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什么是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什么是教学设计1
一、导入新课
(播放一小段来自电影《辛德勒的名单》中关于纳粹焚尸的剪辑,为学生理解作者沉浸在文字中的悲痛与沉重营造情境。)
教师开场白:“世界上很难找到这样一个地方,一个民族的命运、许多民族的命运都和它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大家知道这是一个怎样的地方吗?同学们对这个地方有所了解吗?(让学生说说他们所知道的奥斯维辛集中营。)
(投影一组奥斯维辛集中营的资料图片,如“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大门”、“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密布的电网”、“巨大的焚尸炉”、“囚房”、 “一批犹太人在毒气室里在等待死亡”、“集中营里堆积如山的尸骨”、“集中营中的孩子们” 、“奥斯维辛集中营档案室中部分死者的照片”等等。)教师解说:奥斯维辛集中营是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修建的1000多座集中营中最大的一座。包括中国人在内的28个民族的400万人死于集中营,其中犹太人最多,达250万。它又被称为“死亡工厂”。德国法西斯在集中营内设立了用活人进行“医学试验”的专门“病房”和实验室,还建有4个大规模杀人的毒气“浴室”及储尸窖和焚尸炉。1944年,这里每天要焚烧约6000具尸体。残暴的法西斯分子甚至在焚尸前敲掉受害者的金牙,剥下纹身人的皮肤做灯罩,并剪下女人的长发编织成地毯……今天就让我们随着美国著名记者罗森塔尔一起走进这让人触目惊心的奥斯维辛纪念馆吧。(投影出示课题:《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二、整体感知
在沉静、严肃的气氛中,让学生带有沉重的感情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思考:①本新闻的主要事件是什么?
②从作者的语言中感受残酷与震撼:文章哪些描述是让人触目惊心的?在奥斯维辛曾经发生过怎样让人惨不忍睹的事实?让你最受震撼的是什么?
2、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元讨论、交流、发言。
3、教师引导、点评、归纳,明确:
①本新闻的主要事件是:参观者沿毒气室——焚尸室——女监房——试验室——纪念墙——绞刑室参观。作为一名新闻记者,罗森塔尔的眼光敏锐地追寻着参观者的行动与神态,通过他们的一系列行动神态来反映惨绝人寰的历史事实以及他们内心的感受。如:“惊惧万分”、“张大嘴巴”、“不由自主停下脚步”、“浑身发抖”、“用恳求的目光”等描写,开启了想象所带来的一份无尽的恐怖。
②让人触目惊心的奥斯维辛:“十四年前,最后一批囚徒被剥光衣服,在军犬和武装土兵的押送下走进毒气室。”、“这里进行集体屠杀”、“用人体做各种试验”、“波兰人说,共有400万人死在那里。”、“牢房、毒气室、地下室和鞭刑柱”、“玻璃窗内成堆的头发和婴儿的鞋子”、“关押被判处绞刑的死囚的牢房”、“在女牢房,他看到了一些盒子。这些三层的长条盒子,6英尺宽,3英尺高,在这样大一块地方,每夜要塞进去五到十人睡觉。”、“在妇女身上搞不育试验的地方。”、“数以千计的照片,是囚徒们的照片。他们都死了——这些面对着照相机镜头的男人和妇女,都知道死亡在等待着他们。”——以上的描述足以说明奥斯维辛集中营充斥着杀戮,惨无人道,是名副其实的“死亡工厂”。
让人最受震撼的是:无论纳粹多么冷血残暴,终归阻止不了生命的进程,原来生命是如此的脆弱,又是如此的.顽强!
三、精读品析
教师:高尔基曾说“细节是隐藏在字里行间的魔术。”刚才同学们通过朗读课文整体感知了课文内容,下面让我们再来细读课文,品析细节,把握本文的精神核心。
1、组织学生以小组形式合作、探究、讨论:
①文章开头写到阳光明媚、绿树成荫,孩子们高兴地嬉戏,这是一幅美好的景象,然而作者却说这是“最可怕的事情”、“像一个噩梦”,为什么?
②整篇文章是否都是压抑沉重的,在这种灰暗色调之中,有没有一些亮色让我们看到一丝光明?
2、教师点拨、肯定、补充、归纳,明确:
①“最可怕”等词,作者用反语,景象固然美好,但布热金卡因为曾经是人间地狱,只有灰暗的天空、沉闷的色调才能与之相称。作者表达出自己内心无比的愤懑。
②品读细节品味精彩之一:“对另外一些人来说,这样一个事实使他们终身难忘: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
毒气室和焚尸炉→纳粹灭绝生命的地方
雏菊花→生命不息顽强抗争
怒放→讽刺纳粹永远无法阻碍生命之花的绽放
品读细节品味精彩之二:“但是,在一排照片的中间,有一张特别引人注目,发人深思。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得丰满,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
温和的微笑→对生死的超脱,生命的坚韧
为梦想而微笑→绝境之中不泯灭内心对美好希望的向往
美好而又隐秘的→深藏内心的一份信念和信仰
3、指导学生有感情的反复朗读这两个片段,感受生命的坚韧、顽强、美好。
四、感悟提升
让学生再速读课文,理解“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的深刻内涵。
(一)、组织学生合作、交流,讨论如下问题:
1、为什么要多次说“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2、既如此,为什么还要写下这样的新闻呢?
3、1958年这篇最先刊登在《纽约时报》上的文章,在美国新闻界引起了巨大的轰动,一时各媒体争相转载。并于年末获得了美国新闻界最高荣誉—————普利策奖。为什么作者在文中反复声明的“没有什么可供报道的新闻”能最终获此殊荣,并被誉为“美国新闻写作中不朽的名篇”?
讨论明确:
1、一批批的参观者在奥斯维辛都会看到同样的东西,得到同样的感受,那样震惊,那样窒息,那样愤怒。
2、“记者只有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这种使命感来源于一种不安的心情,”出于一种使用命感,对死难者的悼念,对纳粹的愤恨。
3、罗森塔尔突破了“客观报道”“零度写作”的框框,把自己和其他参观者在奥斯维辛访问时的感受当作文章的主要内容来写,传达出每一个良知者的共同心声。
(二)、教师小结:十四年的岁月长河,流走了数不完的鲜花和果实,流走了想不完的梦幻和希望,但流不走的是人们对法西斯暴鲜血淋淋的记忆,流不走的是作为目击者和见证人的奥斯维辛对未来的昭示。这里不该再有什么新闻了,新闻也不过是过眼烟云,能让历史昭示未来,这难道不是新闻的价值所在吗!
五、拓展迁移
(播放《苏菲的抉择》中苏菲与女儿生离死别的片段)
让学生阅读下面的选文,并就自己感受最深的一点,选一个角度写一则阅读感受,不少于300字。(课外完成)
①二战时期,在一座纳粹集中营里,关押着很多犹太人,他们大多是妇女和儿童。他们遭受着纳粹无情的折磨和杀害,人数在不断减少。
②有一个天真活泼的小女孩,和她的母亲一起被关押在集中营里。一天,她的母亲和另一些妇女被纳粹士兵带走了,从此,再也没有回到她的身边。人们知道,她们肯定是被杀害了。因为每天都有人被杀害,死亡的阴影笼罩着每一个人,人们谁也不知道自己是否能活到第二天。但当小女孩问大人们她的妈妈哪里去了,为什么这么久了还不回来时,大人们沉默着流泪了,后来实在不能不回答时,就对小女孩说,你的妈妈去寻找你的爸爸了,不久就会回来了。小女孩相信了,她不再哭泣和询问,而是唱起妈妈教给她的许多儿歌,一首接一首地唱着,像轻风一样在阴沉的集中营中吹拂。她还不时爬上囚室的小窗,向外张望着,希望看到妈妈从远处走来。
③小女孩没有等到妈妈回来,就在一天清晨,纳粹士兵用刺刀驱赶着,将她和数万名犹太人逼上了刑场。刑场上早就挖好了很大的深坑,她们将一起被活活埋葬在这里。人们沉默着,死亡是如此真实地逼近着每一个生命。面对死亡,人们在恐惧中发不出任何声音。
④人们一个接一个地被纳粹士兵残酷地推下深坑。当一个纳粹士兵走到小女孩跟前,伸手要将她推进深坑中去的时候,小女孩睁大漂亮的眼睛对纳粹士兵说:“刽子手叔叔,请你把我埋得浅一点好吗?要不,等我妈妈来找我的时候,就找不到了。”纳粹士兵伸出的手僵在了那里,刑场上顿时响起一片抽泣声,接着是一阵愤怒的呼喊……
⑤人们最后谁也没能逃出纳粹的魔掌,但小女孩纯真无邪的话语却撞痛了人们的心,让人们在死亡之前找回了人性的尊严和力量。
⑥暴力真的能摧毁一切?不,在天真无邪的爱和人性面前,暴力让暴力者看到了自己的丑恶和渺小。刽子手们在这颗爱的童心面前颤抖着,因为他们也看到了自己的结局。
六、板书设计: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毒气室、焚尸室、女监房、试验室、纪念墙、绞刑室……
无论纳粹多么冷血残暴,终归阻止不了生命的进程
孩子们追逐游戏、雏菊花怒放、温和的微笑……
什么是教学设计2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说明花色及其变化规律的事理说明文,科学地解释了花“红”的原因,按恰当的顺序,过渡巧妙,文章严谨完美。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及结构特点。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多种说明方法来说明事理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学习本文的过程中,渗透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思维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和对未知事物的探索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明确本文主要的内容及结构层次。
2、把握本文严谨自然的说明顺序。
3、掌握文章的说明方法及作用。
难点: 理清文章结构,了解写作手法。学会按恰当的顺序来写说明文。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课前准备 ]
教师准备:课件、小黑板、卡片等。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收集各种颜色的花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一)导语:大自然的花,万紫千红,争奇斗妍。同学们,当你漫步花园,尽情享受着春之兰,夏之荷,秋之菊,冬之梅赐给你的.绚丽、芬芳时,你可曾想过:这些花为什么这样红?那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说明花的颜色及其变化规律的事理说明文,这篇课文的题目是——《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作者介绍
贾祖璋,浙江省海宁县人,生于1901年,我国著名的生物科普作家。解放后历任中国青年出版社和科学普及出版社副总编辑、中国科普创作协会副理事长、福建科普创作协会理事长等职务。他撰写的科普读物主要有《鸟类研究》、《鸟与文学》、《生命的韧性》、《生物学碎锦》等。他的科学小品,内容充实,构思精巧,语言简洁洗练,文笔清新朴实。
﹙三﹚出示学习目标
(四)检查预习
给生字注音:三棱(léng)镜裸(luǒ)子 虞(yú)美人 蕊(ruǐ)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同学自由朗读课文,问题一:课文的结构有什么特点?总——分——总(说明原因)问题二:课文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顺序可不可以调换?(同学板书,并且分类)
内部原因:
1、物质基础
2、物理原理
3、生理需要
4、进化观点
外部因素:
1、自然选择
2、人工选择(从主要到次要,由内部到外部)
三、精读课文,研读赏析
(1)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研究下面的问题,把握课文要点。(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概括)
1、对“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起决定作用的是什么?它是怎样引起变化的?
2、为什么我们的眼睛会看到花儿的万紫千红?
3、为什么有的花会反射热效应大的长光波,有的花却会吸收长光波?
4、为什么说红色的花在进化过程中是最成功的?
5、昆虫在“花红”中有何作用?
6、为什么说“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要归功于人工选择?
(2)文体知识的掌握
复习关于说明文的分类,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文语言的特点的文体知识。联系本文,掌握本文的有关说明文的知识。
1、本篇说明文的类型是:事理说明文
2、本篇说明文的说明顺序是:逻辑顺序(从主要到次要)
3、说明方法学习:
(1)全文总体上运用了哪一种说明方法? 分类别
(2)课文第十自然段运用的说明方法有哪几种?举例说明。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
4、说明文语言的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哪些词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简明的特点?为什么?有些:限制了白花。少量:对花青素数量的限制。渐渐:程度上的限制。早晨、中午、下午:时间上的限制。
四、质疑问难、合作探究
课文标题借用了《冰山上的来客》中一首插曲的名字,你认为这样拟题有什么好处吗?你还能举出类似的例子吗?
明确:一是概括了文章的说明范围;二是易于吸引广大读者关注,激发阅读兴趣和求知欲;三是富有诗情画意,与全文格调一致。
类似的例子:“我的未来不是梦”“真我风采”“让我们荡起双桨”“欢乐颂”等长被作为文章的题目,以此浓缩文章内容,增加诗情画意,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五、拓展延伸
自然界有无数的“为什么”,根据你所掌握的知识或搜集的资料,把你最感兴趣的一个“为什么”讲给同学们听。
六、课堂总结
1、 学生谈收获
2、 教师总结
七、布置作业
自然界有无数的“为什么”,把你最感兴趣、最觉新奇的一个“为什么”讲给同学听,并写在周记本上。
八、板书设计
内部原因:
1、物质基础
2、物理原理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3、生理需要
4、进化观点 从主要到次要,外部因素:
1、自然选择
2、人工选择 由内部到外部
什么是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l、认会16个字,会写9个字。
2、在读懂课文的过程中,体会到要想走得快、走得远,就要发展科学技术。
3、激发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材分析:这是一篇简介交通工具发展史的说明文。文章围绕“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将走得更快更远”这一中心句,叙述了交通工具的发展,印证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真理。文章按时间的先后顺序列举了不同时期出现的不同交通工具,告诉了我们要想走得快走得远(还包括载重多)就要发展科学技术。
教学过程:
一、 生活入手,创设情境。
暑假就要到了222+2,老师想到风景宜人的海南岛去旅游,你们给老师提提建议,我该怎样去?
人类远行的办法很多,书中也给我们介绍了很多,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远行靠什么》,伸出你们的小手,和老师一起写。指名读。
二、自主识字,以学定教。
1、 读好书的秘诀就是和字词交朋友。请同学们一边看书,一边划出不认识的字和词,并到小组内解决。
2、(出示课件)这是本课的生词,你能读哪个就读哪个。
3、还有不认识的字吗?
4、同桌互相检测。
5、目前世界上开得最快的列车是哪一种?对,是磁悬浮列车。让我们乘上磁悬浮列车读字卡。
二、 合作学习,读懂课文。
1、 有声的读书是一种交流,无声的读书也是一种思考。请同学们一边读书,一边对照图,划出人类远行的办法。
2、 我们一起玩个游戏----快速竞猜,看课件里的图,谁认识就用书上的词语说出它的名字。
3、 不同时期,人类远行有不同的办法。(老师发表格)小组合作学习,边读边归纳整理交通工具的发展史,班内交流,发言小组派代表板书不同时间的交通工具。
学生板书:最初 步行 骑马 乘独木舟
后来 马车 帆船
二百多年前 火车 轮船(蒸汽机)
不久 火车 汽车 军舰 快艇(内燃机)
现在 电力机车 核潜艇 磁悬浮列车 太阳能汽车
宇宙飞船 航天飞机
4、看表格,你发现了什么? (小组讨论,班内交流)
生⒈我发现表格是按从古至今的顺序写的。
生2我发现交通工具越来越先进,越来越快。
生3是人们不断研究,发明出来的。
生⒉是人们的聪明才智的结晶,是科学技术发展的结果。
5、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走”为什么加双引号?
四、课内积淀,课外延伸
1、将来,人们会‘走’得更快更远。你认为未来的交通工具会是什么样的?
生:我想发明一种残疾人做的.汽车,它可以变形,在家是轮椅,出门是汽车。
生:未来的交通工具既可以当房子,又可以当汽车,还可以变成飞机。这样可以减少人们对土地的使用,减轻对地球的压力。
五、自主识字,理解词语。
1、说说你学到了哪些词语?你知道它的意思吗? (指名交流汇报,教师评价、总结)
生:我学会了“好梦成真”这个词,它的意思是美好的梦想变成了现实。
生:“疾驶而过”是说速度非常快。
生:我想“川流不息”是像流水一样不停息。
生:“奔驰”也是速度快的意思。
生:“满载”是装的很满的意思。
2、观察田字格里的字,说说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学生分析后在练习本上练写)
生:“息”写的时候上面不能写成“白”。
生:“舰艇”一词都是“舟”字旁。
六、自选作业:
1、课外搜集有关交通工具的图片、资料,能将所搜集的资料分类,并给图片加注。
2、设计未来的交通工具,起个好听的名字,并配上文字说明。
什么是教学设计4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上册(感受1分钟的长短)
【目标预设】:
知识与能力:通过“一分钟能干什么”的实践活动,体验1分钟的长短。知道1分=60秒,能进行简单的时间单位的换算。
过程与方法:在实际情境中认识时、分、秒,初步体会时、分、秒的意义。掌握时、分、秒之间的关系,学会准确使用时间单位,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在活动中感知1分、1秒的长短。
【教学难点】:估计活动所用的时间。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实物钟面,计时表。
学生准备:钟面学具。
【教学方法】:引导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课题。
出示实物钟,教师拨出不同的时间,让学生认读。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时和分,那么,1分钟到底能干些什么呢?
(二)、探索算法,解决问题。
活动一:数心跳
1、举手示范:象老师这样摸一摸手腕处的动脉,你感觉到了什么?
感到里面一跳一跳的。
2、解释:对,血管里的血脉一跳一跳的,我们叫它脉搏,它跳的次数和我们心跳一样的。
下面老师给大家计时1分钟,你们默数自己的心跳了多少下?
3、组织交流:告诉大家,你的心跳是多少下?对于数据相差太大的同学,教师帮助其重新感受脉搏,并重新数一次。
活动二:分组体验
1、活动内容:读书、写字、唱歌、画画、跳绳、拍球等,你们组准备选哪一种活动,先商量一下。
2、老师开始计数1分钟,每个小组开始开展你们选择的活动。
3、教师拍手示范时间到,组织学生交流,你1分钟干了些什么?
根据学生的汇报,填写书上66页的“试一试”。
活动三:估一估(书上66页的实践活动)
1、指出活动内容:齐唱歌曲《春天在哪里》,教师计时。
谁来估一估,我们唱这首歌大约用了多少时间?看谁估得最接近。
2、游戏:一个小组的同学站在讲台上,教师把实物钟举给下面的同学看。台上的同学轻轻拍手,估计1分钟到了就停止,台下的同学看钟,评评拍手的同学,谁估计的最准确。
活动四:听一听,拨一拨
1、教师做出安静、倾听的.动作与神态,然后将实物钟依次放到每个小组里。
师问:你听到了什么?
滴答滴答的声音。
2、引导观察:你知道这滴嗒声是谁发出来的吗?
秒针
师:对,是这根极细又长的秒针。
秒针滴嗒一声就是1秒,也就是走了一小格。
3、请拿出学具钟,拨一拨,拨出1分钟,仔细观察秒针走了多远?
分针走1小格,秒针正好走1圈,也就是60秒。
得出结论:1分=60秒
(三)、练习巩固
1、出示第67页练一练1题:
自己先小声读一读钟面上指示的时间,再独立填写。
汇报:你是怎么填的?
(特别强调几点过几分的电子表显示方式)
2、学生小组活动:67页第2题:
先独立思考,再与小组里的伙伴讨论,互相说一说该怎样填写。
如:1时=60分
60分+30分=90分
1时30分=90分
3、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填写67页第3题。
学生交流:说你填的是什么单位?(引导评价)你觉得他填表的单位合适吗?你有不同的想法吗?
4、教师计时,学生完成67页第4题。
集体交流。
(四)、拓展性学习
1、课外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带上钟表,记录每个组员1分钟大约能跑多少米?
2、思考:你有办法知道一天一夜内分针和时针相遇多少次吗?
(五)、总结。
师:今天你有什么新收获?还有什么问题没解决?
(六)、板书设计
一分钟能干什么
分针走1小格,秒针正好走1圈,也就是60秒。
1分=60秒
1时=60分
60分+30分=90分
1时30分=90分
什么是教学设计5
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感受爱与被爱的幸福,体验生活的美好。
2、能大胆的用语言表达对爱的理解与感受,并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对他人的爱。
3、学会保持愉快的心情,培养幼儿热爱生活,快乐生活的良好情感。
4、积极的参与活动,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
活动重难点:体验不同的爱,感受爱带给我们的幸福,并学习如何表达爱。
活动准备:有关父母的爱的图片,动画《鹰爸爸和小鹰》图片,幼儿园里老师和小朋友之间的爱的图片,各种有关爱的图片,歌曲《爱的奉献》,爱心图片。
活动过程:
一、导入部分:
1、出示爱心图片,引导幼儿观察,说一说它是什么,表达了什么含义?(它是桃心,爱心,它代表了“爱”)
2、提问:爱带给我们什么样的感受?(小结:爱能带给我们温暖,快乐,幸福。)
二、基本部分:
1、引导幼儿观察图片,说一说他们分别表达了什么样的爱?
图一:观看,感受亲情间彼此的关爱,懂得孝敬长辈是一种爱。 提问:你找到爱了吗?都有谁对谁的爱?那在你家,你都感受到了谁给你的爱?那你是怎么做的?(感受到了来自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的爱,我也爱他们。)
小结:孝敬长辈是一种爱,这种爱会带给大家温暖。“抱抱”
图二:观看鹰爸爸和小鹰的故事的图片,结合生活实际,懂得严格要求也是一种爱,鹰爸爸和小鹰在干什么?鹰爸爸是怎么做的,那他是一个好爸爸还是坏爸爸,爸爸对小鹰的爱是什么样的爱?
提问:在生活中,谁给了你这种严厉的爱?(爸爸,妈妈,老师等)小结:严厉也是爱,这种爱会让你成长,也会让你进步,需要你用心体会。 鼓励幼儿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对别人的爱。我们身边有这么多的爱,那你爱谁?那你怎样让他知道你很爱他?(用语言,动作等)“飞飞”。
小结:爱要大声的`说出来,还可以通过动作,行为来表现。要善于表达自己的爱。
图三:通过观看,懂得分享也是一种爱。 幼儿园也是小朋友的家,在这个大家庭里,你都感受到了谁的爱? 有来自老师的爱,小伙伴的爱,一起游戏,一起看书,一起吃饭等等,体验分享也是一种爱。
小结:分享是一种爱,这种爱会带给我们快乐。
图四:警察帮助盲人过马路。懂得“帮助”也是爱。学会帮助他人。“搀扶”’
图五:军人保卫祖国,奉献青春。了解“奉献”也是爱。
三:游戏。(心怀爱意,肢体运动)
1、抱抱,抱自己,抱朋友。
2、飞飞,男生用力做支撑,女孩练习平衡。
3、选一个男孩扮演老爷爷,女孩当警察搀扶过马路。训练平衡性。
4、女孩为一个圈,男孩分享自己的爱心。
5、当国旗升旗,孩子学军人立正,敬礼。
四、结束部分:
结合图片和音乐,引导幼儿感受各种各样不同的爱。
小结:只要我们每一个人都心存爱,奉献爱,我们的世界将变得更美好。
五、活动延伸:
1、分享爱心故事。
2、制作爱心果:我们小朋友回到家,可以和妈妈爸爸一起来制作爱心果,让更多的人来分享我们的爱心故事
活动设计意图和反思:
健康是生命之源,我们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更要注重幼儿心理健康。心理健康不仅是孩子智力发展的前提,也是幼儿生存和发展所必须的素质。奥地利心理学家佛洛依德曾经说过:“早期的心理健全对一个人未来的发展尤为重要。”那就指明幼儿期是心理发展速度最快,最易稳固的阶段,这时期的心理健康与否,与其长大后能否适应社会,抵御挫折有密切关系。先如今社会,大部分家庭是独生子女,对孩子的抚育更加重视,尽一切可能保证他们全面健康的成长。但是,有不少家庭和幼儿园重视孩子身体健康,而忽视了心理健康的培养。有的家庭对孩子在感情上过分溺爱,在生活上也是过分包办,在管教上过分严格或放纵,对子女期望过高,使得孩子变得任性骄横,缺乏自立,自主,自立,自理和自制能力,这些问题都会影响孩子心理的正常发展。因此,这次微课,我选择了大班心理健康《爱是什么?》。幼儿的成长倾注了家人、老师、同伴以及社会大家庭大量的心血和爱。小朋友平时可能觉得得到爸爸妈妈的爱是理所当然的。本次活动以“爱”为支点,截取生活中常见的场景 ,让孩子直观感受,用心思考体会爱是什么?仅仅是得到吗?通过图片老师引导孩子了解感知爱是亲情,爱是长大,爱是严厉,爱是帮助,爱是分享,爱是奉献。引导幼儿理解,感受爱有不同的表达方式,体验爱的美好境界!这次活动结束后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幼儿天生就具有的丰富的想象力。通过我运用的直观教学法非常有用,孩子边观看图片边进行联系实际生活,通过图片启发了他们的想象,整个活动中幼儿思维非常活跃,情绪情感也深受感染。以后在活动多给孩子说一说的空间,多给他们自主发展的空间,老师成为活动的引导者,让幼儿成为活动的主体。还有就是一点我以后教学上需改进的就是,针对不同的幼儿应设计不同的问题,真正让每位幼儿语言得到发展,最重要的是心理健康的发展。
什么是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会认“晒、极、傍”等15个生字,会写“变、片”等10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知道汽、云、雨、雹子、雪等自然现象都是水变化形成的……
(教学目标还须细细推敲,是否有重点句式、关键字词的落实及具体的策略、支架等……)
【教学重难点】
1、会认15个生字,会写10个字。
2、知道汽、云、雨、雹子、雪等自然现象都是水变化形成的。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
1、出示课题:我是什么
2、师:“我是什么?”该怎么读,请大家读一遍。到底是什么呢?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一条谜语,你能猜出谜底吗?
3、师说出谜语“千条线,万条线,落到水中看不见”。
4、我们一起去学习课文,看看课文是怎么介绍的?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自由读课文,遇到生字生词在课文里圈出来再多读几遍。
2、出示带拼音生字词语:飘浮、晒太阳、冰雹、池子、暴躁、冲动、灌溉、淹没、灾害、机器、毁坏
3、去拼音互相认读,然后用我们学过的方法记一记生字。
4、(大屏出示生字生词卡片)指名读,其他同学跟着读。
5、再读课文,说说我是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还有其他的吗?
6、师小结过渡:原来“我”就是水呀!瞧,多可爱的.小水珠呀!它还会变呢!
三、精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让学生找出水能变成什么。
1、小水珠可调皮了,它能在我们身边让小朋友难以认识哦,你们知道这调皮的小水珠会变成什么吗?赶紧大声读读第一、二自然段。
2、谁来说说调皮的水珠能变成什么?是怎么变的?
生:变成汽。
生:变成云。
生:变成雨、雹子或雪。
3、出示句子:我会变,太阳一晒,我就变成汽。升到天空,我又变成无数极小极小的点儿,连成一片,在空中飘浮。
4、多神奇呀!你喜欢变成云吗?为什么?(它能穿不同颜色的衣服,可漂亮了呢)我们一起去看看美丽的云彩吧。
生1:我在早上和中午的时候穿“白衣服”。
生2:我在下雨前和晚上时穿“黑衣服”。
生3:出现朝霞和晚霞时,我穿上“红袍”。
(分别出示不同的云彩图片)
5、穿上如此漂亮的衣服,变成云的小水珠可得意了,你喜欢它吗?读读吧!
6、小水珠可真能干,会变成云,还会变成雨、雹子或雪。它们是怎样从天上下来的?
生1:我在天空飘浮着,遇到冷风,就变成水珠落下来,这就是雨。
生2:变成雹子就是小硬球打下来。
生3:变成雪花飘下来。
7、是啊,我们为了用词更形象更准确,所以用雨是落下来,雹子是打下来,雪是飘下来。
8、大家有信心读好这一段吗?指名读,男生女生读。
四、学习第三自然段
1、我们的这位朋友——水,真是无处不在,五湖四海都留有它的足迹。
2、听老师读课文,想想“我们——水珠”是怎样生活的?(我在池子里是睡觉;我在小溪里散步;我在江河里奔跑;我在大海里跳舞、唱歌呢!)
3、指名感情朗读,范读,再指名读。
五、品读第四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它的脾气是怎样的?可以用两组反义词来简单告诉老师和伙伴们。(好——坏,温和——暴躁)
2、你们知道水为我们做过什么好事?(人类离不开水,我们平常要节约用水。)
3、你们知道水发脾气时,还会做哪些坏事?
4、齐读第4自然段,注意水的不同脾气的朗读语气。
六、总结
1、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2、水是我们亲密的朋友,除了课文中的介绍,你再收集些水与我们关系的资料。
什么是教学设计7
【知识目标】:
理解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品味文章的结构。
【能力目标】:
把握作者的观点,理解作者崇高的品质和博大的胸襟。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本文的学习,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
总体把握作者的思想倾向,引导学生对“我为什么而活着”进行探讨。
【教学难点】
本课必须突出学生的活动,通过活动,深入作者内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朗读法、启发诱导、探究式教学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一、运用网络查阅有关作者伯特兰罗素的资料,如作者简介、作品风格、有关图片及评价性的文章等。
二、疏通字词,做到熟读成诵。
三、让学生思考:你有怎样的人生设想?你的人生目标又是什么?
【教学思路】
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熟读全文,并让学生畅谈读完这篇思想随笔的诸多感受,从整体上感知这篇文章的行文思路和文章主旨。通过课堂活动拓展学生思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深入思考小说的主旨,理解其中所折射出的时代信息,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导入新课,引出课题
“我为什么而活着?”古往今来,人类何止这样千百次地追问过自己,我们究竟为什么而活着,这个问题又简单又复杂。托尔斯泰说:“为自己的幸福活着的人,低劣;为别人的幸福活着的人,渺小;为大多数人的幸福活着的人,高尚.” 但丁说:“人不能像走兽那样活着,应该追求知识和美德。”余华说:“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以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在座的各位同学,你们是否考虑过这个问题呢?
三问自己:
一问:人从何而来?
二问:人为何而生?
三问:人死后又会如何?
(学生讨论思考,作答后老师亮出史铁生的经典名句)
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她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个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剩下的就是怎么活的问题了,这却不是在某一个瞬间就能完全想透的、不是一次性就解决的事,怕是活多久就要想它多久了,就像是伴你身边的魔鬼或恋人。
——史铁生
生命是何等精彩,人生没有唯一的答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方式度过自己的一生,我们如何来度过?下面,我们一起来倾听一位大师他自己关于生存意义的思考,看看能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启示。
二、介绍作者,了解背景
1.作者简介
伯特兰.罗素 Bertrand Arthur William Russell (1872-1970),英国哲学家、数学家、社会学家,也是上世纪西方最著名、影响最大的学者和社会活动家,分析学的主要创始人,世界和平运动的倡导者和组织者。罗素出生于英国威尔士的一个辉格党贵族世家。祖父约翰罗素勋爵,在1840年曾两次出任英国首相。罗素的母亲也是出生贵族,她在罗素2岁时便去世了,2年后,罗素的父亲也去世。双亲去世后,他在祖母和家庭教师抚养、教育下长大。祖母在道德方面要求极为严格,精神上无所畏惧,敢于蔑视习俗,曾以经文“勿随从人作恶”题赠给罗素,这句话成为罗素一生的座右铭。1890年,罗素考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学习数学,哲学和经济学。于1893年获得数学学位,而后在第四年转学哲学,并获得伦理科学学位。罗素曾四次结婚,三次离婚。在其漫长的一生中完成了70余部著作,主要著作有《数学原理》、《哲学大纲》、《教育与美好生活》、《罗素自传》三卷本。 1950年,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给他的评语是:“欲以褒扬他的哲学著作。从这些多彩多姿、包罗万象的著作里,我们知道他始终是一位人道主义与自由思想的战士。” 被西方称为“百科全书式的作家”。
2.写作背景
《我为什么而活着》是罗素晚年为其所撰自传而作的一则序言,文章以饱含情愫的如椽巨笔精要地概述了支配他一生的`三种强烈的感情,表达了他对挚爱与知识的执著追求,以及对人类和平与安宁的莫大关心,为我们彰显了一个思想家的博大情怀和崇高的人格,令人肃然起敬。
(以上环节让学生展示自己的预习结果,并讨论交流,最后由教师出示幻灯片做小结归纳。)
三、初读作品,畅谈感受
1.学生活动:请谈一谈你读完这篇思想随笔后的感受。
(学生发表自己的真实想法,畅所欲言)
2.展示资料,总结感受
“阅读罗素的作品,是我一生中最愉快的事情之一”
——爱因斯坦
总结:这篇思想随笔似乎信手拈来,但却耐人寻味。充满激情,充满感慨,充满智慧,作者巧妙地将生活图景和自然景色与自己的思想感情融合在一起,情文并茂,发人深省。又一次深刻地阐述了“我为何而生”这个古老的哲学命题。
四、再读作品,理清思路
1.思考: 文章的结构是怎么样设置的?
点拨: 总—分—总。开头总提,中间三段对第一段内容进行具体阐述,最后总结。
2.理清文章的情节:
第一自然段:开宗明义:坦言“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是支配我一生的三种单纯而强烈的感情。”
第二自然段:说明追求爱情的三点理由:带来狂喜,摆脱孤寂,梦见天堂。
第三自然段:说明追求知识的理由。
第四自然段:阐述对人类苦难的同情。
第五自然段:总结并有所升华:人是值得活的,愿意再活一次。
五、学生活动,把握主旨
1.活动准备
把学生分为三个小组,每一小组分别对作者一生中的三种追求进行分析探讨。
第一组:爱情之花
第二组:知识之花
第三组:悲悯之花
2.活动要求
老师出示活动任务后,每一组的组员积极参与讨论,老师在学生活动中要及时给予适当的点评,及时鼓励,对于出现的问题予以及时处理。结合文本,引导学生对“我为什么而活着”进行探讨,使学生对自身的学习、生活有所思考。
什么是教学设计8
教材地位:
此文被安排在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一册第四单元,该单元系新闻和报告文学单元。此文与《别了,“不列颠尼亚”》可组合在一起,使高一学生感受悟新闻追踪时代的特有价值,了解新闻中记者的感情渗透其中,以揭示新闻事件的意义的写法。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使学生理解新闻写作中记者的感情蕴含其中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搜集奥斯微辛的相关资料;学会分析新闻中的记者的感受情倾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使学生领会作者在平静的叙述中所蕴含着的对纳粹的强烈愤怒;使学生能记住历史惨痛的教训,珍惜和平,抵制暴力与罪恶。
设计思想:
实现新课标下三维教学目标;提升学生思考的层次,结合当前时代,从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罪恶提升到对德国*纳粹、日本法西斯的罪恶,激起理性思考。
教学重点:
罗森塔尔通过参观者的行动、神态来传达他们的内心的感受,表达自己的鲜明感情;品味新闻中富有意蕴的句子的含义。
教学设想:
让学生自主寻找纳粹罪恶的史料,充分利用学生的课程资源生成新的课程资源;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的方式来理解记者在新闻事件中的作用。
教学对象:
重点中学高一学生。
学生分析:
这些高一的学生他们有自己收集资料并分析的能力;能够也愿意表自己的感受与思想,能与同学们合作交流;关心时代发展,洋溢着青年学子的朝气。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准备:
①使学生课前通过图书馆或电脑等搜集有关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图片等资料,并准备小组交流发言。
②对“新闻的客观性”课前自己思考,积累感受。
教学过程:
一.交流对奥斯维辛集中营的认识,自然营造对纳粹愤怒氛围。
1.先让同学们分组交流自己搜集的有关奥斯维辛集中营的资料,谈谈看法。之后,请两组代表到讲台上向全班出示最让小组震撼的一张图片,并阐述理由。
2.让小组派代表来简要阐述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罪恶。
3.让学生一起默读课文,来感悟该新闻写到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罪恶。(此时气氛沉静而严肃)
二.引导学生通过此文独特的新闻视角认知其控诉价值(整体感悟新闻内容)
1.引导学生探索该新闻的视角
①新闻与一般的文章的显著差别点是什么?
师生间会明确为及时敏锐地捕捉新的事件并加以客观地传达。
②本新闻有没有写道有关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新的事件呢?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学生探究而知,本新闻并没有写道有关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新的事件。此可从题目“奥斯维辛没有新闻”及文中“今天,在奥斯维辛,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在奥斯维辛,没有新鲜东西可供报道”等可以看出。
③那么本新闻的主要事件是什么?
参观者沿毒气室——焚尸室——女监房——试验室——纪念墙——绞刑室参观
④作为一名敏感记者,为什么要写一些不能称为新闻事件的事情呢?他的题目《奥斯维辛没有新闻》是否违背了新闻当敏锐地反映最新事件的原则呢?让我们每个人都静静地想一想。
注意:此问题不要让学生回答,而是在静默中沉思。
三.对新闻中记者所蕴含的感情的感悟
1.我们会发现,作为一名新闻记者,罗森塔尔的眼光敏锐地追寻着参观者的行动与神态。
我们一起来读从P50页“今天,在奥斯维辛,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起至结束,哪些是客观的描述,哪些又写出了参观者内心的感受呢?(各举一例)
2.请一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请同学对该生的朗读作简要点评,既加深对新闻传达出的感情的感受,又利于学生间互动交流。
3.师生一起探究新闻中对参观者行为、神态的客观性描述,及反映他们内心感受的句子或词语。
参观者行为、神态的客观性描述,如“还有一些参观者注视着毒气室和焚尸炉,开头,他们表情茫然,因为他们不晓得这是干什么使用的。”而“恐惧万分”等词直接显示了参观者内心的恐惧。
4.“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得丰满,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当时,她在想什么呢?现在她在这堵奥斯维辛集中营遇难者纪念墙上,又在想什么呢?”同学们,你们说这位可爱的姑娘会在想些什么呢?
(老师表情较为严肃,特意留下一点时间空白)这个问题我们想留在课外,让我们用笔来表达,就算是表达对一个像鲜花一样生命的姑娘的追念吧。
5.为什么对于参观者来说,“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作祷告的地方”?“参观者用恳求的目光彼此看了一眼,然后对解说员说:‘够了’。”为什么要用“恳求”一词呢?
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感受用语言或动作表达出来。
6.新闻报道中,记者对于所报道的事件有三种参与的情况:一种是记者作为旁观者身份出现,只是纯客观记叙,不掺杂自己的感情和判断,只是由事实本身说话:一种是记者作为旁观者出现,但会在叙述事实的同时表达自己的看法或者渗透自己的感情;还有一种,记者作为事件物参与者,文章直接描写他的所闻所感。
请比较《奥斯维辛没有新闻》与《别了,“不列颠亚”》在此的不同。
7.作为新闻,我们分明能看到记者的感情也蕴含其中,除了在参观者的行为、神态及他们无法抑制的内心中,我们还可以从哪些地方看出记者的情感?
什么是教学设计9
教材分析:这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五册教材中的一篇篇课文,讲述了一个在儿童生活中经常会发生的故事。在美术课上,老师让全班同学集体绘画《海洋世界》。同学们在长长的画卷上,画满了大鱼,经老师提示,同学们认识到这不是海洋世界,真正的海洋世界是丰富多彩的。通过讨论,同学们还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只有分工合作、齐心协力才能画好丰富多彩的海洋世界。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学习,学生会写7个生字,会认读8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引导学生了解画里少了丰富多彩的海洋生物,少了大家的分工、合作的精神。
情感态度:教育学生从小就要懂得分工、合作的道理,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引导学生在日常学习中真正做到分工、合作。
教学重难点:
抓住主要内容,通过讨论明白如何才能画好海洋世界,并体会其中道理,引导学生在日常学习中真正做到分工、合作。
教学方法:
教给学生一定的读书方法,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课文,读懂课文内容。学会提出问题,与他人交流解决问题。学过的道理能得以运用,指导行为。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导言:同学们,你们欣赏过海洋世界的美景吗?那里都有什么?(学生汇报资料)
2、同学们了解到的海洋世界真是美丽极了,三年级一班的同学也画了幅《海洋世界》,可他们画里好像少了些什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课文“画里少了什么”。(板书)
3、请一个同学读课题。(指导学生读出疑问的语气)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老师已布置大家预习课文了,下面我们来交流预习情况。
2、(课件出示生词)
争先恐后、绘画、珊瑚、显眼、剩余、其中、除了、画卷、联合
3、在小组内读一读、考一考生字。
4、刚才,我看你们合作得很融洽。现在我们全班交流一下,看你们是不是真正会读这些生字词了?(学生认读生词)
5、通过预习,那谁知道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学生概括)
师:看来,课文写了什么事,大家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
三、提出问题,发散思维。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读课文时你有什么问题吗?(学生质疑)
师生共同梳理问题:
1、海洋世界里都有什么?
2、为什么说这是一幅奇怪的画?
3、为什么只画大鱼?
4、画里到底少了什么?
过渡:通过检查,我知道你们预习得不错。这些问题你们说应怎么解决?(通过读书解决)
四、深入理解,解决问题。
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读书解决,这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那就让我们一起再读课文解决这些问题吧。
1、学生欣赏课件《海底世界》解决第一个问题。引导学生说一说海洋世界里都有些什么?
2、请同学们自由读书,解决第二个问题。(课件展示这幅奇怪的画)
引导:
(1)是同学们的绘画水平不高吗?还是不愿意画?
(2)指导朗读第三自然段。
Α、理解词语“争先恐后”。
В、同学们争先恐后地画,说明他们非常热爱绘画。但是却画了一幅不符合要求的画。你认为,这句话该怎样读?谁来试试?
3、那同学们的画里少了什么呢?请学生读一读6—16自然段,把读懂的句子划下来。
(1)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2)经过讨论,三年级一班的同学知道自己的画里少了什么吗?
A、少了丰富的`海洋生物。结合你看到的海洋世界的画面说一说海洋里都有些什么样的生物。
B、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6-15自然段,读出海洋生物之多来。
(3)教师小结:我们知道了这幅奇怪的画里少了丰富的海洋生物,我们也知道海洋世界是丰富多彩的。
板书:海洋生物。
(4)难道画里仅仅是少了这些生物吗?还少了什么?请同学们再读书,我想同学们一定会有更深的理解和认识。
(5)学生自读第16自然段。
小组交流:
A、少的是合作的精神。
B、少的是奉献精神。大家都愿意干大事,不愿干小事,那样就干不好工作。需要有一种奉献精神。
,《画里少了什么》教学设计
师小结:对,要画好画大家首先要有合作精神,还要有奉献精神。画画是这样,干其它的事也是如此。(板书:分工合作)
4、你在生活学习中,有过与他人分工合作的经历吗?
(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在自悟自得中,真正体会到集体要做好一件事,需要大家分工合作的道理。)
学到这里,我知道你们理解了课文内容,明白了其中的道理。课文中的同学们和你们一样,也弄明白了。大家一起读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吧。
五、拓展延伸,学以致用。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画一幅真正的《海洋世界》吧!
(以8人为一组,比一比,赛一赛。把各组的画贴在黑板上,让学生自评、互评,选出一幅最好的,并说说为什么好?好在哪儿?请获胜组说说他们组是怎样分工、合作的。)
六、总结全文,升华主题。
本节课,你们自己提出了问题,又自己独立地解决了问题,这是很一种很好地自主学习的方法。大家在以后的学习中,就可以运用这种方法阅读有关的书。
七、作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画里少了什么
合作精神 奉献精神
海洋生物
什么是教学设计10
【教学过程】
一、 复习
1)词语:漂浮 灌溉 灾害 机器 电器 乐器
冲毁 毁坏 毁灭 暴躁 风暴 暴风雪
2)我会认:浮 灌、溉 、灾、器 、毁、躁、暴、淹、稼、雹
(设计意图:通过整体的回顾能更好的和第一课时相衔接。给学生充分地时间自读感悟。)
二、学习课文
(1)学习水的变化:
1、学习描写“汽”和“云”的句子。
1)谈话导入:水娃娃呀就像孙悟空,本领可大了,有变身术,现在请小朋友们轻轻地捧起书自由读课文。(学生自由读课文)
2)水娃娃有变身术的本领,那它首先会变成什么呢?指名说,生回答。
板书:汽
3)出示句子:我会变。太阳一晒,我就变成汽。指名读、齐读。
4)师述:接着水娃娃又变成了什么?
生回答。板书:云
课件演示“水——汽——云”的过程。
演示中师解:太阳公公出来了,水娃娃变成了汽,升到空中,多么小的点儿啊,我们几乎看不见他们了,他们往上跑啊跑,渐渐地又聚到了一起,终于,他们在高高的空中连成一片,成了可爱的云娃娃。风儿吹,云娃娃飘啊飘……
5)出示句子读一读:升到天空,我又变成无数极小极小的点儿,连成一片,在空中飘浮。小组读。
6)我喜欢变云(师范读),还有哪滴小水珠也喜欢变“云”?(指名2个学生读,评价)
7)现在水娃娃都变成了“云”,云娃娃可喜欢打扮自己了,那它们穿什么样的衣服来打扮自己呢?
出示句子读一读:有时候我穿着白衣服,有时候我穿着黑衣服,早晨和傍晚我又把红袍披在身上。
8)课件展示不同颜色的云。
9)师述:它们穿上了白衣服,人们就叫它们什么呀?生答。(——白云;那穿上黑衣服的时候人们叫它们——乌云;早晨的时候人们叫它们——朝霞;傍晚的时候人们又叫它们——晚霞。)
10)师述:不同时间,云娃娃穿上不同颜色的衣服,这多有意思啊!多么神奇啊!看到这么多漂亮的衣服,喜欢吗? 谁能带着这种喜欢再美美地读一读这段?指名读、全班齐读。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要让学生充分相信学习,引导学生发现、探究、自主学习。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组织者、合作者、促进者的作用。培养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合作学习及主动探究的意识。)
2、学习写“雨”、“雹”、“雪”的句子。
1)师述:飘浮在天空中的云娃娃也会变呢,它又会变成什么呢?
生说:(有时变成雨,……有时变成雹子,……有时变成雪。)
板书——雨 雹子 雪)
2)师述:当变成 “雨”的时候,水娃娃又是怎样从天上下来的?
生答:(我在空中飘浮着,碰到冷风,就变成水珠落下来。)
3)出示句子读一读:我在空中飘浮着,碰到冷风,就变成水珠落下来。人们就管我叫“雨”。齐读。
4)师述:原来水娃娃变成了“雨”是落下来的,那雨落在哪儿了呀?
这个“落”字用得多好啊!哪滴小雨点儿来读一读这句话?
5)出示句子读一读:有时候我变成小硬球打下来,人们就管我叫“雹子”。指名读。
6)师述:水娃娃变成了“雹子”又是怎样从天上下来的呢?
生答。请男孩子演示动作词“打”。
7)出示句子读一读:到了冬天,我变成小花朵飘下来,人们又管我叫“雪”。赛读。
8)师述:可到了冬天,水娃娃又能变成小花朵从天空中飘下来。雪花可温柔了,它飘下来像什么呀?
生答,请女孩演示“飘”的动作。
9)让我们想象小雨妹妹、雹子大哥、雪花娃娃各自从天上落下来的样子,配上动作美美地读一读这段吧!(表演读)看看哪个小朋友最有演员天赋。
(10)课件出示整段话:我在空中飘浮着,碰到冷风,就变成水珠( 落 )下来。人们就管我叫“雨”。有时候我变成小硬球( 打 )下来,人们就管我叫“雹子”。到了冬天,我变成小花朵( 飘 )下来,人们又管我叫“雪”。
(课件出示:落、打、飘)——填空
同桌互读,指名读,齐读。
(设计意图:让学生充分地读,读中思,读中悟。尤其是抓住重点的词句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加深了学生对课文语言的内化。)
3、说说水的家。
1)师述:水娃娃们有这么多的变化,真是太神奇了。那水娃娃的家在哪里啊?它们会在家里干些什么啊?(睡觉、散步、奔跑、跳舞、唱歌、开大会)(课件出示)
2)师述: 水娃娃的生活真是丰富多彩啊!
3)指导朗读。感受水的变化。
(设计意图:使用课件充分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入特定的情境中,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体验,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和感受,并通过多次不同层次地读,让学生自己接触语言材料,用他们自己对课文的感悟取代教师的讲解和分析。)
4、说说水的脾气。
(1)师述:“听说水娃娃的脾气有点怪,它们的脾气是怎样的?
(2)出示课件:有时候我很温和,有时候我很暴躁。齐读。
1)水娃娃的温和和暴躁分别体现在哪些方面呢?指名说。
2) 水娃娃还会做哪些好事,哪些坏事?指名说。
(3) 分角色朗读。(女生读温和的水娃娃,男生读暴躁的水娃娃。)(设计意图:这样的设想是让学生充分相信学习,引导学生发现、探究、自主学习。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组织者、合作者、促进者的作用。培养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合作学习及主动探究的意识。)
(4)师述:你看水娃娃脾气暴躁的时候,(课件出示)洪水泛滥冲垮了房屋、淹没了庄稼,看这些自然灾害,真令人心痛啊!
(5)我们的人们为了让水多做好事,少做坏事,想出了种种办法,你们知道有些什么好办法吗?(小组讨论)。(如何保护水资源,如:节约用水;植树造林,预防水土流失;处理污水;不倾倒垃圾......)
6)师述:看来呀,还是人类的本领最大,让水能听从人的安排,为人类造福。
(设计意图:延伸课文内容,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想象能力。)
三、小结:今天,我们结识了“水”这位好朋友,在生活中,我们天天离不开水,它是生命之源,没有水,就没有美丽、可爱的世界,让我们用实际行动,保护水资源,做一名节水小卫士。
四、布置作业
1、 你在生活中看到过水在变吗?找一找这样的例子。
2、搜集有关水的资料。
3、水是生命的摇篮,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最想做什么?
五、板书
30 我是什么
汽————→ 云
↑ ↙ ↓ ↘
水 雨 雹 雪
什么是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学唱山歌《什么结子高又高》,感受壮族民歌的风格特点。
2.简单了解刘三姐的故事,知道山歌的特色。
3.了解壮族的风俗歌会。
4.弘扬祖国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
教学重点
用放松、愉快的歌声演唱歌曲《什么结子高又高》,知道山歌的特色,感受壮族民歌风格特点。
教学难点
正确掌握歌曲的节奏:前十六分音符、后十六音符、附点音符的时值。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师生用音乐问好: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想换一种方式向你们问好呢,你们是否会用相同的形式向我问好呢?
师:2---|323261232|2.5312|
哎同学们呀你们好咧嗨你们好?
哎老师呀你好咧嗨你好
师:刚才我们问好的这种方式叫“对山歌”的形式,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山歌吗?哪位同学来说一下
生:
师:大家对山歌有一些了解,但不全面,下面老师给大家介绍一下。山歌是劳动人民自由抒发情感的民歌种类。传统山歌中最常见的内容是爱情和苦难。山歌常在户外歌唱,曲调多高亢、嘹亮,节奏多自由、悠长,歌词多为即兴创作。山歌的歌词具有纯朴的情感、大胆的想象和巧妙的比喻等特点,生动鲜活,真切感人。山歌往往在音乐的一开始处便出现全曲的最高音,感情充沛,表达强烈。在高音区,山歌还常常会有自由延长音。有的山歌因音域较高而使用假声或真假声结合的歌唱方法。
2.同学们,大家以前都听过哪些山歌或对歌呢?
(刘海砍樵、猜调、山歌好比春江水等)
师:老师这里也准备了几首歌曲,我们一起来听一下吧!播放(1.刘海砍樵2.猜调3.山歌好比春江水)
3.以猜唱谜语的形式引入歌曲。
师:下面老师来请大家猜谜语,谜底就藏在今天要学的这首《什么结子高又高》的山歌中,大家猜猜分别是哪四种农作物。
生:……
4.介绍刘三姐。
师:老师告诉大家,这首歌是出自一部电影,谁能告诉大家师哪一部电影吗?
生:《刘三姐》
师:真聪明!看来大家的知识真的是很丰富,电影《刘三姐》同时也是一部非常优秀的歌剧,主人公刘三姐是位勤劳美丽、明喉善歌的奇女子,这部电影大概讲的是她以善歌为武器,与封建官府、地主老财作斗争的故事。
另外,它取材于广西壮族地区一个古老而优美的民间传说。这个传说讲的是唐代壮族的一位农家女,刘三姐。从小就聪慧过人,八岁时,就能把看到的东西编成歌曲唱起来。她唱的歌山也爱听,水也来和。壮家人都称她为歌仙。可见她的歌声已经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她那动听的歌声和动人的传说流传了一代又一代。流淌在广西的山山水水间。
师:听完老师的介绍,大家想不想看看这段电影呢?
生:想
(播放视频)
二、学唱歌曲
1.学歌词
师:看完视频,大家想不想学一学这首歌呢?
生:想
师:首先我们来看看这首歌有趣的歌词,大家有什么发现?
生:第一段都是问句,第二段则是答案。
师:说得不错,第一段就是我们的谜题了,下面请左边的同学读问句,右边的同学读答句。注意有感情的朗读。
2.学谱子
师:下面,大家看到我们的谱子,这是什么拍子的?轻声唱一唱,感觉哪儿挺难唱的、非常有特点的?
生:它是四四拍的。
师:你观察得非常仔细。
师:感觉哪儿挺难唱的、非常有特点的?
生:……
难点解决(1、2依次出示)。(板书)
(1)前十六和后十六分音符
(2)附点四分音符的.时值
(3)小附点的时值
(4)前倚音
师:下面跟着老师把谱子唱一唱吧
师:下面老师请同学们试着把这首歌来唱一唱,注意节奏,休止。
3.跟音乐唱
师:接下来让我们跟着音乐一起来唱一遍,帮腔也是全班一起吧。
师:老师有一个疑问,为什么今天听的这首歌在开始提问和回答前要“哎——”一声呢?
生:
师:吆喝声是山歌的特点之一,本歌的吆喝起着为提醒对歌方注意的作用。我们也学着吆喝一声好不好?看谁吆喝得最有山歌特色。
4.创编歌词
师:老师这儿有几个问题,你们听清楚了,看谁能与老师来对歌。哎…什么说话先摘帽咧?嗨溜溜啰?什么说话先脱衣咧?嗨溜溜啰?什么说话先喝水咧?什么说话飘雪花咧?老师提示大家一下,这四句话分别指的是我们学习生活中要使用到的不同类型的笔。
生:哎…毛笔说话先摘帽咧?嗨溜溜啰?铅笔说话先脱衣咧?嗨溜溜啰?钢笔说话先喝水咧?粉笔说话飘雪花咧?
师:真聪明!现在老师把大家分成两个组,各组来创编歌词,大家先自由讨论5分钟,每组选出领唱四人,其他同学就帮唱,看看怎么能难住对手?
(生讨论)
师:准备好了吗?
生:好了。
师:好!左边这组先来。
三、拓展──壮族风俗歌会“歌圩”
师:刚才同学们的对歌真精彩!
师:老师了解到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有许多民族音乐活动(出示卡片),最著名的是传统的风俗歌会“歌圩”。“圩”是“集会”的意思;“歌圩”就是赛歌、唱歌的集会。你们想不想了解有关方面的知识?
师:下面老师就请同学们观看老师给大家搜集的图片──壮乡风情(大屏幕)。
(师在旁作介绍。)
四、课堂小结
师:大家都知道,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所以民歌也很多。我们今天只是学习了壮族民歌海洋中的几滴水,希望同学们今后更多地了解我们的民歌,学唱我们的民歌,让它代代相传下去!最后,我们以优美的歌声演唱《什么结子高又高》结束本课。
什么是教学设计12
什么是教学设计?包括哪些主要环节?
教学设计是主要依据教学理论、学习理论和传播理论,运用系统科学的方法,对教学目标、教学资料、教学媒体、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进行分析、计划并做出具体安排的过程。其主要环节包括:学习需要分析、学习资料分析、学习者分析、学习环境分析、确定学习目标、设计教学策略、选取教学媒体或资源和学习效果评价。
教学设计是主要依据教学理论、学习理论和传播理论,运用系统科学的方法,对教学目标、教学资料、教学媒体、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进行分析、计划并做出具体安排的过程。
主要环节包括:学习需要分析、学习资料分析、学习者分析、学习环境分析、确定学习目标、设计教学策略、选取教学媒体或资源和学习效果评价。
教学设计方案,资料包括学习资料特征分析、学习者特征分析、任务分析、教学目标、设计思路或意图、教学过程、课堂小结(含板书设计)、自主性教学评价(教学反思)、教学资源链接等。
1、评估需求确定教学目的:测量学习差距、确定完成教学后能够做什么?
2、教学资料分析:学习者学习之前的知识技能分析?
3、学习者分析:学习者个性特征和学习环境分析?
4、编写教学目标:具体陈述学习后能够做什么?
5、开发评价方案:你准备如何评价学生的学习
6、开发和选取教学材料:你设计各种教学资源和材料为教学做准备?
7、实施与评价:实施你的设计并进行多方面的评价?
8、修改:整理反馈资料和数据,进行修改教学设计
9、总结性评价:对学习者使用效果进行最终评价
教学设计的本质是建立在理论基础之上的一门应用性的教学技术,最早起源于美国。美国教育家杜威最先提出应发展一门连接学习理论和教育实践的“桥梁科学”,桥梁科学即为教学设计的原意。80年代初,由邬美娜、刘茂森等人引入我国教育技术领域,但那时的教学设计只是原封不动的将教学设计从国外“拿来”,介绍给大家的观点和理论也是零星的、支离破碎的,根本谈不上体系,实践几乎没有。经过这些专家20年的努力,此刻教学设计在我国已经构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和个别成功的实践应用。
但是纵观我国教学设计的理论,我们看到的多数还是国外教学设计的印迹,由此导致教学设计的理论与我国的教学实践不适应,表现为:理论反映的是西方教育观念、学习理论、教学模式发展的轨迹和成果,提倡学生创造性和科学精神的培养,实践是我国千百年构成的“儒家”教育观念、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实践,以应试教育为主,强调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这样必然造成教学设计在我国构成了所谓“两张皮”的尴尬局面。在教学设计理论的普及过程中,我们深深地体会到,教学设计的理论比较抽象、宏观,缺乏可操作性的实际环节。既使教学专家都很难把握其实质,更别说新手了。我们能够看教学设计的一般模型,其中前期分析、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三个过程都只是宏观的描述,根本未带给容易掌握的研究方法和操作工具,教师只能根据已有的教学经验来揣摩模型所带给的教学设计过程,这样,优秀的教学设计就成为个别教员的专利,远远没有发挥教学设计的教学应用性,实现规模效益。认为教学目标是高于一切的,它既是教学过程的出发点,又是教学过程的归宿。透过教学目标分析能够确定所需的教学资料;透过教学评价检查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教学过程的一切围绕教学目标的实现。
探究型学习的基本过程。
虽然因为探究的程度不同,探究学习活动有多种不同的表现方式,但是总的'来说,探究的过程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包含了一些基本的活动要素。
确定问题探究过程的第一步就是要确定问题,分析问题的属性,根据问题的属性,进而能够确定采用哪一种程度的探究活动,有没有必要展开深入的研究,是进行完全的探究还是不完全的探究,还是以调查及资料的收集、整理和评价为主。在解决问题之前,不仅仅要将问题界定清楚,还需要确定问题所处的情境,也就是描述清楚问题空间。
构成探究思路确定问题以后,需要在经验的基础上,构成解决问题的研究思路。有些时候,能够思考与学生一齐讨论决定问题,这样,问题对学生来说更是“自己的”,也更能够将学生自己的知识经验调动起来,分析问题,收集信息材料,构成解决的思路和策略。另外,问题的属性不同,所采取的解决策略也有很大差别,不同的解决策略需要不同程度的探究活动。
实施探究开展探究是整个活动的核心过程,探究的过程是学生根据所确定的探究思路,进行调查、实验、资料收集、访问、考察等各种探究活动,最终将问题予以解决,并得出探究结果的过程。所开展的活动类型能够是丰富多样的,在进行学习活动设计的时候,教师能够根据问题的性质来探究的程度选取相适应的活动类型。
结果展示/交流经过一系列探究活动以后,将构成不同形式的探究结果,能够是实验报告、访谈结果、调查报告、作品等。探究结果的展示和交流,实际上也是探究过程的一种活动方式,能够将其看作是探究过程的结束活动。
什么是教学设计13
教材分析:
2/4宫调式,结构为四乐句构成的一段体。歌词为谜语,“会走没有腿,会说没有嘴”还能发出“滴答”和“当当”声音,生动形象富有童趣,启发学生以形象思维积极动脑思考。通过演唱,初步懂得时钟的作用和时间的价值。
学情分析:
一年级的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好奇心强、喜欢探究、善于表现自己,尤其对那些有情节的音乐作品更为喜欢。他们很愿意用歌声、动作把自己对音乐的理解表现出来。本科我从学生的生活入手,结合他们的生理和心理的年龄特点,在教学中努力为学生创设探索的空间,让学生在有限的空间内积极发挥主动性,去探索发现,进一步感受音乐所描绘钟表的形态,体验愉快的音乐情绪。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用轻松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谜语歌曲《这是什么》,在演唱的.过程中,体验轻松愉快的音乐情绪。
2、了解音乐所描绘的钟表形象。启发学生认识时间的宝贵,懂得珍惜时间。
3、练习为歌曲伴奏,进行舞蹈创编,体验参与活动的快乐。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用亲切、欢快的情绪和轻松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
教学难点:歌曲中20xx|5和5050|5这两乐句的准确演唱
教学准备:钢琴、多媒体、多媒体课件、双响筒、碰铃
教学过程:
一、猜谜导入,激发兴趣
1、师:老师今天出个谜语给小朋友们猜一猜,“会走没有腿,会说没有嘴”,猜一件物品。
2、师:同学们一下子就猜对了,你们可真厉害,一说到钟表,大家都特别的熟悉,它是我们生活中的朋友,谁都离不开它。谁能来说一说你们家的钟表是什么样的?跟老师和同学们来分享一下。
3、师:今天老师也给你们带来了各种各样,琳琅满目的钟表,你们想不想来看一下呢?
播放多媒体课件请学生欣赏,背景音乐《这是什么》
二、节奏模仿,解决难点
1、师:小朋友,这是什么?出示手表
2、谁能模仿一下手表发出的声音是怎样的呢?
3、手表的声音真好听,听听老师师怎样读的。
2/4滴答滴答|滴答滴答|
4、谁发现了老师的声音有什么特点?轻松、有弹性
5、让我们面带微笑,划着节拍,用轻松有弹性的声音模仿一下手表可爱的声音吧。
6、请学生有节奏的模仿手表的声音
(1)滴答滴答时间走了一圈了,我们的时钟该报时了,它是怎样报的呢?
(2)瞧,我们报时钟的声音和手表的声音不太一样,有什么不一样,先听听老师是怎样读的?
当0当0|当–||
(3)你们也能学学报时钟的声音来报时吗?
(4)小朋友们真厉害,我现在要加大难度了,你能根据老师的故事情节配出配出好听的声音和动作吗?
(5)讲述情景(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了)生:滴答滴答|滴答滴答|
(不知不觉一个小时过去了)生:当0当0|当–||
三、学唱歌曲,感受音乐
快,下面我们吧手表和报时钟的声音加入我们刚才读的谜语当中一起读读。老师想跟你们配合一下,你们来读手表和报时钟的部分,老师来读谜语部分好吗?注意老师是怎么读谜语部分的?
1、小朋友也能试着读读老师读的部分吗?
2、小朋友读的非常准确,老师都忍不住想用歌声来唱唱这个谜语了,你们能跟着老师的歌声张口不出声一起唱吗?
3、教师范唱。区分音的高低,指导学生用轻松有弹性的声音演唱。
4、分组,请女生唱高音,男生唱低音。
5、小朋友,我们的钟表厉害吗?请听听老师师怎样用唱的方式夸我们的钟表的?
6、你能跟我一起唱唱吗?
7、你们唱得太好了,现在能不能给我们的歌声加加动作呢?
8、随着伴奏有表情和动作一起演唱。
四、拓展创编,启发思维
1、你们精彩的演唱,吸引了两个乐器宝宝,看看它们是谁?
双响筒、碰铃
2、你觉得这两个乐器应该怎样演奏?
3、我们邀请两个乐器宝宝加入吧,先来看看乐曲中哪几句邀请了双响筒宝宝。
4、请学生来模拟双响筒为歌曲伴奏
5、下面我们来邀请碰铃宝宝加入,你来找找那几句出现碰铃宝宝了。
6、请学生模拟碰铃为歌曲伴奏
7、小朋友,我们和乐曲宝宝成了最好的朋友。下面我们来比比赛看哪组的歌声嘴动听,舞姿最优美,和乐器宝宝合作的最愉快。
8、两组展示,生生互评。
五、小结
时间对于我们每个人都是如此的珍贵,没有人能够挽留时间的脚步,更没有人用钱买到时间,小朋友们,让我们珍惜身边的每分钟,在时间老人的伴随下健康快乐的成长吧!
什么是教学设计14
学习目标:
1.了解课文的结构安排和主要内容;
2.学会辨识说明文的说明方法。
重点难点:
1.体会列数字、做比较、打比方等说明方法的特点及其作用。
2.体会作者运用多种手段把人们不熟悉的道理说的浅显易懂的方法。
【自主学习】———建立自信,克服畏惧,尝试新知。
1.走进作者及其作品
郑文光,科幻小说家。广东中山人,生于越南海防。主要作品有《火星建设者》、《猴王乌呼鲁》,中篇《飞翔人马座》、《命运夜总会》,长篇《神翼》等。
本文是一篇科学小品,节选自《飞出地球去》,写于1957年,这一节介绍了一些关于恒星大小、质量、密度和距离的`知识,通过这些知识,描述了一个辽阔无边的、运动发展的、丰富多彩的宇宙。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广漠( )茫无涯际( )稀薄( )灼热( )
尘埃( )
3.解释下列词语。
(1)茫无涯际
(2)广漠
(3)灼热
(4)纺锤
(5)微不足道
【合作探究】——升华能力透析重难点
1.科普说明文往往采用直观形象的说明方法,使深奥的内容易于理解、接受,这就需要用到说明方法。找一找,课文中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要找出例句,并说一说说明方法在句中的表达作用。
备课组长:李绒利教导主任:王宁
2.宇宙有什么特征?
3. 本文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有什么作用?
4.文章的主旨是什么?
备课组长:李绒利教导主任:王宁
【当堂训练】——技能拓展应用,搭建晋级平台
1.郑文光,_______家。_______人,生于越南海防。
2.解释下列词语
茫无涯际
广漠
灼热
纺锤
微不足道
3.无数颗星星在茫无际涯的宇宙中运动着。我们看得见的星星,绝大多数是恒星。看上去他们好像是冷的,但实际上每颗恒星都是一个火热的太阳。
有人认为,“看上去”“好像”“实际上”三个词语重复累赘,可以删去一个或两个。你认为是否要删除?如果要删除,应该怎样删除?
什么是教学设计15
一、教材分析
化石,是经过地质作用,保留在地层中的古生物遗体、遗迹或遗物。一万个生物死亡后,大概只有一个有可能成为化石,它们是生物进化的重要证据,也是人类认识远古生物的重要线索,因此我们对进化的探究就从研究化石开始。本课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认识化石。要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化石,化石有哪些种类。教材出示了一些具有代表意义的化石照片。其中,三叶虫、琥珀、硅化木、植物化石、鱼虾化石属于古生物遗体的化石;鸟的羽毛化石属于古生物遗物的化石。
第二部分:认识化石成因。教材以四幅图片解释了化石的成因,并安排了一个拓展活动:制作化石的模型。
二、学情分析
六年级是小学阶段的最高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是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上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学生的自我意识校强;学生对“化石”比较陌生,大部分学生从未思考过有关化石的问题;同时由于很多学生进入青春期或青春前期,所以一般在课堂上爱发言的学生比中低年级少了,但是他们依然有强烈的好奇心,喜欢接受有趣的事物,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搜集到的信息,发挥他们自主探究的欲望。
三、教学目标
(一)过程与方法
1、运用多种方法查阅信息源,了解化石的有关资料。
2、利用已有知识与经验探究化石的成因。
3、制作化石模型。
(二)科学知识
1、知道生物是不断进化着的。
2、了解进化的历程、规律和趋势。
3、知道化石的成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注与进化有关的有趣问题。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化石实物、课件、各种资料
学生准备:橡皮泥、铅笔、树叶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知道什么是化石以及化石形成的过程。 难点:能根据收集到的证据做出合理的解释。
六、学习任务:
(一)、什么是化石及其形成过程
(二)、制作化石模型
七、检测工具:
(一)化石有(
)(
)( )( )(
)(
)等。
(二)什么是化石
第一部分:核心设计
八、教学过程:
A 激情导课
(一)导入课题:讲述导入
1、为什么现在看不到恐龙了呢?科学家是怎样了解恐龙的?对于化石你还有哪些感兴趣的问题?
2、诗人说化石是会说话的石头,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化石告诉我们什么。板书课题
课件一
〈〈设计意图〉〉:从以往对恐龙化石的了解入手,引出对其他生物化石的扩展认识。
(二)明确目标:
通过利用已有知识与经验探究化石的成因。并能制作化石模型。
化石告诉了我们什么教学设计3
随着时代的发展,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教育正悄然地发生着许多新的变化。什么是理想的课堂?在新的课程理念下,面对学生的思维方式、行为品格、价值追求,我们应以怎样的.态度来与学生对话交流?课堂上怎样让他们真正成为主动者,参与到老师的思维中来?这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
有人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只有走近学生,才能走近真实的教学,从而使课堂真正成为师生互动、共同探究的场所,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成为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当前,老师们正在认真贯彻新标准的要求。我作为一名课改一线的老师,也努力把一些新的理念应用到课堂中,力争使自己的教学设计有一些新的变化。
就拿六年级的科学课来说,六年级是小学阶段的最高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是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上,有一定的抽象思维的能力。学生的自我意识较强,但对化石比较陌生。大部分学生从未思考过关于化石的相关问题。同时由于许多学生刚刚进入青春期或是青春前期,所以一般在课堂上爱发言的学生比中低年级的少了,但他们的电脑水平较高,热爱网络,在网上他们很活跃,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充分的利用网络的教学环境,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以前的信息技术是教学的辅助手段,而现在则成了学生们的学习工具。网络上大量的信息源,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有趣,时空的障碍在清点鼠标的过程中,消失的无影无终,学生动手动脑相结合,自主的进行研究,在网络的环境下学生们成了真正的主人,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在适当的时候给予点拨,让学生自主的发挥自己的才能。
在教学的初始,我抛出了:“什么是进化?”这个问题,有的学生回答:“进化就是一代更比一代强。”有的同学做出了反驳:“你怎么知道一代更比一代强呢?“我就比我的爸爸聪明,”“那我还不如我妈妈漂亮呢?”“我也不如??”矛盾冲突产生了。这时又有学生说:“我们要是能找到古代的生物,拿来和现代的生物做对比研究,就能解决这个问题了。”“可是到哪去找呢?他们早死了”“死了以后也应该留下什么东西吧。”这时我出示课件,展示各种化石,看到这么多的化石同学们真是开心啊。当他们的猜想被证实和科学家的猜想一样时他们真的好开心!
这个环节学生的每一个问题都是他们思维活动的展现,我适时的表扬更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整个课堂的探究氛围被调动起来了,这时我出示课题—《化石告诉我们什么》,当引出这个问题后,我告诉同学们,这个问题我也不是很清楚,让在座的“网络高手”在网上寻找答案,并用最简单易懂的回答来解释出来。教会我这个笨学生。这一情境的设定符合六年级学生自我意识较强的认知特点。所以这个时候有许多按耐不住的,想表现的学生就会非常积极的查起来,边查边会说,我来帮你老师,真正地做到,自主探究。
在这种轻松的探究中,学生们心中始终有个心愿,那就是帮助老师。所以他们高效的投入,自主的在网上学习。搜集和整理信息,真正的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以网络为平台进行教学,师生不但在课上可以进行了讨论,而且在课下也可以做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很多学生可以大胆的提出自己的见解,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斯多惠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过程是生生、师生交流,积极互动的过程,使学生通过互动得到其相应的发展是我们进行教学的根本宗旨。而让学生动起来,最基本的条件是:课堂教学应走近学生,走近学生的知识基础、个性特点和差异,这样的课堂才是学生训练思维、展示才能、发展素质的场所,才是学生和老师都希望的真实的课堂。
【什么是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倒数教学设计01-03
《掌声》教学设计01-12
《鲸》教学设计05-11
匆匆教学设计05-28
地理教学设计06-16
《松鼠》教学设计07-18
数学教学设计07-21
《乡愁》教学设计12-08
坐井观天教学设计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