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蓝网>教学资料>教学设计>化学教学设计

化学教学设计

时间:2023-03-02 14:06:23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化学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老师,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化学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化学教学设计

化学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探究硝酸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酸性、强氧化性、不稳定性)。

  2.通过学生实验手段,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

  3.在浓硝酸和稀硝酸的对比学习中,渗透“量变和质变”的辨证规律。

  4.通过介绍化学家的故事,使学生树立热爱科学。尊重科学的品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硝酸的不稳定性和强氧化性

  【教学难点】

  硝酸的强氧化性

  【教学过程】

  [故事导入]玻尔巧藏诺贝尔金奖章

  丹麦有位叫玻尔的科学家,37岁时他获得了1922年的诺贝尔奖。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玻尔被迫离开即将被德军占领的祖国,为了表示他一定要返回祖国的决心,他决定将诺贝尔奖章留在实验室。玻尔把金奖章溶解在盛有王水试剂瓶里。后来,纳粹分子窜入玻尔实验室,那个试剂瓶就在他们的眼皮底下,他们却一无所知。战争结束后,玻尔从王水中把金还原出来,并重新铸成奖章。而玻尔配制王水的主要组成之一是“硝酸”。

  一、硝酸的强氧化性

  [设疑]硝酸有酸性,能否与金属反应放出氢气?

  [演示]浓硝酸与Cu反应

  [讲解]从实验现象“红棕色气体生成”判断生成物中是N02而非H2.进一步从氧化还原反应说明反应的本质是+5价的氮得电子能力比H+1强。

  [学生实验]比较浓硝酸、稀硝酸分别与Cu反应

  [记录并讨论]

  反应现象

  产物

  浓硝酸+Cu

  片:有大量气泡产生

  2.溶液颜色:无色变为绿色

  3.气体颜色:红棕色

  4.反应剧烈程度:剧烈

  5.触摸容器外壁:很热

  Cu(NO3)2、NO2和H20

  稀硝酸+Cu

  片:有气泡产生

  2.溶液颜色:无色变为蓝色

  3.气体颜色:无色

  (打开止水夹后)无色变为红棕色

  4.反应剧烈程度:缓慢

  5.触摸容器外壁:温热

  Cu(NO3)2、NO和H20

  1.与金属反应:

  Cu+4HN03(浓)=Cu(NO3)2+ 2NO2↑+2H20

  3Cu+8HN03(稀)3Cu(NO3)2+ 2NO↑+ 4H20

  [讲述]除金、铂等少数金属外,硝酸几乎能与所有金属反应;当浓硝酸与浓盐酸按体积比为1:3混合时,就配制成玻尔的“王水”溶液,王水的氧化性比浓硝酸强,可以溶解金。铂等不溶于硝酸的金属。

  [设问]比较浓硫酸的性质,浓硝酸能否与非金属反应?

  [练习]与非金属反应:C+HNO3(浓)S+HNO3(浓)P+HNO3(浓)

  2.与非金属反应:

  C+4HNO3(浓)=CO2↑+4NO2↑+2H2O

  S+6HNO3(浓)=H2SO4+6NO2↑+2H2O

  P+5HNO3(浓)=H3PO4↑+5NO2↑+H2O

  [提问]硝酸与哪些金属及非金属反应?产物是什么?硝酸浓度与还原产物有什么关系?

  [小结]反应规律:

  ①除Au、Pt等少数金属外,硝酸几乎可能氧化所有的金属。

  ②常温下Fe、Al等金属在浓HNO3中发生“纯化”。

  ③硝酸越浓,其氧化性越强。如稀HNO3可使石蕊试变红,而浓HNO3可使石蕊试液先变红后褪色。

  ④一般来说,活泼金属与HNO3反应不生成H2,浓HNO3的.还原产物为NO2,稀HNO3的还原产物为NO。活泼金属与极稀HNO3反应时,还原产物复杂,可为NO、N2O、NH4NO3等。

  ⑤非金属单质可被HNO3氧化为最高价氧化物或其含氧酸。

  ⑥王水(浓HNO3和浓HCl按体积比1:3配制)具有更强的氧化性,能溶解Au、Pt。

  [强调]反应物或条件不同,硝酸产物发生变化:NO2、HNO2、NO、N2O、N2、NH3 。

  如:4Zn+10HNO3=4Zn(NO3)2+N20+5H2O

  注意:4Zn+10HNO3(稀)=4Zn(NO3)2+N20+5H2O

  [设疑]浓硝酸与活泼金属反应是否也剧烈?

  [学生实验]浓硝酸十铝片

  [讲解]钝化原理:铁、铝与冷的浓硫酸或浓硝酸,表面被氧化为牢固的氧化物薄膜,阻止酸与内层金属进一步反应。

  3.铁、铝与冷的浓硫酸或浓硝酸常温下发生钝化。

  [提问]浓硝酸的运输和贮存可用何种物质制的容器?

  [展示]一瓶呈黄色的浓硝酸,问为什么呈黄色?

  4.不稳定性

  4HN03 == 2H20+ 4NO2↑+02↑

  [提问]硝酸应如何贮存?

  [设疑]有人认为,“比较浓硝酸和稀硝酸的还原产物的化合价,浓HN03中的氮从+5降为+4而稀HN03,中的氮从+5价降为+2,从化合价变化可以判断稀硝酸的氧化性比浓硝酸强。”这种看法是否正确?为什么?

  [提示]从浓硝酸、稀硝酸分别与Cu反应的反应条件。剧烈程度分析。

  [讲述]硝酸用途:硝酸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可用于制造炸药、染料、塑料、硝酸盐等;在实验室里,它是一种重要的化学试剂。

化学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使学生掌握电解的原理,能够准确判断电解池的阴、阳极;正确书写两极所发生的反应及电解的总化学方程式;会判断两极所发生的是氧化反应,还是还原反应;掌握惰性材料做电极时,离子的放电顺序。

  能力培养:通过看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通过分组实验,使学生亲自实践感悟求知过程,培养观察能力、动手实验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一些设问及质疑,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概括总结的能力,以及形成规律性认识的能力。

  科学思想:从实验现象分析得出宏观现象和微观本质的关系,使学生领悟到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科学品质:通过分组动手实验,并准确记录实验现象的过程,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求实的精神及团结合作精神。

  科学方法: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现象,分析实验过程,结合电极上的氧化还原反应,得出电解的概念,通过分析过程,使学生领悟到科学的正确的分析问题的方法。

  重点、难点:

  电解的基本原理;离子放电顺序。

  学习分析问题的方法,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设计:

  (复习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原电池的有关知识,请大家回忆,构成原电池的条件是什么?

  (总结)构成原电池的条件:

  1.活泼性不同的.两个电极;

  2.电解质溶液;

  3.形成闭合电路;

  思考,回答。观察现象:电流表的指针发生偏移;

  复习巩固原电池的组成条件和电极反应及原电池的两极判断方法。

  4.自发氧化还原反应。

  (投影显示)如下图所示。要求:观察实验现象,并回答在两极发生了什么反应?

  师活动

  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观察要点:

  ①电流表指针的变化。

  ②碳棒上有什么变化?

  2.碳棒上有红色物质生成。

  写出电极反应:铁为负极,碳棒为正极。

  Fe:Fe-2e=Fe2+

  氧化反应C:Cu2++2e=Cu还原反应

  总反应方程式:Fe+Cu2+=Fe2++Cu为电解CuCl2溶液的实验做对照。

  (设疑)设计三个实验

  (投影显示)

  1.将两根碳棒分别插入装有CuCl2溶液的小烧杯中,浸一会,取出碳棒观察碳棒表面现象(图1);

  2.用导线连接碳棒后,再浸入CuCl2溶液一会儿,取出碳棒,观察碳棒表面变化(图2);

  3.浸入CuCl2溶液中的两根碳棒,分别跟直流电源的正极和负极相分组实验。

  观察实验现象,准确记录实验现象,汇报实验结果。

  回答:前两个实验碳棒上没有明显变化,第三个实验通电一会儿发现,与电源负极相连的一端的碳棒上有红色固体物质析出,与电源正极相连的一端碳棒上有使湿润的淀粉-KI试纸变蓝的气体生成。

  分析整理作出判断。红色物质为铜,黄绿色使湿润淀粉-KI试纸变蓝的气体为氯气。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观察能力,准确记录实验能力及团结合作精神。

  培养学生概括总结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

  连接,接通一段时间后,观察两极上的现象并用湿润的KI-淀粉试纸检验所生成的气体(图3)。

  要求:操作规范,注意安全。

  (提问)三个实验的现象和结果如何?(评价)学生实验情况,对好的给予表扬。

  (讲述)在类似的实验中,规定:与直流电源负极相连的电极叫阴极;与直流电源正极相连的电极叫阳极。

  (板书)电源负极-阴极电解池

  正极-阳极

  阳极产物—氯气(Cl2)阴极产物—铜(Cu)

  设计意图

  (质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

  (提示)讨论提纲(投影显示)

  1.通电前溶液中存在哪些离子?这些离子是如何运动的? 2.接通直流电后,原来的离子运动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3.有关离子在两极发生了什么样的反应?

  (总结板书)通电前:CuCl2=Cu2++2Cl-通电后:阳极:2Cl--2e=Cl2↑

  讨论分析,回答:

  1.通电前溶液中Cu2+、Cl-、H+、OH-自由移动。

  2.通电后带正电的Cu2+、H+向阴极移动;带负电的Cl-、OH-向阳极移动。 2+在阴极得电子变成了单质Cu,Cl-在阳极失电子变成了Cl2。

  调动学生思维,分层次思考,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分析方法在教学中潜移默化的渗透。

  实现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化学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化学方程式的概念。

  2.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原则和书写方法。

  3.化学方程式的含义和读法。

  教学重难点

  1.重点:(1)化学方程式的含义。

  (2)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2.难点:化学方程式的配平。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明确目标

  (二)整体感知

  本节根据质量守恒定律,采用从实验入手的讨论法导出化学方程式的概念。在进行书写配平的教学中,采用讲练结合的方法,调动学生积极性,又加深对化学方程式含义的理解和读写。

  (三)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前面我们学习了质量守恒定律,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是什么,为什么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必然相等?理解应用质量守恒定律应注意哪些问题?

  [新课导入]:前面我们已经学习过元素、原子、分子、离子都可以用化学符号来表示,这些符号是化学最基础的语言,通称为“化学语言”。那么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用哪种“化学用语”表示呢?这将是我们本节要学习的内容——化学方程式。化学上有没有一种式子,既能表示反应物和生成物又能反映质量守恒这一特点呢?

  [板书]:一.化学方程式:用化学式来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在文字表达式的基础上,用化学式表示该化学反应并把箭头改为等号,称之为化学方程式。

  [举例]:如木炭在氧气中燃烧:c + o2 === co2 12 32 44

  [讲解]:这个式子不仅表示了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同时,通过相对分子质量还可以表示各物质之间的质量关系,即各物质之间的关系,这就是说,每12份质量的c和32份质量的o2在点燃的条件下完全反应,能生成44份质量的co2。

  [提问]:那么化学方程式的写法是不是只要把反应物和生成物都用化学式来表示就可以了呢?请看“氯酸钾受热分解”反应:kclo3 === kcl + o2能不能称作化学方程式,怎样才能使它成为符合质量守恒定律的化学方程式呢?

  [板书]:二.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教师活动]:组织学生阅读课本第71-72页有关内容,组织学生讨论:

  (1)书写化学方程式必须遵守哪些原则?

  (2)具体书写步骤是怎样的?(以氯酸钾受热分解为例)

  [学生活动]:阅读,讨论得出结论。

  [板书]:1.书写原则:一是必须以客观事实为基础;

  二是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2.书写步骤:①根据实验事实写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

  ②配平化学方程式;

  ③注明化学反应发生的条件和标明“↑”、“↓”。

  (说明“δ”、“↑”、“↓”等符号表示的意义。)

  [教师活动]:以“磷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为例,用“最小公倍数配平法”,讲请书写原则及配平方法。

  [学生活动]:学生练习配平、讨论分析出现的错误及注意事项。

  [提问]:①什么是化学方程式的配平,

  ②用最小公倍数配平法的步骤?

  ③为什么说质量守恒定律是书写化学方程式的理论基础?

  [目的意图]:加深理解,熟练掌握配平方法。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71页第三自然段。

  [板书]:三.化学方程式的含义和读法

  [学生活动]:学生阅读课本第71页第三自然段并讨论:化学方程式表示的含义,化学方程式的读法。

  [教师活动]:结合氯酸钾分解反应讲述化学方程式表示的质和量的意义及读法(说明“+”和“=”表示的意义)。

  [板书]:2kclo3 == 2kcl + 3o2↑

  2×(39+35.5+3×16) 2×(39+35.5) 3×16×2=245 =149 =96

  1.含义:[质]:表明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和生成物即反应进行的条件。

  [量]:表明了各物质之间的质量关系,即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

  2.读法:[质]:氯酸钾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的条件下加热生成氯化钾和氧气。

  [量]:每245份质量的氯酸钾在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条件下加热生成149份质量的氯化钾和96份质量的氧气。

  [学生活动]:相邻座位同学相互练习读法。

  [教师活动]:简单介绍奇数配偶法和观察法配平方法。

  [目的者图]:培养学生按照化学的含义去理解和读写化学方程式。

  (四)总结、扩展

  1.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左写反应物,右写生成物;

  中间连等号,条件要注清;

  生成气体、沉淀,箭头要标明。

  2.最小公倍数配平法步骤:

  ①找出在反应式两边各出现过一次,并且两边原子个数相差较多或最小公倍数较大的元素作为配平的突破口。

  ②求它的最小公倍数。

  ③推出各化学式前面的系数。

  ④把横线改成等号。

  ⑤检查。

化学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了解什么是化学,认识到通过化学知识的学习进一步认识自然、适应自然、改造自然、保护自然,认识到化学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关系非常密切。

  2、通过收集材料、查阅资料、讨论交流、实践活动等具体探究行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3、激发学生亲近、热爱并渴望了解化学的情感,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让学生感触化学的魅力、体会学习化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

  了解什么是化学,激发学生对化学的热爱之情、探究之欲。

  【教学难点】

  了解什么是化学。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1、多媒体课件(内容包括“绚丽多彩的化学世界”视频录像、拓展教学内容的相关素材及提供给学生自主探究的Internet超级链接)2、实验相关器材及用品:试管、烧杯、玻棒、白纸(用NaOH溶液书写“变化中学、探究中学”后晾干)、NaOH溶液、酚酞试液、澄清的石灰水、稀盐酸等。

  学生准备:收集一些常见或不常见的材料、用品、食品、药品等实物和相关的说明书、商标等,以及相关的现代高科技信息资料。

  【教学设计】

  1、教学方法:收集资料、指导阅读、实验展示、讨论交流、拓展探究

  2、教学步骤:

  3、活动与作业:

  请你参考下列主题(任选一个或多个)或自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查询相关材料或自主上网搜索(可参考课件)、,完成一篇小论文或自办、合办一期小报(报题目自拟,突出个性、特色)进行交流:

  ①有关化学学科形成的历史

  ②化学在现代社会的应用举例

  ③探索学好化学知识的方法

  ④你最感兴趣的化学前沿知识

  ⑤你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的化学知识

  ⑥其它(自拟)

  【点评】

  本课题是九年级学生系统地学习化学的第一课。谭老师在教学中充分展示了现代化教学手段的魅力,“视频导入”抓住了学生眼球,物质世界绚丽多彩的第一印象,浓缩了历史的'变迁、拓展了求知的视野。

  教学中注意发挥教科书“图文并茂、以图代文”的特色,培养学生“解读图文”的自学能力,通过互动实践的探究突出化学学科的特点。教学中展示学生课前调查的信息,能较好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如此坚持下去,其深层次的教学意义还在于让学生通过互动实践活动、资源共享展示等环节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

  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了让学生“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理念。更可贵的是运用唯物辩证法、实践第一性的观点向学生推介出学习化学的基本方法————变化中学、探究中学。

化学教学设计5

  知识目标

  使学生建立化学平衡的观点;理解化学平衡的特征;理解浓度、压强和温度等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理解平衡移动的原理。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通过对变化规律本质的认识,培养学生分析、推理、归纳、总结的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及从微观到宏观,从现象到本质的科学的研究方法。

  教学建议

  化学平衡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化学平衡的建立,这是本章教学的重点。第二部分为化学平衡常数,在最新的高中化学教学大纲(20xx年版)中,该部分没有要求。

  化学平衡观点的建立是很重要的,也具有一定的难度。教材注意精心设置知识台阶,采用图画和联想等方法,帮助学生建立化学平衡的观点。

  教材以合成氨工业为例,指出在化学研究和化工生产中,只考虑化学反应速率是不够的,还需要考虑化学反应进行的程度,即化学平衡。建立化学平衡观点的关键,是帮助学生理解在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中,正、逆反应速率会趋于相等。教材以蔗糖溶解为例指出在饱和溶液中,当蔗糖溶解的速率与结晶速率相等时,处于溶解平衡状态,并进而以的可逆反应为例,说明在上述可逆反应中,当正反应速率与逆反应速率相等时,就处于化学平衡状态。这样层层引导,通过图画等帮助学生联想,借以

  在一定程度上突破化学平衡状态建立的教学难点。

  教材接着通过对19世纪后期,在英国曾出现的用建造高大高炉的方法来减少高炉气中 含量的错误做法展开讨论。通过对该史实的讨论,使学生对化学平衡的建立和特征有更深刻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并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

  化学平衡教法建议

  教学中应注意精心设置知识台阶,充分利用教材的章图、本节内的图画等启发学生联想,借以建立化学平衡的观点。

  教学可采取以下步骤:

  1.以合成氨工业为例,引入新课,明确化学平衡研究的课题。

  (1)复习提问,工业上合成氨的化学方程式

  (2)明确合成氨的反应是一个可逆反应,并提问可逆反应的定义,强调“二同”——即正反应、逆反应在同一条件下,同时进行;强调可逆反应不能进行到底,所以对任一可逆反应来讲,都有一个化学反应进行的程度问题。

  (3)由以上得出合成氨工业中要考虑的两个问题,一是化学反应速率问题,即如何在单位时间里提高合成氨的产量;一是如何使和尽可能多地转变为,即可逆反应进行的程度以及各种条件对反应进行程度的影响——化学平衡研究的问题。

  2.从具体的化学反应入手,层层引导,建立化学平衡的观点。

  如蔗糖饱和溶液中,蔗糖溶解的速率与结晶的速率相等时,处于溶解平衡状态。

  又如,说明一定温度下,正、逆反应速率相等时,可逆反应就处于化学平衡状态,反应无论进行多长时间,反应混合物中各气体的浓度都不再发生变化。

  通过向学生提出问题:达到化学平衡状态时有何特征?让学生讨论。最后得出:化学平衡状态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里,正反应和逆反应的速率相等,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保持不变的状态(此时化学反应进行到最大限度)。并指出某一化学平衡状态是在一定条件下建立的。

  3.为进一步深刻理解化学平衡的建立和特征,可以书中的史实为例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得出在一定条件下当达到化学平衡状态时,增加高炉高度只是增加了CO和铁矿石的接触时间,并没有改变化学平衡建立时的条件,所以平衡状态不变,即CO的浓度是相同的。关于CO浓度的变化是一个化学平衡移动的问题,将在下一节教学中主要讨论。从而使学生明白本节的讨论题的涵义。

  “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在本章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条件和化学平衡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本节的教学,系统性较好,有利于启发学生思考,便于学生接受。

  本节重点:浓度、压强和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难点:平衡移动原理的应用。

  因浓度、温度等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等内容,不仅在知识上为本节的教学奠定了基础,而且其探讨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也可迁移用来指导学生进行本书的学习。所以本节教材在前言中就明确指出,当浓度、温度等外界条件改变时,化学平衡就会发生移动。同时指出,研究化学平衡的目的,并不是为了保持平衡状态不变,而是为了利用外界条件的改变,使化学平衡向有利的方向移动,如向提高反应物转化率的方向移动,由此说明学习本节的实际意义。

  教材重视由实验引入教学,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引导学生得出增大反应物的浓度或减小生成物的浓度都可以使化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的结论。反之,则化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并在温度对化学平衡影响后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归纳出平衡移动原理。

  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教材中采用对合成氨反应实验数据的分析,引导学生得出压强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教材在充分肯定平衡移动原理的同时,也指出该原理的局限性,以教育学生在应用原理

  时,应注意原理的适用范围,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的熏陶和科学方法的训练。

化学教学设计6

  【目的要求】:

  1.掌握酸的分类和命名以及酸的通性;

  2.了解金属活动顺序的意义并能初步运用其判断置换反应能否发生,培养分析和解题能力;

  3.理解中和反应,了解它在生产和科研中的应用;

  4.了解PH值与溶液酸碱性的关系,PH试纸的使用方法及溶液的酸碱度对生产的意义。

  【重、难点】:

  1.酸的分类和命名;

  2.溶液的PH值;

  【教学方法】:

  实验引导,分析对比,总结归纳,练习巩固

  【教具】:

  铜、硫酸、盐酸、PH试纸、酸、碱、盐溶液和土壤溶液、氢氧化钠、酚酞、氧化钙、水

  【教学过程】:

  复习引入:复习酸的概念,举例说明学过的酸。

  投影:观察下列两组酸在组成上有何特点?电离出氢离子个数如何?

  H2SO4 HCl

  HNO3 H2S

  H2CO3 HF

  H3PO4 HI

  H2SO3 HBr

  归纳:酸的分类和命名

  投影:

  含氧酸无氧酸

  一元酸HNO3 HCl HF HI

  二元酸H2SO4 H2CO3 H2S

  三元酸H3PO4

  练习:《掌握化学》250/2

  学生活动: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总结反应规律

  (1)Al + HCl Fe + H2SO4

  (2)Fe2O3 + HCl CuO + H2SO4 Fe2O3 + HNO3

  (3)HCl + NaOH H2SO4 + Ba(OH)2 HNO3 + Cu(OH)2

  (4)HCl + AgNO3 HCl + CaCO3 H2SO4 + BaCl2 H2SO4 + Na2SO4

  提问:回忆盐酸和硫酸的化学性质,为什么它们具有类似的`化学性质呢?从酸电离产生的离子来看,有何共同点?

  提问:是否所有的金属都能与酸反应放出氢气?

  演示实验:Cu + HCl ; Ag + HCl

  讨论:哪些金属才能与酸反应放出氢气,哪些金属不能呢?有何规律?

  讲解:金属活动顺序及其应用;金属与酸置换反应的条件

  练习:判断下列物质能否发生置换反应?

  Fe + HCl Cu + H2SO4 Al + HNO3

  Pb + HCl Mg + HNO3 Zn + HCl

  Na + HCl Sn + H2SO4 Hg + H2SO4

  提问:什么叫碱性氧化物?它有何性质?

  讲解:

  1.碱性氧化物的定义及其性质(少数与水反应;与酸反应)

  2.碱性氧化物与金属氧化物的关系

  演示实验:氢氧化钠中加酚酞,用盐酸滴至无色为止

化学教学设计7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人体的元素组成,了解一些元素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

  了解人体中元素的存在形式,知道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

  认识到只有均衡膳食才能更好的维持人体的元素平衡。

  过程与方法:

  通过与同学讨论、查阅资料,了解钙、铁、锌、碘等营养元素的食物来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题学习,更加注意平常的饮食营养搭配,改掉偏食、挑食、不吃蔬菜等不良

  习惯。

  学会用一分为二的观点辩证地看待化学元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一些元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微量元素对人体的作用及适宜摄入量。

  难点:将所学知识上升为意识,再将意识转化为行为。

  三、设计思路:

  从补钙的生活经验,从电视中经常看到有关补钙、补锌和补铁等广告,以此为基础对于本课题内容应该不难理解。学生容易出现的问题是学习时不够重视。

  四、教学过程

  【导入】播放“黄金搭档”广告视频

  【讲解与过渡】广告语中的钙、铁、锌、硒是元素。(引入课题)

  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

  一人体中的化学元素

  【指导阅读】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55,并出示下列问题:

  1.人体中常量元素有哪些,哪几种含量较高主要以什么形式存在

  2.人体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什么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是什么

  3.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的区别对人体有什么作用

  【学生活动】仔细阅读课本,认识教材上图表的内容,思考并回答有关问题。 【教师点评并讲解】人体中含量超过%的为常量元素,含量在%以下的为微量元素,它们能够调节人体的新陈代谢,促进身体健康,而且有些元素是构成人体组织的重要材料。

  一人体中的化学元素1常量元素2微量元素【讲解】氧、钙是常量元素,微量元素常见的主要有铁、锌、碘、硒等。 【过渡】猜字谜

  【学生活动】讨论,思考,回答

  【教师讲解】

  常量元素钙钠钾

  微量元素铁锌硒氟碘

  有害元素铅镉汞(介绍水俣病痛痛病)

  课堂练习

  一、人体中的化学元素

  常量元素(含量大于%):O,C,H,N,Ca,P,K,S,Na,Cl,Mg微量元素(含量小于%):Fe,Zn,F,I,Se(硒)

  二、一些元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1.常量元素:钙钠钾

  2.微量元素:铁锌硒氟碘3.有害元素:铅镉汞

  五、教学反思:

  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本节课与我们的日常生活联系也是非常密切的,通过已有的生活经验理解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的关系,感悟化学知识的重要性。本节课的教学大量用到学生分组讨论,紧紧围绕课程标准确立三维目标,让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对生活中遇到的一些与本节课相关的问题能够做出解释。

化学教学设计8

  三维目标:

  ①使学生了解氯气的物理性质。

  知识与技能:

  ②使学生初步掌握氯气与金属、氢气反应的化学性质。

  ③了解氯气是一种化学性质非常活泼的非金属。

  过程与方法:

  ①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了解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

  ②通过实验探究,掌握氯气与金属和非金属的反应。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氯气的毒性及杀菌消毒的作用,理解物质都有两面性,我们应把用好物质,使其为人类的发展服务。

  教学重点:

  氯气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

  氯气与水及碱液的反应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和分析引导法结合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课]投影海洋图片,阅读海洋中的化学资源:海水的成分非常复杂,全球海洋的含盐量就达5亿亿吨,还含有大量非常稀有的元素,所以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矿产资源库。

  第二节 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

  [阅读]科学史话:氯气的发现与确认。

  氯气的发现应归功于瑞典化学家舍勒。舍勒是在1744年发现氯气的。当时他正在研究软锰矿(主要成分是二氧化锰),当他将软锰矿与浓盐酸混合并加热时,产生了一种黄绿色的气体。舍勒制备出氯气以后,还发现氯气能与金属或金属氧化物发生化学反应。从1774年舍勒发现氯气到1810年,许多科学家先后对这种气体的性质进行研究确认。

  [思考与交流]

  1、从氯气的发现到确认时间长达30多年。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2、舍勒发现氯气的方法至今仍是实验室制取氯气的主要方法之一。请写出舍勒发现氯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结论]氯气的'实验室制法:4HCl(浓)+MnO2MnCl2+2H2O+Cl2↑

  [展示]一瓶氯气,让学生观察其颜色状态。

  [引导学生观察]集气瓶中氯气的颜色、状态、嗅气味。

  一、氯气

  1、物理性质:

  氯气是黄绿色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能溶于水,易液化。

  闻气体的正确方法:用手轻轻地在瓶口(或试管口)扇动,仅使极少量的气体飘进鼻孔。

  [讲解]闻气体的时候,不管毒性大小如何,均要正确操作。

  [故事] 因为Cl2有毒,在一战中,曾被德军制成毒气弹等化学武器用于战争。在战场上使得英法联军伤亡惨重。

  [讨论]假如你是一名士兵,当遇到由氯气制成的毒气弹顺风爆炸时,你认为可采用哪些措施进行防御?(①人躲向地势较高地方去。②防毒面具。③活性炭。)

  2、化学性质

  [自主探究]

  请画出17号氯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根据氯的原子结构,推断氯气的化学性质是否活泼,它具有强还原性还是强氧化性?为什么?

  [结论]氯元素非金属性强,易得一个电子形成Cl-。氯气具有强氧化性。

  (1)与金属反应:

  2Na+Cl2加载中...2NaCl

  [分析]氯气是一种化学性质很活泼的非金属单质,它具有强氧化性,能与金属反应。

  [板书] Cu+Cl2加载中2 2Fe+3Cl2加载中...2FeCl3

  [顺藤摸瓜]实验事实证明,在一定条件下,氯气可跟多种金属直接化合。请同学们写出氯气跟下列金属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①跟铝反应: 。 ②跟镁反应: 。

  [过渡]氯气能跟多种金属直接化合,那么氯气能否跟非金属反应呢?下面让我们来做H2在Cl2中燃烧的实验。

  [实验4-3]在空气中点燃氢气然后把导管伸入盛满氯气的集气瓶中,观察现象(讲解操作要求和注意事项后,由学生动手实验,观察、描述现象,并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与某些非金属反应:

  H2+Cl2加载中...2HCl H2+Cl22HCl

  [现象]

  纯净的H2在Cl2中燃烧发出苍白色火焰,生成HCl气体。

  HCl是无声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极易溶于水。HCl的水溶液叫做氢氯酸,亦称盐酸。打开浓盐酸可以观察到的白雾,就是HCl气体跟空气中的水蒸气结合所形成的盐酸小液滴(酸雾)。盐酸是重要的化工原料。【思考与交流】通过氯气与金属和非金属的燃烧反应,你对燃烧的条件和本质有什么新的认识?【结论】①燃烧不一定有氧气参加。②燃烧的本质是氧化还原反应。③所有发光发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都称为燃烧。

  [顺藤摸瓜]

  实验证明,在一定条件下,Cl2还可跟P、S、C等非金属直接化合。试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①P在Cl2里燃烧:

  P在Cl2(不足量)里燃烧生成PCl3 :P+ 3Cl2= 2PCl3(液体)

  P在Cl2(过量)里燃烧生成PCl5 :P+ 5Cl2= 2PCl5(固体)

  ②C跟Cl2在一定条件下化合生成四氯化碳:C+ 2Cl2= CCl4

  [小结]

  Cl2是一种黄绿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Cl2是一种化学性质很活泼的非金属单质,具有强氧化性,能跟多种金属、非金属直接化合。Cl2可用于合成盐酸,自来水常用它来消毒、杀菌。

  〖板书设计〗

  第二节 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

  1、物理性质:黄绿色有剧烈的刺激性气味有毒气体,能溶于水,易液化。

  2、化学性质

  (1)与金属反应:2Na+Cl2加载中...2NaCl Cu+Cl2加载中2

  2Fe+3Cl2加载中...2FeCl3

  (2)与某些非金属反应:H2+Cl2加载中...2HCl H2+Cl22HCl

  〖教后记〗

化学教学设计9

  一、教材分析

  必修模块2第三章《有机化合物》,是以典型有机物的学习为切入点,让学生在初中有机物常识的基础上,能进一步从结构的角度,加深对有机物和有机化学的整体认识。选取的代表物都与生活联系密切,是学生每天都能看到的、听到的和摸到的,使学生感到熟悉、亲切,可以增加学习的兴趣与热情。必修模块的有机化学具有双重功能,一方面为满足公民基本科学素养的要求,提供有机化学中最基本的核心知识,使学生从熟悉的有机化合物入手,了解有机化学研究的对象、目的、内容和方法,认识到有机化学已经渗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能用所学知识解释和说明一些常见的生活现象和物质用途;另一方面为进一步学习有机化学的学生,打好最基本知识基础、帮助他们了解有机化学的概况和主要研究方法,激发他们深入学习的欲望。

  苯就是几种典型代表物之一,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被列为必修内容。本节课主要介绍苯的物理性质、分子结构、化学性质,以及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从结构角度适当深化对学生苯的认识,建立有机物“(组成)结构——性质——用途”的认识关系,使学生了解学习和研究有机物的一般方法,形成一定的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

  苯分子结构中特殊的化学键决定了苯的化学性质。它是对中学阶段烃类成键知识以及性质的总结与拓展。学好苯的知识对后续有机物的学习具有指导作用。通过这节课,学生基本掌握了有机化学的学习方法,能利用物质的结构推断物质的性质,利用物质的性质来推断物质的结构。

  二、学生情况分析:

  高一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在学习苯的知识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甲烷和烷烃、乙烯,初步掌握了碳碳单键、碳碳双键的结构特征和特征反应。根据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这些知识就是学生学习新知识之前已经具备的“先行组织者”,苯有关知识的学习要以此为基础,注意新知识和“先行组织者”之间的联系。学生运用“先行组织者”对苯分子的结构进行推测,继而根据分子结构推测苯的化学性质。

  三、具体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能例举苯的主要物理性质(颜色、状态、熔点、沸点);掌握苯的分子结构并能够描述其结构特征;通过苯与溴、浓硝酸等反应,掌握苯能燃烧、易取代、难加成的化学性质。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苯分子组成及结构、性质的探究加强观察、归纳、推理等方法及技能的训练,进一步认识研究有机物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以苯为例,论证物质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的`辨证关系;参与苯分子结构的探究过程,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发展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明显地表现出科学解释必须与实验证据、自然观察相一致的实证精神;

  能从历史的角度理解科学家们提出的理论在当时具有的意义,从而理解科学的本质;体会想象力和创造力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意义;认识技术的更新对科学发展的推动作用。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以假说的方法研究苯的结构,掌握苯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苯分子的结构特点和苯的化学性质

  教学方法:以化学史为载体的科学探究法

  五、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

  20xx年4月颁布的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提出“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

  出发,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这一理念,要求课堂教学要贴近生活、贴近社会,使学生学习“有用的化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根据建构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教学设计思想,依据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原则,在构建学生的学习环境时,采用的是“抛锚式教学”。

  本节课沿着历史的发展脉络设置了八个学习任务,将一个完整的发现苯、认识苯的过程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运用引导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亲历“苯的发现之旅”,体会科学研究的过程和乐趣,训练科学方法。本课采用化学史和科学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把演示实验、探究实验、苯分子结构假说的提出和证实(或发展)串联起来,按科学发现基本过程的顺序设计教学程序。从发展学生自主性、创新性的角度出发,先启发学生自己写出C6H6可能的链烃结构简式,然后设计实验否定苯具有链式结构,从而发现并明确问题。再通过介绍凯库勒等科学家的研究工作,从运用假说的角度让学生认识并体验科学探索的基本过程。

  六、教学信息技术

  依据心理学知识,人类获取的信息80%来源于视觉,多种感觉协调运用时,获取的信息量就更大。因此本节课采用多媒体幻灯片与板书结合的呈现方式增强信息刺激力度,调动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尽可能多地获取有效信息。

  教具:苯分子结构模型、投影仪、多媒体课件、相关实验装置及其药品。

化学教学设计10

  我在本学期中,担任了初三(2)班和(7)班的化学学科教育教学工作。眼看学期结束了,我对本学科在这学期的工作进行一个简单的总结。

  一、对化学科的认识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实验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概念、理解和巩固化学知识,培养学生观察现象、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掌握一些常用的化学学实验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我参加工作以来的教学实践告诉我: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要始终坚持三个基本原则,即:

  (1)客观性原则;

  (2)严谨认真的原则;

  (3)尊重学生,灵活引导的原则。

  二、对教材的认识

  我们现在使用的教材版本是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我已经上了这教材两年了,都是第一、二章时花的时间很多,特别是第三节。因为我觉得,要让学生对这学科产生极大的兴趣,就必须得用大量的演示实验,同时,还有让学生亲自进实验室去学会基本的实验操作。这样,学生会才会有兴趣,才记得牢些知识及操作步骤。进入第三章后,第三、四节花的时间较多,但还有部分学生不会用化合价去判断化学式的对与错。第四章中,第二节花的时间也多,可是很多学生就是写错化学方程式。我觉得,教材上安排的时间来上完我所说的章节,无论如何是不够的,而且,书上对这些的习题也少,应该多点,便于学生自己复习巩固。另外,本册书完了,但没有期末练习题,我觉得,应该针对中考的题型给学生出一些典型的测试题。课本最后的仪器图形及一些操作图,我认为不够全面,还应该把、常用的仪器和重要的操作图也画出来,这样,便于学生在老师上课之前自己就可以去学习,同时,在老师讲课时能给学生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三、本学期所做的工作

  (1)抓基础知识。抓基础知识就是要抓化学课本知识,教学中力求每章节过关。由于各学生之间的智力差异和学习基础不同,学生对化学的知识的掌握能力不同,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尽量降低落后面。那种为了留更多的复习时间而在平时教学中拼命赶进度的做法,必然造成学生对知识的“消化不良”,甚至使部分学习跟不上的学生对化学失去兴趣。

  (2)抓基本技能。抓基本技能就是要抓好化学用语的使用技能和实验基本技能。平时的实验教学中,要让学生真正了解每个实验涉及的化学反应原理、装置原理和操作原理,多给机会让学生动手做实验,体验通过实验进行观察和研究的.过程和乐趣,切实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

  (3)抓思维方法。抓思维方法,就是要让学生形成一种习惯:学习上一定要独立自主,在此基础之上,学会学习化学的“基本学科思维方法”。

  (4)抓晚自习辅导。我一周只有一节化学晚自习,因此,我在晚自习时,都给学生进行试题讲解,还对个别学生进行专门的思想辅导和知识辅导。

  (5)抓教学大纲(化学课程标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教育战线一件非常重要的工作,我们学校虽然还么有实施化学新课程标准,但老师们都已开始研究新课程的特点,因此,除了要用新的教学理念武装自己以外,要提前在初三化学的教学中参考和渗透“新课标”的要求。

  (6)抓自身业务学习。本学期我能积极参加各级部门举行的教研活动。在学习、相互研讨的过程中,我自身的教学能力水平得到了提高。

  四、存在的不足

  (1)对学生的严厉程度不够;

  (2)给学生复习时的细致程度不够;

  (3)自己对新的有关化学的知识了解得较少;

  (4)有时没有及时地给学生评讲作业。

  总之,在本学期中,我顺利地完成了本学期的化学科教育教学工作任务,相信学生对我也有一个满意的评价。尽管有些地方做得还不是很到位,但我相信,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尽自己的最大努力,用我的实际行动来教育好我的学生的。

化学教学设计11

  这次参加了山东师大国培学习,通过学习,自己的思想、教育观念得到提高,教育技能得到增强,教育的理念得到了更新。

  一、重视化学实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化学对于初三学生来讲是一门新学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较强,对变幻莫测的化学实验现象往往有浓厚的兴趣。

  我以后要认真做好每一个演示实验。兴趣盎然的观察能活跃学生的思想,形成积极思考的氛围,从而使学生学到化学知识。讲催化剂概念、氧气、氢气、性质时,演示实验尤为重要。如在讲氧气的鉴别时,我没有先讲鉴别方法,而是用一个带火星的木条,分别插进两个集气瓶中,让学生由观察到的现象得出鉴别氧气的方法。其次是指导学生做好每一个学生实验。学生自己实验时兴趣较高,为了避免学生动手的盲目性,我要因势利导,把单纯的兴趣转化成对学习知识的乐趣,成为学习的动力。我还要注意及时纠正学生不正确的操作方法,指导他们分析实验现象,书写实验报告。

  1.重视演示实验。

  在演示实验过程中,我不仅要通过自己熟练规范的操作过程,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操作技能,更要有的放矢地教会学生观察什么、怎样观察、怎样记录观察结果,避免学生观察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引导学生按照“反应前—反应中—反应后”的顺序有步骤有计划地观察,然后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逻辑分析和判断,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

  2.增加自主实验内容。

  把课堂上的一些演示实验让学生动手时,学生的兴趣浓厚,实验结束时,往往意犹未尽,必要时我可顺着学生的热情,补充一些自主实验,给学生一些参与的机会,这样不仅能锻炼学生的实验能力,而且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3.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探究素材。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需要和可能,力求把探究学习深入到每一节课和每一个具体的教学内容中,不局限于学习教材内容后的“再探究”,充分体现探究性学习的宗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4.改验证性实验为探究实验。探究实验是培养学生参与意识的有效方法。因此,在教

  学中,我要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另外还要指导学生做好选做实验及家庭小实验。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结合本校实际,尽可能地做一些有意义的实验。

  二、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和知识分化点,进一步强化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初中化学的难点及知识分化点有:化学用语、溶液的计算、无机物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一个学生即使兴趣较高,一旦几次被难倒,兴趣也会大减,从而影响学习成绩,所以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和知识分化点很重要。例如化学用语中元素符号、化学式,采取分批识记,从绪言开始,日积月累;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教给他们“五查”:一查分子式写是否对,二查配平是否正确,三查“等号”有没有写,四查条件有没有标注,五查该画的“↑”或“↓”有没有画;将常见元素的化合价、编成口诀帮他们识记;对于溶液的计算,重点授以方法,让他们多练,尽可能地帮助学生总结归纳出公式、规律;对于零碎的化学知识,我帮助总结。这样有助于学生记忆及掌握,不至于使学生感到难,从而使他们的学习兴趣不减。

  三、本次学习,给自己带来许多感悟。

  一是我要关爱每一个学生,全面关心学生的成长。既要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帮助他们积极主动地发展自己;又要关心学生的精神生活,懂得做人的道理。只要我真心地爱每一个学生,并且让他们感受到这种爱,学生就会以极大的努力朝着我所期望的方向发展。

  二是随着当今时代的发展,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我,就必须具备广博的知识和较强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那种只具有传统专业知识的我不再受到学生的'喜爱。新时代的我必须是具有全面的能力,仅仅能教好专业课已经远远不行了。现在的教育要求我在教学当中要有趣味性,能调动广大同学的积极性与求知欲,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这样才能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要给学生一碗水,我要有一桶水”的时代已经过去,现代教育不仅要求我要有一桶水,而且还必须是一桶新鲜的水,是一桶流动的“活水”,因此不断更新观念,加强学习,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是我具有广博知识和较强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的前提。活到老真还得学习到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三是我要拥有平和的心态,要力争做一位阳光我,积极乐观地看待生活和工作。选择了老师这个职业,那么我们就要好好珍惜,把这个职业做好,不仅要把它看作是一份职业,更要把它当做自己的事业来追求、来奉献。在这份事业的追求与奉献中找到工作的乐趣,实现幸福的人生。

化学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金属材料等具体事例,认识金属材料与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

  (2)了解常见金属的物理性质,知道物质的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物质的用途,但还需要考虑其他因素,如价格、资源、回收等;

  (3)认识合金,知道生铁和钢等重要的合金,以及合金比纯金属具有更广泛的用途。

  过程与方法:

  (1)学习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

  (2)学习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进一步培养对生活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2)树立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观点,逐步形成合理使用物质的观念。

  (3)树立为社会进步而学习化学的志向。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金属材料的物理性质。

  (2)物质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教学难点:能正确区别物质的变化。

  教学工具:

  投影仪、金属制品(如曲别针、铝箔、铜丝、水龙头等)、金属制品的`挂图(如飞机、坦克、轮船等)、铁架台(带铁圈)、铁片、酒精灯、绿豆粒大小的焊锡、锡、铅、火柴等

  教学过程

  学习情景:

  展示金属制品(如曲别针、铝箔、铜丝、水龙头等)和金属制品的图片(如飞机、坦克、轮船等)。

  介绍:以上这些实物或图片中的物质都是由金属材料制成的。金属材料包括纯金属以及它们的合金。

  设问:看到这些实物或图片,你想到了什么?

  学生发表感想]如:

  1.想到金属与人类的生活、生产关系密切。

  2.感到金属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用途。

  3.想要知道它们是由什么金属制成的。

  4.想知道制造不同的东西根据什么选用金属。

  [新课引入]通过大家刚才的发言,可以看出大家对金属材料的重要性有了一定的认识,而且也对它们很感兴趣,当然也有很多疑问。本单元我们就来学习金属和金属材料。

化学教学设计13

  摘要:以必修模块“化学能与热能”的教学为例,教学设计时着眼于学生已有的认知,尊重他的认知,适当地去丰富他的认知。以此来理顺教与学的关系,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关键词:学生认知;生活世界;科学世界;化学能与热能

  在“教”与“学”的关系中,“教”是为帮助“学”而存在的。而在怎样帮助学生学的问题上是存在两种教学思路的,一种是着眼于学生的无知,于是迫不及待地用我们已掌握的学科知识去填补他的无知;另一种是着眼于学生已有的认知,尊重他的认知,适当地去丰富他的认知。也就是说,前者关注学生不会什么,而后者关注学生已经会了什么。虽然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帮助学生从无知走向有知,但当我们从尊重与丰富学生认知的角度去设计教学的时候,我们才能真正理顺教与学的关系,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本文以必修模块“化学能与热能”的教学为例,谈谈对这一问题的思考与实践。

  一、将学生的生活世界作为教学的起点

  人教版必修2中的“化学反应与能量”一章让我们对化学反应的认识从关注物质变化到关注能量变化。而对化学反应有热量变化的问题学生们并不陌生,在初中化学中他们已从燃料的角度初步学习了“化学与能源”的一些知识,在高中必修模块的教学中我们当然可以从初中所学引入,可以从燃料的燃烧、能源危机、神七升天等话题引入,但这些似乎都还不足以体现“化学能与热能”的重要意义。对学生来说,对自已身体的兴趣应当甚于对环境的兴趣,教学从一开始就试图抓住学生的兴趣点。结合图片,提出问题:人、哺乳动物和鸟类都是恒温动物,为什么从生物进化的角度来说,恒温动物要比变温动物更高级些?人体的正常体温为37℃,一般高于环境温度,因此在环境中不断在散热,为什么还能保持体温?植物有体温吗?植物的体温哪里来的?这些问题都来自于学生的生活世界,由它们引导学生走向科学世界。课堂实践表明学生们对这些问题是很有兴趣的,他们谈到人体、动物、植物都有呼吸作用,会放出热量供生理活动需要;谈到酶的催化作用对温度敏感,恒定温度时酶能很好发挥作用;谈到变温动物需要冬眠,少吃少喝也少活动,这样热量低产出也低消耗;谈到呼吸作用都是营养物质的缓慢氧化……从这样的交流中我们发现,学生对化学反应的热效应还是有不少前认知的,接下来的教学只需要让学生对这类问题的认知更丰富、更深刻。

  二、通过系列问题将学生的认知引向深入

  既然已经认识到动植物体内的缓慢氧化是放出热量的,那从思维的逻辑性来看,下列问题的提出便顺理成章:①其它不在生物体内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也会放出热量吗?举例说明。②非氧化还原反应会放出热量吗?举例说明。③化学反应会吸收热量吗?举例说明。这些问题的意图在于帮助生将头脑中已有的化学反应按不同类别组织整理起来,这些问题尊重学生已有的认知并丰富了他们认知的`角度。

  接下来便需要将学生的认知引向深入了。依然通过问题:你为什么认为煅烧石灰石、氯化铵分解等反应是吸热反应?学生的回答是很有意思的,有人认为这些都是分解反应所以吸热(言下之意,化合反应才会放热)。有人认为这些反应需要加热,所以是吸热反应。当教师在课堂上更注意倾听而不急于表态的时候,学生的思维是很活跃的。他们自发地讨论起来:双氧水分解也是分解反应但是放热,看来吸热与反应的基本类型并无特别关联。铜与浓硫酸的反应需要加热,可这是个放热反应,看来需要加热并不意味着反应就得吸热。不过对于吸热反应一定要加热才能发生,学生们倒是一致同意的,因为他们举不出反例。此时教师便需演示Ba(OH)2·8H2O固体与NH4Cl固体或是NH4HCO3粉末与盐酸的吸热反应实验了。这些实验的效果都十分明显,它们丰富了学生头脑中的反应实例——原来吸热反应也有不需要加热的。

  在此基础上,新的问题自然产生:既然吸热放热与反应是否需要加热并无必然联系,那是由什么决定的呢?吸热反应吸收的热量到哪里去了?放热反应放出的热量又来自哪里?这些问题只需提出便可引导学生在他们已有的认知中寻找答案。因为质量守恒、能量守恒的概念已在学生们的初中化学、物理课程的学习中基本建立。当他们意识到能量并不能凭空产生和凭空消失的时候,便已明白反应热是贮存在反应前后的各种化学物质中的,化学反应的过程也是能量存储和释放的过程。至于反应的热效应在数值上相当于反应物的总能量与生成物的总能量的差值,这一定量关系也是在以上认识的基础上可由学生自己得出的结论。

  由宏观现象到微观本质是化学研究的思路。只需提醒学生关注到化学学科的这种研究特点,便自然引发学生对反应热微观本质的思考,而这一定是与化学反应的微观本质是联系在一起的。看上去,像“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正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可由键能数据计算出理论上的反应热”是需要教给学生的新内容,但教学实践表明教师只需用问题引起学生对微观的关注,他们便会搜索出头脑中原有的关于“化学反应是分子分为原子、原子重新组合”、“原子间强烈的相互作用称为化学键”等这些已有的认知,并将这些认知进行再加工、重组,从而自己得出以上结论。而如果我们不本着尊重学生已有认知的态度来设计教学,不仅自己教得累,学生学得更累。

  三、通过问题再从科学世界回到生活世界

  如果说教学进行到这里学生已对化学能与热能之间的内在联系与相互转化有了基本了解,那接下来我们要做的就是进一步丰富学生关于反应热的认知,并帮助他们从科学世界回到生活世界,以科学理性的眼光重新审视原来的生活现象。关于反应是否需要加热与反应的热效应并无必然联系这一点学生已有所认识,但反应过程的“加热”是用来干什么的,这始终是学生的一个疑问,因为学生们见过太多需要加热的反应了。这个问题还为将来选修模块中进一步认识反应的活化能埋下伏笔,因此有必要展开讨论。

  四、认识是不断发展的——为将来的学习留下悬念

  科学教育的重要意义不仅在于获得知识本身,还在于理解获得知识的途径、方法以及理解知识是变化发展的。因此有悬念的教学才能为学生将来进一步认知留下空间,悬念也应当成为丰富学生认知的一部分。教学到最后,提出2个问题供学生进一步思考:①爱因斯坦早已提出质量与能量是相互联系的(E=mc2),所以自然界的守恒统称为“质能守恒定律”,既然如此,那我们今天是不是就不能再说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了呢?②既然自然界能量是守恒的,不会消失,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那为什么还要提倡“节约使用能源”呢?

  教学实践表明,教学以这样悬而未决的问题结束是很让学生着迷的。课后他们争论不休,通过“教”来引发“学”的目的达到了。也许在今后的选修模块或物理课程的学习中,他们才能明白自然界还有熵的变化,才能明白光速数值的巨大在联系质量与能量关系上的意义,也许他们并没有机会学习选修模块,这些问题他们会始终心存疑惑,但这都没关系,能感受到知识的浩瀚与自然的神奇也是极有意义的事。

  总之,立足于丰富与放大学生认知的教学过程,是让学生主动学习与发展的过程,是一个积极并富有成就感的过程;而立足于消除学生无知的教学过程,是教师外在强调与告之的过程,是一个消极而又艰难的过程。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不断发现自己认知能力与优势,这是令人奋进的;而学生一次又一次地面对自己的无知与不足,是令人沮丧的。

化学教学设计14

  一、教学设计思路

  在课程标准理念的指导下,切实提高课堂的实效性,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课堂的实效性,就必须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在设计中也应以学生所求、所需为基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学生研读、质疑、思悟为主体,以教师启发、辨析、点拨为主导,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二、教材分析

  “燃料及其利用”是人教版九年级第七单元的教学内容。本单元共2个课题:燃烧和灭火;燃料的合理利用与开发。其中1课题是重点,也是难点,并且配有大量的实验来解决重点和难点。本单元从常见的燃烧现象入手,介绍燃烧的条件和灭火原理以及一些安全知识。利用燃烧反应的实例很多,而生活中利用最多的是燃料的燃烧,所以,在介绍燃烧等知识之后,又介绍了燃料及其用途,以及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等。并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理论联系实践的科学理念。

  三、学情分析

  本单元在内容的安排上注意从学生的亲身体验出发,选择学生熟悉和生活中常见的知识和现象,并配合图像,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感受;同时,注意通过与探究、调查研究、讨论和实验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材中还适当的编入与社会发展、新科技等相关的资料,以开阔学生的眼界。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了解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2、知道化石燃料是人类重要的自然资源,对人类生活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了解化石燃料的不可再生性,认识合理开采和节约使用化石燃料的重要性。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认识燃料充分燃烧的重要性。

  3、了解化石燃料燃烧对环境的影响,认识使用和开发清洁燃料及各种能源的重要性。

  过程和方法:

  1、通过活动与探究,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2、从化石燃料的元素组成及其变化角度,分析化石燃料燃烧在使用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

  3、通过对燃料的选用和化石燃料综合利用的学习,培养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信息加工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引导学生自主研究,学习对现象,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认识燃烧的条件;认识灭火的基本原理;掌握灭火的常用措施;了解常见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增强安全意识;

  2、以化石燃料的利用为载体,体会化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感受化学对改善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3、体会化石燃料的宝贵性和开发新能源的重要性,树立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五、重点:

  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认识使用和开发清洁能源及各种能源的重要性。

  六、难点:

  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七、教学方法:

  实验、归纳、练习设计相结合。

  八、教学过程:

  课题1燃烧和灭火

  教材内容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着重于描述燃烧的概念、燃烧的条件和灭火原理。第二部分着重描述爆炸,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引入】在研究氧气的化学性质时,我们知道许多物质可以在氧气或空气中燃烧。在本节中,我们将学习燃烧、燃烧的条件、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提问】生活中有许多燃烧现象,你能根据这些现象列举一些使物质燃烧的方法吗?

  【回答】用火柴、打火机、烟火、炉火等火源将纸、煤、酒精灯等引燃,用电子打火点烟、钻木取火等

  物质燃烧的共同特征和反应实质

  待征——发光、发热

  实质——剧烈的氧化反应

  总结:

  【板书】燃烧:可燃物跟空气中的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演示】在烧杯中放入半杯80℃左右的热水,在烧杯上放一块薄铜片,在铜片的两端分别放一小粒白磷和一小堆红磷,过一会儿后白磷燃烧起来而红磷不燃烧。

  【提问】通过对上述实验进行分析,可燃物在什么条件下才能够燃烧?

  【演示】在玻璃棒的下端、中部、上部三处各系上一小块白磷,把玻璃棒插到盛有80℃热水的烧杯里,使下端的白磷浸没在热水中,中部的白磷悬于水面处,上部的白磷露在烧杯外,结果只有水面处的白磷燃起来了。

  【分析】水面上的白磷和水中的白磷温度都达到了着火点,不同的是水面上的白磷与空气接触了而水中的没有,这就说明物质必须与氧气接触才能燃烧;水面上的白磷与烧杯外的白磷同在空气中,而烧杯外的白磷下面没有热水,其温度未达到着火点,说明物质要燃烧还得使其温度达到着火点。

  一、燃烧的条件

  (1)可燃物

  (2)要与氧气接触。

  (3)可燃物要达到燃烧时所需的最低温度——着火点。

  【小结】燃烧,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设问】燃烧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若缺少一个就不能燃烧。当发生了火灾时,应如何灭火呢?

  【讲解】灭火的原理是由燃烧的条件决定的,即破坏燃烧的条件之一,就可以灭火。可见,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是从不同的角度来说明同一问题,两者不是相互割裂的。

  二、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原理一:将可燃物与氧气隔绝。

  原理二:将可燃物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讨论】

  1.实验室如何熄灭酒精灯?它应用了什么原理?

  2.木头着火时,通常泼水可以熄灭,为什么?

  3.请联系实际,列举一些常用的灭火方法,并分别说说它们的灭火的原理。

  三、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引入】大家知道,同是一种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燃烧的现象也不相同。如碳、硫、磷等在氧气中燃烧就要比在空气中剧烈;在同一条件下,有些物质能平静燃烧,有些物质则急剧燃烧,甚至会发生爆炸。为什么同是燃烧,但现象会出现如此的差异呢?

  燃烧的特殊现象——爆炸

  【讲解】通过上述实验我们看到:

  1.氧气的含量不同,可燃物燃烧的激烈程度是不同的。

  2.由于可燃物与空气充分混合,经点燃在一定空间内急剧燃烧,生成的气体受热急剧膨胀即引起爆炸。所以在油库、面粉加工厂、纺织厂的一些车间都写有严禁烟火的警告,就是因为这些地方的空气中常混有可燃性气体或粉尘,它们接触到明火,就会有爆炸的危险。

  【引入】外界条件的变化对燃烧的现象也有影响,总的来说就是

  【板书】可燃物与氧气接触面积越大,氧气浓度越高,燃烧就越剧烈。在一定空间内急剧燃烧,并有气体生成,可以引发爆炸。

化学教学设计15

  化学是九年级才开设的一门课程,对于刚上九年级的学生来说,还是一门全新的课程,如何上好第一节化学课,就显得尤为重要。万事开头难,如果头开的好,则会事半功倍。作为学生学习化学的启蒙教师,该如何去上好这第一节课?

  一、首先要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达尔文在自传中写到:“沉溺于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就会主动而深入了解任何复杂的问题。”学生只有对学习感兴趣,他才能把学习当成一件既轻松又愉快的事情,才能乐学、会学、勤学。因此第一节课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清晰、生动和神奇的化学实验现象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具有其他教学手段无法替代的功能。于是,课堂上我准备了几个有代表性的小实验:

  实验一:在上第一节化学课的前一天,布置有条件的同学在第二天上化学课时自带一瓶饮料。上课时,因天气炎热,往往还没有等老师说明带饮料的目的,有的同学就已经开始喝饮料了,由于每个同学的口味不同,带的饮料也不尽相同,有矿泉水、可乐、茶水、果汁、红牛等,这时可引导同学们观察,为什么有的同学喝的饮料会冒气泡呢?在开可乐、红牛时为什么还会有响声呢?同学们议论开了,有的说是有气体出来、有的说是有雾出来、有的说是有二氧化碳气体出来……老师肯定了有二氧化碳气体出来后,进一步追问:为什么可乐、红牛等饮料会有二氧化碳气体从瓶内出来而矿泉水、茶水、果汁等却没有呢?为什么喝有二氧化碳气体产生的饮料会更容易解渴呢?为什么二氧化碳气体从瓶内出来时还会有响声呢?教师小结:这些知识等到我们学习了二氧化碳的知识及气体溶解度的知识后,大家就明白了。

  实验二:教师拿出一张白纸,请一位同学帮忙用喷雾器向纸上喷“水”,纸上立即显示出红色的.“我一定能学好化学!”几个字,过一会儿,再请一位同学帮忙用喷雾器向纸上喷“水”,红色的字没有了(说明:教师事先用毛笔沾氢氧化钠溶液在纸上写好字,第一位同学喷的“水”是酚酞试液,第二位同学喷的“水”是稀盐酸,学生在没有学习化学之前,往往认为无色液体就是水)。学生感到非常好奇,有的同学会说,老师你用的水有问题,我怎么做不到呢?老师适时小结并鼓励学生:我用的当然不是你们平时用的水,水是一种化学物质,无色的液体不一定是水,当你们学习了化学中水的知识和酸、碱知识后,你们就知道为什么了。在同学们喜爱观看的魔术表演中,也用到了许多化学知识。

  实验三:四只小试管,均装等量无色液体,其中两只装饱和石灰水,另两只装自来水,分别请四位同学向试管内吹气。结果,有两位同学的试管内液体变浑浊了,而另两位同学的试管内液体却没有变化。同学们就会提出许多质疑,为什么同样是“水”(在没有学习化学前,大多数同学认为没有颜色的液体就是水),吹入气体后却出现不同的现象呢?教师及时解疑,因为其中有两只试管内装的并不是水,而是饱和石灰水,我们呼出的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碳,当吹入人休呼出的气体时,就变浑浊了。

  二、联系生活实际,自然引入化学知识

  在第一节课,我还挖掘了一些化学与我们生活相联系的例子,从生活中学生常见的物质入手,提出问题:空气为什么能供给人呼吸,我们吃的食盐和食醋成分分别是什么?液化气为什么会燃烧?吃油脂多的食物人会发胖?那油脂的主要成分是什么?吸烟有害健康,烟中含有什么成分?为什么在冬季密闭的屋子里烧炉子取暖容易中毒?使用农药要注意什么?夏天为什么盛放碳铵的屋子会充满了化肥味?白色污染等等,把学生引入一个神秘而又亲近的世界,让他们在感觉化学就在自己身边的同时,去思考为什么,在一个个的问题面前,不禁让他们想去探究,揭示真相。

  三、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化学的方法

  学习没有一成不变的方法,俗话说:“条条道路通罗马!”就是这个道理。各门学科的学习方法基本上是一样的,最关健的是一个“勤”字,没有汗水的付出就没有收获,再聪明的大脑也不可能把书本上的知识直接装进去。但化学作为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学习的时候也有其独特的地方,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认真做好化学实验是学习化学的关健,从实验中来,到实验中去。要加强对化学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再做一些具有针对性的习题,从而巩固对课本知识的掌握。善于对学过的化学知识进行总结归纳,由点到面,举一反三,真正做到融会贯通。

  四、培养学生学好化学的信心

  化学对于九年级的每个同学来说,都是一门“新”的学科,“新”是大家都是第一次学习化学,但这门学科已存在几百年了,其实也不“新”。对事物的认识,每个人都是由不会到会的过程,就和我们学走路一样,有谁天生就会走路呢?除了没有腿的以外,我们都能学会走路,学习化学也是一样,只是有的同学能更快的掌握好化学知识,有些同学可能会更慢点掌握罢了。智力因素的不同虽然是有的,俗话说得好:“笨鸟先飞”、“勤能补拙”。所以,只要我们肯下功夫,注意观察,善于归纳,我们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学好化学的。

【化学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九年级化学溶液教学设计06-09

化学教学总结07-12

化学教学反思01-15

元素的化学教学反思03-04

高中化学教学反思04-22

初中化学教学总结11-08

高三化学教学总结11-29

初中化学教学反思07-30

初三化学教学反思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