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蓝网>教学资料>说课稿>说课稿

说课稿

时间:2021-05-01 11:16:59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精华】说课稿范文集合5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说课稿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精华】说课稿范文集合5篇

说课稿 篇1

  一 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本 节教材分为二力平衡的概念、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和它的应用三部分。从观察实际现象切入,引导学生归纳出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时总是受到力的 作用,从而引出二力平衡的概念,再根据初中物理由研究最简单的情况入手,转入对二力平衡的研究,通过实验探究分析得出二力平衡的条件,接着通过实例讲述如 何运用二力平衡条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材的这种编写思路,符合初中学生实践—理论—实践的认知规律,其中通过实验,在学生观察、分析、综合、归纳和演绎的过程中,有效地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并促进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形成,充分体现了物理学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特点。

  力学是本学期的重点内容,二力平衡又是力学中的重点之一,所以二力平衡条件是重中之重。本节知识的学习和应用,为后面学习浮力知识奠定了知识基础,也做好了思路和方法上的准备。因此,本节知识是联系新旧知识的纽带,在力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解决力学问题的理论基础。

  2、教学目的:

  1.知识与技能:

  (1) 通过观察和分析,知道什么是二力平衡状态。会画二力平衡时的受力示意图。

  (2) 通过实验探究,总结得出二力平衡的条件。

  (3) 了解二力平衡条件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研究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能力;通过对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平衡现象。初步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培养对科学的热爱和对我们生存的空间探索的欲望。

  3、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及其教学策略:

  重点: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教学策略:通过猜想假设、实验探索、观察思考和实例分析得出二力平衡的条件。

  2.教学难点及其教学策略:

  难点:理解二力平衡的条件

  教学策略:通过实际应用,举例说明等手段帮助学生克服困难、达到掌握的目标。

  二、说教法

  教 学方法的选择是教学准备过程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它对于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起着决定性作用,所以要圆满地达成目标,需要优选教法。根据本节内容的 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采用以下教法:安排了“探究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验活动,创设物理情境,激发求知欲,在教师指导 下,学生对实验进行观察、思考,最终解决问题,使重点得以突出,也为难点突破铺平了道路。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原则。

  三、说学法

  教 学过程中,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方法。通过探究实验,充分发挥实验的直观作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创造力。在实验中,指导 学生学会“实验探索—思考深入—归纳总结”的实验探究问题的方法,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得出二力平衡条件后,指导学生学习“理解提炼记忆法”,将条件提炼 出来,达到简、明、准,同时也提高了思维能力。此外,在教学的全过程中,随时指导学生听课、记笔记、练习等科学方法,使课堂成为指导学法、培养能力的主渠 道,使学生运用“会学”的技巧达到“学会”的目的,实现创造适合每个学生的素质教育要求。

  四、说教学程序

  1、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通过阅读课本P62页图9-1的几幅图片(如静止在桌上的花瓶、匀速行驶的列车、静止的叠石等)引导学生分析它们分别处于怎样的状态?它们分别受到那些力的作用。列举常见的例子:悬挂的电灯,桌上放的粉笔盒,平直马路上匀速行使的汽车等,说明物体受外力作用时,也可能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此时称为力的平衡,物体所处状态为平衡状态。引出凡是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物体处于平衡状态。由此引出力的平衡的概念,物体受到几个力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几个力相互平衡。二力平衡是最简单的一种。

  2、新课教学

  以二力平衡为贯穿全课的明线,利用实验引导学生观察、探索、发现、归纳二力平衡条件,以突出重点,运用典型练习进行循环式训练,突破难点。

  (1)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物体受到两个力作用,总能处于平衡状态吗?例如:放在光滑斜面上的小球,能静止吗?刚刚开动的汽车能作匀速直线运动吗?(说明:这里我们只研究与物体运动方向有关的力)提问学生,物体分别受几个力,能否保持相应状态。

  显然,上述两物体不能处于平衡状态,那么物体受两个力作用时,需要满足什么条件,才能达到平衡呢?下面通过实验进行探究。

  学生分组实验

  器材:带两个定滑轮的铁架台、硬纸板、钩码、线绳。

  实验步骤:

  ①排除物体受力方向相同的两个拉力情况

  ②一根绳的自由端挂一只钩码,另一根绳的自由端挂两只钩码,两根绳分别通过两个滑轮,观察物体处于什么状态,将挂两只钩码的一端去掉一只钩码呢。

  ③将物体转过一定角度还静止吗?何时恢复静止?

  ④将硬纸板剪成2半,还能平衡吗?

  观察实验时,提出相应问题进行探索。

  启 发学生思考受两个力的物体保持静止的条件(由学生归纳)很可能学生归纳不完整,逐渐引导学生补充完善。教师小结二力平衡条件: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 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同时指出受两个力作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也符合上述条件。

  实验过程中,教师的演示、引导充分体现了主导作用,学生的观察、探索、思考、归纳也充分体现了主体地位。通过探索、归纳二力平衡的条件,及时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使思想政治教育与物理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在得出二力平衡条件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条件内容,仔细推敲,深入剖析,将条件概括提炼出来。教师小结:同物、等大、反向、同线。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条件的理解和记忆,而且培养概括思维能力。

  (2)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实例:吊着的电灯保持静止,灯受重力4.9牛,则此灯受拉力大小和方向如何?

  先由灯处于静止得到它受平衡力;然后分析灯受哪两个力,即重力和拉力,最后根据二力平衡条件,已知重力4.9牛,方向竖直向下,确定出灯受拉力4.9牛,方向竖直向下。

  所以,可以根据二力平衡条件,已知其中一个力的大小方向,确定出另一个力的大小和方向。

  由实例过渡,自然,顺情顺理,并通过对实例的分析,明确了思路,初步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突破难点。

  3、课堂小结

  由学生归纳本课所学知识

  4、课堂练习:补充习题基础部分练习

说课稿 篇2

  尊敬的各位专家领导:

  早上好!

  今天我将要为大家说课的课题是《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教学本实验时,我在互联网上查找适合本课的素材,利用powerpoint制作课件,把多媒体技术充分的运用到教学中来。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学方法、说课前准备、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几方面进行我的说课,敬请各位专家评委指导点评。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 节内容在全书及章节的地位:《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级教材上册第四章《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的第一课时。本节内容是探索光合作用部分,在今后的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方式甚至其他章节的一些学习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

  2、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通过完成“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了解绿色植物在光下能制造有机物——淀粉,同时知道光照是绿叶制造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最后,归纳出光合作用的产物和条件。从而认识到绿色植物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爱护植物的情感。

  3、课时安排

  共1课时。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同学对生物学科有着浓厚的兴趣,实验探究积极主动,愿意与同学合作性探究学习,敢于大胆质疑,所以根据这一特点,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并独立完成实验操作;但是由于有些操作学生第一次涉及,如酒精灯的正确使用等,教师应特别强调。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实验验证绿叶在光下合成淀粉。

  能力目标——在实验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探究能力。理解光合作用发生的场所和产物的判定方法及其原理,培养学生逐步学会生物探究的科学方法。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明确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重要性,养成爱护绿色植物的情感。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领悟“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设计原理。使学生认同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重要作用。

  难点:验证绿叶在光下合成淀粉的实验步骤的设计。

  五、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讨论法、分析—归纳法。教师指导学生与学生独立实施实验方案相结合。

  六、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多媒体播放器、课件、盆栽小白菜和地瓜叶、酒精、碘液、大烧杯、小烧杯、酒精灯、培养皿、石棉网、镊子、火柴、三脚架等。

  2、学生准备:各种形状黑纸片、曲别针。每个小组可以从家里带一些盆栽小白菜(要求将盆栽小白菜实验前在黑暗处放一昼夜)。

  七、设计理念

  按照新课程标准要求,每个教学环节我都力求让学生动起来,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关注学生的知识生成。主要突出以下两点:

  1.通过探究性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领悟科学研究方法。

  2.通过学生的主动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绿色植物的情感,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这样素质教育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八、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引言: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萨克斯通过实验使人们认识到了绿色植物在光照下能够合成淀粉,如果我们想验证这一结论用什么方法呢?

  通过引言,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会积极主动进入下面的学习环节。

  (二)探究学习

  这节课我们就通过实验法来验证绿叶在光下合成淀粉(板书),请同学们分析我们的验证问题,找出我们要验证的有几个问题?每一个问题你所应用的实验原理又是什么呢?

  学生:对照实验法和淀粉遇碘变成蓝色的原理。

  教师:那么从我们最熟悉的一步验证淀粉的方法—滴加碘液入手,首先我们设计出这一步,那么同学们想下如果我们直接滴加碘液到绿叶上效果明显吗?

  学生:不明显

  教师:所以我们在滴加碘液前要对绿叶进行脱色处理,那么我们要验证绿叶在光下合成淀粉,在脱色前我们要将绿叶放在哪里呢?

  学生:光下

  教师:那么我们根据对照实验方法的原理,设计光合作用的条件—光,同学们可以参照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的实验方案。

  学生:让叶子一半有光一半无光形成对照实验。

  教师:很好,我们就把这一步总结为部分遮光。那么老师举个例子,如果我想验证面包吃了会使我有力气,那我在刚刚吃饱饭很有力气的时候来做这个实验科学吗?你怎么样设计这个实验呢?

  学生:不科学,要在饥饿的时候吃。

  教师:非常好,所以在光照前我们也要用同样的原理将绿叶原有的淀粉消耗掉,我们用的方法就是暗处理。到这里呢,我们基本的实验步骤就设计的差不多了,那么在观察前为了避免碘液颜色的干扰,我们还要进行漂洗。所以我们这个验证实验的步骤就出来了:

  1、暗处理→2、部分遮光→3、光照→4、酒精水浴脱色→5、漂洗后滴加碘液→6、漂洗后观察

  (三)试验操作

  在学生动手操作前先播放演示实验动画,为了避免自然条件等对实验结果的干扰,先让学生通过分析演示实验得出结论。接下来请同学们自己动手操作。

  因为前3个步骤学生不能现场做,需要提前准备,所以请各小组同学介绍展示自己处理好的盆栽小白菜,让所有学生对前三个实验步骤的操作熟悉。教师示范酒精灯的正确使用方法,保证学生的安全操作。

  学生独立完成实验步骤4——6

  实验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引导学生正确操作,顺利完成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在酒精水浴加热的过程中需要一段时间,请同学们讨论一下几个问题:

  1、为什么要将天竺葵提前放到黑暗处一昼夜?

  2、为什么要用黑纸片把叶片的一部分遮盖起来?各部分有什么作用呢?

  3、将叶片放入酒精中加热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将盛酒精的小烧杯隔水加热?

  4、经碘液处理后,叶片将发生什么变化?说明了什么?

  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中的实验步骤,分组讨论以上几个思考题。通过合作学习讨论完成这几个思考题,学生理解了每一个实验步骤中蕴含的科学原理,做实验时就会更加积极主动。增强了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

  (四)实验现象分析、得出实验结论:

  叶片的见光部分遇到碘液变成了蓝色,实际是淀粉遇碘液变蓝,说明叶片的见光部分产生了有机物——淀粉。

  叶片见光部分产生了淀粉,遮光部分没有产生淀粉,说明光是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

  光合作用的条件——光。

  光合作用的产物——淀粉。

  这个教学环节学生基本能够独立完成,培养了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教师需要进一步要求学生划出关键词,加强理解记忆。

  这个环节学生自己能够通过分析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培养了学生分析、总结、归纳的能力。

  (五)拓展探究

  1、如何在绿叶上出现心形图像?

  2、如何让农作物增产?

  (六)自我检测

  验证“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中:

  1、将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昼夜的目的是 。

  2、将叶片的一部分遮盖起来就形成了有光和无光两种不同的环境,这种设计方法在实验中叫做 实验。

  3、盛有酒精的烧杯隔水加热的原因是 ,目的是 。

  4、向叶片滴加碘液,不遮光部分变蓝色是为检验 是光合作用的产物。用碘液处理后,被遮盖的部分不变蓝,说明了绿叶合成淀粉需要 。

  5、这个实验的结论是: 是光合作用的产物,是光合作用的必需条件。

  (七)作业布置:

  学习指导中关于本节的相关知识,这个作业的布置是为了让学生进一步内化知识。

  (二)—(六)教学环节的设计,完成了教学目标,突出了重点,化解并突破了难点。

  (八)板书设计

  第四章、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第一节、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

  一、实验原理

  1、淀粉遇碘变蓝

  2、对照实验法

  二、实验步骤

  1、暗处理→2、部分遮光→3、光照→4、酒精水浴脱色→5、漂洗后滴加碘液→6、漂洗后观察

  三、实验结论

  1、光是光合作用的必需条件

  2、光合作用的产物是淀粉

  该板书设计概括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

  本节课,我从教材出发,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借助网络以及多媒体技术,把实验生动活泼的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学习更有兴趣、学习效果更好。也就是说,多媒技术的应用让我的教学事半功倍。

  谢谢大家!

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五册87-88页例3,并且完成做一做和练习二十二1-2题。

  2.教材分析:这个例题是含有两个已知条件两步应用题。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简单一步应用题的基础上,又在四册和本册教材中学习了三个已知条件两步应用题,之后进行教学的新知识。两步应用题是本册重点内容之一,同时它在应用题教学中又占有重要地位。在两步应用题中,连续问是基础,三个已知条件是过渡,两个已知条件是重点。例3是学生首次接触的两个已知条件两步应用题。它应当是重点中的重点,为此给学生造成显明、深刻的第一印象是十分必要的,科学、合理地设计好本节课显得尤为重要。

  3.教学目的:根据大纲精神和教材意图确立如下三个教学目的。

  (1)通过多(少)几求和,几倍求和(差)应用题的解答,使学生初步认识有两个已知条件两步应用题的结构,初步学会这类应用题的解答方法,进一步加深对两步应用题的理解。

  (2)通过条件变换,知识迁移,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推理能力和求同思维、求异思维能力。

  (3)通过本节知识学习,向学生渗透事物间是有"联系的"、是可"变化的"、"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教学重点应当是;有两个已知条件两步应用题的解题方法。两个已知条件,其中一个条件在解题中用两次学生很少接触是教学难点。教学关键是正确分析数量关系找准中间问题。

  二、教法和学法

  根据本节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认知水平,主要采用如下方法。

  1.运用迁移规律、比较的方法进行启发诱导式教学。

  2.运用线段图、讨论、总结等方式和解题思路分析,激发主体参与意识,调动主体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以深化学法训练。

  三、教学过程设计

  本节教材编者是按照:复习-例题-想一想-做一做-练习题为一个完整的知识系列或是教学过程安排的。其中每一环节均有其自身的侧重点。复习的目的在于迁移引新,例题的目的在于探究解题思路,想一想的目的在于扩展知识,举一反三,做一做的目的在于内化知识、强化能力、训练思维。因此教学过程设计五个环节。

  (一)复习旧知,抓迁移。

  用复习题引入新课。这一复习题是本节知识的生长基础,要有意识地把复习题向例题导入。为此分四个层次完成复习题。

  1.出示复习题:"饲养小组养10只黑兔,16只白兔,一共养兔多少只?"并出示符合题意的兔子彩图,目的在于引起学生兴趣、注意力和理解题意。

  2.独立解答本题(指名板演),同时教师画出复习题的线段图。这个线段图主要为新授作伏笔,同时也从不同角度理解题意。

  3.共同订正复习题。

  4.变条件、抓迁移。如果把"16只白兔"改为"养白兔比黑兔多6只"应当怎样算?因为复习题学生都顺利完成,而经此变化学生便会达到"欲罢不能"的程度,会极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就此激情入境导入新课。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两个已知条件两步应用题"。并简单提出学习要求。(略)

  (二)探究新知抓思路。

  这一环节是落实教学要求的中心环节,通过启发诱导、分析比较、推理判断和线段图的直观理解,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及探究例题的解题思路和解答方法。

  1.出示例3:"饲养小组养10只黑兔,养的白兔比黑兔多6只。一共养多少只兔?"

  2.指名读题,并找出已知条件与所求问题。

  3.比较例3与复习题相同点与不同点。意在理解题的结构和数量关系。

  4.讨论:

  (1)参照黑板复习题的线段图想一想例3的线段图与它会有哪些相同和不同地方?

  (2)谁能把复习题的线段图改成例3的线段图?让学生参与画图活动,培养画图能力,并实现图形的迁移。

  5.学生改图,教师适当帮扶。以上几步旨在理解题意和理解数量关系,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意识,形成能力。

  6.借助线段图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抓解题思路。

  (1)教师指图说题意。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理解题意。教师要指出图中四条线段,五种数量及其包含的与所求有关的两层数量关系。

  (2)分析数量关系、抓解题思路。①要求一共养兔多少只,根据题意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为什么?②根据已知条件能直接算出共养兔多少只吗?为什么?③根据什么条件可算出白兔的只数?以上几步是按分析法训练学生分析数量关系,寻求解题思路。下面两步用综合法进行解题。④想一想应先求什么?为什么?怎样求?学生口述算式:10+6=16。⑤所求问题是否求出?为什么?应怎样求?学生口述算式:10+16=26。

  7.学生看书消化例3,并完成例3中的填空,提出不懂地方。

  8.让学生用分析、综合法口述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同时师生共同把黑板例3补充完整。

  9.小结例3。

  (1)共同总结解题方法:①先求中间问题②再求所求问题③根据数量关系求出中间问题是解题关键。

  (2)抓难点。例3"10"用了两次每次意义一样吗?为什么?

  (3)强化审题。比较复习题与例3都有两个已知条件为什么有的一步计算,有的两步计算?

  (三)联系比较抓扩展。

  完成"想一想中的两个问题。主要联系例3变换条件,进行比较,使静态知识变成动态知识,使单一知识点变成知识链。从而合理扩展知识,实现举一反三。通过例3完成了四个方面知识教学,"想一想"扩展两方面内容,因此分两层进行教学。

  (1)看书中第一题该怎样想?怎样做?①学生试着改题。②出示改好的题。③对比例3找出联系和区别。④学生说思路和方法。⑤独立完成并共同订正。

  (2)出示第二个问题,问该怎样解答?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偏重中下生。指名回答:每步算什么?为什么这样算?师生共同回顾上两题,联系例3回答:

  1.变化的地方是什么?

  2.没变化的地方是什么?

  (四)练习巩固、抓内化。

  这一环节是内化知识、训练思维、培养能力、掌握解题思路、形成技能的重要环节,是实践的环节。

  (1)求同思维内化知识。完成"做一做"两题。一题是培养审题能力,如何确定用一步还是用两步运算。二题是巩固几倍求和。

  (2)变式思维拓宽知识。完成练习二十二前两题。一题是逆向思维拓宽知识。二题是几倍求差,是本课、扩展的第四方面知识。可比照"想一想"解答。有余力的学生可尝试改变本节做过的问题。

  (五)全课总结、抓规律。

  课堂过程实质上是按照认识--实践--再认识的过程进行的。全课总结是再认识的过程,是认识的升华和飞跃,时间虽短却起到画龙点晴、概括规律的作用。

  本课总结:

  1.总结解题思路。

  2.总结解题方法。

  3.总结例3

  所扩展的知识链,培养发散思维意识。这样把规律性东西条理化,总结出来,使学生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幂函数是继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后研究的又一基本函数。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建立幂函数这一函数模型,并能用系统的眼光看待以前已经接触的函数,进一步确立利用函数的定义域、值域、奇偶性、单调性研究一个函数的意识,因而本节课更是一个对学生研究函数的方法和能力的综合提升。

  2、根据本课教材的特点,新大纲对本节课的教学要求,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的合理需要,我从三个方面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解幂函数的概念,会画幂函数的图象。

  结合这几个幂函数的图象,理解幂函图象的变化情况和性质。

  了解分段函数及其表示。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观察、总结幂函数的性质,培养学生概括抽象和识图能力。

  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生活实例引出幂函数的概念,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课件,了解幂函数图象的变化规律,使学生认识到现代技术在数学认知过程中的作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3、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常见幂函数的概念、图象和性质。

  教学难点:幂函数的单调性及比较两个幂值的大小。

  二、说教法

  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过程,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自主性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要有效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努力去提高学生素质。根据这样的原则和所要完成的教学目标,并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采用如下的教学方法。

  1、引导发现比较法

  因为有五个幂函数,所以可先通过学生动手画出函数的图象,观察它们的解析式和图象并从式的角度和形的角度发现异同,并进行比较,从而更深刻地领会幂函数概念以及五个幂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2、练习巩固讨论学习法

  这样更能突出重点,解决难点,使学生既能够进行深入地独立思考又能与同学进行广泛的交流与合作,这样一来学生对这五个幂函数领会得会更加深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班级整体学习氛氛围也变得更加浓厚。

  三、说学法

  引导学生观察教材提供的五个实例所出现的函数模型,归纳出几个函数表达式的共同特征,引出本节课要讲的幂函数。采用小组讨论的方法,数形结合,培养学生互助、协作的精神,使学生“学”有新“思”,“思”有所“得”,“练”有所“获”,学生会逐步感受到数学的美,产生一种成功感,从而提高学数学的兴趣。

  四、说教学程序

  1、复习引入:

  复习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的定义、图像和性质。

  2、探索发现: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的五个引例,细心观察这五个引例得出的函数解析式的共同特点(从结构上看)。引出本节课将要学习的课题:幂函数。

  幂函数的定义:

  一般地,函数y= 叫作幂函数,其中x是自变量,a是常数。

  幂函数与指数函数之间的区别:

  幂函数--底数是自变量,指数是常数;

  指数函数--指数是自变量,底数是常数。

  注:在实际情况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生利用已有知识与经验,同化和索引出当前学习的新知识,这样获取的知识,不但易于保持,而且易于迁移到陌生的问题情境中。

  3、学用结合:

  讲解例题:P 92/例1。

  注:在讲解例题时,不仅在于怎样解,更在于为什么这样解,而及时对解题方法和规律进行概括,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课堂练习:P 92/习题2.3第1、2题。

  注:使学生能巩固并自觉运用所学知识与解题思想方法。

  4、课堂小结:

  主要由学生进行总结,教师进行补充。

  注:知识性内容的小结,可把课堂教学传授的知识尽快化为学生的素质;数学思想方法的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数学思想方法在解题中的地位和应用,并且逐渐培养学生的.良好的个性品质目标。

  5、作业布置:

  P 87/习题2.3第3题。

说课稿 篇5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白杨》。

  一、说教材

  《白杨》选自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三课。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火车上爸爸为孩子们介绍了白杨这种树具有坚韧不拔的品质,通过借物喻人的手法介绍了以爸爸为代表的在西部边疆地区为祖国发展做出贡献的劳动人民具有艰苦奋斗、舍己为人的品质。通过学习这篇文章让学生学会借物喻人的表现手法,并且对为祖国做出贡献的人民产生敬佩之心。

  二、说学情

  了解学生是针对性教学的基础。五年级的学生他们仍处在抽象思维的年龄,想象力丰富,动手能力较强。相对于纯文字的介绍,他们更容易接受更为直观的教学方法,所以老师在上课的时候会多使用多媒体教学法,帮助学生理解。同时小学生自制能力还有待提高,所以老师在教学设计上要更注重新颖,吸引学生注意力。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以及学生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能说出白杨的特点和祖国建设者的优秀品质。

  【过程与方法】通过本文借白杨的特点赞颂坚韧的健身者,学习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文学习,学生体会到西部工作者工作环境的恶劣,默默奉献、舍己为人的优秀品质。

  四、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我确定的教学重难点是:

  【教学重点】掌握记叙文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体会文中父亲和白杨之间的关系,懂得白杨的品格美,领悟父亲等援疆者的人格美。

  五、说教学方法

  讲授法、多媒体教学法、小组探究法等。

  六、说教学过程

  下面我将详细介绍我的教学环节。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环节,我将采用多媒体导入法。为学生展示西部荒漠环境的照片,引导学生观察西部环境特点,并向学生介绍西部风沙大,缺水干裂的气候,观察并了解白杨缺水但依然坚挺的特质。

  (二)整体感知

  首先,我通过“文中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白杨具有什么样的品质?”这两个问题来引导学生去通读全文,并找出答案。这时学生可以得出“本文主要讲述了在火车上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故事”“白杨具有高、直、坚韧不拔的特点”(板书:白杨:坚韧不拔)通过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对于文章内容有初步的认识。

  (三)深入研读

  深入研读,意在通过文中的细节来反映整篇文章,并且能够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旨内容。

  首先,我会提问学生“爸爸在介绍白杨的时候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学生纷纷得出答案:比喻手法。找到相关的语句,将白杨比作大伞。因为文章中没有提到具体将白杨比作大伞,它们之间有什么相同点,因此我会向学生展示大伞和白杨的照片做比较,观察出大伞具有笔直的手杆和较大的伞面,外观和白杨很像。

  其次引导学生品味爸爸关于介绍白杨坚韧不拔特点的语言。请学生进行角色朗读,请三位同学分别扮演爸爸、哥哥和妹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领学生理解白杨是生长在需要它的地方,不管环境多么恶劣,它都能很快地生根发芽,体会白杨的坚强、不软弱、不动摇。在此,我会向学生展示关于白杨在风吹日晒的环境中依然屹立的视频,帮助学生体会白杨生长环境之差,衬托白杨不动摇、依然笔直的特点。

  接着,我会引导学生理解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不仅仅是在介绍植物,而是以托物言志的手法介绍了生活中有很多跟父亲一样支援西部工作,在遥远的新疆为祖国发展建设做出贡献的工作者。他们身上体现着白杨精神,在祖国发展过程中,哪里需要他们,他们就到哪里去艰苦工作,正是有他们的艰辛付出,我们才得以有现在美丽的生活环境,国家才得以生机勃勃地蓬勃发展。(板书:爸爸:默默艰苦奋斗)

  最后,引导学生学习文章结尾带有暗示性的语句。爸爸搂着孩子,看着窗外的白杨陷入沉思,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提问“爸爸在沉思什么?”引导学生得出此处沉思以及微笑是因为爸爸看到了高大的白杨旁边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的小树。这暗示着父亲对孩子们的期待。

  (四)拓展延伸

  拓展延伸这一环节的设置主要是为了发散学生的思维。

  这时我提问学生“孩子们听了爸爸的话之后有什么样的领悟,他们应该学习白杨什么样的精神?”让学生以小组形式讨论交流自己的想法,然后以《白杨,我想对你说》写100字左右的感想,全班交流。

  (五)小结作业

  在小结环节,请学生总结本节课学习的白杨的特点,以及以爸爸为代表的西部边疆工作者的品质。

  课下会布置这样一个作业:白杨是生长在西北恶劣环境中的植物,请学生课后观察身边的植物有什么样的特点,选一种植物运用借物喻人的手法介绍它的生长环境和它的特点。

  七、说板书设计

  这篇文章的重点是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通过白杨坚韧不拔的特点,体会以爸爸为代表的西部工作者默默艰苦奋斗的精神。这样的板书设计直观、简洁、明了。

  以上是我的说课内容,谢谢大家!

【【精华】说课稿范文集合5篇】相关文章:

1.【精华】说课稿集合9篇

2.【精华】说课稿范文十篇

3.【精华】小学体育说课稿模板集合10篇

4.【精华】说课稿范文汇编8篇

5.【精华】说课稿范文汇总八篇

6.【精华】说课稿范文锦集6篇

7.【精华】说课稿范文汇编九篇

8.【精华】数学说课稿初中模板集合5篇

上一篇:说课稿 下一篇:历史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