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蓝网>教学资料>教案>科学教案

科学教案

时间:2023-12-21 09:59:46 教案 我要投稿

【优秀】科学教案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科学教案6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优秀】科学教案

科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知道磁铁的磁力现象,用磁铁来发现生活中的铁制品。

  2、探索磁铁两极相斥相吸的属性,尝试用绘画的方法对实验结果进行记录。

  3、能主动探索,大胆交流自己的发现。

  活动准备: 1、磁铁、无机磁铁、回形针、橡皮、积木、纸团、铁片、塑料盆等

  2、记录表若干

  活动过程: 一、了解磁铁,发现磁铁的磁力。

  1、出示磁铁T:"小朋友,请你们看一看,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呢?"请个别幼儿说一说。

  2、介绍操作材料,让幼儿用磁铁试试哪些东西能被磁铁吸起来。

  T:"今天,老师为你们准备了许多东西。"(出示)T:"老师把这些东西画在一张记录表上,请小朋友用筐里的小磁铁和它们玩一玩,看看哪些东西能被吸起来,请小组长进行记录,能吸起来就打个勾,不能被吸起来就打个叉,好吗?"

  3、幼儿操作,教师个别引导。

  4、教师总结。

  T:"能被吸起来的东西都是用什么做的啊?"T:"所以磁铁能把铁做的东西吸起来。"

  二、引导幼儿观察磁铁的两端,发现同级相斥、异极相吸现象。

  1、幼儿初次探索。

  T:"这个小磁铁是什么样子的?"请个别幼儿说一说。

  T:"小磁铁一头是红颜色,一头是蓝颜色。"T:"磁铁的两头还藏着一个小秘密,请你和边上的'好朋友用磁铁碰一碰,看看你发现了什么?"(幼儿自由尝试,个别幼儿说一说)

  2、幼儿再次探索,并进行记录。

  T:"让我们的小磁铁再来碰一碰,这次老师有个小小的要求了。"T:"老师为你们准备了两个颜色的正方形贴纸,红色的贴纸代表磁铁红色的一端,蓝色的贴纸代表蓝色的一端。如果你想用红色的一端去碰蓝色的一端,就把红色和蓝色的贴纸贴在表格的上面,下面一格记录你的发现结果,两个小朋友一组,好吗?"

  3、教师总结T:"相同颜色碰到会相斥,不同颜色碰到会相吸。"

  三、引导幼儿动手操作,找出无机磁铁的两端。

  1、教师示范操作T:"老师这里有一块磁铁,和刚才我们玩的有什么不一样?"T:"那我们怎么把它的两头找出来呢?"请个别幼儿说一说。

  T:"老师有一个好办法,一起来看看吧。"教师示范,用红色的一头去碰,T:"瞧,被吸住了,那这一头是什么颜色?"(弹开的话是什么颜色?)教师在无机磁铁上贴上相应颜色的贴纸T:"老师也为你们准备了黑色磁铁,请你也来碰一碰,弹开的话是相同颜色,吸住了就是不同颜色,请你来试着找一找,好吗?"

  2、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3、评价幼儿的操作T:"我们用什么办法来检查小朋友的小磁铁贴对了呢?"T:"用红色的去碰蓝色的,吸住了就是对的。"

  4、幼儿检查,纠正错误四、利用磁铁相吸相斥的原理进行游戏,结束活动。

  T:"小磁铁真好玩,瞧,它又变成了什么呢?"T:"小船上有什么?"T:"今天我们要到大海上去航行,小朋友来做船长,想想怎样让我们的小船航行起来呢?"T:"前进的话,应该怎么做?后退的话,应该怎么做?"T:"请小朋友自己来制作一艘小船,把小船上的双面胶撕掉,贴上磁铁,然后用另一块磁铁让小船航行起来吧。"

科学教案 篇2

  《做框架》是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形状与结构》单元的的第五课,下面为大家分享了科学做框架的教案设计,一起来看看吧!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三角形框架具有稳定性,利用三角形框架可以加固框架结构。

  过程与方法

  用三角形框架来加固框架结构。

  设计、制作一个可以支承重物的框架结构。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动脑、动手合作做框架的必要,获得成功的喜悦。

  教学准备

  为小组准备:筷子或塑料吸管、橡皮筋、剪子。

  教师自己准备:框架结构建筑的图片或影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现示各种框架结构的图片(可选视频材料)

  二、研究简单框架

  1、 实践体会

  利用筷子捆一 角形框架和长方形框架

  观察经们受到力的作用时有什么不同?

  哪一个容易变形?

  可以把长方形框架加固吗?

  2、根据要求分组操作,并作好各种形状的记录。

  主要思考增加斜杆起什么作用?

  并说说三角形框架有什么特点。

  三、做一个坚固的正方体框架

  1、请同不思考如何制作一个坚固的方体框架。

  2、制作一个较复杂的结构,应当先画草图,计算材料。

  3、 做一个坚固的正方体框架要多少根横杆?多少根竖杆?多少根斜杆?它们的长短一样吗?

  4、每根斜杆起什么作用?框架中有多少个三角形?

  5、考验我们的正方体的承受能力。

  在我们的正方体框架上一本一本地放书,它能承载多少本?

  四、 小结

  板书设计:

  制作的原则 做成的形状

  稳定

  承压大

  用料少

  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整体活动是非常明晰而有逻辑性的,通过图片观察让学生建立起框架结构的概念,初步了解它的优点,自己做三角形和四边形的框架并在实践中发现三角形的稳定性,最后是利用三角形的稳定性来加固正方体的框架。在做教学设计的时候以为这节课上起来会比较简单,但上下来才发现自己忽略了太多的细节问题。

  首先,对学生的了解和沟通不够。在第一个环节认识框架结构的活动中,出示很多图片让学生自己说说框架结构是什么样的,城区的学生现实生活中见的多一般会表述的较好,而乡镇的学生会有点不知从哪说起,很容易出现冷场,所以后来我设计了很多提示性的问题:这些建筑是实心的吗?用什么材料怎样搭建而成的?像人体的什么部分……在这样的具体提示下学生会更有针对性的观察和思考,从而认识像人体骨架式的构造就是框架结构。

  其次,有先入为主的观念,对小组活动的合作指导有欠缺。在本校上课时,学生已经习惯了小组合作的模式,因为毕竟已经是六年级的学生了,所以在设计教案时根本没有想到要对小组合作做具体的指导,在一个学校上课时就出现了小组中一个人做框架,其他人看着的情况,我立刻意识到了自己的疏忽,马上提醒同学们该怎么分工合作。这是一节以手工为主的制作课,没有很好的分工合作是不可能在40分钟内完成的,这对我也是一个提醒,任何时候都不要忽略对学生合作和团队意识的培养。

  再次,对三角形的稳定性的.研究中感觉自己主导作用过多,学生被教师牵着在一步一步往下探究,其探究的内需力没有很好的能到激发,最好能将学生的内需力激发出来,有意愿去研究三角形的稳定性,如果能够设计一个情景,出现学生想做的框架有三角形的,也有四边形等其他形状的,学生们也各自据理力争,有内在需要通过实验去检验这些框架到底谁的稳定性最佳。可是六年级的学生在数学上已经知道三角形的稳定性,所以要设计出这种教学情境很困难。

  最后,在加固正方体框架的活动中,从节约的原则出发,其正方体的上、下两个面上的斜杆可以不加,对框架的稳定性影响不大。但事实上有时候学生作出来加了四根斜杆和加六根的承重能力还是有很大的不同,因为我们搭的正方体,尤其是学生搭的,不可能是理想中的稳固的正方体,其边总有长短差异,出现正方体框架倾斜,不能完全直立,如果在上面压重物,就有可能出现重物向下的压力向侧面倾斜,这是要考虑到的,因为你的比赛规则是先看承重多少,后看材料的多少。所以在这个环节中我加上了这样一段评价:“在做框架的过程中手工的精细度也是很重要的,有时可能不是你的设计有问题而是在做连接的时候有些偏差,就像现实生活中的建筑一样,如果在施工和用料等方面有疏忽,再科学的设计建造出来的也只会是工程!细节决定成败!”这样既能解释结果和设计的为什么会出现偏差,又能培养学生严谨的态度。

  细节决定成败,这句话也送给我自己。开放式的课堂上什么情况都有可能出现,注重细节才能更好的做学生的引导者。

科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学会配置吹泡泡的溶液;学会提问题并分析问题,从众多的问题中筛选出适合自己研究的问题。

  2、比较问题研究的可行性,找出问题的核心。

  3、在观察、研究活动中,培养学生留心观察、敢于提问,善于选择问题,乐于合作与交流,乐于探究的行为。

  教学准备:

  吹泡泡游戏需要用的配料:洗洁精、甘油、肥皂、肥皂粉、水、吸管、量筒、铁丝。

  乒乓球、尺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如何尽可能多的提出问题。提问题也是有诀窍的,如我们可以在仔细观察各种现象中提出问题,也可以在科学小制作的过程中提出问题,还可以对一些已有的结论提出怀疑。在提出更多的问题后,我们当然要想办法寻找问题可能的原因,因为这是科学探究的必经过程。那么如何在众多的问题中选择出适合我们小学生研究的问题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探讨的问题。

  引入课题(板书)选择能够研究的问题

  二、玩游戏提问题

  通过玩吹泡泡的游戏,要求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不断的提出新问题。

  1、配制不同比例的溶液

  2、用吸管吹,注意用气要均匀。

  3、用细铁丝弯成各种形状的框制造泡泡。(框框可以是平面的也可以是立体的)

  4、想怎么吹就怎么吹,吹的花样越多越好

  在这个活动过程中,你发现了哪些问题?把它们记录下来:

  1、为什么有的泡泡大有的泡泡小?

  2、怎样才能把泡泡吹的`大一些?

  3、怎样才能把小泡泡吹到大泡泡里?

  ……

  三、如何寻找问题的答案

  启发学生思考:为了获得这些问题的答案,你会怎么做?

  介绍获得这些问题的答案的方法。

  1、到图书馆或上网查资料

  为了加深理解和保持记忆,我们可以自己制作信息卡。

  指导学生看课文中的信息卡,指导学生分析信息卡包括哪些内容和怎样呈现。

  2、自己通过观察和实验找答案。

  指导研究乒乓球落地后,反弹的高度和什么因素有关,通过自己动手实验,分析得出结论。

  四、如何选择我们能研究的问题?

  1、多提可能通过观察、实验、调查能够找到答案的问题。

  2、多提与科学知识有关的问题。

  和生物有关,和物体的运动变化有关,和地球天文有关的知识都是科学知识。

  3、多提不涉及复杂知识的问题。

  4、想办法把暂时不能研究的问题,转化成可以研究的问题。

  四、拓展

  依照以上的标准,选一个自己能够研究的有关吹泡泡的问题。

科学教案 篇4

  活动背景:

  在开展主题活动“ 篮子里的菜”时,教师让家长带孩子去超市或菜场认识蔬菜,并让孩子挑选两三种自己喜欢的蔬菜带到幼儿园来。在引导孩子们“玩菜”的过程中,教师渗透了认识大小、外形、色彩等教育内容。

  孩子的已有经验:主题活动已进行一段时间,孩子们能说出常见蔬菜的名称:有用肢体动作表现滚动的皮球的经验:玩过“手拉手走成一个大圆圈”的游戏。

  目标:

  尝试比较圆形蔬菜的大小,并在教师引导下初步体验大小的相对性。

  准备:各种圆形蔬菜。

  过程:

  一、说蔬菜

  1.从大篮子里挑选自己喜欢的蔬菜,说出它的名称。

  2.滚滚、玩玩手中的菜。说说:为什么它们都会滚。(都是圆圆的。)

  二、比蔬菜

  1.找同伴或教师比一比谁手中的菜大。

  2.谁的菜最大,把它放在最前面,谁的菜最小,把它放在最后面。

  3.老师的`菜该放在哪里呢?(引导孩子观察教师手中的菜比最大的小一点,比最小的大一点。)

  4.给这些圆圆的菜排排队,你们的菜应该放在哪里呢?

  三、扮蔬菜

  1.我们试着让自己的身体变

  成一棵圆圆的菜。

  2.我们一起变成一棵大大的圆菜。(引导孩子手拉手围成一个大圆圈。)

  说明与思考:

  这个活动是分组进行的,也由三个环节构成,其中比较自然地整合了许多教育因素。在“说蔬菜”环节中,教师鼓励孩子们说说自己喜欢的菜是什么菜,什么味道,什么颜色等,然后带领孩子们让菜在地上滚、转等。这个过程除了可以让孩子表达生活经验以外,还可以感受球状物体的一些特性。

  在“比蔬菜”环节中,教师主动与个别孩子比一比菜的大小,以引起孩子们比大小的兴趣,然后引导同伴互相比较。教师引导大月份的孩子将手中的菜按大小排列,小月份的孩子只要能两两比较就可以了。

  “扮蔬菜”这个环节主要是帮助孩子迁移已有经验.用肢体动作表现圆圆的菜,并从个体表现向群体表现过渡。

科学教案 篇5

  一、 教材分析

  《被压缩的空气》一课是科教版科学小学三年级第二单元《空气》中的第二个(第三课时)教学内容。“空气”这个名词对学生来说是并不陌生的,然而,空气既看不见,又摸不着,它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呢?这种物质有什么性质?它和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空气”这一单元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面,引导学生来探索空气的性质和初步认识气体。使学生知道空气的性质、空气和我们的关系固然是重要的,但同样重要的是使学生经历探究空气的性质、空气和我们人类的关系的过程,获得观察、实验、搜集与整理信息的能力,受到归纳与概括等科学方法的训练。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相互之间联系紧密,“被压缩的空气”一课给足球、篮球充气是学生十分熟悉的生活经历,在这一单元中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从了解空气后到使用空气,引出压缩空气的特点和它在生活中的应用,以及空气与人类的密切关系,本课时主要是研究被压缩的空气,了解它的特点,课文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让学生观察打足气的足球,从生活的实际出发,自然地进入到对空气的探究中,但我在实际的教学中用篮球代替了足球,目的是让学生更有兴趣参与其中,更体现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的'结合。这部分的内容是要让学生对篮球气的足与不足与篮球弹性的好与不好的感知,对空气的性质产生各种猜想,对压缩空气有一个模糊认识。

  第二部分:通过用注射器做定量实验,探究出注射器里具体体积的空气可以被压缩到一定量,当松开压活塞的手后,注射器内的压缩空气要回到自由的状态,就产生了弹力,把活塞弹到接近原来的位置,让学生从实验中具体知道:空气是可以被压缩的,压缩的空气有弹性,并在操作的过程中,让学生养成做科学实验记录的好习惯。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编排的意图和内容,并结合课程标准的要求,从具体的教学出发,我把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定为以下三个方面:

  1.知识目标:使学生知道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了解压缩空气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2.技能训练: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能通过实验去探究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的性质。激发学生应用压缩空气的性质进行探究,提出创新的方案 。

  3.情感、态度、价值观渗透:培养学生通过实践,自己获取第一手资料的研究科学的初步方法。培养学生敢于探究科学、敢于创新的胆量。

  三、教学重点

  认识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的性质。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重点是让学生从实验中发现现象,探究问题,得出结论,在活动中体验到成功,了解压缩空气的特点,并能谈谈压缩空气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学难点

  能通过实验去探究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的性质。

  五、教学材料与教具

  贝克汉姆精彩进球片段、篮球(气足、不足的各一个)、打气筒、注射器、练习纸、吸管、马铃薯、“被压缩空气”课件。

  六、 教法和学法

  我认为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给学生创设一个学生喜欢的学习环境,探究的环境,点拨、引导、促进学生不断思考,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在探究中获得成功,得出一定的认识,并能解释自己的猜想。

  而学生则是在一个积极探究的环境中大胆地假设,通过协作,共同观察现象,动手实验,认真做好实验记录,得到对压缩空气的认识,并能对自己的假设做出合理的解释,谈谈在生活中压缩空气的应用。

  七、 教学过程

  本课时的教学,我主要分为四个步骤:

  1、创设情境,发现问题

  这一环节中,我利用上课前的一段时间,给学生观看贝克汉姆的精彩进球片段,一方面让学生对于运动员踢足球做个感性认识,为后面探讨空气性质作好铺垫;另一方面,也可以用这个片段的观看,来组织学生课前的情绪。当然我并没有统一组织,而是在学生陆续到来的过程中让学生观看。

  在观看后通过探讨两个有趣的问题:(1)足球运动员用很大的力踢足球,脚却不会受伤,为什么?(2)足球被踢后能够飞出很远,为什么?在学生思考的过程中把学生的思路引到课题上。

  2、激发思维,做出假设

  通过现场拍篮球,比较篮球的气足与不足对篮球弹性的影响,来获得对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的初步认识。通过大胆的猜想和探究,并通过实际操作:给气不足的篮球充气,并探究同一个篮球气足比气不足时弹性要好,来初步得出结论: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

  3、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第三个环节是让学生大胆地探究,为学生准备注射器,通过用注射器进行定量实验,从中进一步观察和体验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的空气有弹性。在实验过程中做好实验记录,并在反馈的基础上分析实验数据,探讨和总结结论,用这个结论来解释前面引入部份的两个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效果。

  在整个设计过程中,我还做了一个小小的尝试,将整个自主探究的过程分成三步来完成:(1)抛出我的问题:如果给“你”注射器,你打算怎么去“玩”?以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对“玩”注射器的思考与探究,引起他们探究注射器的兴趣,也以此来适当引导他们探究的大致方向。(2)发给小组注射器,让他们自由地去玩。学生经过刚才对“如何去‘玩’注射器”的思考和探讨,他们探究注射器的秘密是有目的、有预谋的,同时,我并没有对他们如何进行操作作统一规定,也不会和不可能阻止学生的各种有创意的探究活动,通过这种操作和小组内的合作,学生的探究是卓有成效的和具有创新精神的。(3)对探究的经历和获得的经验进行总结,并展开讨论,总结出结论。

  4、拓展应用

  真正的用还可以体现在这个环节,把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延伸到生活中,让学生谈谈自己在生活中有哪些地方利用了压缩空气,给学生展示一些生活中比较常见的但他们却没有留意的利用压缩空气的例子,给学生展示利用压缩空气制作的小玩具,启发他们的思维,让他们自己动手动脑设计或制作一些小玩具、小物品。

  本课计划教学一个课时,在实际的教学中,由于我本身水平和学生因素、课堂具体因素的影响,产生了一些不足和考虑不周的地方,望在座的老师见谅,并欢迎大家多交流,多提宝贵意见。

科学教案 篇6

  1、有利于教学工作的科学化

  传统教学中也有教案活动,主要是指教师的备课。这种教案活动的局限是,教学上许多决策都是凭教师个人的经验和意向做出的。例如:在制定教学计划时,教师往往根据本人认为某内容是否重要,对有关内容是否熟悉和现成的教学大纲等决定教学内容。教案克服了这种局限,它是从教学规律出发,将教学活动建立在系统方法的科学基础之上,应用系统的观点和分析的方法,客观地分析了教学工作的规律和特点,从教学工作的问题和需要入手来确定目标、建立解决问题的步骤,选择相应的`策略和方法等。因此,学习和运用教案的原理与技术,是促使教学工作科学化的有效途径。

  2、有利于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结合

  长期以来,教学研究偏重于理论上的描述和完善,脱离教学实际,使教学理论成为纸上谈兵,对改进教学工作帮助不大。在这种情况下教案为沟通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起到了桥梁作用。一方面,通过教案,可以把已有的教学理论和研究成果运用于实际教学中,指导教学工作的进行;另一方面,也可以把教师的教学经验升华为教学科学,充实和完善教学理论,这样就把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

  3、有利于对教师的专业成长

  近年来我国正进行新课程改革,新课程、新教材和新教法对教师的专业知识提出了较高要求。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提出由过去“教师对教材的忠实取向”向“教师与教材的互适”转变,即在过去的教学中,教师只关注教法,不关心为什么教、教什么的问题,教师对教材的运用只有全部地接受、执行,不存在教师对教材的取舍增添的权力。因此,仅仅是教材就极大地束缚着教师的主动性、创造性。而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给予了教师一定的教材运用灵活性,强调教材只是材料或范例、只是师生展开活动的中介与话题,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删减、增补教材,从而达到教师与教材的互相适应。这种教师与教材的关系转变自然涉及到教师专业知识的延伸问题,即教师再也不能像过去那样局限于教材的知识视野、满足于教学参考材料的知识范围来完成教学,相应地必须根据教育对象的文化背景和认知水平、教育环境的许可与限制等因素,恰当地选用教材、灵活地增删教材。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地拓展知识视野。因此,在此要求下教师会不断充实自我,知识更丰富,教师专业得到成长。

  4、有利于提高教师处理各种教学信息的能力

  教案就是教师根据正确的教学思想和教育原理,按照一定的教学目的和要求,针对具体的教学对象和教材,对教学的整个程序及其具体环节、总体结构及其有关层面所作出的预期的行之有效的策划。它是教师教育思想、思维流程和教学艺术的体现。教案有着科学性,一是要求正确运用教育思想和教育原理,既切合教育教学的内在联系及其规律性,又反映教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及其规律性,两者相辅相成;二是要求这种思维流程顺畅、清晰,富于条理性和严密性。这种思想准确性和思维逻辑性的有机结合,便是教案科学性的基本内涵。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多种要素构成的。教师在备课过程中,用系统的方法对这些要素进行合理的安排和计划,这就要求教师有很高的处理各种教学信息的能力,在此要求下,教师不断努力提高自身处理各种教学信息的能力。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09-18

实用的科学教案11-27

中班科学教案11-13

大班科学教案11-20

【精选】科学教案4篇05-13

【精选】科学教案3篇01-09

科学教案(经典9篇)10-21

科学教案4篇05-01

中班科学教案(精选)07-24

科学教案8篇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