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蓝网>教学资料>说课稿>说课稿

说课稿

时间:2021-04-11 15:04:40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热门】说课稿集锦七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说课稿,认真拟定说课稿,那么应当如何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说课稿7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热门】说课稿集锦七篇

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人教版六年制数学第十册p50

  2、教材分析:地位作用:本节课是在学生学过了整数的四则计算,了解了自然数的基础上学习的。通过约数和倍数的学习,为后面进一步学习质数、合数、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作好铺垫,也是以后学习约分、通分,分数的四则运算打下基础。

  3、教学目标:

  ⑴知识与技能:能结合具体情景探索掌握整除的意义,理解约数和倍数的含义,学会正确判断一个数是不是另一个数的约数和倍数。

  ⑵过程与方法:通过直观分析,让学生充分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体验成功的乐趣。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和判断的能力。渗透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

  4、重点:理解整除、约数和倍数的意义。

  难点:理解整除的意义。

  关键:通过分析、讨论,得出整除的特征。相互依存的理解。

  二、说教法

  1、通过直观分析让学生充分感知,然后经过比较归纳,最后概括整除的意义,从而使学生从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进而达到感知新知、概括新知、应用新知、巩固和深化新知的目的。

  2、采用快乐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参与学习过程和敢于质疑,引导学生自己动口、动脑,以及采用判断、游戏等多种形式的巩固练习,使学生的学习不成为一种负担,而是一种快乐,把数学课上得有趣、有益、有效。

  三、说学法

  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学会运用观察、分析、讨论的教学手段理解掌握新知识,学会有目的地观察、思考、对比分析问题、概括知识的方法。

  四、说教学程序

  (一)揭示课题与学习目标

  今天这一堂课我们学习的内容是“约数和倍数的意义”,通过学习要求大家做到:①掌握整除的意义,在此基础上理解约数和倍数的意义。②学会正确判断一个数是不是另一个数的约数或倍数。

  [开门见山将具体清晰的学习目标,呈现给学生,发挥目标的导向和激励功能,使学生明确学习任务,产生积极的学习心向,从而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

  (二)复习铺垫:

  复习自然数、整数。同学们已经知道什么是自然数,你能举例子吗?它的单位是什么?

  [数的整除的生长点是在整数的基础上,所以学生必须理清数的概念。]

  (三)学习新知

  A、初步感知整除

  1、口算(小黑板出示)15÷5=1。5÷5=24÷4=3。6÷0。9=

  16÷3=80÷20=6÷5=23÷7=

  [将课本中的题组适作改变,为紧接着的概括整除概念提供更丰富的感性

  材料。]

  2、学习整除的意义

  ①学生分组自由讨论,汇报各组的分组依据,引导得出:按商的情况:除尽、除不尽可以分成两组。

  15÷5=31。5÷5=0。316÷3=5……180÷20=4

  24÷4=63。6÷0。9=423÷7=3……26÷5=1。2

  ②学生继续自由讨论,对第一组除尽进行分组,汇报分组依据,引导得出:a。被除数、除数、商都是整数;b。被除数、除数、商不都是整数。

  [学生自由发挥,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对学生的发散思维起到了促进作用。]

  ③观察第一组,说说第一组的特点,得出:a。没有余数;b。被除数、除数、商都是整数。例如:15÷5=3我们就说“15能被5整除”。那么:24÷4=680÷20=4可以怎么说呢?学生试说。

  [让学生模仿举例,并练习叙述这种关系,为抽象概括整除的意义做好铺垫。]

  B、深入学习整除的意义。

  如果用字母a表示这样的被除数,字母b表示这样的除数,那么想一想,整数a除以整数b,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才可以说“a能被b整除”。

  看书P28的内容,再齐读整除的意义。

  [借助字母a、b启发学生抽象概括出整除的意义,使学生的概念能力得到较好的培养,对照教材,使概念更具科学性。]

  C、练习(幻灯出示)

  下面哪些除法算式可以说被除数能被除数整除?为什么?

  32÷8=410÷30=0。335÷0。7=5051÷17=3

  20÷9=2……24。8÷1。2=44。2÷6=0。760÷5=12

  学生回答后,提问:哪些除法算式的被除数能被除数除尽?整除与除尽有什么关系?

  [在这里通过练习,使概念在思维中具体化,也自然地完成了整除和除尽的关系。]

  ②下面的每一组的第一个数能不能被第二个数整除?为什么?

  28和7100和20xx和1015和1

  [让学生用语言表述进行分析、判断练习,使学生对整除的概念逐步达到“掌握”的层次。上面教学过程的展现,主要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逐步形成概念,训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具体化的思维能力。]

  3、学习约数和倍数的意义

  前面我们讲了什么叫整除,那么什么叫约数和倍数呢?

  ①如果整数a能被整数b整除,那么a就叫做b的倍数,b就叫做a的约数。学生试说黑板上的整除式子。

  ②辨析:能不能说15是倍数,5是约数,为什么?得出:约数和倍数是相互依存的,不能单独讲。

  ③指出:在这一单元里我们所说的约数和倍数一般指除0外的自然数。

  ④看书P29质疑

  [学生掌握了整除的概念,对于约数和倍数的理解是水到渠成,所以在这里也不多费周折。而是直接出示了约数和倍数,讨论约数和倍数的相互依存关系,不着痕迹地完成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渗透。]

  (四)巩固练习

  1、课本P30第3、4题。

  2、下面的说法,对吗?

  3、说说下面的数中()是()的约数,()是()的倍数。

  [加深练习的难度,巩固所学知识,又为后面的公约数、公倍数的学习奠定基础]

  4、游戏,学号符合要求的的起立。

  [临近下课,学生易于疲劳,注意力也易涣散,安排此游戏在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五)课堂作业P16

说课稿 篇2

  尊敬各位领导、在座的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倍数与因数》中的最后一节课《数的奇偶性》。我将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及学生分析

  1、教材分析

  《数的奇偶性》这一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数的认识及四则运算、奇数和偶数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主要安排了两个活动:活动一:通过主题情境,让学生发现小船“奇数次在北岸,偶数次在南岸”的规律,对学生进行画图、列表等解决问题策略的指导。活动二:探究加法中奇偶的变化规律。通过两个活动训练学生学会运用数的奇偶规律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在数学活动中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从而培养学生养成科学的研究态度和学习方法,拉近了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距离,使学生体会到学有生命的数学,学有价值的数学的乐趣。

  2、学生分析

  五年级学生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已经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分析交流等能力。进行小组合作和交流时,大多数学生能较清晰地表达出自己的主张和见解。绝大部分学生愿意通过自主思考,小组内和全班范围内交流的学习方式来提升自己对问题的认识。但在学习中,教师必要的引导与帮助也是他们不可缺少的外力因素。

  二、教学目标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中应注重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并且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因此,根据对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学习经验制定的教学目标是:

  1、尝试用“列表”“画示意图”等解决问题的策略发现规律,运用数的奇偶性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这个目标我将在第二个环节落实。

  2、经历探索加法中数的奇偶性变化的过程,在活动中发现加法中数的奇

  偶性变化规律,在活动中体验研究的方法,提高推理能力。这个目标将落实到第三个环节。

  三、教材处理

  教学重点:尝试用“列表”“画示意图”等解决问题的策略发现规律,运用数的奇偶性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难点:在活动中自主探索和发现奇偶性变化规律的策略。

  教具学具的准备:

  1、故事引入(小船摆渡)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

  2、创设操作情景,(翻硬币、翻纸杯、抽奖等)在学习过程中有意识培养学生主动探索能力,让学生体会到知识的价值。

  四、教学流程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与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基于这个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我以数学活动为线索安排教学内容,促进学生自主的参与探究和交流,具体设计如下:

  一、故事引入,激发兴趣

  教材中“划船”这个教学情境对于班级的学生来说,离他们的现实生活比较远。因此,我通过《兔子与狐狸》这个童话故事,将教材中小船摆渡的情境有机地融入到故事中:小兔子是怎样回答的,是否会被狐狸吃掉,深深的吸引了学生的兴趣,从而激发了他们主动探索的欲望。

  二、探索划船中的奇偶性

  在这个环节中,让学生猜猜看小免子回答的是南岸还是北岸,再动手来验证自己的猜测,通过独立思考和小组交流,使学生在“做数学”中体验到可以应用数的奇偶性解决问题,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加以升华——在学生汇报时重点引导学生运用“列表”、“画示意图”等方法去发现规律。在这部分的练习中,出示书上的试一试让学生填一填,再自已动手验证,从而使学生发现翻动奇数次与开始状态相反,偶数次与开始状态相同的变化规律。学生在完成试一试后教材安排让学生利用硬币提一个类似的问题,我将这个练习改成了让学生利用身边的物品提出类似的问题,扩大了学生思考的空间,使学生在有趣的互动活动中反馈所学知识,同时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三、探索加法中数的奇偶性

  这个环节我设计了一个有奖游戏的问题情景,让学生在长方形与圆中分别任意选两个数相加,得数是几就可以得到礼品单中对应的奖品,一下调动了学生的参与兴趣。学生想得奖,可是在游戏中又怎么也中不了奖,这样的抽奖游戏一下子激起了学生思维碰撞的火花,为什么中不了奖,这个问题就会很自然的在学生头脑中产生,此时及时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进行研究,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观察、研究讨论验证,让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发展能力同时体会猜想、验证、归纳的学习方法,学生则在不断猜测验证中实现了真正有效的学习,发现了为什么抽不到奖的原因。总结出加法中奇数加偶数等于奇数的变化规律。要使每个参加抽奖的人都得到奖怎样修改规则呢?学生在改变游戏规则的过程中,继续探索了加法中奇偶的变化规律。最后让学生判断一组算式得数的奇偶性使学生感受到了“规律”的应用价值。

  四、总结

  说说这节课的收获?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归纳,同时再次体会学习的方法。(在这里简单谈一下这样设计作用,一句话或者两句话都可以。)

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本节课是人教实验版二年下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2、教材分析本单元是学生已经学习了比较、分类等知识的基础上学习统计的基本知识的。为了让学生能了解学习统计的必要性,教材选择了与学生生活有密切联系的生活场景,通过参与有趣的调查活动,使学生经历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过程,了解调查的方法,学习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认识统计的意义和作用。本单元学生学习的内容主要是调查、记录和整理结果,意在使学生体会抽样调查的合理性和记录方法的多样性。学会用画“正字”法记录数据,使结果易于整理。

  3、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比较、分类等与统计相关的`初步知识,为本单元进一步学习调查、记录和整理,简单分析数据奠定了基础。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与统计相关的生活场景,只是学生没有发现,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研究和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

  3、教学重点:在具体情境中体会抽样调查的合理性,能正确填写统计表。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分析能力与合作意识。

  4、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特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统计的意义和作用,学会收集数据的方法,能填写简单的统计表。

  (2)、能根据不同的要求对数据进行简单的整理。

  (3)、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际应用能力。

  二、说教法

  在教学上,本节课采用“引导探究”式教学。从学生身边的问题出发,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探究问题,利用以前的知识解决问题。

  三、说学法

  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关注的是教学过程,所以学生在讨论中悟,悟中获,获中学,学中创新。自己主动获取知识,同时也感受到合作的必要性。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本节课开始教师就创设情境,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唤起他们学习新知识的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于是就选择了同学们熟悉的调查四种颜色,选哪种合适?做校服,这样的引入,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探究新知

  1、在教学新知识时,我有意创设问题,举手调查。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和机会发表自己的见解,探究调查的方法,通过讨论体会抽样调查方法的合理性,学会进行抽样调查。

  2、根据实际情况解决问题

  在统计两个人选谁参加故事会,引导学生体会记录数据方法多样性。这些方法中。最好采取画“正”字的方法收集数据,突出“正”字收集法。我这样设计使学生在不断思考的过程中内化知识,同时也形成了一定的技能;紧接着利用学生收集到的是数据,制成统计表。因此,这一环节的教学让学生经历收集和整理、绘图的全过程。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解决困难和合作的意识。同时,也使学生受到团结互助的教育。

  (三)拓展应用

  为了体现教学的使用价值,让学生最喜欢到哪里去春游。然后根据自己统计的数据,填写统计表。这一环节是在学生掌握统计方法之后应用统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感受到学习统计知识的必要性,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道理,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学生自己总结,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抽象概括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自我评价意识。

  总之,本节课是在素质教育的新理念中进行的,力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参与学习过程中形成统计意识,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发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服务于生活,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极大兴趣。

说课稿 篇4

  《欣赏设计》是九年制义务教育教材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 下册第1单元的的内容。下面我将从以下教学指导思想、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学法分析、教具准备、教学程序、板书设计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学指导思想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也就是经历一个丰富、生动的思维过程,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将以学生发展为立足点,以自我探究为主线,以求异创新为宗旨,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辨析、自主探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全面、全程、全心地参与到每一个教学环节中。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使学生观察、操作、口头表达等能力得以培养,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以开发与增强。

  一、教材分析

  《欣赏设计》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内容(教材第7页)。本节课是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对称、平移或旋转的方法设计图案并进行交流,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学美和数学方法的价值。

  这节课的设计是让学生观察从主题图中抽取出来的两幅美丽图案,感受图形变换创造的美,体会平移,旋转在图案设计中的应用,从而培养学生动脑、动手的能力。

  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欣赏与设计图案,使学生进一步熟悉已学过的对称、平移、旋转等现象。

  (2)、欣赏美丽的对称图形,并能自己设计图案。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探究学习,使学生进一步感知对称、平移、旋转创造的美。。

  2.利用图形变换进行图案设计。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学生动手操作,利用图形变换进行图案设计,从而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审美意识。 重点难点:利用对称、平移、旋转等方法绘制精美的图案。

  教学准备:课件或挂图、剪刀、方格纸。

  教学时间:1课时

  三、教法分析

  1.学生在欣赏图案时,可能部分学生能看出图案的变换但不能正确熟练描述,原因是部分学生可能对图形变换的对称、平移、旋转定义不能理解掌握,要克服这一困难,关键是帮助学生理解对称、平移、旋转定义。

  2.学生在设计图案时也可能会出现障碍,原因是学生的空间观念不强,设计能力差。针对这一问题,教师要充分利用课件或挂图及自制教具演示,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动手能力。

  四、学法分析

  为了加强学生对通过对图案的欣赏进行图案的设计,帮助学生克服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本节课在教师准备教具(挂图或课件)和学生准备学具(剪刀、方格纸)的基础上,还可充分利用实物进行演示,使学生能够直观的理解和掌握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五、教学程序

  (一)教学基本流程图复习引入、图案欣赏、设计图案、小结

  (二)教学情景

  1、复习引入

  问题1:在本单元里,我们学习了那些有关图形变换的知识?

  (对称、平移、旋转)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的目标是加强学生对本单元里所学的对称、平移、旋转等知识回顾。

  2、学习新知

  (1)、导入课题

  教师:同学们,你们想成为一名小小设计师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欣赏设计》,只要你好好学习,我想你就一定能设计出美丽的图案。

  板书课题:欣赏设计

  (2)、图案欣赏

  出示课件或挂图(教材第7页主题图),学生欣赏图案

  问题2:我们欣赏了这两幅美丽的图案,你有什么感受?

  师生活动:教师提问,学生尽情发表自己的感受。

  设计意图:通过欣赏图案,使学生感受图形的美。

  (3)说一说:

  问题3:上面这两幅图的图案是由哪个图形平移或旋转得到的?

  师生活动:教师提问,先让学生观察后小组讨论,再进行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利用平移或旋转可以设计出美丽的图案。通过小组交流,让学生感受到图案的美学价值。]

  (4)想一想

  出示下图(教材第7页页脚)

  问题4:仔细观察这几个图案是由哪个图形经过什么变换得到的?

  师生活动:教师提问,同桌交流汇报。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使学生发现可以利用对称、平移和旋转设计出美丽的图案。增强了学生思考的主动性;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内化”。

  3、设计图案

  (1)、利用对称、平移或旋转创作一个图案。

  (2)、交流并欣赏。说一说好在哪里? 师生活动:教师提问,学生互评。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动脑、动手设计出美丽的图案,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突出重点,突破了难点。增强创新思维能力,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为生活服务的理念。]

  4、目标检测

  (1)练习一的第3题:说一说下面这些图案分别是由哪个图形经过什么变换得到的?

  同桌同学互相说一说然后全班交流。

  (2)(练习一第5题)

  题中出现了几个剪好的图案,让学生判断分别是由哪种方法剪出来的。

  学生根据图案的特征,不断在头脑中对这个图案进行“折叠”“重合”,再将最后的结果与下面的剪法对应起来,而且还让学生思考“还有什么剪法”。

  如果学生有困难,教师可以以题目的设计,反过来,让学生根据剪法,选择剪出的结果。

  (3)第7题

  让学生自己动手剪一剪。

  设计意图:通过运用本节课所学知识,加强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

  5、全课总结

  问题5: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小结:对称、平移和旋转知识广泛地应用于平面、立体的建筑艺术和几何图像上,而且还涉及到其它领域,希望同学们平时注意观察,都成为杰出的设计师。

  [本环节是教学总结,教师用疑诱导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去总结归纳,增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板书设计:

  欣赏和设计

  对称、平移和旋转知识有广泛的应用。

  设计意图:对本节知识一目了然,简洁明了,突出重点和难点

说课稿 篇5

  一、教材分析:

  反函数这一节在《函数》这章中是一个难点,篇幅不多(课时少),在高考考纲中的要求也比较简单。但我个人这样认为,复习课应尽量把与本节内容相关的新旧知识系统地串在一起,所以在备课时要找一条能把知识点连在一起的线索。这线索就是函数的三要素:

  (一)教学目标:① 使学生掌握反函数的概念并能求出简单函数的反函数(考纲要求)。

  ②互为反函数的两个函数具有的性质,以及这些性质在解题中的运用。③通过知识的系统性,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重点、难点:

  ①重点:使学生能求出简单函数的反函数。

  ②难点:反函数概念的理解。

  二、教学方法:

  整节课采用传统的讲解法。首先要认识反函数应先有函数的概念这知识,用例子来说明反函数的求法以及让学生来完成一题没有反函数的函数,从而得出一个不满足函数定义的关系式,通过分析来得到一个函数具有反函数的条件。这里是用“欲擒故纵”的手法,加深对概念的理解,也是突破难点的关键。

  三、学生学习方法:

  学生认识了反函数的求法(步骤),在老师的引导下得出三个结论,并运用这些结论来解题。希望能达到提高学生性质的解题能力和思维能力的目标。

  四、教学过程:

  (一)温故:函数的概念、三要素

  (二)新课:例1:求y=2x+1的反函数 解: 即 (x∈R) 注意步骤,新关系式满足从R到R是一个函数关系式。互这反函数的特点:①运算互逆;②顺序倒置例2:y=x2(x∈R)用y的代数表示x得x= 这x不是y的函数,不满足函数定义若对,y=x2的定义域改为x≥0可得x= ,即y= (x≥0)当逆对应满足函数定义,原函数才存在反函数。 得到结论①互为反函数的定义域、值域交换即 分别在同一坐标上画出以上互为反函数的图象得到结论②图象关于y=x对称③单调性一致

  (三)练习

  1 求 的反函数,并求出反函数的值域。

  2函数 的图象关于对称,求a的值。讲评:略。

说课稿 篇6

  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级化学专题复习----科学探究(氢氧化钠变质的探究),下面我从学情分析、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几方面说这节课。

  一、学情分析

  我任教班级的学生他们学习积极主动、课堂氛围浓厚、思维活跃,在前面的学习中具备了氢氧化钠以及酸碱盐的一些简单的化学性质,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学习能力、科学探究能力,但对于氢氧化钠变质的探究,学生不能很好的运用酸碱盐的相关知识来解决问题,需要老师适当的引导和点拨。

  三、教材分析

  关于氢氧化钠变质的探究在教材中没有出现,但在平时的练习中出现多次,在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了解这部分知识,本节课是中考复习中的一节复习课,其内容是在学习酸碱盐之后,多酸碱盐性质的应综合应用,这节课包括了氢氧化钠的变质、检验、保存等问题,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进行科学探究的方法与实验探究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在教学中设置情景,让学生在情景中学习。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欲。

  引导学生讨论和思考:通过师生和生生互动,激发学生开展科学探究和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合作学习能力、科学探究能力

  分组实验探究: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归纳的能力、实验探究能力、合作学习的能力。

  多媒体辅助: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五、教学过程

  首先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提出问题帮助和引导学生进行猜想和假设,本课围绕氢氧化钠固体变质的问题,引导学生派生出“它是否变质?变成了什么的物质?全部变质还是部分变质呢?已经变质的氢氧化钠?”等系列问题,让学生兴趣小组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活动中学生积极性高,思维活跃,设计出了较多精彩的实验方案,老师和学生对各组的实验方案进行评价,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自己解决了提出的问题,并通过分组实验解决这个真实的解决,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自我探究和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进一步得到了发展,使学生再一次经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的锻炼,培养了学生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说课稿 篇7

  一、活动来源:

  在生活中,我们常听到一些家长抱怨自己的孩子丢三落四,也常看见孩子把玩具撒满地,书本丢得满桌都是……而小班阶段仍处于幼儿良好秩序感形成的敏感期内,在其敏感期进行有效地引导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物品摆放是幼儿良好秩序感建立的表现之一,从小班开始,帮助幼儿建立物品摆放的秩序感,养成良好的物品摆放习惯,对其生活、学习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也为其从容踏入社会奠定基础。因此,我们今天设计了《羊羊超市》这节课。这节课我们借鉴于网上,并结合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进行改编与设计。(网上是采用卡片进行教学,我们自行改编设计后采用的是实物,并融入游戏情景——羊羊村开超市引出,更能激发小班幼儿的学习兴趣。

  二、说教材

  教材可挖掘的价值有许多:分类、认识颜色、配对、方位(上面、中间、下面)等等,今天我们主要以分类展开教学活动。分类是根据物品的同和异,把物品集合成类的过程,也就是把相同的或具有共同特征的物品归并在一起。对小班幼儿来说分类包含两个层次。一个是求同,就是把相同的物品摆放在一起,比如面包和面包,玩具琴和玩具琴。第二个层次是分类,分类就是把有共同特征的物品放在一起。在本节课就是第二层次在认识标志后,把玩的、吃的和用的分成三大类。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以羊羊开超市的游戏情节贯穿始终,让幼儿在动动、玩玩、做做的过程中,积累有关类的经验,提高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

  目标定位:

  1、能按标记将物品进行分类。

  2、体验实物操作带来的乐趣。

  重难点:能按标记将物品进行分类。

  这个重难点是新知识的传授和接受的过程,让幼儿明白相同的物品应该放在一起。

  活动准备:

  创设超市情境

  1、超市货架4个,每层分别贴上吃的、穿的、玩的标记

  2、吃的、穿的、玩的物品实物

  3羊羊挂饰若干、

  4送货车(由于今天在三楼开课,推车比较重就省略了)

  三、说教法:

  1、游戏教学法:游戏是幼儿园教学的灵魂,大家都知道数学是最枯燥无味的学科,那么怎么才能让幼儿喜欢上数学,对数学有兴趣呢?只有运用游戏才能让幼儿保持兴致,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进行有效的教学。所以活动开始的时候运用游戏来导入(村长慢羊羊说:“听说羊村要开超市了,我们一起去看看吧。”,先吸引住幼儿,又在结束的部分运用游戏,(慢羊羊说:“谢谢羊羊们的帮忙,我们羊村的超市明天可以开业啦,欢迎你们来超市光顾。”)让幼儿在欢乐的气氛中结束活动。

  2、观察法:请羊羊当验货员,观察货架上摆放的物品是否按标记进行摆放,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并了解相同用途的物品应该摆放在一块。

  操作法:请羊羊们当理货员,把同类的物品放到货架上。

  四、说学法:

幼儿是学习的主人,以幼儿为主体,为了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本活动采用的方法有:

  1、操作法:让幼儿理货物,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同时体现了自我判断能力。

  2、游戏法:让幼儿在游戏中愉快的玩,体现了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幼儿不会感到枯燥无味。

  五、说教学过程:

这个活动我共分了四大环节

  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激发幼儿兴趣

  我们以教学情境“羊羊开超市”引出:

  村长慢羊羊说:羊村要开超市了,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让幼儿扮演成羊羊们,孩子就很有表演欲望,为下面的教学做好铺垫。

  第二个环节:引导幼儿发现货架上的标记

  标记的制定,经过我们商讨,吃的(嘴巴)、用的(手)、玩的(玩积木)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所必须的,因此,我们运用这些标志作为我们的引线,按标志进行分类。通过我们的试教,从中也发现孩子能够理解掌握。

  1、哎,货架上怎么没有货物啊?(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增加积极性)

  2、请个别幼儿上来摆放,并给予表扬与肯定

  3、那你们有没有发现货架上的秘密呢?(引导孩子认真地去观察,并发现标记,从而对货物进行检验分类。

  小结的时候提到了方位(上中下),对已学的知识进行复习巩固。

  第三个环节:幼儿实物操作。也就是把有具有相同用途的物品放到一起。是第二环节的升华,提升。我们运用的是游戏的教学方法,羊羊们都当理货员,引导幼儿探索红色的羊羊来摆放红色箩筐里的物品,黄色的羊羊来摆放黄色箩筐里的物品,蓝色的羊羊来摆放蓝色箩筐里的物品,并分别摆放到相同颜色羊羊的货架上(孩子在认识红黄蓝的基础上进行相同颜色的配对)

  让幼儿自己判断,自己操作。让幼儿在游戏中反复体验,反复感受,已突破难点。

第四个环节:结束部分

  师:谢谢羊羊们的帮忙,我们羊村的超市明天可以开业啦,欢迎你们来超市光顾。

  为了能让孩子对这一教学内容的巩固,我们还制作了区域活动材料——把各种实物图片分类黏贴相应的表格里,同时我们还想进行更进一步的尝试,根据另外的特征进行分类(比如标记“太阳”代表夏天时候用的物品。“雪花”代表冬天时候用的物品。)

  总之,在本次活动设计中,紧紧围绕“实物分类”开展活动,并将经验迁移到生活中。我们力求幼儿最大程度的参与,采用自主探索的方法,让幼儿在充满轻松、自由的活动氛围中学得主动、轻松、快乐。

  活动亮点:

  1、这个教材取掘于生活,利用生活中的各种物品进行教学活动。在以往的教学活动中,我们老师为了材料准备方面,常常采用图片教学,忽视了生活中可用的实物。因为小班幼儿的排异性思维发展水平低,在实物操作时十分容易受到干扰。我们的教学最终回归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所以本次活动材料,我们选用实物进行教学。

  2、这个活动教材可挖掘的价值多,例如:分类(各种实物的日用品、食物的特征进行分类),认识颜色(进一步感知三原色),方位(复习与巩固上面和下面,初步认识中间),配对(提供三种颜色的装货框、三种颜色的羊羊、货架上放置三种颜色羊羊的图片,让幼儿进行颜色的配对。

【【热门】说课稿集锦七篇】相关文章:

1.【热门】说课稿模板集锦6篇

2.【热门】说课稿模板集锦六篇

3.【热门】说课稿模板集锦9篇

4.关于说课稿模板集锦七篇

5.【热门】说课稿范文集锦九篇

6.【推荐】说课稿范文集锦七篇

7.【热门】语文说课稿模板集锦8篇

8.【热门】语文说课稿范文集合七篇

上一篇:说课稿 下一篇: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