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蓝网>教学资料>说课稿>说课稿

说课稿

时间:2021-05-28 15:02:49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精品】说课稿范文锦集10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说课稿10篇,欢迎大家分享。

【精品】说课稿范文锦集10篇

说课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在学习了固体、液体、气体的压强的基础上,使学生对“压强”的知识有了更丰富的了解,本节知识与生活生产和科学技术联系密切,能使学生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发展对科学探索的兴趣,产生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从而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

  (二)教学目标的制定

  1、知识与技能:知道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并能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知识被发现的过程,学会从简单的物理现象中归纳出物理规律,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学习方法和科学的思维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长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体会科学技术的力量,关注科技的两面性,加强安全教育。

  (三)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

  从教材的安排及教学目标的要求上看,理解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应是本节课的重点。因该知识在日常生活生产中有较广泛的应用,且较为抽象,所以教材中有关它的应用──机翼升力产生的原因是本节的难点。

  二、学情分析

  初中生的思维正处在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化的过渡期。他们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对直观现象比较感兴趣,喜欢动手,但欠缺对问题深入的思考及理性的研究。因此本节课主要采用从直观现象入手,通过探究活动,让学生亲历探究过程,降低学生学习难度。

  三、教法与学法

  教法:这节课综合采用合作探究、讨论交流、比较归纳并辅以多媒体等多种教学方法,注重创设情境,倡导合作探究和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课堂效率,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原则。

  学法:把学生置身于大量的物理情景之中,引导他们学会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提高应用知识的能力。问题意识是学生探究、学习的原动力,学生学习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产生问题、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情景引入

  由PPT配音介绍1905年鄂洛多克火车站发生的惨案,由事件的悬疑造成知识的“悬疑”,吸引学生迅速进入本节课的主题。

  (二)展示学习目标

  (三)新课教学

  1、流体概念的教学

  直接引出流体的概念──有流动性的气体、液体统称为流体。

  2、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的教学

  先由液体和气体静止时内部压强的特点轻松过渡到液体和气体流动时的压强。再利用简单的小实验“吹纸条”为猜想提供事实依据。最后利用伯努利实验验证猜想。

  实验前,首先从连通器的角度分析各细管中液柱的高度为什么相等,并猜想流体流动后液柱的高度的变化。实验时引导学生找到“液柱高度的变化”及“不同位置的流速”这些实验的观察点,并从液体和气体压强的角度对液柱高度的变化进行分析,是解决这一重点知识的关键。

  先探究气体,再探究液体。探究完“气体流动时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后,先回头分析“吹纸条看到的现象”,以验证猜想,然后再进行液体流动时压强的探究。实验完成后,教师对同学们的表现给予肯定,并简单进行物理学史教育:这就是著名的伯努利原理,实际上早在200多年以前,瑞士物理学家伯努利已经用上述装置验证了这一结论。此时,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内容基本解决,而且课前设下的悬疑也已拨云见日,即将被揭开。

  然后回到“鄂洛多克惨案”,并顺势带出另一个相同的事故“奥林匹克”号惨案,因为这两个事故的产生具有共性。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进行现场模拟,自己选择器材,自己设计实验,自己进行分析,找到藏在幕后的“黑手”。(根据各组的情况可选择其中一个事故进行模拟实验,然后进行小组间的交流。)

  在模拟实验过程中,同学们设计出了很多合理的方法,请看视频(视频展示)。通过这些实验,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把抽象问题直观化,利于同学们成功找到产生现象的根本原因,并感叹人类的不遵循自然的规律必遭大自然的惩罚。并知道了不能跨越安全线,不能靠近高速行驶的列车,不能让两船并列行使,由此潜意识地对学生进行了安全教育,增强了安全意识。

  另外,我把“危害”放前,“应用”置后,有两个用意:一是为课前的悬疑服务,为解决这个悬疑,必须把两个事故放在前面,以迎合学生们急以解决疑问的好奇心理,提高课堂效率。二是符合人类认识大自然,战胜大自然,利用大自然的科学发展的真实历程。

  教学过程中以“提出问题──建立事实──形成假说──设计实验──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实践应用”为主线的思维程序让学生自主探究,利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这样第一个设疑已经解决,再创设下一个悬疑。

  3、飞机的升力的教学

  (1)比一比,谁是大力士?

  首先引导学生做了一个游戏性的竞赛,漏斗口朝上,放入乒乓球,从下方使劲吹气,看谁能把乒乓球吹出去。其结果肯定是吹不起来,然后再口朝下的吹。同学们会发现还是吹不下来,但不吹的时候反而却掉下来了。

  这个活动把课堂推入一个小高潮。

  选用这个学生活动的目的:一是为了学以致用,用学过的知识解释身边的现象,对知识加以巩固深化;二是体会身边的物理给我们带来的无穷乐趣,增加学生继续学习的兴趣和欲望;三是为飞机升力的教学埋下伏笔,承上启下。

  然后欣赏飞鸟与飞机的视频,再次设疑:向下吹乒乓球时,由于乒乓球受到了向上的压力差克服了自身重力而没有掉下来,“小鸟和飞机为什么也能在空中飞翔而不掉下来呢?”

  (2)飞机的升力

  首先让学生回顾视频中飞机起飞的情景,并提问:飞机起飞之前为什么要在长长的跑道上加速?

  然后进行现场模拟。先把长方体机翼的飞机放在跑道上,用电扇使空气相对飞机发生相对运动,通过档位的控制以改变空气流动的速度模拟飞机的加速,结果飞不起来。此时可不失时机地进行情感价值观教育:科学的创新和发展是曲折的、艰辛的、严谨的,是需要失败的。再把流线型机翼的飞机放在跑道上,结果飞起来了。通过两架飞机的对比实验,让学生真实直观的认识到上凸下平的机翼形状是飞机飞起来的关键。这是一次实验的对比,一次科学的跨越,一次思维的碰撞,一次火花的迸发,引发学生产生思维冲突,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究欲望,将课堂带入另一个高潮。

  (3)这种形状机翼的飞机为什么就能飞起来呢?而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还得解决机翼上下空气流速大小的问题,怎样让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空气的流动非常形象地展现在同学眼前呢?只有靠课件。

  在突破难点知识的过程中,还原了人们认识发现物理规律的历程和科学探究的曲折道路,使教材变得更加立体生动,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加丰富有趣。学生在兴趣盎然中亲历探究,在动手动脑中形成知识,在应用知识中享受快乐,切身感受物理学科学习的特点,课堂教学的功能得到了进一步深化。

  4、知识的应用

  有关这一知识的应用我又选择了三个素材:灰雁倒飞、汽车尾翼板、香蕉球。灰雁倒飞,实际上是利用情景设疑让学生猜想“灰雁怎样才能迅速降低高度摆脱危险?”让学生的思维产生冲突,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感叹大自然的神奇。灰雁倒飞、汽车尾翼板又都是对飞机机翼倒置的应用,具有相似性。美丽的曲线──香蕉球产生的原因,让学生品尝足球运动的魅力和神奇,对知识进行拓展延伸,以满足学生的欲望。

  素材是课堂的灵魂,只有好的素材,才能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启发学生思维的灵感。在本节课中采用了大量的情景,利用情境引入、情景设疑、情境探究、情境观察、情境分析和情境应用等环节环环相扣,既体现出知识的呈现规律,又符合学生思维发展特点,激发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为学生创设了可以触摸的学习研究情景,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拓展了思维空间,体现出情景教学的在物理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也正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

  (五)课堂小结

  与以往不同的是,采取了一种诱惑式的方式。因为到此为止,这节课的内容已基本完成,但学生的思维已经有所疲乏和倦怠,利用同学们想了解香蕉球产生的欲望激励同学们必须达到老师的要求──回答“你这节课的收获是什么”。通过对知识进行重现,让学生明确本节所学的主要知识,给新知识的授课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六)巩固练习

  通过进一步习题的练习,达到巩固知识,检测学生掌握知识情况,及时进行反馈。并要求同学们在辨析中灵活运用学科知识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的辨析能力。让学生感到物理无处不在,让自然的神奇带给学生无尽的探究欲望!

  (七)家庭作业

  这些习题的设置有助于把兴趣延伸到课外,并通过课外的拓展实践,促进技能的迁移创新。

说课稿 篇2

  一、 说教材、学生。

  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只了解生活中有些物体的运动是摆动,如:钟摆、秋千、摇篮、吊床、拳击沙袋------“摆”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快乐,但他们不知道摆动这种现象背后所隐藏的科学道理。研究“摆的快慢与什么有关?”能使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被激发出来。但如何控制好实验过程中变量与保持不变的量,如何收集有效的数据,对于学生来说是有些困难的。

  二、 说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摆的摆动快慢与摆绳的长度有关,同一个摆,摆绳越长摆动越慢,摆绳越短摆动越快。

  过程与方法:

  推测摆的摆动快慢与什么有关。

  进行改变摆的摆锤、摆的摆长对摆的次数是否产生影响的实验研究。

  对实验的结果进行分析,并且根据进行预测。

  情感、态度、价值观:

  初步意识到精确测量结果的等到是需要反复测量的。

  认识到在实践中细心观察发现新的问题是很重要的。

  对新问题有继续研究的欲望。

  三、 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进行改变摆的摆锤重量、摆的摆绳长度对摆的次数是否产生影响的实验研究。

  【教学难点】

  进行改变摆的摆锤重量、摆的摆绳长度对摆的次数是否产生影响的实验研究。

  四、 说教法、学法。

  为了教圆满的完成本次的教学重难点,我设计了以下教法和学法。

  1、 教法。在本节课中我贯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综合本课特点,主要采用对比实验法,通过真实可靠的实验现象,提高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较容易分析、总结出科学知识。同时充分利用小组间的相互合作,拓宽学生的视野,让教学更容易突破难点,再辅以课件教学,彰显教学难点,激发学生爱科学的情感。

  2、 学法。与教法相适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分组实验,互相合作。把大部分时间交给学生实验、收集实验数据,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所收集来的数据进行科学的分析,然后总结出科学知识。

  五、 说教学准备:

  学生材料:每小组一个计时器、一个单摆装置(铁架台、带挂钩棉线)、重量相同螺帽三个、研究摆锤重量和研究摆绳长短的记录表各一份。

  教师材料:演示一套、不同的单摆两个、课件(或准备好板书)。

  六、 课时安排:

  1课时

  七、 教学流程:

  引入(课前写好课题:摆的研究)

  1、师:(师出示单摆)上节课我们已经认识了“摆”,我们通过实验知道了摆有一个很重要的特性,谁来帮大家回忆一下?(等时性)你能具体解释一下吗?

  2、师出示投影记录。这是**组的记录,他们的摆一分钟接近**次,这是**组的记录,他们的摆一分钟接近**次 [= - XXjxsj. =]

  3、现在,老师心里有个疑问:虽然我们认识的摆具有等时性,可摆和摆之间,它们的快慢都一样吗?(板书:摆的快慢)

  用摆做实验:

  1、推测:摆的快慢你觉得与什么因素有关系呢?

  (一)改变摆锤重量的实验

  15秒内摆动次数记录

  原来重量 两倍重量 三倍重量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摆的快慢与摆锤重量有关吗?(板书:错号)

  (二)改变摆绳长度的实验 15秒内摆动次数记录 原来绳长 两倍绳长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摆的快慢与摆绳长度有关,同一个摆,摆绳越长摆动越慢,摆绳越短摆动越快。对号

  摆的快慢与什么有关:

  摆的快慢与摆长有关,摆长越长,摆的摆动越慢,摆长越短,摆的摆动越快。关于摆长的研究,我们下一节课将进一步探究,大家有兴趣吗?

  总结:

  通过今天的研究,你们的收获有哪些?你还想对摆进行哪些研究?

说课稿 篇3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08级数学(2)班的某某,今天我要向大家介绍的课题是集合的基本运算,

  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简要的分析;

  一、 教材分析

  集合的基本运算是高中新课标A版实验教材第一册第一章第一节第三课时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集合的概念和基本关系,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的作用,本节内容在近年的高考中主要考核集合的基本运算,在整个教材中存在着基础的地位,为今后学习函数及不等式的解集奠定了基础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对学生今后的学习中有着铺垫的作用。

  根据教材结构及内容以及教材地位和作用,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依据新课标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根据集合的图形表示,理解并集与交集的概念,掌握并集和交集

  的表示法以及求解两个集合并集与交集的方法。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复习旧知,引入并集与交集的概念,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的能力,使学生的认知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激发他们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数学精神以及合作交流的意识。

  根据上述地位与作用的分析及教学目标,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及难点,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并集与交集的概念的理解,以及并集与交集的求解。

  难点:并集与交集的概念的掌握以及并集与交集的求解各自的区别于联系。

  为了突出重点和难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接下来谈谈本节课的教法及学法;

  四、 教学方法与学法

  本节课采用学生广泛参与,师生共同探讨的教学模式,对集合的基本关系适当的复习回顾以作铺垫,对交集与并集采用文字语言,数学语言,图形语言的分析,以突出重点,分散难点,通过启发式,观察的方法与数学结合的思想指导学生学习。

  那么在本节课中我的教学过程是这样设计的,

  五、 教学过程

  1复习旧知、引入主题

  问题1、实数有加法运算,类比实数的加法运算,集合是否也可以“相加”呢?

  由此引入了本节课的课; 集合的基本运算,并让学生观察这样三个集合

  集合A={1,3,5}, B={2,4,6}, C={1,2,3,4,5,6} 并让学生思考集合A、集合B并与集合C之间有什么关系?

  通过对以上集合的观察、比较、分析、学生容易得出集合C里面的元素由集合A或B里边得元素组成,像这样的关系我们把它叫做并集,得出并集的概念后我会引导学生发现并集里边的关键词“或”字,(为了使学生加深对“或”字的理解,我会举出生活中的例子,书记或主任去开会,这里有三层意思:(1)书记去开会,(2)主任去开会,(3)书记和主任都去开会 类比这个例子让学生自己归纳出并集中“或”的三层意思)

  引入并集的符号“ ”,并用数学语言描述A与B的并集:或}介绍Veen图

  通过对书上例4的讲解,让学生了解当求解并集时出现相同的元素我们只能算一次,这是由集合的互易性确定的,由此复习了集合的互易性,

  再对例5的讲解,让学生会用数轴来求解并集,

  学生学习了并集含义之后,我会让学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

  问题2:除了并集之外,集合还有其他的运算吗?并让他们观以下的集合:

  A={1,2,3} B={3,,4,5} C={3} 让学生类比并集的方式归纳出它们之间的关系:集合C里面的元素在集合A且在集合B里面,像这样的关系我们把它叫做交集,

  引导学生发现交集里面的关键词“且”,介绍交集的符号“”用数学语言表示交集:且};介绍Veen图

  对书上例6 的讲解让学生了解集合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是学的兴趣,并学会用自然语言来描述两个集合的交集,

  例7:让学生了解当两条直线没有交点即两个集合没有公共部分的时候,他们的交集不是不存在,而是他们的交集为空集,由此复习了空集的概念,

  让学生完成书上的练习,

  1、 课堂练习,反馈信息。(P11,1、2题)

  在以上的环节中,老师只起了引导的作用,而学生是主体,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让学生的学习过程在老师的引导下的知识在创造。

  2、 课堂小结,自我评价。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思想方法进行小结,形成知识系统,用激励性的语言加以点评,让学生思想尽量发挥完善。

  3、 作业布置,反馈矫正。(P12,6、7)

  六、 板书设计

  集合的基本运算

  一、并集 例4, 引入

  1, 例5, A={ }

  2, 例6, B={ }

说课稿 篇4

各位评委晚上好:

  我是XX班的XX。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常见物质的检验》。本节内容选自苏教版化学1专题一第二单元,为本单元的第二课时。教材以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物质的检验为切入点,以一系列探究实验回顾了Cl-、SO42-、CO32- 、NH4+ 等常见离子的检验原理与方法。此外,引入了焰色反应的基本操作及其在金属化合物检验中的应用。并对现代化学分析测试做了简单介绍,从而让学生了解物质检验方法的多样性。

  本节内容被安排在《化学1》的第一个专题,是对学生初中科学中已经学习的有关常见物质检验方法的一个延续和拓展。同时,也为以后其他离子检验方法的学习奠定了知识基础。因此,它在教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基于以上分析并结合《学科指导意见》的要求,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定定为,掌握Cl-、SO42-、CO32-、NH4+ 等离子检验的实验技能。

  在初中科学中,学生已经初步学习了物质检验的相关知识,为本课时的教学起了很好的铺垫作用。但是基于学生的认知水平,物质检验知识尚不够系统和完善,需进一步总结、归纳。此外,本课时的教学对象为高一年级的学生,他们思维敏捷、活跃,比较喜欢动手做实验并且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操作能力,但是操作尚不够严谨。因此,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定为,焰色反应以及实验方案设计,实验现象分析等方法的应用。

  针对以上内容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Cl-、SO42-、CO32-、NH4+ 等离子的检验。

  2.能用焰色反应、离子检验法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探究某些常见物质的组成成分。

  3.说出一些现代化学的分析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设计,增强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实验操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物质的检验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化学的实用性,增强学习兴趣。

  根据《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对探究和合作学习的要求,本节课我主要采用实验探究,

  交流讨论,归纳分析等方法,并结合讲授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以此来实现我的教学目标。

  我的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四个部分: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首先,我会以一名新闻播报员的身份,向学生播报三则新闻:

  (1) 20xx年全国道路交通事故造成的伤亡与损失。并指明酒后驾车是造成事故的重要原因之一。

  (2) 市工商局查获一批假的全毛毛衣,其主要成分为腈纶。

  (3) 市面上出现一些假冒伪劣的纯净水。其中,有些不法分子为牟取暴利,用自来水冒充纯净水出售。

  以生活中的事件激发学生兴趣,并采用角色扮演的教学模式。我会组织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分别扮演交警、工商局检验员、水质检测员三种角色,切身感受生活中物质的检验。

  2.实验探究,启迪新知

  在每个小组汇报表演后,组织学生进行归纳总结,完善检验方法。

  第一组成员结合生活经验,不难想到向酒精检测器吹气,根据硅胶变色情况检测司机是否酒后驾驶。表演结束后,我会引导学生思考:“从他们的表演中,你们得到了什么启示?”学生经过交流讨论,能够得出溶液、试剂颜色的变化可以作为物质检验的依据。据此,我将引导学生回顾运用指示剂、pH试纸等检验物质的相关知识及操作。

  第二组成员结合初中科学所学知识,可以得出点燃毛衣纤维闻气味的方法。进而归纳总结出第二种物质检验的依据:闻气味或观察气体的逸出。由此我将展开对NH4+检验方法的讨论。学生根据上述结论,不难得出利用氨气特有的刺激性气味来检验NH4+的存在。我将以演示实验的方式向学生展示NH4+ 的检验:NH4Cl与NaOH溶液加热。并对方法进行完善:闻气味后再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检验。

  对于第三组用硝酸银溶液检验纯净水的表演,则可得出物质检验的又一依据:沉淀的生成或溶解。由此我将采用边讲边实验的方式,引导学生对Cl-、SO42-、CO32-进行检验,并对Cl-检验中,白色沉淀不溶于稀硝酸,SO42- 检验中白色沉淀不溶于稀盐酸等注意事项做重点强调。

  3.追溯历史,攻克难点

  在完成以上的角色扮演和实验探究后,我将向学生提出疑问:“在检验Cl-、SO42-、CO32-、NH4+时,都是利用了这些离子与一定的试剂发生复分解反应产生气体或者沉淀来达到检验的目的,但是对于钾离子和钠离子用复分解反应却难以鉴别,那我们要怎么来检验它们呢?”

  由此,引入本节课的难点:焰色反应。通过课堂演示钾离子与钠离子的焰色反应实验让学生对焰色反应的操作步骤和原理等有进一步的了解。

  4.拓展新知,巩固小结

  最后,我将向学生提出疑问:“随着科学发展,未来的化学实验中检验离子的方法可能是什么?”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各抒己见。我将对一些好的想法予以肯定,并对现代化学分析测试中的常用仪器做简单介绍。我将对课堂进行小结,并布置形成性练习。

  板书设计:

  常见物质的检验

  一、常见离子的检验

  1.NH4+ 的检验

  2.Cl-的检验

  3.SO42-的检验

  4.CO32-的检验

  二、焰色反应

  操作步骤

  原理

说课稿 篇5

  一、教材分析:

  1、教材位置、内容、特点

  《荷花》是人教版三年级下第一单元的一篇写景记叙文,描写了夏日公园里一池荷花盛开时的情景,以及“我”沉浸在此景中,与荷花融为一体的感受。作者以丰富的想象力,描写了荷花的清新美丽,展现了一幅各具姿态、色彩明艳,活生生的水中荷花的画面,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全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1自然段)写去公园看荷花;第二部分(2、3自然段)描写荷花生长的各种优美的姿态;第三部分(4、 5自然段)分别写自己观荷花时的想象和感受。

  课文语言朴实简洁,想象丰富,富于感染力,是这篇课文表达上的主要特点。课文中以“我”被一阵荷花的清香吸引,作为铺垫,引入课文重点描述部分——一池美丽的荷花。荷花色彩鲜丽、形态各异,看似一大幅活的画。接着作者展开想象,把自己比作池塘中的一朵荷花,想象中的情节描写得有声有色、有动有静,真的把一池荷花绘成了一幅活灵活现的荷花图。作者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文字描述中,感染了读者,让人们不仅看到了浮现在眼前的一池美丽的荷花,也得到了美的感受和体验。

  这篇课文意图,一是让学生在读文章,想画面中,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同时,让学生感悟描写的细腻以及语言表达的生动形象,并积累语言;二是让学生在欣赏美丽的荷花中,体会大自然的神奇美妙,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同时也为今后学生写作奠定基础。

  2、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课以上特点,我制订了以下教学目标:

  ①会认3个生宇,会写出12个生宇。能正确读写“荷花、挨挨挤挤、莲蓬、饱胀、仿佛、衣裳、翩翩起舞、舞蹈、晴蜓、随风飘动”等词语。

  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积累优美语言。

  ③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荷花的美丽,培养爱美的情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④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学习边阅读,边想象画面的读书方法。

  为了顺利达成目标,我分2课时进行教学:第1课时初读课文,了解大意,学会生字新词,学习课文1至3自然段,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第2课时学习4、5自然段,总结全文。

  下面,我着重讲第1课时的教学。

  教学目标:①学会本课12个生字,理解10个新词的意思。②了解荷叶、荷花的样子,并积累词语。③有感情朗读课文,感受荷花的美。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说重、难点

  依据教材的特点和三年级阅读教学的要求,以培养学生语感为核心,抓住重点语句品读,在读中积累语言,激发学生情感。因此本课中感受荷花美丽的姿态,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培养对大自然美的体验是教学的重点。理解“把眼前的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等语句是教学的难点。

  4、说教法

  为了突破重点、解决难点,达到目标,我主要采用了以下两种主要教法:

  ①图文对照法:“图”是客观事物的描绘,“文”是语言文字对客观事物的记载。具体的画面内容,可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语言文字。本文利用课件《荷花》插图,帮助学生学词、学句、理解、想象。

  ②以读代讲法:“读”是理解课文,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有效手段。通过不同形式,不同要求的读,引导学生感受课文的语言美和荷花美。

  5、说学法

  三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具有了初步的认知概念,具有应用语文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但考虑到三年级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教师还要从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能够接受的事实中选择具体的教学题材,尽力创设浓厚的、鲜明的问题情境,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语文知识,培养应用语文的意识。

  ①读说结合法:读是吸收,说是表达。从读到说,互相促进,共同提高学生语言积累与表达。

  ②比较法:“有比较才有鉴别”,通过比较、推敲,更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

  二、过程设计及设计理念

  ( 设计理念)

  课标在阐述语文课程基本理念时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题,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生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三年级阅读教学的紧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学习语言,发展语感。因此,阅读教学的整体构架必须以培养学生的语感为核心,以指导读书活动为“经”,以字词句的训练为“纬”;阅读教学的基本策略必须坚持“重感悟、重积累、重运用”。《荷花》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力图落实和体现上述教学理念。

  第一环节:设境激趣,触发语感

  一堂新授课,导语的设计至关重要。它就像师生之间架起一座沟通情感的桥梁。本节课用南宋著名诗人杨万里写的《晓出静慈寺送林子方》,让学生读一读,说一说想到了什么?引出“荷花”(板书课题),再让学生通过介绍荷花,欣赏荷花,用一个词形容看到的荷花。(千姿百态、婀娜多姿、高雅脱俗……)

  设计意图:

  情境是“纽带”,是架起学生与教师、学生之间情感交流的纽带,是建立学生与文本知识衔接的纽带。基于情境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教学中,从文本的特点出发,学生的听觉、思维、想象,“多频道”运作。引入古诗情境,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诗人笔下“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荷花美,然后说荷花、赏荷花。这种用古诗创设情境既可解决北方的学生因“荷花”离生活远而不了解荷花的问题,又激发了学生对荷花的兴趣,学生用丰富的词语形容荷花美,表达荷花美的同时,也在不知不觉之中触发了学生语感,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第二环节:初步阅读,激活语感

  (一)、自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教师利用课件检查字、词。速读课文找出文中写了荷花的哪几方面?教师板书: 闻 看 想

  设计意图:

  三年级的字词教学应与低年级的“以识字为主”的识字教学有所不同,也应与高年级的“以阅读和写作为重点”的识字教学有区别。本课采用“运用字典、注重自学、读中巩固、练中落实”的方法进行字词教学。安排课内预习,独立识字,自主阅读,是为了切实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初读课文,除了扫清文字障碍,还要对课文内容建立“框架结构”的认识,训练学生的整体思维能力。从全局出发了解全貌,把握文章的脉络,体现“挚领一顿,百毛皆顺”的教学思想。

  现今社会知识繁多,书籍如海。速读课文留下整体的感知,为今后浏览式阅读习惯的养成打基础。

  第三环节:潜心品读,领悟语感

  (二)、自由诵读喜欢的部分和小伙伴交流。教师适时抓重点语句和学生一起讨论、品读。

  1.第一段课文。引导学生思考:哪些词语可以看出荷花的清香吸引人?学生指名读、评价读。

  2.第二段课文。

  a.(课件荷花图)图文对照,自由默读。用~~~标出这一段的总起句。

  b.学习写荷花形态的句子。课件理解“小莲蓬”、“花骨朵”“饱胀、破裂”等词语。

  教师板书:才展开 全展开 花骨朵

  学生有感情朗读,评一评,再读,师读,生读。

  总结学法:整体感知——抓重点词——品读悟情。

  c.学法迁移,放手学习写荷叶的句子。

  d.讨论写荷花为什么先写荷叶? 联系生活经历理解“挨挨挤挤”;学生练习用“像……”说比喻句。讨论的目的是启发学生懂得花如此娇艳动人,离不开绿叶的衬托,正因为有荷叶的“挨挨挤挤”、“碧绿”、“大”、“圆”,才有千姿百态,生机蓬勃的荷花。作者写花前对荷叶的描述,埋着伏笔,这正是作者布局谋篇的匠心所在。

  e.学生体会“冒”的神韵,能不能把“冒”换成别的词?想象荷花的心情、情态……

  f:学生背诵喜欢的部分。

  设计意图:

  (情在读中感,理在读中悟,法在读中明。鼓励学生寻找引发探究的切入点,积极与文本展开对话,引发跳跃的阅读思维,激活学生的多元感悟。)

  注入情感,培养兴趣,关注“学习的另一半”;以读为本,重视语文积累的过程性,引导学生经历语言积累的理解、感悟、鉴赏、记忆的复杂过程,以达到一定的语文积累;课标还提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因此在第二段的教学中,让学生反复品读,训练语言表达,丰富语言积累,激发语言思维,使师生与文本与作者的对话更加融合。

  此外,当前课堂教学的最显著的特征之一,便是信息量的传输吞吐非常活跃。如果说“讲述”是信息的单向传递,那么“谈话”也不过是信息的双向传输,而“讨论”却是信息多向、立体的传输。因为通过讨论,可让学生在自主的情况下学懂课文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进而从读学写,水到渠成,训练技能,形成学力。

  在反复品读欣赏后,荷花的美跃然纸上,呼之欲出。图文对照,学生不禁由衷地感叹,“真是景如图,画如景啊!”学生的情感达到了高潮,教师对于句序略加指点,自然能熟读成诵。由读到背,水到渠成,顺理成章。这一背诵环节,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语言文字美的品味,而且促进了学生对优美语汇的积累、内化。

  3.第三段课文。

  a.过渡:荷花的形态引人入胜,值得观赏,荷花的美姿更有迷人的魅力。这一段课文的学习,老师要让同学们运用刚才学到的学习方法自学,再在四人小组里展开讨论,然后选代表汇报。此项自学安排,意在巩固学法。

  b.着重讨论“如果把眼前的这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

  因为作者被眼前这池荷花陶醉了,觉得荷花有的像……,有的像……,有的像……,所以当它是一幅活的画,也突出了大自然的美丽。

  c.以陶醉的语气感情朗读这一段。

  设计意图:

  课堂是生活,教学是风景,文本是体验,学生的阅读内容应该是丰富的,学生的阅读方法应该是自主的,学生的阅读思维应该是跳跃的。力求让学生怀着阅读期待自主研读,拓展对文本的多元解读,让学生在扣问文本中感悟,在走近作者的心灵中感动。

  第三环节:抒情表达,丰富语感

  过渡:让我们再一次有滋有味、全神贯注地来看看这美丽的、动人的荷花。边看边想,你打算用怎样的语言来赞美这美丽的荷花?

  学生自由用“荷花! ”句式表达。

  (设计意图:教师的有效引领,会使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层层深入。品读与联想与情感的结合,会使学生的体验不断丰富。)

  第四环节:拓展作业,积淀语感

  布置课外作业用总分法写一种花。

  (设计意图:积累是为了运用。读写结合,学以致用,加强片段练习,是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有效途径。)

  三、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是微型的教案,我用抓重点词语的方法,理清文章脉络,突出教学的重点,让学生建立课文框架认识,又对学生进行了情感教育。

说课稿 篇6

  尊敬的各位专家、评委老师: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1课《草原》。我的说课准备从七个方面进行。

  一、说教材

  《草原》是一篇图文并茂,情景交融的精读课文,主要讲述了作者老舍先生第一次进入内蒙古大草原时所看到的美丽景色和受到内蒙同胞热情款待的情景。作者用极其清新,优美的语言,把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情美渲染得淋漓尽致,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团结。文章在表达上颇具特色。一是作者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叙述,先描写草原秀美的景色,再描写草原迎客场面和草原联欢的情形。这样安排使全文脉络清楚,衔接紧密,推进自然。二是课文写景语言优美,善于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三是情景交融,处处流露出作者的赞美之情。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以下三点:

  1、会认"渲、勒"等6个生字;会写"毯、渲"等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并理解"渲染、绿毯"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一、二段。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激发了解西部的兴趣。

  3、揣摩优美语言,体会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学习作者书法情感的方法。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本文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是:品味优美语言,体会表达方法,通过学习此文,引起认识西部,了解西部的兴趣。

  四、说教法、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课标还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我准备采用自主探究,点拨引导,自读自悟,大量实践的教法和学法。

  五、说课时安排

  本课我打算用2教时完成。

  六、说教学过程

  为了体现说课的完整性,我将本文教学的全过程陈述如下: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把吉祥三宝一家带到了我们的课堂上,吉祥三宝他们想带大家一起去神游他们美丽的家乡。"此时,我将会播放《吉祥三宝》的视频声像,让学生对吉祥三宝的家乡内蒙古大草原充满了期待和幻想,这时我会在黑板上板书课题"草原".

  【设计意图】

  全国著名教育专家于漪老师说:"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课堂环节。一开课就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因此,我非常重视"导入"这一环节的设计。

  (二)新授

  这一环节,我准备采用"四步法"教学,即"读文、探究、积累、练习".(在黑板上写出"四步法")

  1、读文

  (1)自由读(借助工具书读准字音)

  (2)检查读(检查生字新词的读音)

  (3)指名读

  2、探究

  学生再次自由读文,完成以下任务(可以自主完成,也可以合作完成):

  (1)给文章的每个自然段拟一个四个字的小标题

  (小标题是:景色优美、欢迎远客、亲切相见、热情款待、联欢话别)

  (2)在第一段中找出,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草原景色优美

  如:哪里的天比别处更可爱,空气……,愉快。

  那些小丘的线条……流入云际。引导学生抓住"渲染、勾勒"进行理解。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

  板书:空气清鲜,天空晴朗,一碧千里,翠流

  (3)认真读文,说说草原上的人是些什么样的人?从哪里可以看出

  (4)通过反复朗读课文,理解并体会"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蒙古族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情谊很深,怎么舍得马上就分别,大家站在夕阳下无边无际的大草原上相互倾诉着惜别之情。这是全文的中心句,也是作家情感的集中体现,让读者体会到蒙汉两族人民深厚的情谊。

  【设计意图】

  1、倡导自主学习不等于随意学习,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不等于把教师逐出课堂。新课标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课堂中学生学什么,很需要教师居高临下的"引导".因此,设置高价值的学习问题就是教师作用的一个重要体现。

  2、浙江特级教师纪育华说:"教材内容是教学的原始材料,它不等于‘教学内容’。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对教材作一番剪裁。该取则取,该舍则舍,择其精华实施教学。"

  3、积累

  在理解了课文内容之后,就引导学生进行语文积累。

  学生再次读文,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说喜欢的原因。

  选择两个背诵下来。

  【设计意图】

  学好语文关键在于积累。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如果说语文的学习是一幢大楼的建设,那么词句和语文知识便是砖砖瓦瓦,而积累则是将砖瓦砌成高楼的过程。

  4、练习

  为了将知识内化成能力,我设计了以下练习:

  按要求改写句子

  1 (改为比喻句)

  2 (改为拟人句)

  以"美丽的校园一角"为题写一段话。

  【设计意图】

  叶圣陶老先生说:"大凡传授技能技巧,讲说一遍,指点一番,只是个开始而不是终结。要待技能技巧在受教育的人身上生根,习惯成自然,再不会离谱走样,那才是终结。所以讲说和指点之后,接下去有一段必要的工夫,督促受教育的多多练习,硬是要按照规格练习,练成技能技巧不是别人能够代劳的,非自己动手,认真练习不可。"因此我采用循序渐进的理念设计了这两个练习。

  七、说板书设计

  【设计意图】

  好的板书就是一篇微型教案。通过板书,可以把教学内容的重点形象精炼地呈现在黑板上,能从视觉上强化对学生的刺激,有利于教师凸显主题;有利于学生把握重点,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各位专家、评委老师!

说课稿 篇7

  《我们去植树》是语文出版社小学语文课标实验教材第二册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童话,讲述的是孩子们去植树的事。本课的学习目标是:让学生通过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知道植树的好处,体验植树的快乐,感受自己像小树一样成长。

  一、教学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逐步改变以教师为中心和书本为中心的局面,促进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发展。在这堂课中,我把朗读作为重点,注意启发学生的想象,激发学生的情感,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词句的意思,渗透理解语言的方法,以此突破语句中的难点,延伸课文内容。

  二、教学设计

  1、创设情境,自主读书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因此,我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阅读情境,激发学生主动积极的思维。

  (1)初读课文

  (2)重点指导

  (3)评读

  2、合作学习,理解课文

  合作学习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提供自主、宽敞的学习空间,使学生有机会交流,在实践合作中得到收获。这篇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一棵棵小树多像我们,我们多像一棵棵小树。”比较难理解,于是,我就采取了合作学习的方法,把学生分成几个组,让他们共同学习、理解。有的说:“小树和我们一样都要成长。”有的说:“小树成长需要阳光和水。”还有的说:“小树的成长需要有人照顾。”这时,我适时地引导:“小树在成长过程中需要有人浇水,修枝剪叶,那么你们在成长过程中需要什么呢?”听完我的话,学生们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我们需要爸爸和妈妈的照顾。”“我们需要吃饭、喝水。”“我们生病了需要治病。”等等,学生自然而然地就能体会这句话的含义。因此,学生通过合作学习的理解比教师直接生硬的解释要体会得更深一些。

  3、探究学习,联系生活

  为了进一步让学生们了解植树的好处,我带着他们在校园的周围亲手种上了自己的“成长树”,每天都要细心地照顾它,我发现就连平时很调皮的学生都很负责地给它浇水、施肥,好像照顾自己一样,每个星期我们都要比一比谁的“成长树”长得最好?让学生从中体验植树的快乐,感受小树和我们一起成长。

  三、教学体会

  1、运用多媒体VCD的教学,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利于突破教学的难点。传统的教学方法,把书本知识枯燥、单调地塞给学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被动而又乏味,但多媒体VCD能激活教学资源,展示生动的画面,优美的录音,将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再现语文情境,以直观的形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带动学生的情绪,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为了突破本课的教学重点,我播放了多媒体VCD中的“朗读指导”,视频中标准、富有感情的课文朗读,加上鲜明的升降调和停顿等提示符号,让学生边体验边模仿,多媒体VCD作为一种现代化教育技术走进课堂,给新课程注入了新的活力,深受学生们的喜爱。

  2、学生已逐步成为学习的主体,课堂就是他们展现自我的舞台。课堂上比安静更重要的是个性的飞扬、思维的活跃、深刻的思考、指挥的启迪,我们不应以纪律为名去抑制学生,而应该给他们营造一个平等、自由的环境,让学生愉快地学习。

  3、教师作为新课程的创造者和开发者,将合理创造性的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挖掘新教材的潜在知识,在教学中反思,不断地积累教学经验,让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深入下去,真正留给学生一片自由畅想的天空。

说课稿 篇8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加与减(二)》的第一课时,内容是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在本节课中,要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经过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学生第一次接触到列竖式计算进位加法,了解“满十进一”的计算规律,这对于以后学生学习笔算加法非常重要。对竖式的写法,教师要进行必要的指导。

  教学目标:

  1.学会计算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

  2.学会列竖式计算进位加法,知道“满十进一”的运算规律。

  3.通过自主探索、交流,培养综合学习能力。

  设计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重视教学过程的全新理念,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参与知识发生发展的全过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尝试采取多种手段引导每一个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参与新课。

  师:同学们,生活中到处都能碰到和数学有关的问题。今天,我们一起去书店买课外书,看看在那里会碰到什么数学问题

  【利用“买书”这一情境导入新课,可以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实际这一原则。利用学生身边的事情或学生感兴趣的事情创设学习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学习新知。

  1.出示主题图。

  第一步,让学生看图并说说从图上知道了什么。

  第二步,让学生根据图上的条件提数学问题。

  第三步,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汪汪乐园》和《海底世界》共有多少本?

  【这一环节体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和可以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道理。】

  2.探讨算法。

  (1)学生独立思考算法,试算28+4=()。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个性,思考同一个问题所需要的时间也不同。对同一个问题,有的学生可能已经有这方面的知识储备,很快就能得出结论,而有的学生则需要较长时间的思考。所以,教师提出问题后,一定要给学生留足独立思考的时间,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得出自己的结论,这样在后来的分组交流或全班交流时,他们才会勇于表现自己,乐于表现自己,积极地参与课堂的学习活动。】

  (2)分4人小组交流算法,要求组长统计算法。在全班评选想出算法最多的小组。

  【进行组与组之间的竞争,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

  (3)全班学生交流算法。

  算法一:数小棒,先摆28根,再摆4根,然后把4根小棒一根一根地加到28根上,一边加,一边数,数出最后的结果。

  算法二:先算28+2=30

  再算30+2=32

  算法三:先算8+4=12

  再算20+12=32

  算法四:列竖式。

  学生已经学会了列竖式计算两位数不进位加法,有的学生已经有了列竖式计算进位加法的知识储备,所以当学生提出可以列竖式计算时,教师就先让学生试着列竖式计算,自己讲解计算方法,然后再强调“满十进一”的计算法则。

  (4)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算法,分组进行交流,并说明自己选这种算法的原因。

  【通过学生比较,选算法,分组交流,使他们明白选择算法是为了计算更快速、更准确,增强学生的优化计算方法的意识。】

  三、练习“试一试”。

  1.“你想买哪两本书,需要多少钱?”

  先请学生独立做题,然后全班交流计算方法和计算结果。

  【让学生带着自己的主观意愿去做题,学生的兴趣会更浓,全班交流时也会很积极地参与发言。】

  2.“有30元钱,可以买哪些书?”

  学生独立思考、做题;分4人小组交流,组长统计计算方法,评选出每个小组中想出方法最多的“智多星”;全班交流计算方法。

  四、自由练习。

  师:你今年多少岁?算一算再过16年你多少岁?

  你妈妈今年多少岁?再过8年多少岁?

  你爸爸今年多少岁?再过7年多少岁?

  (1)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2)分4人小组交流计算结果。

  【以学生及其父母的年龄为材料进行练习,学生兴趣浓厚,积极地参与练习与讨论。】

  五、小结。

  师:同学们也可以在生活中找一找数学问题,试着去解决这些问题。如果解决不了,可以存入“问题银行”以后再解决【再次说明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数学知识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实际问题的道理。】

  六、学生自评。

  要学生说一说自己这节课表现得怎么样?如果好,好在哪里?如果不好,以后打算怎么做?

说课稿 篇9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小学六年制第十册第5课《贱卖海张五》。

  教材分析:这篇课文叙述了一件张明山捏泥人戏弄取笑海张五的事。这个生动、传奇的故事充分体现了泥人张嫉恶如仇,不畏强权和技艺高超的特点,海张五财大气粗、横行霸道的性格。学生在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作者对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细致入微的描写,激发他们热爱民间艺术的美好情感。

  教学目标:

  知识:读记“角色、阔绰、横冲直撞、大名鼎鼎、大模大样、来来往往等词语。

  能力:正确、流利、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课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作者对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细致入微的描写。

  情感:领悟文章内涵,让学生对民间文化有所了解,激发学生热爱民间艺术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点:学习作者对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方法。

  教学难点:品味文章富有特色的语言,想象故事发生时的场景。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2.根据课文内容判断对错。

  二、品读课文,分析感悟性格特点。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小组合作,共同探究。

  全班分两组,第一组学生找出哪些词或句子描写了泥人张,并读一读、品一品,通过这些动作、神态细致入微的描写,表现了泥人张什么特点;第二组学生找出哪些词或句子描写了海张五并分析这些语言、动作和神态描写,说明了海张五什么性格特点。

  3.设疑解疑,启发思考。

  ⑴艺高胆大的泥人张是怎么“回报”海张王的?

  (用高超的手艺讽刺了海张五)

  ⑵有哪些传神的动作描写?

  三、整体回顾

  1.分析课文后,学生再有滋有味地把课文读一遍

  2.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读读写写。

  3.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四、反馈练习

  填空:课文第8自然段有关动作的词语填写,体会这些词语运用的妙处。

  五、布置作业

  1.简要写一写自己所了解的“泥人张”。

  2.排练这个小故事,在活动课上表演。

  六、总结

  这节课我们深入地学习了这篇课文,不畏强权的泥人张用高超的手艺讽刺了横行霸道的海张五,非常让人敬佩,作为一名小学生,我们应该怎么做?(学习泥人张高贵的品格,热爱民间艺术。)

  教学反思:小组合作和设疑的教学方法极大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今后的教学中还要运用。

说课稿 篇10

  各位评委,上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属于-——教材,我分以下几部分说课:1.指导思想 2.学情分析 3.教材分析 4. 重点、难点 5. 教学目标 6.教学过程 7.组织教法和学法 8总结

  一.指导思想

  本课以“健康第一”作指导方针,更好地落实国家提出的“每天锻炼一小时,快乐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健康理念;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以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为突破口,让体育教学与学生的日常生活体验联系起来;并从学生的兴趣着手,通过不同的教学形式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在不同程度上得到运动的满足,同时让学生在运动中健身,在运动中合作,在运动中创新,在运动中享受,在运动中健康成长,为学生的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二.学情分析

  本次课的主体学生是——————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学校情况,场地器材加以分析

  三.教材分析

  本次课的教材为————教材,属于——系列,单元,模块。并对这一教材简要分析。得出重点,难点。

  四.重点、难点

  五.教学目标

  从教材的分析,重点、难点确定了本次课的学习目标

  1.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各项活动的设计和学练,知道团队精神对个人和集体的重要作用。

  2.在练习中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拓展练习内容,并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形式,大胆实践,活学活用。

  3.学生在活动中能与同伴合理分配角色,体验人际关系和竞争合作的重要。

  六.教学过程

  学生的学习活动

  教师和教学活动

  目标认知学段

  明确学习目标

  设计并提出学习目标

  集中注意

  解释学习目标

  激发愿望学段

  激发兴趣

  提供多种内容的选择

  产生动机

  介绍不同的学习方法

  认识信息

  讲解、示范或展示教学辅件

  回忆相关知识

  与已有的生活经验性挂钩

  信息加工学段

  粗略加工信息

  提供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信息交换

  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

  改进纠编

  分析问题,进行指导

  二次加工信息

  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学习

  效果展示

  组织学生进行交流

  效果评估学段

  自我评估

  提供评估方法

  知识和技能的迁移

  介绍知识的应用

  再次激发

  提现新的目标

  获得成就感与满足感

  评估教学效果

  七.组织教法和学法

  1.遵循学生的认知、情感、交往和生理心理机能变化等规律,根据学生的经验背景采取适宜的教学方法,让课堂张扬个性,焕发生命的活力。

  2.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学生把课堂学习作为达成学习目标的手段和途径,通过分散和集中结合的组织形式和小组间的自主、合作等学习方法的运用,做到“严而不死、活而不乱”,成为生动活拨的课堂。

  3.采取开放性大课堂教学法,创设民主、和谐、平等的师生互动的教学氛围,实现培养体育实践能力和团队精神的教学目标。

  八.总结

  本课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法完成目标的教学过程。在课堂中融合运动技能、运动体能,身体健康和合作参与为一体,符合新课改精神,以后应不断总结教学经验,找到新的教学切入点,来调适自己的教学,这也是我设计体育与健康课的方向。

【【精品】说课稿范文锦集10篇】相关文章:

1.【精品】说课稿范文锦集8篇

2.【精品】说课稿范文锦集四篇

3.【推荐】说课稿范文锦集7篇

4.【热门】说课稿范文锦集五篇

5.【精选】说课稿范文锦集五篇

6.【精华】说课稿范文锦集6篇

7.关于说课稿范文锦集10篇

8.【精选】说课稿范文锦集七篇

上一篇:美术说课稿 下一篇: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