13、闻道百:听到过很多道理。

  14、莫己若:没人能比得上自己。(宾语前置:莫若己)

  15、少仲尼之闻:小看孔子的学识。

  16、轻伯夷之义:轻视伯夷的高义。

  17、今我睹子之难穷也:现在我目睹了大海您的无穷无尽。

  18、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我将长久地被有学识、修养高的内行人笑话。

  附:《秋水》译文

  秋天的雨水按季节来到了,许许多多的小水流都注入黄河。畅通无阻的流水是这样大,两岸和沙洲之间,都分不清是牛是马了。这时候,河神乐滋滋地高兴起来,觉得天下的美景全在自己这里。他顺着河流往东走,到了北海,面对东面一看,看不到水的尽头。这时候,河神才转过脸来,对着海神若迷茫地感叹说:“俗语有这种说法:‘听到的道理很多,就认为没有谁比得上自己。’说的就是我啊。我曾经听说过,有小看仲尼的学识、轻视伯夷的义的人,开始我还不相信;现在我亲眼见到您的广阔无边,我要不是来到您的门前,就危险了。我将长久地被大方之家耻笑。”

  三、小组合作,组织学生制作文言卡片

  卡片一:字音、成语

  泾(jīng)流两涘(sì)渚(zhǔ)崖殆(dài)少仲尼之闻(shǎo)

  望洋兴叹:仰望海神而兴叹。原指看到人家的伟大,才感到自己的渺小。今多比喻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望洋,亦作“望羊”,仰视的样子。

  贻笑大方:留下笑柄给内行人,让内行的人笑话。贻,遗留。大方,大方之家,指修养很高、明白道理的人。常用作谦词。

  卡片二:通假字

  泾流之大:泾,同“径”,直。

  不辩牛马:辩,同“辨”,辨别。

  卡片三:古今异义

  (1)至于古义:到了,到达

  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另提一事。

  (2)河古义:黄河

  今义:泛指河流

  (3)面目古义:面孔

  今义:相貌

  (4)大方古义:大道理

  今义:不吝啬;自然;不拘束;不俗气。

  (5)于是焉古义:介宾短语,在这时

  今义:连词,表顺接

  卡片四:词类活用

  (1)秋水时至:时:按时。名词作状语。

  (2)顺流而东行:东,向东,名词作状语。

  东面而视:东,朝东,名词作状语。

  (3)少仲尼之闻:少,以…为少,形容词意动用法。

  轻伯夷之义:轻,以…为轻,形容词意动用法。

  (4)以天下之美尽在己:美,美景,形容词作动词。

  卡片五:一词多义

  (1)若望洋向若而叹曰:海神名,海若。名词。

  以为莫己若者:动词,比得上。

  (2)闻闻道百:动词,听到。

  少仲尼之闻:名词,学识,学问。

  (3)始始旋其面目:副词,才。

  始吾弗信:名词,开始。

  (4)见不见水端:动词,看见。

  见笑于大方之家:与“于”一起表被动。

  (5)之我之谓也:结构助词,提宾标志。

  少仲尼之闻:结构助词,的。

  卡片六:特殊句式

  (1)宾语前置句

  以为莫己若(以为莫若己)

  我之谓也(我谓之也)

  (2)判断句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3)定语后置句

  闻道百(闻百道)

  (4)省略句

  (河伯)顺流而东行

  (河伯)东面而视

  (5)被动句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见…于…)

  四、问题探讨

  ①秋水来了,黄河是怎样的情形?(1生读这几句,质疑问难)河伯又是什么样的表现?

  ②秋水来了,东海是怎样的情形?河伯又是什么样的表现?

  情形表现连接语

  百川灌河欣然自喜于是焉

  秋水时至

  不见水端望洋兴叹于是焉

  ③河伯引“闻道百,以为莫己若”“少仲尼之闻,轻伯夷之义”的作用是什么?换句话说是批评谁?

  批评自己“以天下之美尽在己”的狂妄自大。

  ④本文写的是真人真事吗?以虚构的故事来讲述道理,属于寓言。

  本文既属于先秦散文,又是一篇寓言故事。本文艺术特色照应了介绍庄子时说说的想象奇幻,善用寓言和对比,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

  ⑤讨论从这则寓言中,我们可以获得哪些启示呢?(启发学生敞开思路,大胆发表看法)下述观点都符合文意:

  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人贵自知之明;

  谦受益,满招损;自大由于无知;

  知耻者近乎勇(知耻而后勇)克服主观主义,防止片面性;

  有比较才能有鉴别。

  问:你们可否用熟语作答,看你能想出多少,记时开始,看谁最快?

  山外有山,天外有天

  五、小结

  《秋水》我们学的只是开头的一段。《秋水》全文以河伯和海神若对话的形式,讨论“价值判断的无穷相对性”的问题。庄子采用寓言形式,用河伯、海神若的对话来讨论玄妙的哲学问题。课文这一段河、海的对比,实际只是引出大小、多少、贵贱之类的看法,然后一层深一层地引到漫无边际的认识的海洋。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课外阅读《秋水》全文。

  六、布置作业

  展开想象,用现代汉语把《秋水》改写成寓言故事。

  七、板书设计

《秋水》教案13

  知识目标

  1、初步了解庄子的思想及其作品风格;

  2、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3、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能力目标

  通过诵读,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德育目标

  使学生认识个人见识有限,若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中曾经这样评价一位古人:“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这位作家是谁?成语“望洋兴叹”“贻笑大方”又出自他的哪篇文章?

  (学生回答)

  明确:庄子《秋水》板书课题引入课文

  二、简介《庄子》并解题

  学生介绍后,教师点拨补充:

  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大体与孟轲同时或稍后。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

  《庄子》一书,汉代著录为五十二篇,现存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篇,通常认为是庄子本人所著;《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有庄周门人及后来道家的作品。

  庄子的思想属主观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别,在认识上走向相对主义。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庄子的文章,想像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中曾经这样评价他的文章:“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秋水》是《庄子·外篇》中最重要的一篇,它以河伯和海神对话的形式,讨论了“价值判断的无穷相对性”的问题。课文节选《秋水》开头的一段,单看此文,寓意已经有了新的理解。

  三、课文分析

  1、教师范读课文(提醒字词读音及断句)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学生自读课文,交流课前预习时制作的知识卡片

  合作小组交流,互相补充、讨论、明确,在此基础上,小组推荐展示1-2名学生的卡片。教师提示重点知识点,师生共同讨论,归纳其用法及意义。

  (1)通假字

  泾流之大(“泾”通“径”,径直)

  不辩牛马(“辩”通“辨”,辨别,区别)

  (2)古今异义词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至于”,是动词“至”和介词“于”的连用,意为“到达”。今仅用作另提一事的连词)

  东面而视(“东面”,脸朝东。今指东边)

  (3)词类活用

  秋水时至(名词“时(季节)”作动词“至”的状语:随季节,按季节)

  顺流而东行(方位名词“东”,作动词“行”的状语:朝东,向东)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形容词“美”,作介词“以”的宾语,用作名词:美景)

  (4)一词多义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与用法。

  2、了解庄周及他的哲学思想,准确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

  3、通过自读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使学生懂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的道理。

  教学重点:

  1、重点理解“泾流、涘、望洋向若、少、轻、殆、大方之家”等词语。

  2、整理和归纳“焉、于、而”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3、了解“非……则……”和“见……于……”两种固定句式。

  教学难点:

  1、借助语境推断文言词语的意义。

  2、理解河伯对海神若的那番感叹。

  教学方法:

  1、朗读法。课文篇幅短小,文字浅显,宜于以读带讲。

  2、问答法。以有针对性的问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思维。

  3、探究拓展法。指导学生阅读《庄子》中有关篇目。开拓视野,更深入了解庄周及他的哲学思想。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唐朝诗人王之涣在《登鹳雀楼》中有“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说的是想要穷尽目力遥望千里,还需再登上一层高楼。给我们的启示是“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如果做井底之蛙,沾沾自喜,骄傲自满,只会贻笑大方。

  二、介绍庄子:

  1、介绍庄子生平。(借助幻灯片)

  2、《史记》中记载庄子与楚威王使臣的对话(幻灯片),初步把握庄子这一人物形象,初步体会庄子精神。

  三、研习新课;

  1、齐读课文、正音释义。

  时:时节、时令 灌:注入河:黄河泾:jīng畅通无阻的水流 两涘渚崖之间:sì水边zhǔ水中的小块陆地

  望洋向若而叹:仰视而望的样子 海神名少:小看。轻:轻视

  难:nái难以、穷:尽

  旋:掉转 殆dài危险

  2、分析课文:

  提问:河伯为什么洋洋自得,欣然自喜?

  明确:“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辨牛马。”河伯面对黄河的广阔,觉得天下之美为尽在自己这里,因此欣然自喜。

  提问:河伯后来为何又望洋而叹呢?

  明确:河伯“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面对波澜壮阔,无边无际的大海,他深深的认识到了自己的渺小,所以望洋而叹。

  提问:河伯面对波澜壮阔的大海是如何自责的?

  明确:河伯先引用俗语“闻到百,以为莫己若”来批评自己“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的狂妄自大,继而说自己曾经不相信有“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现在亲眼看到大海的无边无际,才深深意识到自己目光的短浅,接着,发出了慨叹“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河伯深深认识到如果不是看到大海的宽广,那自己的错误认识则永远也得不到改正,自己的浅陋将长久的被大方之家所耻笑。

  3、给课文划分层次:

  明确:两层:一写黄河的壮阔和河伯的骄傲自满。二写河伯看到大海之后自叹不如。

  用对比的方法写河伯认识的前后变化。(借助幻灯片)

  4、让学生找出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成语。

  明确:(借助幻灯片)

  古今异义:至于、河、面目、大方。

  词类活用:时、东、面、少、轻。

  特殊句式:闻道百、以为莫己若、我之谓也、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成语:望洋兴叹、见笑大方。

  5、幻灯片展示:“焉、于、而”三个虚词的用法。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语气助词,放在句中表停顿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疑问代词当作“怎么、哪里”讲

  焉今吾子又死焉兼词,当作“于此”讲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语气助词

  空囊橐,徐徐焉实狼其中语气助词用作形容词词尾

  于是焉河伯使旋其面目介词当作“在”讲

  于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介词引出行为的对象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介词表比较

  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介词表被动

  东面而视,不见水端连词用在中心语与修饰语之间

  而性贪而狠连词表并列关系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连词表转折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代词用“而”当作“你”讲

  6、本文的写作特色:

  这篇文章用河神见海神的寓言故事说明哲理,通篇都是设喻。在写河神认识的前后变化时,用了对比的手法,如写黄河与北海的壮阔,前者是“百川灌河”,“两涘渚崖之间,不辨牛马”;后者是“难穷”,“不见水端”。写河伯的认识,先前是“欣然自喜”,后来是“望洋向若而叹”。

  7、补充材料:海神若的回答(幻灯片展示)。稍作解释。

《秋水》教案14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中曾经这样评价一位古人:“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这位作家是谁?成语“望洋兴叹”“贻笑大方”又出自他的哪篇文章?

  (学生回答)

  明确:庄子《秋水》板书课题引入课文

  二、简介《庄子》并解题

  学生介绍后,教师点拨补充:

  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大体与孟轲同时或稍后。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

  《庄子》一书,汉代著录为五十二篇,现存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篇,通常认为是庄子本人所著;《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有庄周门人及后来道家的作品。

  庄子的思想属主观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别,在认识上走向相对主义。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庄子的文章,想像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中曾经这样评价他的文章:“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秋水》是《庄子·外篇》中最重要的一篇,它以河伯和海神对话的形式,讨论了“价值判断的无穷相对性”的问题。课文节选《秋水》开头的一段,单看此文,寓意已经有了新的理解。

  三、课文分析

  1.教师范读课文(提醒字词读音及断句)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学生自读课文,交流课前预习时制作的知识卡片

  合作小组交流,互相补充、讨论、明确,在此基础上,小组推荐展示1-2名学生的卡片。教师提示重点知识点,师生共同讨论,归纳其用法及意义。

  (1)通假字

  泾流之大(“泾”通“径”,径直)

  不辩牛马(“辩”通“辨”,辨别,区别)

  (2)古今异义词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至于”,是动词“至”和介词“于”的连用,意为“到达”。今仅用作另提一事的连词)

  东面而视(“东面”,脸朝东。今指东边)

  (3)词类活用

  秋水时至(名词“时(季节)”作动词“至”的状语:随季节,按季节)

  顺流而东行(方位名词“东”,作动词“行”的状语:朝东,向东)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形容词“美”,作介词“以”的宾语,用作名词:美景)

  (4)一词多义

  (5)句式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判断句。“用……者,……也”表示判断)

  以为莫己若者(宾语前置句。否定句中,代词“己”作宾语前置。)

  我之谓也(宾语前置句。助词“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用“见……于……”表示被动)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以……为……”是古汉语常见的固定形式,可译为“认为……是……”“觉得……是……”)

  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非……,则……”,是副词“非”和连词“则”的配合格式,可译为“(要)不是,就……”)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且夫”,连词。连接上句或上段,用在下句或下段的开头,可译为“再说”“况且”,表示意思推进一层)

  (6)出自本文的成语

  望洋兴叹:仰望海神而兴叹。原指看到人家的伟大,才感到自己的渺小。今多比喻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望洋,亦作“望羊”,仰视的样子。

  贻笑大方:留下笑柄给内行人,让内行的人笑话。贻,遗留。大方,大方之家,指修养很高、明白道理的人。常用作谦词

  4.学生齐读课文,研读讨论

  (1)引导学生用课文原句回答下列问题

  ①河伯在什么情况下欣然自喜?

  ②河伯为何“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

  ③河伯为什么认为自己“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秋水》教案15

  教学目标

  1.了解庄子及其基本思想。

  2.掌握文中的重点词语和特殊句式,积累文言词汇。

  3.理解本文的寓意

  重点、难点

  1.重点:在背诵的基础上掌握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2.难点:理解本文寓意。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布置预习

  1.熟读成诵,对照注解,自读理解课文。

  2.了解庄子及《庄子》一书,初步了解庄子思想。

  二、课堂导入

  1.庄子与〈庄子〉:名周,战国时哲学家,道家代表人物。〈庄子〉道家经典之一,共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一般认为内篇是庄子自著,外篇、杂篇是庄了的门徒所著。〈庄子〉一书想象奇幻,构思巧妙,言辞瑰奇,善用寓言与比喻,文笔汪洋姿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

  2.基本思想:主张“天道无为”

  三、诵读感知

  1.齐读课文

  2.正音、疏通文意。

  3.解释下列短语

  秋水时至 东面而视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始旋其面目 莫己若少仲尼之闻 见笑于大方之家

  4.特殊句式(相当于现代的固定短语),在课文中找出例句,并译成现代汉语。

  (1)非……则

  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2)见……于

  见笑于大方之家。

  四、探讨

  1.河伯在什么情况下欣然自喜?

  2.河伯见了北海为什么“望洋向若而叹”?

  3. 河伯为什么认为自己将“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4.这篇寓言的寓意是什么?

  五、延伸

  1.归纳成语

  2.比较河伯和“坐井观天”中的“井底之蛙”有何异同点。

  六、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

【《秋水》教案】相关文章:

中班美术教案跳舞的小人教案06-08

《亡羊补牢》教案07-04

《老王》教案06-23

《坐井观天》教案04-03

《早》的教案04-03

下雨了教案03-04

《孔乙己》教案02-26

中班主题教案不要乱扔垃圾教案06-08

《济南的冬天》教案07-19

《6的组成》教案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