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蓝网>教学资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时间:2023-04-03 12:33:00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有关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有关教学设计 ,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有关教学设计

有关教学设计 1

  【教学课时】

  一堂课完成。

  【活动设计】

  朗读、默读、讨论、口头小作文。

  【设计理念】

  亲近文本,真实地阅读;注重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充分考虑学生的已有水平,在理解文本的过程中实现文本的语文教育价值。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解题:你熟悉蜡烛吗?你知道它有哪些功用?(板书课题)你对作者有多少了解?(介绍作者)

  今天我们就来阅读这篇题为蜡烛的文章。

  二、在阅读中筛选信息,把握故事的要素,理出时间线索

  1、谁愿意来为大家朗读第一自然段?我们从这一段中得到哪些信息?

  文章开头是叙述性的语言,是要叙述一件事情;

  这件事发生的时间是──

  地点是──

  社会背景是──

  联系学生已有历史、地理知识进一步回顾1944年的历史有什么重大事件,那场战争的双方主要是哪些国家,谁是正义方?(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时间、地点要素)

  2、教师朗读第2自然段。这一段为我们提供了怎样的信息?事件中的人物是谁?时间具体是什么时候?当时的环境环境是怎样的?(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时间、人物、环境要素)。

  3、你们希望谁继续为大家朗读?(读到一直轰到太阳落山。)(板书生词、纠正读错的词语:企图 佛晓)

  偷袭成功了没有?时间到了什么时候?请你推测下面的情节。(讨论。目的在于引起阅读期待,为后面理解主旨作铺垫。)

  4、大家可能急不可待地想知道下面的事情了吧,请快速默读课文,看谁能最先了解后来发生的事情。

  三、了解、复述故事的主要情节

  1、谁能说说后来发生的事情?(要求用自己的话来说。)

  2、谁能用简洁的语言概述这段故事?(要求把握基本信息。)

  3、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比较详细地复述故事整个过程?(要求尽量复述对老妇人行为描写的细节。)

  她想──很想(协助苏联红军)──摸出东西(悬念)──绕过铁栏杆(虚弱的身体)──翻、理、弯、坐(保护烈士遗体)──舀、拖──画、吻(悼念烈士)──捧、盖、堆(掩埋遗体)──摸、插、点、坐(为烈士守灵)

  四、从主人公的行为动作体会其思想感情

  1、你们认为谁是故事的主人翁?作者写这篇文章的重点是写萨伐河战斗,还是写这次

  战斗中发生的一个小插曲?

  2、你怎样评价这位老妇人,请朗读相关语句来支持你的看法。

  重点品味描写炮火猛烈、老妇人年迈体弱、掩埋红军烈士,为红军烈士守灵、热爱红军战士的句子。

  3、老妇人始终没有说一句话,但从她的动作行为可以看出她丰富的内心活动,试揣摩倒数第4段,想象老妇人的心理活动,口头表述出来。

  根据学生的评价板书老妇人的`行为过程和从中体现出的性格特征。

  4、老妇人为什么能在炮火纷飞的战场上,置生死于度外,以虚弱年迈的身躯,竭尽全力安葬一位素不相识的不同国籍的红军烈士,请谈谈你的理解。

  老妇人饱受法西斯侵略之苦,满怀深仇大恨,她渴望解放、和平,她对苏联红军充满敬意;战士牺牲,她心情无比沉痛,她为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所激励,变得无所畏惧,进入一种忘我境界,不顾安危,出入炮火,献出心爱之物,彻夜守坟。

  五、品味文中内涵丰富的语句

  1、文章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你从哪里可以看出来?请你把有关的句子朗读出来。

  2、标题所说的蜡烛起到了什么作用?重点品味结尾段的象征意义和丰富内涵。

  蜡烛是光明的象征,是奉献的象征,一支小小的蜡烛将穿透战争的阴霾,然亮在世界和平的前夜。《蜡烛》是一首赞美诗,一曲颂歌,这首颂歌将永远回荡在热爱和平的世界人民的心中。让我们缅怀为正义而战,英勇献身的苏联红军烈士,让我们对南斯拉夫母亲超越国界的慈母情怀表达深深的崇敬。

  六、本课学习内容小结

  1、读记叙类的文章要注意哪些基本要素?

  2、口头复述故事情节有什么好处?

  3、怎样把握主要人物的思想性格?

  4、有哪些词语需要我们课后复习?

  七、课后作业:积累词语

  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瓦 lì( ) pú( )fú( )前进 pǎi( )击炮 筋疲力 jí( ) 名 fù( )其实 pínɡ( )障

  2、解释词语:

  企图──

  拂晓──

  地窖──

有关教学设计 2

  一、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所以学生习作必须回归生活。本课教学选择的话题“礼物”,贴近学生的生活,是学生感兴趣和熟悉的事,使学生易于捕捉到写作材料,能激起学生的写作兴趣,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使他们能讲真话,抒真情。

  二、设计目标

  1、能回忆生活,从亲身经历中选取写作素材。

  2、能以“礼物”为话题写一件事,写出真情实感。

  三、所用时间

  本课教学共计60分钟,大致分为三个时段:指导选材30分钟,学生写作20分,讲评10分钟。

  四、所教年级

  五年级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题

  1、教师谈话:同学们,今天的天气真好,太阳出来了真让人高兴,老师想为大家唱首歌,你们想听吗?

  2、师生互赠礼物。

  (1)教师唱《太阳出来喜洋洋》后,学生鼓掌。

  (2)引题:谢谢大家的掌声,你们的掌声鼓励了我,使我充满了信心,相信这节课我们一定能合作得非常愉快。同学们,刚才老师送给大家一首歌,大家送给我热烈的掌声,其实我们已经交换了一份礼物。(板书:礼物)

  (二)指导选材

  1、理解“礼物”的内涵。

  (1)同学们,你觉得“礼物”代表什么?

  (指四———五名学生说说)

  (2)过渡:对,礼物能传递人间的亲情、友情,它能使人与人之间的心贴得更近,人与人之间的情意更加深厚。每一份礼物都表达着一份心意,每一份礼物都藏着一个故事。这节课,就让我们来聊聊礼物的故事吧!

  2、说说礼物的故事

  (1)同桌交流

  同学们,请你回忆一下,你曾经收到过什么礼物?或者送出过什么礼物?把你经历的事和同桌交流一下。

  (2)说说收到的礼物

  ①我们先来聊聊收到的礼物。(板书:收到)谁来说说你的故事?

  (引导学生从收礼的时间、对象、内容上多角度说,说清一件事的主要内容。) 时间:生日、节日、其他(生病、离别、做客??)

  礼物对象:同学、朋友、长辈、亲戚、父母??

  内容:吃的、穿的、用的、玩的??

  ②层层拓展:

  a、你收到过自己非常喜爱的礼物吗?(板书:非常喜爱)

  b、你是否收到过意想不到的礼物?(板书:意想不到)

  c、你收到过梦寐以求的礼物吗?(板书:梦寐以求)

  d、教师补充事例:《教师节的礼物》

  每年的教师节是我最开心的日子,因为我总会收到学生的礼物,今年也不例外。我收到了许多礼物,最多的还是贺卡。这些贺卡有的是学生精心选购的,有的是亲手制作的,每张贺卡上都写满了对我的祝福,这些贺卡我一张也舍不得丢掉,我把它们放在办公桌的抽屉里,空闲时翻一翻,看一看,心里总觉得美滋滋的。这时候,我就会想:做老师真好,做老师真幸福。

  e、在你收到的礼物中,有没有什么礼物被你好好保存着?(板书:精心保存)

  (以上a、b、c、e环节,教师随机追问,重点从礼物蕴含的情意及喜爱的理由、表现上进行挖掘。)

  (3)说送出的礼物

  ①拥有是快乐的,付出也是美好的,下面我们来聊聊送出的礼物,谁来说说你的故事?(板书:送出)

  (教师点评,随机引导学生说出如何精心准备礼物,怎样送出礼物,送出后对方和自己的表现、心情)

  ②拓展礼物的范围:你觉得礼物必须是一件东西吗?说说你的见解。

  ③对,礼物并不一定是一件实实在在东西。比如刚才老师送给大家的歌声,你们送给我的掌声,甚至一句祝福、一声问候、一个电话都能作为礼物。这样的礼物往往需要我们用心去体会、去感受。你们送过这样的礼物吗?

  ④小结:听了那么多礼物的故事,让人觉得礼物真是件好东西。的确,有位诗人就曾这样说过:“礼物是一缕冬日的阳光,温暖了我们的心田;礼物是一丝柔柔的春风,吹走了心中的烦恼;礼物是一条涓涓的溪流,唱响了深情的赞歌;礼物更是一杯芬芳的美酒,陶醉了我们的生活。”

  (4)说其他的礼物

  ①同学们,你们有没有非常希望拥有但还没有得到的礼物?(板书:期盼)

  (教师了解为什么想得到这样的礼物?打算怎样得到它?如何对待它?)

  ②同学们有没有打算送但还没有送出的礼物?(板书:未送)

  (教师了解原因,鼓励学生大胆送出礼物,敢于表达自己的心意。)

  (三)学生写作

  1、提出写作要求:

  礼物的故事多得说也说不完,那么就让我们拿起笔写下一件自己亲身经历的,印象深刻的关于礼物的事,请写出礼物的由来,事情的'经过和自己的真实感受。大家可以以“礼物”为题,也可以另起一个漂亮的题目,希望大家的题目和文章能像大家的故事一样丰富多彩,精彩生动,给大家20分钟时间。

  2、学生起草,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四)评议习作

  请三至四名学生读习作,其余学生担任评委,说说同学写的作文有什么成功之处,你想给他什么建议。(引导学生从选材是否新颖独特,构思是否巧妙,表达是否生动等方面进行点评。)

  附:学生作文题目《特别的礼物》、《珍贵的礼物》、《惊喜》、《昂贵的礼物》、《一颗钻石》、《一副手套》、《一个甜蜜的吻》、《这样的礼物我喜欢》、《礼物,我想对你说》。

  (五)欣赏教师下水文:《一份珍藏的礼物》

  六、预设效果

  能以“礼物”这一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为话题,引导学生回顾自己的生活,捕捉到各种各样的写作材料,使人人找到自己要写的内容,有话可写,有情可抒。

  七、特色提示

  1、选题生活化。在日常生活中学生会收到许多礼物,或是节日礼物、生日礼物,或是某种特定情况下赠送的礼物,“礼物”这个话题源于学生的生活,几乎每个学生都有关于礼物的亲身感受,都经历过礼物带来的喜悦,感受过礼物的传递的情意。因此,这样的话题使学生有亲切感,大脑中有储存,容易激发写作

  的兴趣和愿望。

  2、教学过程安排富有层次性、逻辑性,层层拓展学生的思路,使学生捕捉到大量富有个性,独特的材料。本课教学分四个板块:收到的礼物、送出的礼物、期盼的礼物、没有送出的礼物。这四个板决由浅入深,层层深入,逐步打开学生的思路。其中“收到的礼物”中分为非常喜爱、意想不到、梦寐以求、精心保存的礼物。学生能想到的礼物往往是实实在在的“物”,因此在“送出的礼物”中又拓展了礼物的范围,礼物有虚实之分,可以是实实在在的东西,也可以是一句祝福、一声问候、一首歌等等。这个环节更深地打开了学生的思路,也培养了学生留心观察生活、关注生活的能力。“期盼的礼物”、“没有送出的礼物”又从新的角度使学生挖掘出更加新颖、更具个性的材料,给人“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本课曾在萧山区级教研活动中经过实践,实践证明这种教学设计能使学生广开思路,当堂从头脑中提取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素材。

  3、选材指导,表达指导各有侧重,点到为止。本课是作文选材指导课,重点落在选材上,在学生捕捉到各种材料的同时,教师适时地追问、点评,使学生能从礼物的由来,收到或送出后自己及对方的表现、心情这几方面进行描述,其实是在写作之前安排一个思考、口述的过程,巧妙地为下面的写作作了辅垫,从而能使学生当堂构想作文内容,完成从说到写的过渡。

  4、引题、导语设计富有诗意。

  叙事不是这堂课的最终目的,文章要写的饱满、强烈,必须以一种感情为线索串连全文,本课教学也是如此。开篇师生互赠礼物,巧妙地引出话题。每个环节的过渡,小结语以诗一般的语言感染学生,打动学生,使学生自然融入礼物蕴含的情感之中,从而能活跃思维,说真话,抒真情,写出动情的故事来。

有关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按“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2、能发挥想象,有条理地说说江潮来时的情景。

  3、能通过思考所提供的问题,理解长句子的意思。

  4、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色,激发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5、能按一定顺序,有条理地介绍一处景物。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色。

  2、教学难点:

  有条理地说说江潮来时的情景。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同学们,你们到过海边,看过海水涨潮吗?说说海潮什么样?

  (江海涨潮,气势宏伟,令人震撼。)

  教师进行充满感情的介绍:钱塘江它是我们浙江省的第一大河,它位于浙江省北部,全长605公里,河域面积五万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百分之四十三,是我国东南沿海的一条著名江流。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钱塘江边一睹为快。

  2、看了这潮水,听了这潮潮声你觉得钱塘江潮怎么样呢?

  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

  说得真不错,这篇课文的作者在他眼里的钱塘又是怎么样的?

  自由读课文,找出一个你认为最能体现钱塘江特点的词语。

  (让学生上黑板板书。)

  3、理解奇观:

  观潮的观是什么意思?天下奇观的观呢?

  板书:

  天下奇观

  打开字典查一查。

  师:很少有人能看到这壮丽的景观,你们想不想把自己了解到的说给大家听?课文中有许多形象的词语,咱们讲的时候会用到,打开书,在写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用了很多形象的词语,你动笔画一画,然后在找小组读一读。要放弃自己不成熟的想法,听取别人的建议。

  我国的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这里的潮比别处的潮更加宏伟壮观,潮来时,激起的白浪达数米高,像一座城墙,你们见过这种奇观吗?为什么这里的大潮如此的与众不同?

  (请查阅资料的同学介绍“潮的.形成”、“潮的气势”“或观潮最佳地点”。)

  特殊的地理环境形成了特殊的壮丽景象,这一课就写了一次钱塘江大潮的过程。

  师:我有一个问题,我想问你为什么要在八月十八日观潮?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检查预习情况:

  ⑴ 读准多音字:

  闷(mèn)雷薄(bó)雾涨(zhǎng)起颤(chàn)动 风号(háo)浪吼(hǒu)

  ⑵ 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横贯 山崩地裂 人声鼎沸 漫天卷地

  ⑶ 指名读课文,正音。

  ⑷ 同桌互读,评定等级。

  2、默读课文:

  用自己的话介绍钱江潮。

  3、理清文脉:

  ⑴ 按“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⑵ 同桌交流。

  ⑶ 说说各段的段意。

  三、理清叙述顺序

  1、读课文:

  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钱塘江大潮的?

  (课文按时间顺序来写大潮,按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把钱塘潮的景象写具体的。)

  2、再读课文:

  ⑴ 提出不懂的问题。

  ⑵ 小组自己解决有关词语方面的问题。

  〖板书设计

  观潮

  潮来前

  潮来时

  潮过后

  (时间顺序)

有关教学设计 4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中所表现的感人至深的亲情。

  2、掌握朗读技巧,继续提高朗读能力。

  3、学习和借鉴诗歌借助一种具体的形象抒发真情的写法。

  4、激发我们关爱母亲的炽热情怀。

  【教学重点】

  1、诗歌借助具体的形象抒发真情的写法。

  2、朗读能力的培养。

  【教学难点】

  深层品味诗歌所蕴涵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唐朝诗人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母爱是世上最伟大的爱。当你沐浴在母爱的光辉中时,你是否想到,你又该用什么方式来回报母亲的爱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泰戈尔的散文诗《金色花》,感受人间最动人的亲情。

  泰戈尔是印度著名的作家、诗人、社会活动家。他著名的散文诗集有《吉檀迦利》、《新月集》、《园丁集》、《飞鸟集》等。小说有《沉船》、《戈拉》、《小沙子》等。泰戈尔用孟加拉文写作,1913年诺贝尔文学奖。所作歌曲《人民的意志》,1950年被定为印度国歌。

  二、朗读诗歌

  1、要求:读音准确,声音响亮,处理好轻重音,节奏,要饱和深情。

  2、请一位学生朗读,全班同学点评。

  3、再请一位学生朗读。

  4、全班深情朗读。

  三、感悟诗歌

  1、诗中的孩子是怎样的一个孩子?你能找出描写孩子的表情的词吗?

  2、诗中的母亲是怎样的一位母亲?你能想象得出妈妈一天的表情吗?

  3、读完这首散文诗,你有何感想?

  四、研讨诗歌

  四人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提出疑难问题,解决问题。

  同学的问题可能有:

  1、孩子为什么要变为金色花,而不是其他的花?

  明确:金色花,印度圣树,开金黄色碎花。我们中国喜欢有花朵比喻儿童,印度也一样。把孩子想象成一朵金色花──最美丽圣树上的花朵,是在赞美孩子的可爱。那金黄的色彩,正反映着母爱的光辉。人们喜爱花儿,花儿也惠及人们,正可以象征孩子回报母爱的心愿。金色花是诗人新奇而美妙的想象。

  2、孩子变为花的用意是什么?

  明确:

  看着你工作

  开放花瓣散发花香

  将小小的影子投在书上

  与妈妈嬉戏,玩耍,以孩子独特的.方式回报妈妈的关爱,表现对妈妈的依恋。

  3、母亲为什么要拿了灯到牛棚里去?

  明确:妈妈一天不见了孩子,非常着急,到处寻找孩子。

  4、孩子为什么不告诉妈妈自己做了不少好事?

  明确:孩子懂得母爱的奉献是无私的,对母爱的回报也应该是无私的,他不图妈妈夸奖,但求妈妈生活的更温馨,所以他只是撒娇,就是瞒着妈妈。

  五、品味诗歌语言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你最喜欢课文中哪些语句,为什么?

  六、仿写诗歌

  这首诗诗人想象我变成了一朵了来表达纯真的母子之爱,借助一种具体的形象来抒情是本文的独特手法。请同学们用这种手法写一段话或一首诗,来表现对父母的爱。

  七、课外延伸

  母亲对孩子的爱,孩子对母亲的那份依恋,永远是人们讴歌的主题。

  发给学生有关泰戈尔《新月集》中的有关散文诗,冰心的《往事·二》中的一篇。

有关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

  1 能用生活中的一个事例表现母爱;

  2 能写出事例中体现母爱的细节,丰富文章内容。

  3 能在写作的同时从生活细微小事中感受到母爱的存在,从而有一种感恩的情结,受到良好的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能在写作的同时从生活细微小事中感受到母爱的存在,从而有一种感恩的情结,受到良好的思想教育。

  教学难点:能写出事例中体现母爱的细节,丰富文章内容。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同学们,老师给大家准备一首歌曲,大家想一起欣赏一下吗?【课件出示阎维文的歌曲《母亲》】

  二、学习从生活中寻找事例表现母爱

  1. 同学们这首歌使你们想起了什么?

  学生自由交流。

  2. 母亲是我们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她给了我们生命,抚养我们长大,又教会我们做人。这一切都渗透着母亲那份浓浓的母爱。母爱是伟大的,母爱是无私的,她悄无声息,犹如涓涓细流,滋润我们成长,可以说,在我们的生命里,时时刻刻都离不开母亲的关爱。那么今天,我们就一同走近母亲,重温一下这分深深的、浓浓的、而又被我们忽视的母爱吧!(板书课题:母爱)

  3. 刚才的这首歌曲中有这样两句话:“你入学的新书包有人给你拿,你雨中的花折伞有人给你打。”同学们,你们有过同歌词描写的一样的经历吗?能说出来和大家分享一下吗?

  先让学生说自己想到的事例,教师先不急于指导细节,尽可能多得让学生说自己想到的事,第二个学生说事例的时候,教师就开始引导能集中体现母爱的一句话,写一件事,可以先从一句话开始。

  教师引导语: 同学,老师说你感到的母爱是___,你同意吗?和他有类似体验的同学请举手,看来你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写作材料。同学们,还想到了什么?

  4.让学生小组交流,保证大多数学生有一个可以写出作文的事例。

  【这是我所理解的`如何帮助学生选择写作材料的一种突破方式,在平时的教学中这种方式比较有效。】

  5. 找一个表达能力好的学生发言,帮助他把母爱细化。

  如:你注意到妈妈接你时那体贴的眼神了吗?你注意到妈妈那______了吗?说说。

  三、选择一件能表现母爱的具体事例,当堂写作

  1.大家说得好,母爱真的很感人。你们说的每一个事例中,感人的地方可能不止一处,妈妈那温馨的身影,一个关爱的眼神,一句温暖的话语,一个体贴的动作可能都包含着一个浓浓的爱字。如果说母爱是一条长长的锁链,那么这些细微的地方就是构成锁链的一个个所扣,把这些细微的地方写出来,母爱就显现出来了,是吗?

  2.有名同学也写了一篇反映母爱的文章,想看吗?哪些细微的地方让你感到了母爱? 出示文章:

  母爱

  人们都说母爱情深,我觉得他们说的对。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也是最无私的爱,它会渗透在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让我们感到无限的温暖。

  记得有一次,窗外下着小雨,我起床一看,都七点了。

  我匆匆吃完饭,背起书包准备换鞋上学,妈妈拦住了我,想叮嘱几句。也许是怕我嫌烦,她迟疑了一下,只说了句“带的午饭要吃掉”,就轻轻打开了门。我穿鞋时,妈妈在一旁站着,似乎想帮着我做点什么。于是,她把我的那把小伞撑开,看是不是好使,接着又合上,合到恰当的位置,保证我出门一按就能打开。妈妈做完这些,我的鞋带还是没系完,她索性就蹲下来,帮助我系好了没系完的鞋带。妈妈有些胖,看得出她蹲得很吃力,就那么一会儿功夫,脸上就冒出了汗珠。

  我匆匆下了楼,走到小区的拐角处,回头一看,妈妈正在阳台上向我这里张望。我能感觉,那眼神将一个字悄悄地写进了我的心里。

  3.交流:文中的那位妈妈像你的妈妈吗?哪些细微的地方让你感到了母爱?

  4.其实刚才引起大家共鸣的地方就是作者描写具体的地方,她把妈妈的爱体现在了这些细微的举动上,收拾书包是爱的细节,准备雨伞是爱的细节,系鞋带是爱的细节,那阳台上的眼神也是爱的细节,从这些细节中我们感受到了母爱,不是吗?这篇文章给了你什么启发呢?(板书:细节描写)

  5.现在,能写了吗?给大家十分钟,把你想到的这件事中最能体现母爱的那些细节写出来,时间够不够?

  四、通过交流,完善自己的作文

  1. 好,现在可以读我们自己的作文了,请看这篇作文。读过之后,我们谈谈文中哪些地方流露出了母爱?

  2.我们再来一起帮助这位同学想想,可能漏掉了哪些细节。

  3.学生交流,教师在交流中注意引导学生把细微的地方再想细致一些。

  五、情感升华,激发学生感恩的情结。

  同学们写的真好,从你们的文章中,可以看出你们已经深深地感受到母爱的深厚与强烈,母亲的爱是超越生命的爱,她像暖流源源不断地流向儿女,那么此时此刻做为儿女的你们想对你们的妈妈说点什么呢?学生自由交流。

  结束语:今天老师真高兴,因为从你们的言语中,我也能感受你们对母亲的爱,你们长大了。母爱不是奔流大海,它是平常生活中的长流细水,只有我们用心去体察,才能感觉到它的绵绵不绝。下面就把这首《烛光里的妈妈》送给天下所有的母亲,并捎去我们的祝福:愿天下所有的母亲永远健康!永远幸福!

  这节课就上到这里。课下把文章修改好,并读给你们的妈妈听,下节课我们再交流一下心得,大家说好吗?

  人的一生,仅仅是一个爱与被爱的过程。

  优秀习作欣赏:

  无私的爱

  当我们呱呱坠地时,就会有一种伟大无私的爱萦绕在我们身边。没错,那就是母亲的爱。母亲把她所有的爱与奉献都慷慨地给予了我们,无微不至地关心着我们。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千古流传的赞美母亲的佳句,给了我深深的启示。对啊,母亲用她最淳朴的爱来呵护我们,哺育我们成长,却不计回报。母爱是不能用世俗的金钱货币来衡量的。其实,拥有母爱,胜过拥有金山银矿等世间的一切财富。母爱是春天里的风,轻轻地吹拂着孩童的脸庞,使人神怡;母爱是夏日里的雨,滋润干渴的我们,给我们生的力量和希望;母爱是秋季里的夕阳,在最后时刻也会贡献出一点火热,温暖大地;母爱是隆冬里的火炉,竭尽全力地释放自己的能量,帮助人们度过一个春天般的严冬。

  母爱像一杯咖啡,刚开始品时还不觉得有何特殊的味道,喝到第二口时有点儿苦,直到最后才尝出它的甜。这杯苦中带甜的咖啡就是母亲对我们的那种世上独一无二的爱,这种爱表现在母亲的一言一行中,无论是关怀的话语,还是严厉的责备??这都是母爱的体现。然而,这么多年来,我却始终没有细细品味过这杯浓浓的咖啡,那种特别的苦与甜似乎真的与我无缘。回首过去,年少幼稚又调皮的我让妈妈老操心;然而现在我已经成了一个成熟懂事的中学生,知识丰富了,思想自然有了转变。我已逐渐开始为妈妈分担家务,解决烦恼,初步踏上回报的征途。这让妈妈常常感到欣慰、快乐。然而,我知道,这只是旅途的开始,路径延绵无尽头,我还得经过一生的漫长跋涉!

  人的一生,不就是爱的循环吗?

  母爱像春天的雨露,悄悄滋润着我们的心田;母爱想和熙的春风,安抚我们的心灵;母爱又像一叶扁舟,载着我们越过一切困难。假如母爱是蓝天,我们就是天空下自由鸟儿;假如母爱是森林,我们就是森林中快乐奔放的小鹿;假如母爱是大海,那我们就是水中自由自在的鱼儿。我们的一切都来自于母亲,母爱是世界上最无私最真挚的爱。天空乌云密布,有想下雨的征兆,我急匆匆的上学去了,前脚刚进教室后脚就响起了“轰隆轰隆”的打雷声,夹杂着阵阵的雨声,接二连三的响了起来。看见那黑漆漆的天空如撒了墨水一般,雨水如悬泉瀑布一般倾泻下来。我心里头就像打翻了五味瓶,我庆幸自己早到一步没有被雨淋到;又悔恨没带伞的失策。

  时间如同流水一般悄悄流逝了。很快,到了放学的时间,看到有的同学被父母接走,有的打伞结伴回家,心中不禁涌出一股酸意。爸爸出差了,妈妈在医院照顾姥姥,走不开。心里真是悲哀到了极点,眼眶渐渐有些湿润。

  正当我一筹莫展,束手无策的时候,迎面走来我再熟悉不过的身影,她-就是妈妈,眼中不经意的流露出种种疑惑和惊讶,但是包含着更多的欣喜和感激。在回家的路上,虽然妈妈没有过多的表示什么,但是,我已经真正的感受到了世界上最真挚的母爱。 父母为儿女送一把伞不是惊天动地的大事,只是微不足道的,可这些难道就体现不出最无私最真挚的母爱吗?

  没错,世界上最甜美的字眼,是母亲;最美好的呼唤是,妈妈;最无私真挚的爱,就是“母爱”。

有关教学设计 6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抒情散文,作者以独特的感受神奇的想象和联想清新的笔调向读者展示了一幅有声有色的山林雨景图,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山雨对大自然那份浓浓的喜爱之情。课文是按雨来雨中雨后的顺序写的。全文共10 个自然段,第1 至4 自然段写雨来,主要描写了山雨来得突然,由远而近的雨声如无字的歌谣飘然而起;第5 至7 自然段写雨中,主要着笔于山雨带来的音韵美和色彩美,突出描绘了如“小曲”“音符”般美妙的雨声,以及雨中山林那令人难以忘怀的绿色;第8 至10 自然段写雨后,通过对鸟儿啼啭雨珠滴落的声响描绘,突出了雨后山林的幽静。

  课文语言生动形象,作者善于通过视觉和听觉所及,发挥合理而新奇的想象和联想,并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描绘出山雨的特点。如,将雨来时由远而近逐渐清晰的声音比作“无字的歌谣”,将雨至时雨丝飘洒在山林的声音比作“优雅的小曲”,将雨过时雨珠滴落的声音比作“一场山雨的余韵”,恰如其分地表现了不同时段的山雨所表现出的不同的特点,突出了山雨所特有音韵美,寄情于景情景交融,表达了作者对山雨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本文是略读课文,选编意图一是感受有声有色的山雨的韵味,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二是感受文章语言文字的魅力,丰富积累;三是继续学习通过联想和想象来表达独特感受的方法。感受山雨的韵味,体会作者对山雨及大自然的喜爱,同时感受语言的优美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学习作者通过联想和想象来表达独特感受的方法。

  3、感受山雨带韵味,体会作者对山雨的喜爱,领略大自然的秀美。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想象课文描述的情景。

  2、从阅读中感受大自然的秀美,体会作者对山雨的那份情感。

  【教学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想象课文描述的情景。

  2、从阅读中感受大自然的秀美,体会作者对山雨的那份情感。

  【教法学法】

  调查访问、查找资料、记录整理、朗诵表演、展示诗集

  【课前准备】

  录有雨声以及轻柔舒缓音乐的磁带或光碟。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流程】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1、上一节课,我们跟随着作者的脚步,访问了“山里的朋友”,感受到了人与自然的亲密无间。这节课,就让我们随着下面这篇课文,一起去体味那山雨的无穷韵味吧!

  2、揭示课题《山雨》,带着各自不同的感受读题。

  二、初读课文,理清文脉

  1、请同学们先自由地、放声地读读课文,将好词佳句用横线划下来,多读几遍,并将课文读通读顺。

  2、交流同学们自主发现的好词,集体品读。

  3、这篇文章是按什么顺序写的?谁来简单地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师引导学生共同归纳。(教师板书:雨起、雨中、雨后)

  三、学习“雨来”,感知“悄悄”

  1、看,山雨来了。请有感情地读读第一自然段,山雨初来乍到时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2、练习说话,朗读品评。

  来得突然──跟着一阵阵湿润的山风,跟着一缕缕轻盈的云雾,雨,悄悄地来了。

  (1 )自由读这句话,感受雨来时带来了怎样的感觉?(悄悄然的、有节奏的……)

  (2 )就带着这种静悄悄的韵味有感情地朗读。

  四、学习“雨中”,感悟神奇

  1、雨就这样悄悄地起来了。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播放磁带或光碟),竖耳听,你似乎听到了什么或看见了什么?

  2、那课文中的山雨又是怎样的一番韵味呢?拿起书,轻声地读,体会山林中飘飘洒洒的山雨带给你的感觉。

  3、你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又了山雨的神奇、韵味?细读课文,找到那些令你深有感触的话语,将它们划下来。

  4、有侧重地交流、品析、朗读。

  像一曲无字的歌谣,神奇地从四面八方飘然而起,逐渐清晰起来,响亮起来,由远而近,由远而近……

  (1 )体会“由远而近,由远而近……”的意味:这里连用两个“由远而近”,后面还用了省略号,体会这样表达的妙处。带着体会朗读。

  (2 )在自由读的基础上指名读,并点拔,然后集体有感情地朗读。

  雨声里,山中的每一块岩石、每一片树叶、每一丛绿草,都变成了奇妙无比的琴键。飘飘洒洒的`雨丝是无数轻捷柔软的手指,弹奏出一首又一首优雅的小曲,每一个音符都带着幻想的色彩。

  (1 )读一读这话,感受感受:山雨神奇在什么地方?

  (2 )雨丝是飘飘洒洒的,还会是怎样的?请换一个叠词来说说。请同学们闭上眼睛,仔细听,用心灵去感受。

  教师配乐范读。。

  (3 )带着遐想朗读。

  在雨中,所有的色彩都融化在水淋淋的嫩绿之中,绿得耀眼,绿得透明。这清新的绿色仿佛在雨雾中流动,流进我的眼睛,流进我的心胸。

  这雨中的绿色,在画家的调色板上是很难调出来的,然而只要见过这水淋淋的绿,便很难忘却。

  (1 )自由读,感受雨中的绿。

  (2 )讨论:如何理解”这清新的绿色仿佛在雨雾中流动,流进我的眼睛,流进我的心胸”这句话。

  五、学习“雨后”,感受韵律

  1、学生自由朗读文章的最后三个自然段,同桌交流感受。

  2、汇报交流,自主朗读。教师适时点拨。

  六、通读全文,积累背诵

  1、分小组轮读整篇课文,要求读出感情读出韵味。

  2、自由读课文;选择喜欢的段落背诵。

  七、拓展

  孩子们,如果你们能热爱身边的大自然,用心去看每一处景物都会似人间仙境。用心去聆听每一个声音都会是优雅的乐曲。作者赵丽宏把雨声比作音乐,散文家朱自清眼里的雨又是怎样的呢?一起来看看。(点击课件。)

  那么你眼中的雨又是怎样的呢?用几句话写下来吧!可以用自己的话写,也可以摘抄课文中和课外你收集的语句。

  (资料)雨下个不停,紧张而又舒缓……、我们在雨水的弹奏中攀缘于茫茫山谷,感觉着上天赐予的无边旋律,它一会儿如小提琴空旷轻灵,一会儿铁骑突出,一会儿春江花月,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雨滴,在伞上清晰地弹奏着,又顺着伞缘滴入泥中,有着鸣筝般的乐声,仔细听去,耳中似乎并没有声音,再听,又分明翁翁地,遥远而飘忽,如身边的雾……

有关教学设计 7

  教材背景

  这篇看图学文由两幅长城的彩图和一篇短文组成,直观的图画和具体形象的短文紧密结合,表现了长城的雄伟壮观、高大坚固,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抒发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目标

  1、语言智能:

  阅读、理解课文的内容基础上,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假如你是导游,你怎样向游人介绍八达岭长城?介绍时要突出长城是气魄雄伟的工程,是世界历史上伟大的奇迹。

  2、数学逻辑智能:

  根据课文中提供的数字,编一道应用题。

  3、视觉空间智能:

  根据课文的描述,画一幅有关《长城》的画,工具、材料不限;或用橡皮泥、积木、纸盒等做一个长城的模型。

  4、身体运动智能:

  用自己的动作再现古代劳动人民修筑长城,或古代兵士在长城上打仗的情形,编成舞蹈更好。

  5、音乐智能:

  自编或改编歌颂、赞美长城的歌曲。

  6、人际交往智能:

  主动找别人帮自己解决学习中碰到的难题,热心地给碰到问题的同学提供意见。

  7、内省智能:

  学习过程中及结束后的自我评价。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长城的风光资料片、幻灯片。

  2、让学生搜集有关长城的图片或文字资料。

  3、绘画工具,橡皮泥、积木、纸盒等。

  4、录音机、计算机等。

  5、局域网和因特网环境。

  教学过程

  一、简介长城,出示长城图片,导入新课

  导语:两千多年前,春秋旧中国时期各国为了互相防御,各自在形势险要的地方修筑了长城。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了防御北方匈奴南侵,将原先秦、赵、燕三国北边的长城予以修缮,并连贯起来。此后,汉、北魏、北齐、北周、隋各代都曾修筑过长城。明代为了防御,前后修筑长城18次。

  (边介绍边播放课件──长城的风光资料片、幻灯片)

  图上的八达岭长城就是明代修筑的。

  板书:

  长城

  这长城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

  二、学生交流搜集的资料,谈感受

  三、读课文

  录像(录音),自读自悟,谈收获。

  四、根据教学目标,学生自由分组,合作学习

  1、小组交流:

  说说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惑。

  2、小组汇报:

  说说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惑。

  五、小组合作,选择适合于自己组的方式展示学习成果,表达对课文的理解或读后的感受

  教师出示提供的展示方式: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假如你是导游,你怎样向游人介绍八达岭长城?介绍时要突出长城是气魄雄伟的工程,是世界历史上伟大的奇迹。

  3、根据课文中提供的`数字,编一道应用题。

  4、根据课文的描述,画一幅有关《长城》的画,工具、材料不限;或用橡皮泥、积木、纸盒等做一个长城的模型。

  5、用自己的动作再现古代劳动人民修筑长城,或古代兵士在长城上打仗的情形,编成舞蹈更好。

  6、自编或改编歌颂、赞美长城的歌曲。

  六、小组合作、准备、排练

  七、各小组展示学习成果,在全班进行交流

  真倾听、观看他人的展示,并作评价,评出小演讲家、小导游、小数学家、小画家、小雕塑家、小音乐家小演员。

  八、教师总结

  略

  九、布置作业

  把你知道的关于长城的故事或传说,讲给别人听;把自己的学习成果用网页或演示文稿进行展示。

有关教学设计 8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读读记记“放弃、下旬、募捐、水泵、颠簸、节奏、簇拥、迫不及待、辛辛苦苦、一声不吭”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继续练习快速阅读,并能简要地复故事。

  3.读懂课文内容,体会题目的含义。从字里行间感受瑞恩心灵的得仅仅有梦想是不够的,还要通过不懈的奋斗才能梦想成真。

  4.领会课文表达上的特点,并能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体会瑞恩的精神品质,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体会“梦想的力量”所蕴含的深意。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1.教师板书“梦想”。请同学们谈一谈什么是“梦想”。

  过渡语:“梦想”可能是我们心中最深切的、最美好的渴望。人世间的很多奇迹都源于梦想,并经过不懈的努力使梦想成真。人应该有梦想,并为自己梦想的实现作出努力。

  2.同学们,现在请你告诉大家:你的梦想是什么?同学们的梦想都非常美好!希望你们能够时刻记住自己的梦想,并使梦想转化成前进的动力。

  3.现在就请同学们来阅读一个真实的故事,去感受梦想的.力量。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把自己认为不好理解的段落认真读一读。

  3.接读课文,纠正字音。

  4.重点理解以下词语:

  筹齐:筹集齐全。本课是指瑞恩筹集到了可以打一口井的钱。

  募捐:广泛征集捐款或物品。

  颠簸:上下震荡。

  羞涩:难为情,态度不自然。

  簇拥:(许多人)紧紧围着。

  迫不及待:急迫得不能再等待。

  一声不吭:吭,出声,说话。“一声不吭”是指一直沉默不语,一句话也没有说。

  5.学生再读课文,思考: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课文通过记叙6岁的加拿大男孩瑞恩?希里杰克为了实现“给非洲的孩子修一口井,好让他们有干净的水喝”这一梦想,而不懈努力终于使梦想成真的经过,体现了瑞恩的一颗善良、坚定执著的、金子般的美好童心。)说一说你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三、读文交流,体会作者情感

  1.(小组内交流学习所得,讨论自己疑惑的问题。)

  想一想,瑞恩的梦想是什么?他是怎样实现自己的梦想的?

  2.文中有哪些地方出乎你的意料?在这些出乎意料之处你想到些什么?从而深刻体会瑞恩以及文中其他人物的精神品质。指导学生抓住重点段落练习有感情的朗读,

  3.引读课文,尝试回答上面的问题。

  引读课文,深入体会以下句子的含义。

  ①一声不吭的瑞恩突然说:“那我来攒钱买钻井机吧。”他的声音很小,但很坚定,“我想让非洲的每一个人都能喝上洁净的水。”

  ②是呀,一个梦想,竟有如此大的力量,在此时有谁不流泪呢?

  “一个梦想,竟有如此大的力量”是指瑞恩“给非洲的孩子挖一口井,好让他们有干净的水喝”这一梦想的实现,给安格鲁的孩子们送去了关爱,送去了健康,令安格鲁的村民们感激不尽;而安格鲁村民们的表现,也令瑞恩和父母感到无比的激动和幸福。作者在此点题,满怀深情地阐发议论,以反问句抒发自己的情感,并引发读者的思考──梦想的力量究竟有多大?

  四、联系上下文,体会题目的含义

  梦想的力量在课文中的体现是多方面的,小瑞恩的梦想不仅鼓动着他本人前进的风帆,激励着他克服重重困难,坚定执著地为达到梦想的彼岸而奋斗;同时也感动并带动了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其中,最终使梦想成为现实;这个梦想的实现也使安格鲁的村民们对瑞恩以加拿大人民感激不尽,从而增进了加非人民的友谊。这不就是梦想的力量吗?

  五、回读全文并选择自己喜欢的,感受最深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并体会作者表达的方法

  六、拓展,深化主题

  1.学生畅谈自己的体会,可以联系课文内容来谈,还可以扩展开去,结合自己的实际来谈,从而进一步深化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升华自己的思想认识。

  2.资料展示

  瑞恩·希里杰克被人称为“加拿大的灵魂”。20xx年,在加拿大国际发展协会的帮助下,成立了“瑞恩的井”基金会。20xx年9月30日,他接受了加拿大总督克拉克森颁发的国家荣誉勋章,10月,他作为唯一的加拿大人,被评选为“北美洲十大少年英雄”。这一切来自于他6岁时的一个小小的愿望──为非洲儿童挖一口井!起初,挖井的钱是靠他一个人做家务赚来的。然后亲戚、朋友、邻居也加入进来……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心愿鼓舞了全世界六十多个国家的成年人,帮助瑞恩的队伍越来越庞大,人们纷纷解囊相助。到20xx年初,“瑞恩的井”基金会有七十多万加元,已经在非洲挖了七十多口水井。

  20xx年3月15日,瑞恩去日本参加“第三届世界水资源论坛”,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栏目组邀请瑞恩和他的妈妈到中国做客。瑞恩和他的妈妈通过《实话实说》节目与中国广大观众见面。在这次节目即将结束时,瑞恩说:“我要为取得干净的水源而努力工作,直到我爸爸那个年纪。”

有关教学设计 9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认识浮力及其方向;

  ②知道阿基米德原理。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实验、观察,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②经历探索浮力大小等于什么的过程;

  ③从日常生活现象入手,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与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生活中物理知识的兴趣;

  ②培养学生大胆猜想,在实验过程中勇于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

  探究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

  【教学难点】

  通过实验验证浮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教学方法】

  学生分组合作探究式教学。

  【教学用具】

  乒乓球、烧杯、弹簧测力计、细线、溢水杯、石块、铝块、铜块、橡皮泥、小木块、水、酒精、食盐水、砂石适量、饮料瓶、水桶。

  【教学流程】

  一、引入新课:从生活走向物理

  教师提出问题:在你们的生活中,经常看到有些物体漂在水面上如:鸭子、轮船……同学们想过这里面蕴含着什么物理知识吗?为什么不会游泳的人穿上救生衣便不会淹死了,你们想过吗?

  今天我们一块儿来研究一下。

  二、探求新知

  学生活动一:研究浮力的产生及其方向各组同学分别把实验桌上的不同物品放入烧杯中的水中,观察现象。

  思考:乒乓球、木块为什么浮在了水上。根据我们学过的二力平衡的知识对其进行受力分析。请同学们自由回答,找学生代表上讲台画出受力分析。

  教师总结:对答对的同学给予肯定表扬,不对的同学给予鼓励指正。从而得出浮力的概念及其方向。

  教师提出问题:在刚才的实验中,石块、橡皮泥沉入了水底,沉入水底的物体受浮力吗?请你们利用手中的器材验证一下。

  学生活动二:探究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也受浮力

  各组同学分别做实验,教师巡回指导,对不知如何的学生给予点播。实验做完后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也受浮力 并引导学生归纳出测浮力的方法:用弹簧测力计测浮力。物理学中把这种测浮力大小的方法,叫等效转换法。

  得到一个求浮力的公式F浮=G-F液

  [设计说明:让学生体验物体在液体中确实要受到浮力的作用,并引导学生寻求测量物体所受到浮力大小的简便方法。这样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还学会了解决物理问题的方法。将课堂还给学生,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练习巩固:(完成后面本节练习题1、2。)

  学生活动三:探究:探究浮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1.下面我们来进行一个“造船比赛”:用大小相同的橡皮泥做船,用砂石作货物,看一看,谁做的船载的货物多?并思考:浮力的大小可能跟什么因素有关?

  学生动手实验并交流

  2.将饮料瓶慢慢压入水桶,体会浮力的变化,观察水位变化情况,物体浸入液体中的体积变化情况。从中获得启示,进一步想象:浮力的大小可能跟什么因素有关。

  3.同学们都知道“死海不死”吧,请你们实验其中的原理。并猜想:浮力的大小可能跟什么因素有关。

  在做以上的实验时学生可能猜想浮力的大小可能与排开液体的体积、物体的重力、物体的体积、物体的质量、物体的形状、深度、液体的密度等因素有关系。

  教师引导学生把猜想合并归类,引导各小组认领实验课题。(提醒学生实验时用“控制变量法”)

  学生分组探究:

  (1)探究浮力与物体的密度的关系;

  (2)探究浮力与深度的关系;

  (3)探究浮力与液体的密度的关系;

  (4)探究浮力与物体排开液体体积的关系;

  (5)橡皮泥探究浮力与物体形状的关系。

  各小组根据要探究的课题,设计实验。设计完毕,组织各小组先讨论设计的实验步骤,进一步修正完善。然后根据修正的步骤探究课题,设计记录实验数据表格并交流,最后得出实验结论。

  学生汇报实验过程与结论。

  教师总结:浸入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与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与物体浸没在液体中的深度、物体的密度、重力、体积、物体的形状等无关。

  [设计说明:让学生从现有的知识水平出发,通过动手实验,不断的思维,提出可能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并进行归类,分成各个独立的可能因素让各小组认领课题。通过学生团队间的协作,进行方案设计,并对设计的'方案从理论上的正确性、操作上的可行性进行全班交流讨论,思辨、质疑和完善。]

  练习巩固:(完成后面本节练习题3.)

  学生活动四:探究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

  学生先看课本自学,不懂的与同学交流、或问老师,然后动手试着做实验进行探究。实验做完后互相交流实验结论。

  教师总结:首先对实验中的误差进行分析然后得出结论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即:阿基米德原理(F浮=G排)

  推导公式:F浮=G排=m排g=ρ液gV排(在一次强调浮力与液体的密度、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的关系)然后说明阿基米德原理不仅适用于液体也适用于各种气体。

  [设计说明:探究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是本节的重点,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验探究,经历知识建构过程,便于对知识的理解。由于此实验较难做教师注意做好引导,这样才符合认知过程。]

  练习巩固:(完成后面本节练习题4.5.)

  三、本节小结

  最后,由学生交流本节课在知识上有哪些收获、哪些遗憾.通过交流、回顾来进一步巩固本节课的知识。

  [设计说明: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各抒己见,对学生的见解,教师都应予以肯定。教师最后画龙点睛,简要概括。]

  【课后反思】

  1.教师应敢于放手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探究,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获取知识,通过实践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2.将探究浮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交给学生去做,这样使同学们既对实验结论加深了印象又帮助学生们解决较难的浮力实验题做下了铺垫。

有关教学设计 10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

  2.能正确读写要求学会的词语,会用“一边……一边……”写句子。

  3.能分角色朗读课文。

  4.通过学习课文,了解一些动物过冬的情况,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自然科学知识的兴趣。

  教学重点:

  课文第二、三自然段。

  教学难点:

  比较青蛙、蚂蚁过冬方式的相同与不同。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激发兴趣

  1.谁知道“过冬”是什么意思?

  2.出示图片或灯片、标本。问:你们认识这些动物吗?谁能说说它们的名称?

  3.教师讲述:今天学习的课文,为我们介绍了燕子、杜鹃、黄鹂、喜鹊、青蛙、蚂蚁过冬的一些知识。它们到底是怎样过冬的,学了课文就知道了。请大家翻开课文。

  板书30.动物过冬

  同学们齐读课题。

  二、利用拼音和字典,初读感知,自学课文

  1.练习朗读全文。遇到生字,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多读几遍,读准记牢。还要注意轻声和儿化韵的朗读。

  2.再读课文,把句子读通顺,课文读流利。读后划出不懂的词,查查字典,在小组内和同学们交流。(这步活动应留给学生充裕的时间,让其动脑、动手、动口,不流于形式。教师巡视,有重点地指导。)

  3.指名学生朗读全文。思考:本文是写这些动物在过冬,还是准备过冬?分几个自然段写的?(因有图画穿插,分段易混,要适当指导。)

  4.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看看课文中有几幅图,哪几种动物?想一想,为什么没画出燕子、杜鹃和黄鹂?)

  5.用一句话说说,课文写了什么事。(课文写了燕子、杜鹃、黄鹂、喜鹊、青蛙、蚂蚁准备过冬的事。)板书:燕子、杜鹃、黄鹂喜鹊、青蛙、蚂蚁

  三、分段读、想、批划,再自学

  1.自由轻声分段读课文,边读边批划:

  ①表明天气变化的词句。(或是季节变化)

  ②表明燕子、杜鹃、黄鹂、喜鹊各在哪儿准备过冬的词句。

  ③表明青蛙在哪儿准备过冬的词句。

  ④表明蚂蚁在哪儿准备过冬的词句。

  2.把找出的词句读几遍。

  四、分段学习课文

  1.学习第一段。

  ①指名朗读本段。

  ②理解:早晨,小蚂蚁来到树林里,它发现树林里有什么变化?(满地是落叶,感到有点儿冷,周围静极了。)从这些变化中你感觉到了什么?(秋天过去了,冬天来到了,朋友不见了。)

  ③谁能说说这段告诉了我们什么?(冬天来到时,树林里的变化)

  ④指导读本段。(注意引导学生从“有点儿冷、静极了”等词和后一问句中体会语气)

  2.学习第二段。

  ①指名朗读本段。

  ②理解:这一段告诉了我们哪些动物准备过冬的情景?从哪里知道的?(燕子、杜鹃、黄鹂、喜鹊准备过冬的情景,从蚂蚁和喜鹊的对话中知道的。)

  ③读议小蚂蚁和喜鹊的对话。(从它们的对话中,大家知道了这几种动物是怎样过冬的吗?”)

  结合课文理解“暖暖和和”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就用“暖和”?“这儿”指哪儿?(当地,现在生活的地方)。

  ④指导读本段。(联系插图,边看边体会,注意小蚂蚁仔细访问的样子和语气,喜鹊热心并高声回答的样子与语气。)

  3.学生自学第三段,教师引导归纳整理。

  ①出示小黑板,交代学习方法与要求。

  a自由轻声朗读课文。

  b看看这段写谁准备过冬,用一个词说一说。

  ②学生自学。

  ③讨论。

  你知道青蛙是怎样过冬的?冬眠是什么意思?

  从青蛙的'话中,你知道它是怎样冬眠的?(整个冬天,睡在洞里,不吃不动)

  哪些词句写出了青蛙在洞里冬眠的好处?

  ④回读本段。(注意文中的问号、感叹号,体会对话的语气,先试读,再指名读。)

  4.自读第四段,看小蚂蚁怎样准备过冬。

  ①自学思考:小蚂蚁准备怎样过冬?

  ②联系比较:蚂蚁、青蛙在洞里过冬有什么不同?(蚂蚁在洞里过冬,但不是冬眠,要活动还要吃的,所以要准备过冬的粮食。)

  五、回读全文,总结课文内容

  1.自由朗读全文。

  2.说说课文中6种小动物,共有几种过冬的方法。

  3.教师总结。本文告诉我们,冬天到了,各种动物都用不同的方法准备过冬。如燕子、杜鹃、黄鹂飞到南方过冬。喜鹊就在当地把窝垫得暖暖和和地过冬。青蛙和蚂蚁都在洞里过冬,但青蛙是冬眠,蚂蚁在洞里不冬眠,还要准备虫子当粮食,好在洞中生活。

  六、完成练习

  1.分角色朗读课文。(小蚂蚁:天真好奇;青蛙:自信且答问耐心;喜鹊:平静和气)

  2.说说还知道哪些动物是怎样过冬的。教师也可简略介绍几种动物过冬的知识。

  3.介绍有关课外读物,要求课外阅读,以扩大视野,丰富知识。

  板书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认读词句:

  词:周围树梢暖暖和和告别冬眠舒服刨土

  句:我要冬眠了。整个冬天,我们青蛙都睡在洞里,不吃也不动,到明年春天再出来。

  二、学习生字:

  (一)读准字音:

  1.教师出示下面生字:周静忽喊燕睡眠舒粮食

  2.学生自读、同桌互读。

  3.指名读,大家纠正读音。

  注意:“周、静、眠、食”几个字是翘舌音,“食”的本音是二声,在“粮食”一词中读轻声。

  (二)记住字形。

  1.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自学生字。

  2.小组讨论,交流识字方法。

  3.自学汇报,教师重点指导:

  喊:右边是“咸”,不是“成”。

  舒:左边是“舍”,右边是“予”不是“矛”,不要多写一撇。

  “周、静、眠、粮、食”几个字可以用熟字加偏旁和部件分析等方法识记。

  (三)指导书写。

  睡:右边的“垂”笔顺是:

  。注意最后一笔是短横。

  粮:第六画是“点”,不要写成“捺”。

  食:上半部的“人”要盖住下面的“良”。最后一笔是“点”,不是“捺”。着重指导“燕”:“廿字头,黑字尾,北字中间夹个口”。

  三、完成课后练习。

  板书:◆

  25 动物过冬

有关教学设计 11

  [教学目标] 1.在语言环境中正确认读称、赞、椅、泄、连、闻、谢、消、劳9个生字,在阅读中理解并积累称赞、自信、消除、疲劳等词语,正确书写称、赞、闻、消、劳 5个汉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在阅读的过程中,体会相互称赞给人带来的快乐。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媒体出示:称赞,读准字音。 (1)有什么好方法记住这两个字? (2)说说称赞的含义,并为这个词语找个意思相近的词语。 2.赞是上下结构的字,上面和下面一样大小。注意上面两个先左面一个的最后一笔应该是竖提(媒体出示)。书写时要注意在田字格里的位置。练习写字。 3.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13课《称赞》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 1.仔细听录音,说说谁称赞了谁? 交流,媒体出示:小獾小刺猬 课文中小刺猬称赞了小獾,小獾也称赞了小刺猬,他们是互相称赞。(出示:

  互相) 2.轻声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并给课文标上小节号。

  三、研读课文 1.开火车朗读课文,并找一找小刺猬和小獾是怎样称赞对方的句子。 (1)媒体出示:

  小刺猬走到小獾身边,拿起板凳仔细地看了看。他对小獾说:你真能干,小板凳做得一个比一个好!小獾接过苹果闻了闻,说:你的苹果香极了,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好的苹果。 (2)学习生字闻:做动作 (3)大声读一读,比一比谁能读出称赞的语气。 (4)指导朗读,读出称赞的语气。 (指名读,点评,再指名读,挑战读,齐读) 2.小刺猬与小獾从相互称赞中获得什么帮助呢?再读课文。 (1)从课文中找到句子,并用自己的话说说称赞的作用: 小獾拉着小刺猬的手,说:在我有点儿泄气的时候,是你称赞了我,让我有了自信。我已经会做椅子啦!这是我的一点儿心意,收下吧。 出示:

  让小獾有了自信 小刺猬也高兴极了,说:谢谢你,你的称赞消除了我一天的疲劳! 出示:

  让小刺猬消除了一天的疲劳 (2)学习生字:椅、泄、谢、消、劳 说说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们。 (3)从课文中找找小刺猬为什么会泄气? ①理解泄气的意思 出示:

  小獾已经做了三个小板凳了,板凳做得很粗糙。小獾有点泄气了,心想__________指名说一说,想象说话,帮助理解泄气的.意思。 ②粗糙是什么意思呢? 粗糙:毛糙不精致,(这里指板凳做得不好。) (4)理解称赞的作用

  出示:小刺猬仔细看了板凳之后,对小獾说:你真能干,小板凳做得一个比一个好!听了小刺猬的称赞,小獾高兴极了,于是他_________,终于_____________。 指名说一说 指导朗读。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朗读课文 1.师生配合读课文。 2.小组分角色读课文。

  二、说话练习 1.(谁)听了(谁)的称赞(怎么样了)。 2.称赞就像神奇的魔棒,能给人带来很多东西,你觉得称赞能带来什么? 媒体出示:

  称赞能__________________

  称赞可以________________

  称赞带给我们____________ 请学生各抒己见 3.媒体出示练习,选一选,填一填,读一读。

  建立自信消除疲劳快乐称赞_______别人,不仅会使人感到_________,而且能帮助别人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称赞能带给我们快乐、自信和勇气。 4.学学小刺猬和小獾,用简单的一句话,夸夸你的好朋友。

  三、复习巩固 1.复习词语: 媒体出示: 称赞、椅子、连忙、泄气、自信、消除、疲劳、已经 2.读句子,选择正确的字填写在括号里: 采 踩睬彩 春天到了,花园里开出五______的鲜花,他双脚____在草地上,____________了一朵白玉兰 3.学学小刺猬和小獾,用简单的一句话,夸夸你的好朋友。

  四、指导书写 练习写字

有关教学设计 12

  1、《成长中的变化》

  学情分析

  1.学习起点:步入青春期的学生其生理和心理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是青春期的正常现象。但学生面对这些变化时会产生各种情绪体验,由于学生缺乏必要的心理知识,对一些行为的把握难免会出现不成熟的表现。为了使学生能悦纳自己的身心变化,促使其适应性地发展,依托六年级品德与社会教材和心理学一些知识有针对性地正确引导学生。

  2.学习兴趣点:如何正确认识自己,了解别人,体验步入青春期以后发生在同龄人身上的身心变化。

  3.学习困惑点:青春期由于外形剧变,第二性征出现带来的心理适应问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青春期生理和心理变化,调控好自己的心理冲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一系列教学活动,使学生体验步入青春期后发生在自己及同龄人身上的身心变化感受青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使学生明白步入青春期后发生的心理和生理变化是人生成长过程中的正常现象,而且要正确对待这些现象;

  b.使学生明白成长的过程是漫长而曲折的,面对青春期所带来的各种矛盾、冲击、困惑是人生必经的历程,必须用正确的态度去面对。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青春期是个体身体和心理发育的关键期

  教学难点:青春的畅想,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齐唱童年时的歌谣。

  在欢快的歌声中回味无忧无虑的童年,为从童年走向青春期在心理上做承接,同时也为感悟青春的内涵营造温馨的氛围, 引发学生对青春的思考,以趣激学。

  二、游戏导入——“猜猜我是谁”

  1.今天有几位同学就给大家带来了他们童年时的照片,想看看吗?谁能猜出他是谁?

  2.看了这几位同学的照片,你们发现他们有什么变化吗?

  3.是啊,孩子们,时间过得可真快啊,老师还清晰地记得你们刚刚入校时,那天真可爱的样子,一转眼间就成了六年级的大孩子了。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我们的成长中,去感受我们的变化吧。(板书课题:成长中的变化)

  以游戏的方式通过教师手中的照片感受自己的变化从而体会的青春的特点。这样既能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发现与语言表达能力,又避免了教师“一言堂”给学生带来说教的感觉。

  三、新课探究

  (一)身体上的变化

  1.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十六页,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叫我们大孩子了,我们的身体正在悄悄的变化。(板书:身体上的变化)

  2.同学们,和前几年相比,你发现自己身体发生了哪些变化?(师生相机板书)

  3.师小结:在不知不觉之间,我们的身体经历着一系列微妙的变化,恭喜你们,这意味着你们正在长大,开始从儿童向成年过渡,正在跨入青春期的大门,同学们的身体也将发生显著的变化。(课件)

  (二)心理和行为上的变化

  1.在我们的身体悄悄变化的同时,我们的心理和行为也在发生着一系列变化。(板书:心理和行为上的变化)

  2.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十七页,四人小组讨论一下男生或女生跟过去相比,在心理和行为上还有哪些变化?并在十八十九页中分别填写。

  3.下面有请各小组选举代表发言。(教师相机板书)

  4.从同学们刚才的回答中,老师感受到了你们的喜悦与自豪。我们同学正处在人生中最灿烂的.季节,但是美好的春天也会出现阴雨天气,青春的烦恼有几何?有请相冠群、郭振东、席少阳等同学为大家表演。

  5.他们表演的好吗?先把掌声送给他们。谁来说说他们三个人的主要烦恼分别是什么呢?你也有过这些烦恼吗?

  6.从十岁开始,我们就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青春期。青春期荷尔蒙旺盛分泌引起的情绪多变;对自己外表的重视;对异性的好奇;渴望独立;亲子关系疏远等都是青春期的正常心理现象,但这些内心矛盾也构成了我们向前发展的动力。如果处理不好,它们也会成为阻碍我们发展的阻力。那么如何调节心理矛盾?

  7. 请同学们根据刚才自己或同学的烦恼,同桌相互讨论解决办法。

  8.根据同学们的回答,老师总结(出示课件)

  通过学生的角色扮演,呈现六年级学生面临青春期的到来普遍出现的种种烦恼心事,以引起学生的关注和兴趣。通过三个典型意义的情节,反映学生生活中的真实心态,引起他们的共鸣。学生的表演力求在材料的基础上,有自己的创造和体会,但教师应点明在表演中防止出现带有价值判断的倾向。

  四、畅想青春,课堂小结

  1.有人说,青春是美好而多彩的,就像七色彩虹,如果将青春与颜色联系在一起,我觉得青春是红色的,因为红色是表热烈热情,青春的我们是激情奔放的。同学们,你们觉得青春是什么颜色呢?

  2.同学们,阳光总在风雨后,老师希望你们能战胜困难,拥有自己美好的青春。

  这个环节,我的设计中之所以让学生只用颜色来回答,一是为颜色的多样性和鲜明性可以和青春的某一情绪很好的切合,二是为在这一环节上,通过精炼的活动,尽量使更多的学生有在课堂发言的机会。要注意的事,万一有学生回答青春是灰色的,教师要临场引导纠偏。

  五、板书设计

  成长中的变化

  身体上的变化 心理和行为上的变化

  男生:身高 体重 声音 喉结 胡子 情绪多变;对异性好奇;

  女生:身高 体重 体型 声音 乳房 渴望独立;亲子关系疏远

  注重外表; ……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对课堂教学进行的一次尝试。主要是通过几个教学活动来促使学生参与学习,共同完成教学任务。教师通过课程资源的开发,结合教材以及其他的心理知识引导学生掌握好一些心理变化方面的知识,使学生了解这一正常的现象。改变传统的照本说教的授课方法,使课程向学校日常生活回归,教学逐步具有开放性。再次,在课堂的教学活动中,通过具体的几个教学活动,例如 “猜猜我是谁”、角色扮演“青春烦恼有几何?”、青春畅想、等活动促使学生和谐地、有个性地发展,但一节课的课堂教学总会遇到意料不到的事情。这节课主要注意的问题有两大方面:一是角色扮演环节,学生的表演的表现力和对材料的理解力,会影响学生共鸣情感的激发,从而影响小组讨论的有效进行。二是教师要增强对于课堂的调控能力,自己防止出现带有价值判断的倾向。

  2、《成长》

  教材简析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童年的生活和经历往往会影响一个人的一生,所以,社会、家庭都非常重视孩子的成长。那么一个人的童年应该怎样度过?一直在父母的溺爱下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还是自立自强,从小练就一身生存的本领?读一读成长这篇课文,或许能对我们有所启发。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本课生字词。

  能力目标: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小约翰在优越的生活环境中,仍然自食其力的事情,对西方国家的教育背景有所了解。

  情感目标:懂得珍惜自己和他人的劳动成果,学习小约翰自食其力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懂得珍惜自己和他人的劳动成果,学习小约翰自食其力的精神。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激发联想,引起感悟。

  《锁不住的心》让我们了解到包括我们自己在内的中国孩子成长中的烦恼,《女孩儿乌塔》让我们了解和外国孩子丰富的成长经历,我们今天学习的《成长》,再一次让我们了解国外家长与我们不同的教育理念,国外儿童不同于我们的成长故事。

  二、自读自悟,交流体会。

  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教学中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教师加以梳理引导,在理解的基础上雀斑交流讨论。

  例如,围绕“约翰是个怎样的孩子?”画出相关的语句,也可以写出自己的阅读感想。

  他的大眼睛忽闪忽闪地盯着香肠,用手取了一根,自言自语地嘀咕:“不购买两根。”这句话,他几乎天天重复着,好像她的口袋里只允许装上两块钱。——小男孩重复的行为使大家顿生疑窦,引起了读者好奇,是因为妈妈给他的`钱很少吗?是他家的经济条件差吗?

  当“我”要送他两根香肠时,他“用手推让”,“话说得不卑不亢”。——一个自尊、要强得孩子,令我们对他顿生好感。

  “是我的妈妈。”她不等我说完,笑着回答,“雪太大了,妈妈不放心,一定要陪伴我送报……”——疑窦初解。

  “你每月送报纸,可以拿到多少报酬?”

  他告诉我:“八十元。圣诞节时报纸多,可以拿一百元以上。”——原来他的衣兜里不是没有钱,他自己挣的钱足可以购买两根香肠了。他的克制与节俭,是对自己劳动所得的珍惜啊。

  还可以就“文章为什么不像《女孩儿乌塔》一样,用《小约翰》命题,而以《成长》为题?”展开讨论。

  由此理解约翰父母对他的教育方式,从而理解文章拿给的写作意图。

  三、拓展阅读,深化理解。

  向学生推荐《夏令营中的较量》,这是作者十几年前写的一篇文章了,至今仍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四、学习生字生词。

  本课生字可以采用形近字和同音字比较的方式进行。

  “俭”与“检”“挎”与“跨”“销”与“消”等形近字不要混淆。

  “戴”与“带”在用法上容易混淆,要注意区分。

  “琢”“济”是多音字,可以让学生自己查字典理解另外的读音和用法。

有关教学设计 13

  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并能讲出这个故事。 2.学会14个生字。绿线中的4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新词语的意思。 3.会用“即使……也……”造句。 4.了解事情的经过,理解“推敲”的含义。学习贾岛认真严肃的创作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

  教学重点: 了解故事的`经过,理解“推敲”的含义。 教学难点: 指导用“即使……也……”造句。

  教具学具: 投影片、课文朗读录音 课时分配: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结合课文理解词义。 2.能读通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诗句,导入新课。

  1、映示图画。师述:夜深人静,月光皎洁。一个和尚的敲门声打破了夜的静谧,惊醒了栖息在池边树上的小鸟。这便是诗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所描绘的情景。

  2、映示: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1)指名读诗句,注意读准字音。 (2)说说诗句的意思。

  3、同学们通过预习,一定知道这句诗是谁写的吧? 卡片出示:唐朝 贾岛 指导读准字音。

  4、映示全诗,师范读,学生齐读: 题李凝幽居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5、简介贾岛: (1)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注意“和尚”的“尚”读轻声。 (2)师述:贾岛是唐朝著名的诗人。早年曾因家境贫寒,出家做过和尚,后因韩愈欣赏他的诗才而还俗。他作诗的态度非常严肃认真,字字斟酌,句句推敲,被称为“苦吟诗人”。 (3)卡片出示并理解带点词的意思:字字斟酌,句句推敲

  6、揭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个故事,题目是“推敲”。 板书课题,齐读。

  7、学生做一做“推”和“敲”两个动作,体会一下不同点。 师述:为了斟酌这两个字,至今还流传着有名的“推敲”的故事哩!

  二、听课文的朗读录音,边听边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

  三、轻声自读课文两至三遍,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2、借助字(词)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布置预习): 皎洁 幽居 即兴 妥帖 吟哦 簇拥 斟酌 宽恕 莽撞 推敲 犹豫不决

  四、检查自读效果。 1、抽读生字卡片,注意区分平舌音、翘舌音以及前鼻音、后鼻音。

  2、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和尚 恰当 差人 李凝

  3、认读生字词或新词(映示): 皎洁 妥帖 朝愈 簇拥 宽恕 门闩 莽撞 避让 响亮 沉睡 推敲 家境贫寒 夜深人静

  4、指导读好下列长句: 一天,贾岛去长安城郊外拜访一个叫李凝的朋友。 半路上,他想起昨夜即兴写成的那首小诗,觉得“岛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中的“推”字用得不够妥帖,或许改用“敲”字更恰当些。 月夜访友,即使友人家门没有闩,也不能莽撞推门,敲门表明你是一个懂得礼貌的人。

  5、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结合上下文说说有关词语的意思。

  五、指导书写生字。 皎、骑、僧:左窄右宽; 斟、酌:左右基本等宽,“斟”左高右低。 尚、妥:上小下大。 贾:上宽下窄。 愈:上大下小。 唐:第三笔要有足够的伸展。

  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推敲 皎 斟 尚 愈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理解课文。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了解故事的经过,理解“推敲”的含义,学习贾岛做学问的认真态度和刻苦钻研的精神。 3、用“即使……也……”造句。


有关教学设计 14

  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自传体小说的节选,教学时应根据自传体的特点,结合教学实际,应用到平时的写作指导中,同时还应学习本文生动传神的人物描写方法。

  教学重点:

  抓住外貌描写,分析人物性格

  教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刚度过了一个愉快的寒假,请大家说说,你在假期里见到了童年的朋友了吗?前苏联作家高尔基,他的童年的朋友,会是谁呢?是不是跟大家一样,写的也是他童年的小伙伴?要知道答案,我们今天就一同走进高尔基的童年生活吧!

  二、作家简介

  1、你了解到高尔基的哪些情况。(提问学生,先由学生先说一说)

  2、教师补充说不到的情况。

  三、课堂互动过程

  1、生字词语音检查(加点字注音)先由教师出示卡片(或ppt课件),列出下面词语,提问学生。

  咕哝()噗噗()发绺()颤动()胸脯()兜起来()

  马鬃()诅咒()两颊()镶银()嗅烟草()然后由课代表,教学生拼读这些词语,并当场听写出“噗噗”“发绺”“兜起来”“马鬃”“诅咒”这几个词语。

  2、各学习小组根据课文,各提出一个问题考察其他各组。

  3、课堂讨论:本课中的外祖母到底是怎样的一个老人家?

  4、教师提出以下问题作为课堂练习

  (1)本文采用第几人称进行叙述?

  (2)本文的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地点?

  (3)本文出现的人物有哪几个?为何要简单的交代母亲?

  (4)课文采用外貌描写的方法,请问作者具体写到了外祖母的方面?

  (5)课文有几处写眼睛,为何要突出的写她的眼睛呢?(体会生动传神的人物描写)

  (6)课文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请问:有哪几句是比喻句?本体、喻体分别是什么?

  (7)课文出现两个破折号,作用是什么?

  (8)结尾段的.“黑暗”指什么?“光明”又指什么?

  (9)为什么说外祖母“成为我终身的朋友,成为最知心的人,成为我最了解、最珍贵的人”?

  四、课堂互动过程

  抽出本班的两个男生,要求学生当堂完成100字的人物外貌描写比赛,看谁写得快,描写得象。

  五,总结:

  通过大家的描述,外祖母的形象逐渐在我们的脑海中丰满起来,那作者在刻画人物时使用了哪些描写方法呢?明确: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通过外祖母的语言描写外貌描写来分析人物性格,尤其是三次写了外祖母的眼神,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

  明确:外祖母的爱使我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使我有了生活的勇气和力量。(齐读最后一段)

  六、拓展:

  请阅读下面一段材料,说说你心中的朋友应该是怎样的人,用一段优美的语言表达出来?

  材料一:小东、小南、小西、小北四个女孩是好朋友。从初中到高中,从高中到大学,四个好朋友形影不离,不管缺了谁就像一只漂亮的碗缺了个口子一样地不完美。十几年的时间不但为她们储蓄了丰富的知识,也为他们储蓄了深厚地感情。彼此关怀,彼此信任,彼此倾诉。

  材料二:《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例如:朋友是一杯酒,越是困难的时候,越能品味到他的真诚;朋友是一盏灯,在我们最黑暗的时候,是他给我们以无穷的力量,走出困境;朋友是冬日的暖阳,在我们人生的道路上,是他们处处为我们驱散阴霾,送来温暖。真挚的朋友给我们鼓励,给我们力量。

  七、课后练习

  1、收集开学第一个星期本班发生的主要事迹,在练习册中写出三四件。

  2、对课堂进行的外貌描写进行补充完善。

有关教学设计 15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通过朗读感悟描写黄继光语言动作的词句,体会黄继光英勇顽强的品质。

  重、难点:

  体会黄继光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作为教学重点。

  教学过程:

  一、营造情境,激发兴趣。

  “同学们,从古至今我国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不胜枚举。你最敬佩哪位英雄人物?简单介绍一下他的英雄事迹。”

  总结归纳:“他们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为祖国、为人民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黄继光就是这些英雄人物中的一位,在抗美援朝战场上,他为了战斗的胜利,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充分表现了志愿军战士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爱国主义、国际主义的精神。”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黄继光的英雄事迹。

  【课的第一锤就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把学生带入一种与教学内容相通的氛围中,学生在课伊始就对英雄人物充满了无限的崇敬,达到了“课伊始,趣亦生”的境界,为以后各环节做好了情感铺垫。】

  二、整体感知,读中悟学。

  1、师: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想:作者在课文中为我们介绍的黄继光是一位怎样的战士?

  出示:黄继光是一位(________)的战士。

  【学生自由交流,估计学生对他的评价有:勇敢、坚强、不怕死的……让学生进行个性化解读,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交流读书活动。】

  三、研析设问,精读感悟。

  1、师:短短的一篇课文,让我们读出了那么多的内容,那么多的感受,我相信你们一定还有更浓厚的兴趣再次走进英雄黄继光,去细细地体会,慢慢地咀嚼,抓住其中让你感受深刻的那个词,带着这个词再读课文,把感受深的地方用“——”画出来。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然后回报交流。

  A、英勇献身

  (1)黄继光在完成任务时处境艰难,他是那样的顽强。

  让学生抓住“匍匐→爬→站起→举起→晕倒→又站起→扑向→堵住”等词语,理出英雄的行动线索,黄继光的英雄形象清楚地再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体会到英雄多么顽强,多么勇敢。

  出示句子:啊!黄继光突然站起来了!在暴风雨一样的子弹中站起来了!

  (2)读描写敌人子弹的比喻句,并体会其作用。

  小结:在这样艰难的情况下,连挪动都很困难的黄继光居然站起来了。多么顽强,多么了不起啊!多么令人感动啊!

  出示句子:他张开双臂,向喷射着火蛇的火力点猛扑上去,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枪口。

  (3)组织讨论交流:究竟是什么力量让他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枪口?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在读中体会黄继光两次在敌人的枪林弹雨中站起来,体现了他对敌人的仇恨和他同敌人拼到底的决心,达到“以读促知,以读促解”的目的。】

  过渡:面对死亡,黄继光毫不畏惧,义无反顾地选择了用自己的生命为这次战斗铺平道路。那么他在主动请战时又是如何表现的呢?

  B、主动请战

  (1)思考:“愤怒”和“坚定”在文中表达了黄继光怎样的思想感情?

  (2)投影:比较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

  战士们屡次突击都被比雨点还密的枪弹压了回来。

  战士们的突击被比雨点还密的枪弹压了回来。

  (3)理解:让祖国人民听我们胜利的消息吧!

  这是黄继光保证完成任务的誓言,体现了他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

  (4)指导朗读:读出黄继光坚定的语气。

  C、占领高地

  对比句子:

  (1)战士们像海涛一样向上冲,占领了597、9高地,消灭了阵地上的全部敌人。

  (2)战士们猛虎一样冲上去,占领了597、9高地,消灭了阵地上的全部敌人。

  【使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和分析,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课堂上充分让学生进行阅读实践。】

  四、串联教材,迁移课外

  1、补充材料,深情读文:

  黄继光的事迹是十分感人的,他的壮烈牺牲的场面让人难忘。老师从课外书上还了解到:就在黄继光壮烈牺牲后,指导员在打扫战场的时候,发现黄继光那结实、坚强的身躯仍然扑在敌人的'射击孔上,他的手还牢牢地抓住周围的麻袋,宽阔的胸膛还紧紧地堵着敌人的枪口。在中心火力点的前面,留下一条深深的10米长的血印。看到这一切,连长流出了热泪,所有人都流出了热泪,指导员抱起黄继光,紧紧地搂在怀里,失声痛哭。

  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你对黄继光又有了新的认识,请你把你此时此刻的心情读出来,你想怎么读就怎么读。

  【这样的设计,给学生充分表达心中感情的空间,课堂的亮点会在此环节的设置而生成,本文主题得到升华的同时,也很好地突破了本课的难点。】

  2、身临其境,情感升华

  假如你现在就站在黄继光烈士的墓前,想想过去,看看今天,你心里一定有好多的话要说。请你把要说的话,写下来。

  【这一环节为学生提供了一次语言发展、创造的机会,使学生将蓄积于心中的情感表达出来,将学生的情感再一次推向高潮。】

  五、板书设计

  ……

【教学设计 】相关文章:

《鸬鹚》教学设计03-11

春晓教学设计02-02

小学教学设计03-25

绝招教学设计03-29

观潮教学设计11-10

长城教学设计11-15

《掌声》教学设计10-28

《燕子》教学设计10-29

《家》教学设计10-29

《桥》的教学设计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