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蓝网>教学资料>说课稿>化学说课稿

化学说课稿

时间:2021-07-14 15:03:25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关于化学说课稿范文锦集七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说课稿,说课稿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教学效果。那要怎么写好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化学说课稿7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关于化学说课稿范文锦集七篇

化学说课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安排在第一册课本知识学完后讲授。本节教学内容是对课本中出现的空气污染、水污染、白色污染以及社会问题温室效应、酸雨、臭氧层空洞等环境问题的总结,是一节归纳复习课。

  环境问题,是社会问题,也是近年来中考的热点考点之一。在教材中,环境问题倍受关注,出现频率较高,但知识点较分散。本节课不但对整册书有关环境知识进行了归纳总结,并且对相关知识加以扩展,讲授过程中注重中考热点问题的渗透,使学生学习目标更明确,更轻松,做到有的放矢。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对环境问题有个整体认识,使知识更加全面、系统。

  教师在认真研究、分析教材后确定小组活动内容——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居室污染、本地环境状况调查,供学生选择。这样做可使全体学生都动起来,让其“有事能做”,“有事可做”,“有事愿做”。

  环境问题贯穿整个中学化学的学习,知识内容可发展、适用年级可扩大。高中化学教材中涉及环境保护知识的内容不少,例如:高二教材氮族元素这章中介绍了“汽车尾气”中氮氧化合物的污染,在学了有机物的初步知识后介绍了“合成洗涤剂”对水体的污染,以及“白色污染”等。初三学生马上就要进入高中学习,高中学生可在此基础上继续探索、扩展研究。他们可以在学习了更多的化学知识后,对环境问题的有更多的、更深的了解。也就是说,初中对环境问题有个整体认识,可以为高中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也就是说本节课起到的是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学生学习化学已有了半年的时间,对于环境问题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并且懂得了学习化学的任务之一,就是解决环境问题。但掌握的知识零散,对知识缺乏整体认识,缺乏理论和实际联系的能力。因为学生的学习任务重,无时间参加一些有关环保方面的活动,可以鼓励学生从自身做起,从身边做起,比如维护校园环境卫生等。针对学生合作意识较缺乏的现状,在讲课前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分别进行调查研究、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并将本小组的学习成果以网页作品的方式呈现给大家,这一过程将培养学生组织活动、协作学习、与人交流、沟通等社会实践能力。

  本节的教学要求不高,难度也不大,在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自行设计活动形式。活动的宗旨是使每个学生都动起来,在教学中要设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主动参与,在活动中受到教育和启发,提高环境意识。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⒈了解造成环境污染的原因及危害性;了解防治环境污染的初步知识。

  ⒉认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增强环境保护意识。使学生明白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唯一解决环境问题的途径。

  能力目标:

  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科研意识,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等。

  ⒉培养学生组织活动、协作学习、与人交流、沟通等社会实践能力。

  ⒊学会资料的收集、整理,培养学生从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将知识加工整合用于实践的能力。

  4.将成果以网页的形式制作出来,使学生有较强的成就感,从而增强学生在学习上的主动性和自信心。

  德育目标:

  通过正确认识环境和环境问题,体会化学在美化改善人们生活的同时,也会带来负面效应,认识到事物具有两面性,使学生认识到人类的行为与环境和谐的必要性,激励他们保护家园,积极投身环保,树立主人翁社会责任感。

  四、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居室污染、白色污染以及社会观注的热点环境问题的来源、危害与防治,本地环境状况的调查分析。

  难点:课前资料的收集与整理、网页的制作。

  课时安排:1课时

  五、学法的确定

  各小组根据选定的活动内容,主要从污染来源、危害、和防治三方面收集有关文字、图片、视频、图表等资料。在活动中会搜集到大量的资料和学习一些相关的知识,但这些知识是零散的、无序的。在老师的指导下对这些知识、资料进行认真地、细致地梳理,通过组内协作学习的方式,达到使认知系统化、有序化的目的和宗旨。

  六、教学方法的确定

  旧的、传统的学习观认为,学习发生与否取决于教师的教授,学习的过程就是教师呈现、组织和传递知识的过程,学生的任务就是像“海绵”一样地尽可能多地吸收教师传授的知识。当前的教育理念,则倾向于将学习看成是学生自己的事情。学习是一个主动的、有目标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断转化和修正教师所提供的信息,然后以一种具有个人特点的,有意义的方式来建构新知识,由于学生担负这一责任的意愿和能力会有所不同,需要教师给予一定的帮助。

  根据这一教育理念,教学过程中采用:“师生共同探究式”教学模式。

  这种模式中,师与生的关系是平等的。具体指在教师的指导和安排下,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每一小组针对某一主题开展调查研究、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并将本小组的学习成果以网页作品的方式呈现给大家,也就是说本节课中教师的“教”,主要是在课外,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留给了学生才华展现的机会,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七、教学过程设计

  1.设置问题,引入课题

  通过五幅画面的对比,提出问题:四幅画面给我们的感觉有何不同?为何有如此大的差异?什么原因造成的?由学生思考回答,引出环境污染这个课题。

  2.学生讨论回答

  什么是环境污染?环境污染的类型有哪些?这些污染对人类的危害是什么?造成这些污染的原因是什么?哪些污染对我们生活影响最大?有什么解决方法?我们身边有哪些环境污染?我们自身应该如何去做?

  学生回顾已学过的知识,结合课前通过查阅资料获取的知识各抒己见,讨论得出每小组自己的观点。

  ⒊教师归纳、总结、讲解

  教师在学生的讨论过程要注意进行适当的引导和启发。讨论性发言结束后,对同学这次活动中的关键问题进行评价和总结。然后按大气污染→酸雨→臭氧层→温室效应→水污染→土壤污染→居室污染→白色污染→绿色化学的顺序对学生查阅的知识、讨论的结果进行归纳总结、讲解。

  在教学过程中,肯定学生的成果,设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主动参与,在活动中受到教育和启发,提高环境意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身边的环境保护活动,从自身做起,从每一件小事,每一个细节做起。

  ⒋布置作业

  (1)必做题:A、每个同学通过查阅资料找出一个有关环境污染的典型社会问题,以及相应的解决办法。

  B、每个同学找出三到五个有关环境问题的题目,并做出相应的答案。

  (2)探索题:今天我们研究了有关环境污染的知识,还有很多方面我们没有涉及到,请通过各种途径,观察身边的现象,以“环境和我们的生活”或“邢台环境现状分析”为主题写一篇小论文。

  其中探索题为学有余力的学生而准备,可以在课外兴趣小组中交流,或在黑板报中登载,旨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

  八、板书设计

化学说课稿 篇2

  一、教材分析

  盐的化学性质是初中化学一个零散的内容,并没有独立的章节。但考题中常涉及到盐的性质。因此,本节课力图结合教材与考点,进行归纳与总结,同时突出考试重点——常见的几种题型。同时,为今后进行专题复习打下一定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⑴进一步掌握盐的化学性质、复分解反应的定义和条件;

  ⑵.巩固有关重要反应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总结复分解反应的规律。学会运用酸、碱、盐溶解性表判断复分解反应能否发生。

  ⑶.进一步认识盐与金属、酸、碱、盐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化学反应发生的规律,提高实际运用知识的能力,明确中考要求,为以后的专题复习打下基础。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盐在鉴别、除杂、推断等题型的学习,拓展学习视野,激发学习热情,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能力和严谨地科学探究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探究精神,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的目的。

  重点:盐的化学性质在各种题型中的应用

  难点:几种常见题型解法的掌握。

  方法:讨论归纳、实验探究。

  三、教学及难点突破的方法

  几种常见题型的突破方法,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将学生分成6个小组,进行合作与交流,共同探讨,同时辅助分组实验实验,给予一定的提示,引导学生有目的通过亲身实验进行探索,各小组根据实验的现象、分析讨论,得出结论。

  四、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预习检测

  找学生板演

  其余学生完成学案上相关内容

  让学生明白需掌握的内容,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判断物质间的反应能否进行

  展示题目,让学生判断反应能否进行。并找相关学生板演

  教师总结

  其余学生独立完成

  讨论总结相关规律

  训练学生书写方程式的能力,并掌握相关规律

  培养学生归纳、合作等能力

  物质的鉴别

  学生实验:探究氢氧化钠溶液是否变质,讲解相关要求

  一次性鉴别碳酸钠、氢氧化钠、氢氧化钡,选用的试剂是

  教师总结

  学生实验

  学生交流方法

  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严谨的科学探究的精神以及合作和交流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除杂

  提问:氢氧化钠溶液已经变质,如何除杂呢?

  教师总结

  学生独立思考

  学生交流

  提高学生运用知识和知识的迁移能力

  物质的推断

  展示典型题目

  教师总结

  学生思考

  学生交流

  体现“兵帮兵、兵教兵”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堂小结

  课堂巩固练习

  讲解相关题目

  学生独立完成

  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五、课堂练习题

  1、1、下列能使酚酞溶液变红的盐溶液是( )

  A. NaOHB. Na2CO3C. KNO3 D. HNO3

  2、检验碳酸盐最简单的方法是 ( )

  A.加入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

  B.加入AgNO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

  C.加入稀盐酸,产生使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D.放入水中不溶解的是碳酸钙

  3、不用其他试剂鉴别下列五种物质的溶液:①H2SO4、 ②FeCl3、③Ba(OH)2、④KCl、⑤BaCl2,被鉴别出的顺序是 ( )

  A.②①③⑤④B.②③①⑤④C.⑤①③②④D.①③②④⑤

  4、除去下表中各物质(A~C为溶液)中的少量杂质,所选用的试剂、方法正确的是( )

  编号

  溶液

  杂质(少量)

  试 剂

  除杂操作方法

  A

  NaCl

  CaCl2

  过量Na2CO3溶液

  过滤

  B

  KNO3

  NaCl

  /

  冷却热饱和溶液,过滤

  C

  FeSO4

  CuSO4

  过量铝粉

  过滤

  D

  CO2

  CO

  /

  点燃

  5、有一包白色固体粉未,可能是CaCO3、K2SO4、CuSO4、KNO3和BaCl2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小明同学做了如下实验:

  (1)取适量该白色固体粉末加入到足量水中,得白色沉淀,上层清液无色;

  (2)向白色沉淀中加入足量稀硝酸,沉淀只有部分溶解 由此可判断出:原白色粉末中一定含有的是,一定不含的是,可能含有的是。

  六、课后作业:《能力训练》 评估十一

  思考:6、CaCl2中含有NaCl杂质该如何出去?

  思考:7、请尽可能多的写出能生成盐的化学反应。

化学说课稿 篇3

各位评委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化学反应的限度》,选自新课标人教版必修2第二章第三节《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第二课时。

  我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对本节的教学设计加以说明:

  一.教材分析及处理

  二.教学背景分析

  三.教学目标、重难点及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确定

  四.教学策略和教学过程

  一、教材分析

  《化学反应的限度》是化学学科重要的原理性知识之一,也是深入认识理解化学反应特点和进程的入门知识,在社会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有广泛的应用。

  1.本节教材在编排上具有以下特点:

  (1)安排在 对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进行探究和总结之后,为学生学习本节内容奠定了知识基础。

  (2)通过化学史实(炼铁高炉尾气之迷),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求知欲,为学生学习本节知识铺设了心理桥梁

  (3)经过对化学反应的可逆性→可逆反应→平衡状态的分析推进,逐步形成化学反应限度的概念,体现了学习循序渐进的原则。

  (4)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体现了知识的实践性。

  (5)注重知识的基础性,没有从原理、定义的高度予以重点讨论,体现了大众教育的思想,并为选修教材的学习留有充足的空间.

  2.教学设想:

  本节课的教学旨在由浅入深,从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和实验中抽象出有关的概念和原理,形成一个由宏观到微观、由感性到理性、由简单到复杂的科学探究过程。从而帮助学生建立动态平衡的观点,让学生理解化学反应限度的本质原因及外部特征,训练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主要过程是:

  3.教材处理(基于以上设想,我对教材进行了如下处理)

  (1)引入学生分组实验,通过对学生熟悉的化学反应的实验设计和探究,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亲身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从而认识并相信可逆反应的存在。

  (2)通过动画模拟,变微观为直观,化抽象为具体,进一步强化学生对可逆反应本质的认识和理解。

  (3)以学生实验为媒介,通过对溶解平衡状态的分析讨论,类比导入化学平衡状态和化学反应限度的学习。

  (4)将科学史话放到本节最后,为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社会实际问题创造机会,从而形成其对所学知识价值的认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5)在知识拓展部分,增加演示实验,激发学生继续学习本部分知识的积极性,为选修教材的深入学习埋下伏笔。

  (6)通过阶梯式的习题设置,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梳理知识脉络,培养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背景分析

  1.前面对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及影响因素的学习和探究为本节学习奠定了知识基础。

  2.本节知识理论性较强,需要学生要具有较高的抽象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学生在此之前缺乏类似的学习经验和探究经历

  三.教学三维目标、重难点及教学方法和手段

  基于以上几方面的考虑,确定本节教学目标及重难点如下: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可逆反应,化学平衡的概念;了解影响化学反应限度的因素

  (2)理解化学反应限度的本质原因及外部特征;

  (3)学习实验研究的方法,能设计并完成一些化学实验,通过实验探究形成化学平衡的概念及化学反应限度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

  (1)重视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2)通过探究实验认识化学平衡与反应限度,并用得到的结论去指导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强学生参与化学科技活动的热情,提高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的意识;能够对与化学有关的社会和生活问题做出合理的判断。

  n教学重点: 化学反应限度的概念;

  n教学难点: 化学反应限度的本质原因和外部特征。

  n教学方法:科学探究(问题探究和实验探究相结合);思考与交流。

  n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动画模拟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导发现、探索问题

  我们知道化学反应中,反应物之间是按照化学方程式中的计量关系进行反应的,那么,在实际反应中,反应物是否能真正按相应的计量关系完全转化为生成物呢?

  若以CaCl2与Na2SO4的反应为例,应如何设计实验验证呢?

  学生小组交流讨论、设计实验方案。这样创设问题情境,激活学生思维,并能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

  然后指导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填写表格。培养其动手能力,体验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并自主发现化学反应的可逆性。激起其进一步探究的意识。

  实验步骤

  在一支试管中加入3~4ml 1mol/L CaCl2溶液,然后滴加1mol/L Na2SO4溶液5~10ml

  静置,取上层清液少许,置于另一只试管中,向其中滴加适量1mol/L Na2CO3溶液

  实验现象

  用离子方程式解释

  列出你对问题的 想法

  (二)提出概念、提出新的研究题目

  那么什么是可逆反应呢?学生可轻而易举地给出概念。为加深学生对可逆反应的认识和理解,变微观为直观,化抽象为具体,我在此处加入了动画模拟。接着通过问题设置引导学生交流讨论,内化其对可逆反应的认识。

  并以此为契机,提出新的探究题目:根据以上探究,你能否总结出可逆反应具有哪些特征?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得出可逆反应的四个特征。

  (三)问题引导 、 类比分析、合作探究

  由实验可知Ca2+与SO42-反应是可逆的,CaSO4在生成的同时也在溶解,CaSO4的生成速率与溶解速率相等时,溶液处于何种状态?该状态有何特征?

  学生通过小组交流讨论,得出结论:此条件下溶解量达到了溶解限度,CaSO4达到了沉淀溶解平衡状态。

  此时及时提出问题:那么化学反应中是否也同样存在化学反应限度和平衡状态呢?

  通过这样的类比,由宏观到微观,由感性到理性,为学生营造了积极的心理氛围和思考空间。

  接着,趁热打铁,以学生较熟悉的可逆反应氮气与氢气合成氨为例,引导学生展开问题探究:

  (1)当反应刚开始时,是反应物浓度大还是生成物的浓度大?

  (2)当反应刚开始时,是正反应速率大还是逆反应速率大?

  (3)随着反应的进行,反应物浓度和生成物浓度如何变化?

  (4)随着反应的进行,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如何变化?

  (5)反应进行到什么时间会“停止”?

  (6)此时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如何变化?

  (7)给这个状态命名?

  (8)反应真的停止了吗?

  通过以上8个问题的思考讨论,步步推进,化学平衡状态和化学反应限度的概念也随着揭开层层面纱,露出庐山真面目。

  (四)提出概念、建立图像、联系生活

  那么什么是化学平衡状态呢?你能否用时间——速率图象表示其建立过程?

  在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完成后。

  我用大屏幕播放化学平衡状态建立的时间——速率图象,以加深学生对化学平衡状态建立过程的理解。

  接着继续引导:我们的生活中是否也有类似的动态平衡实例?你能举出一些吗?

  然后以对“水槽中的进出流水”的生活实例的分析,进一步强化学生对化学平衡状态的理解。使学生对问题的认识,深入浅出,实现由微观到宏观、由理性到感性的回归。

  此时再提出:化学反应平衡状态有哪些特征呢?

  通过学生小组交流和师生互动得出化学平衡状态的五个特征。

  此时化学反应限度的概念也已水到渠成

  (五)实际应用 解决问题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科学史话”。

  并提出问题:高炉高度增加,为什么CO的浓度、比例没有发生变化?使学生有机会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社会实践,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其对所学知识价值的认同,激发学习积极性。

  (六)拓展延伸

  任何可逆反应在给定条件下的进程都有一定的限度,不同反应的限度不同,那么影响化学反应限度的因素有哪些呢?

  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探究欲,我在此增加了演示实验:NO2平衡混合气在冷热水中的颜色改变

  并在说明影响化学平衡状态的外界条件以后,强调指出:有兴趣的同学可在选修模块《化学反应原理》中深入学习。以真正实现知识的延伸。

化学说课稿 篇4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氯气的性质》,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 来阐述我对本节课的教学。

  一、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位置与作用

  本节课位于苏教版必修1专题2、第1单元的内容。本专题以宝贵的自然资源------海水为研究对象,引出如何从海水中提取重要的化学物质,探究典型物质的性质和应用。《氯气的性质》是学生进入高中阶段第一次接触到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质的知识,是初中化学知识的延续,同时又为后面钠、镁、铝、铁、铜等知识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并提供了方法和思路。

  二、新课程标准对本节内容的要求

  根据新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及学生的认知特点,本节课应该达到如下的学习目标。

  1、了解氯气的主要性质,认识氯气的用途。知道人们研究和认识化学物质的主要途径是实验法。通过实验探究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2、《氯气的性质》在整个高中化学化学教学中具有核心的地位,本节课的重点是氯气的化学性质。难点是如何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本节课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又由于学生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探索发现,因此这节课我采用以实验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让学生归纳总结氯气的性质。

  三、教学思路和过程

  为了有效的完成学习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主要按以下几个环节展开。

  1、巧妙的利用一些资料和现实生活中氯气的泄露,让学生从中提取有用信息,归纳总结氯气的物理性质,氯气有毒,一定要强调闻有毒气体的方法,尽量避免对学生的健康造成危害,有意增加化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产生亲近感,有效地降低了学习的难度,较好的体现了一种人文关怀。

  2、理科课堂就是让学生自己去见证奇迹的课堂,由于氯气有毒,我们化学组经过讨论不再用集气瓶收集氯气,而改用矿泉水瓶,口小密封性又好,尽可能减少氯气对环境的污染。向装有氯气的矿泉水瓶中加水,,奇迹出现了,水变成了黄绿色,瓶子变瘪了,引导学生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加深学生对氯气溶解性的认识,又为下一节课氯水性质的探究提供药品。

  学生画出氯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并推测化学性质。

  (1)、因为氯气有毒,同时又避免学习方法单一, 因此有关氯气化学性质的学习,我使用演示实验和播放录像资料两种方法。教师先演示两个实验:钠在氯气中的燃烧、氢气在氯气中的燃烧,学生观察现象,书写相关的化学方程式,

  播放三段视频: 铜在氯气中的燃烧、铁在氯气中的燃烧、氢气与氯气在光照条件下的爆炸

  学生思考:

  ①、氯气与变价金属铁反应时,生成高价盐还是低价盐?对比初中铁与盐酸反应,铁元素化合价的变化,加深学生对氯气这一化学性质的理解。

  2、燃烧是否一定要有氧气参加?

  3、关于习题设计,我根据学生导学案的完成情况和教学重点,设计针对性的练习,以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记忆和应用。

  4、小结主要通过提问的方式进行,为什么氯气的性质很活泼?氯气有哪些性质?调动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

  说课到此结束

化学说课稿 篇5

  一、学情分析

  在九年级之前,大部分学生在小学自然课里和课外已断断续续地接触到一些物质的性质和化学反应,对化学已有一定的兴趣,对初中化学将要学习的内容很好奇。但对于究竟什么是化学,化学研究的内容是什么还是一片空白。对物质的观念和有待建立。也有一些了解过少量化学知识的学生有一种错觉:感觉化学学习很浅,只需要记一记就行了,还有部分学生畏惧理科,对作为理科的化学有一定的畏惧心理。

  二、教材分析

  ⒈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的第一节课,也是整个化学学习的启蒙课,因此在整个教材中占有特殊的地位。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一开始就喜欢化学,认识到化学的真正价值,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和远景动机,对学生学习的整个环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⒉教学目标

  ⑴知识与技能:知道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

  ⑵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主动探究,讨论交流,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培养学生亲近化学、热爱化学,渴望了解化学的情感。②体会化学与人类进步及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认识化学的价值。

  ⒊教学重点:激发学习兴趣,感受化学之美与化学的价值。

  重点的突出:根据九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设臵问题情景,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在问题中去想象,在实验中去探求,在价值中去感受。这更好的激发了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和渴望进一步学习的愿望。

  ⒋教学难点:化学真正价值的认识

  难点的突破:通过创设教学情景、发挥九年级学生联想力丰富和活跃的优势,使学生在如同身临其境的情境中感受化学的价值,再在学生已知的基础上引出化学新的作用。选择丰富的色彩和历史图片、引导学生完成从新奇到萌发出喜欢化学再到渴望学习化学、学好化学的心理历程。不仅使学生初步了解了化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和学习化学的方法,而且通过此过程,大大降低了学生对化学的神秘和畏惧心理。使学生在丰富的感官和思维刺激中展开想象的翅膀。

  三、教学方法

  根据学生心理需求,使在兴趣激发过程中学生由被动变主动,在教学中采用相互合作,交流讨论,师生互动,使学生亲身感受到化学的价值和学习化学的乐趣。

  四、学习方法

  采用从学生身边熟悉生活事例中提炼出的问题,在回答过程中参与、发现、讨论归纳等方法。通过化学史和实验探究中的发现感受化学学习的各方面价值。

  五、教学过程设计

  ⒈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首先教师演示实验以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

  ⑴魔棒点灯:用玻璃棒先后蘸取浓硫酸和高锰酸钾粉末,反应后将酒精灯点燃;

  ⑵滴水点火:将淡黄色的过氧化钠用脱脂棉包好放在石棉网上,用滴管滴水后棉花燃烧;

  ⑶雪球燃烧:用药匙取些固体酒精放在蒸发皿中,用火柴点燃。

  这三个实验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相违背,学生的兴趣会被激发起来。 ⒉播放录像,引起学生对化学的求知欲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课件:化学使世界变得绚丽多彩、神舟六号上天、隔水透气的鸟笼等资料,然后提出问题:飞船的外壳具有什么样的优点?制作鸟笼的材料有什么样的特点等。学生讨论回答,这样会激发起学生的探究欲望,从而会对化学感兴趣。

  ⒊归纳总结

  针对学生的讨论发言,教师归纳总结化学的研究对象,揭秘化学的本质。 ⒋指导学生自学,了解化学的发展简史。

  学生自读教材2-4页,并在老师引导下归纳概括化学发展的几个阶段,大屏幕展示,学生描述。从而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习惯,并学会如何提纲挈领的概括,训练语言表达能力。

  ⒌互动交流,了解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

  展示课前搜集的有关化学在衣、食、住、行、新能源、新材料方面发挥的作用,教师进行补充和总结。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从而可以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收集、加工及整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⒍拓展研究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绿色化学部分,使学生了解什么是绿色化学及其特点,从而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⒎课堂小结

  今天是我们学习化学的第一节课,大家已经认识到了化学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化学这门新学科要研究的内容,从今往后大家要对身边的物质有一个新的认识,站在化学的角度观察你所熟悉的事物。在今后的学习中希望每一位同学和老师一起走进神秘有趣的化学世界。

  六、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充分体验到了化学的奇妙,萌发出渴望亲近化学、进一步学习化学的愿望和情感,感受到化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感受到化学对世界影响的普遍和深远。为学生的后继学习打开了良好的开端,奠定了坚实的心理基础,基本实现了激发最大多数学生远景动机的作用。

  七、板书设计

  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一、化学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二、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化学说课稿 篇6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

  一、教材分析

  1、本课题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化学研究的对象是物质。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已经通过学习"走进化学世界",对学习化学有了基本的了解,体会到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空气是学生接触到的第一种物质,本节内容引导学生先从宏观上认识空气的组成、空气的发现史等,为课题二和课题三从宏观上研究氧气的性质和制取奠定基础。所以,本节内容在教材中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2、教学目标

  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联系初三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认识身边最常见的物质──空气,并了解空气的组成;

  (2)能从生活经验出发,对空气的成分进行合理的推测,并能利用教师提供的简单仪器和药品,对空气的成分进行科学的探究。在探究过程中初步学会简单的实验设计、学会观察实验现象并加以描述,对相关实验现象能给出合理的解释。

  过程与方法目标

  (1)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方法,在进行"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实验"的探究过程中,能提出问题,并设计简单实验解决问题;

  (2)初步学会用观察、实验的方法获取信息,并从实验信息中得出科学的结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在探究过程中,能主动与他人交流、讨论,清晰的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2)逐步树立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观念。

  学法指导目标:

  在学习概念时,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时指导学生合作学习。在探究活动中,指导学生探究式学习。

  3、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一节课中学生需要重点掌握和理解的内容,那么本课的重点是:

  重点:空气的组成,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难点是一节课中学生难以理解或易混易错的知识,所以我认为本课难点是:

  难点:通过实验探究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二、学情分析

  空气对学生来说是一种非常熟悉的气体,学生在过去的学习及日常生活积累中,对空气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但都显得比较零碎,不够深入。而本课是用实验的方法来探究空气的成分,由于初中生抽象思维能力、科学实验探究能力较弱,因此在教学过程教师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实验探究,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培养科学探究能力。教材选择以空气为主题,开始这一单元的教学活动,是符合"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进行科学教育"的原则。

  三、教学方法、手段

  1.说教法

  本节课我主要采用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教法,重视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与讨论。

  2.说学法

  我引导学生采用观察法、合作探究法、阅读法、实验法等。

  3.教学手段

  我采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和实验器材等教学手段。

  四、教学设计

  在这一部分呢,我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实验导入,引出新知---科学探究,学习新知---实践操作,运用新知---联系实际,拓展新知。

  (一)、实验导入,引出新知

  课件出示:(1、小实验:尽可能长时间的屏住呼吸,之后谈谈自己憋气的感受。

  2、说说你对空气的认识。)

  以一个小实验导入,让学生尽可能长时间的屏住呼吸,之后谈谈自己憋气的感受,从而引出课题,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了空气的重要性。学生通过小学自然等学科的学习对空气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让学生说说对空气的认识。

  设计意图: 以有关空气的趣味实验导入,迅速拉近学生与化学的.距离,产生对化学的亲近感。

  (二)、科学探究,学习新知

  在这个大环节中我设置了两个探究活动。

  探究1:证明空气的存在,探讨空气成分

  课件出示:1、空气看不见,也摸不着,有哪些办法能证明空气确实存在呢?

  2、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

  针对第一个问题,学生列举实例和叙述实验, 证明空气的存在。针对第二个问题:学生通过阅读自主学习空气的成分与含量,之后教师小结并引出混合物、纯净物的概念。让学生以具体的例子为感知对象,形成对混合物、纯净物的认识。

  设计意图:使学生初步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从而也突出了重点。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搜集证据的能力。

  探究2: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在认识空气成分的基础上,我将问题引向深入:

  课件出示:

  1、空气的成分是怎样发现的?

  2、如何测定空气的中氧气的含量呢?

  让学生阅读拉瓦锡探究空气成分的实验,并思考如何设计简单的实验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这部分既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本节课的难点,我采用师生互动的方法,在教师的点拨下,引导学生思考,师生共同总结实验思路,从而攻克本课的教学难点。

  课件出示:

  ((1)实验目的。(2)实验原理。(3)出示实验装置,药品。(4)注意事项。

  (5)实验步骤,分组实验,观察现象,记录数据。(6)现象描述;

  (7)讨论交流,得出结论。)

  重点讲解:

  (2)实验原理,以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思路:

  a.如何将密闭容器中的氧气消耗掉而又不产生新的气体?

  b.如何测得消耗掉氧气的体积? c. 水为何会进入集气瓶中,进入集气瓶中的水的体积取决于谁的体积?

  (4)在强调注意事项时,我要求学生结合实验要求,小组分析确保实验成功应注意的问题,在讨论如何检查气密性时,学生出现了困难,我先引导学生自己想办法,到必要时进行示范。

  (7)重点讨论:同学们实验结果差别较大,你认为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学生各抒己见,我则适时引导补充。

  课件出示:

  反思:做这个实验时如果进入的水达不到1/5,是什么原因呢?红磷的量为什么要过量?

  师生共同反思、讨论,总结原因。

  设计意图:使学生在教师有意识的引导下,主动参与课堂,在亲历探究的体验和感觉中构建自己的认知体系。以培养学生勇于创新、敢于进取的科学探究精神,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性。

  (三)实践操作,运用新知

  课件出示:练习题

  在本环节我利用课件出示这样的习题。在做题之后,我与学生共同进行信息反馈,对于学生出现有争论的问题,我引导学生进行辩论,这样就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让学生在知识的碰撞中产生结论。我根据学生思维方式、答题方式、解题方式进行适当的评价和指导。

  设计意图:紧扣课程标准的要求,突出了重、难点;考查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记忆情况,及对实验现象的判断和记忆。

  (四)联系实际,拓展新知

  课件出示:

  1、思考题:测定空气成分的实验中对反应物和生成物有什么要求?

  2、家庭小实验:自己设计一个可行的测定空气成分的实验,并动手做一做。

  3、课后查阅和整理关于空气中各种成分的用途及保护空气的资料。

  设计意图:通过系统问题引导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扩大知识面,进一步促使他们将知识转为能力。

  【板书设计】

  一幅好的板书,可以使人一目了然,清晰易懂。这节课的板书我主要以蝴蝶寓意以情,鼓励学生要像蝴蝶的蛹一样不畏漆黑,敢于展翼飞向光明。

  五、教学感悟

  本节课的设计思想是在科学史的情境中,让学生进行探究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分析性、实用性、创造性三元思维,并通过学生的亲身探究、设计、动手操作实验,培养了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同学间的合作精神,使学生在获得新知识的同时,综合能力也得到了提高。但是学生动手实验时间不好控制,出现了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在以后的实验课中,我会对学生进行实验的时间进行明确的要求,以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请各位评委老师多加指正!

化学说课稿 篇7

  第二届“一师一优课”的主题是课型赛讲、有效整合、推动教师专业成长。全员“优课”展示阶段(20xx年10月26日—20xx年元月22日),昨天举行了镇内赛讲,下面是我的说课稿:

  一、认真研读,分析教材

  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本课题是《化学课程标准》中一级主题里“身边的化学物质”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引导学生认识和探究身边的化学物质起到重要作用!

  本课知识是关于溶液的初步认识,其中涉及溶液的形成,乳化现象,溶解过程的吸热和放热等。溶液对学生来说是比较熟悉的,生活中也有许多学生感兴趣的素材,多数学生知道海水的滋味,都喝过糖水,打过点滴,品尝过汗水的味道,用洗洁精等洗涤剂来清洗餐具等。在实验中也多次用到溶液,如:盐酸,硫酸铜溶液等,所以在本节的学习中,学生不仅能联系生活实际来学习溶液的形成和乳化作用,又能进一步运用探究性学习的方法,探究未知知识,并且为将来学习溶解度、溶质质量分数与酸碱盐的知识打下基础。所以,本节课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是一节不可或缺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化学实践课。

  2、立足课标,确定目标

  根据新课标要求和学生实际,为了切实突出重点,体现全面性,综合性和发展性。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水是重要的溶剂,酒精汽油等也是常见的溶剂;

  ② 知道溶液、溶质、溶剂等概念,使学生认识溶液的基本特征;

  ③能说出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问题讨论和实验探究,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学会学习科学探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究的意识,体会辩证的分析问题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立足目标,明确重、难点

  我确定本课题的重点:建立有关溶液的概念,认识溶液、溶质和溶剂三者的关系。难点:对溶解过程的微观认识。

  二、深入学生,了解学情

  1、知识储备:学生不仅在生活中经常接触到溶液,在实验中也多次用到溶液。

  2、能力素养:学生已掌握了基本实验技能,初步具备了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预设困难:①学生可能会提出一些问题,教师应有所准备。

  如:均一、稳定的的液体一定是溶液吗?澄清、透明的液体一定是溶液吗?

  透明的液体是无色的吗?有色的液体是不透明的吗?

  ②自主设计实验并通过实验现象分析得出结论的能力相对比较薄弱。

  三、依据学情,确定教法学法

  根据新课标及教学目标的要求,结合教材和学情特点,我在教学时主要采用实验探究模式,结合情景教学,交流讨论、分析归纳法等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通过动画模拟将微观的过程宏观化。

  对于学生,主要采用实验探究法和分析归纳法参与课堂。实验探究法可以给学生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亲手实验,提高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而分析归纳法可以提高学生对信息的加工处理能力。

  四、合作交流,设计过程:

  1.整体设计思路:教材中以海水引入课题,而溶液形成中的微观过程较难理解,所以我以一粒小小“水分子”的自述形式连接整个课题,通过初识人间五味感知溶液的形成过程,通过方知人间生疏理解溶解能力与溶质和溶剂的关系,通过明辨人间真假,区分乳浊液和溶液,通过感知人间冷暖学习溶解时的温度变化情况,最后通过用途来体悟人生真谛。

  2.根据我校的“一线五环”教学模式,结合化学教学的特点,我采用“导—学—探—练”的模式。教学流程如下:

  【情境导入】(音频)水分子的自述:我是一粒小小的水分子,我和我的同伴们构成了无色无味、澄清透明的水,我们经过河流、湖泊,汇入大海,初次识得人间五味,今天我们就来领略一番。

  【自主学习】出示学习目标:

  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水是重要的溶剂,酒精汽油等也是常见的溶剂;

  2.知道溶液、溶质、溶剂等概念,使学生认识溶液的基本特征;

  3.能说出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意义。

  【学生活动】学生根据预习提示,预习课本26到28页:

  1. 什么是溶液,溶质和溶剂?

  2. 常见的溶剂有哪些?

  3. 酒精能溶于水吗?

  4. 思考:水里面可以溶解多种物质吗?

  【实验探究一】初识人间五味:感知溶液的形成过程

  1. 学生实验:向实验桌上盛有20ml水的两个小烧杯中,分别加入,半药匙蔗糖和食盐,用玻璃棒搅拌,观察现象。

  2. 教师活动:(1)引导学生分析两种物质“消失”的原因;(微观动画)

  水分子旁白:水分子和足堂分子均匀地混合在一起,形成蔗糖溶液,所以我们也变甜了。水分子和钠离子氯离子均匀地混合在一起,形成食盐溶液,所以我们是咸的。

  (2)帮助学生分析体验溶液的特征;

  (3)建立溶液的概念。

  【转折】水分子旁白:因为我们水能溶解许多溶质,所以我们水就是溶剂了,但是我们居然遇到了人生难以攻克的“家伙”——方知人间生疏。

  【实验探究二】探究溶解能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1.学生实验:取两支试管,分别放入1—2小粒高锰酸钾和碘,分别加入少量蒸馏水,震荡,观察现象。

  2.教师演示:取两支试管,分别放入1—2小粒高锰酸钾和碘,分别加入少量汽油,震荡,观察现象。

  【归纳小结】

  不同种溶质在同种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不同,同种溶质在不同的溶剂中溶解能力也不同,所以物质的溶解能力大小与溶剂和溶质有关。

  水是最常用的溶剂,汽油、酒精也可作溶剂。

  【实验视频】学生观看视频:酒精与水能无限制的混溶。

  【归纳小结】溶质的状态有:固态、液态、气态。

  液体与液体也可以形成溶液:一般把量多的一种叫做溶剂,量少的一种叫做溶质。其中一种是水,一般把水叫做溶剂。

  【情景转折】生活小实验:小南在帮妈妈做家务时将植物油滴到了衣服上,你能帮他清洗吗?用我们水来洗,用洗衣粉洗,用洗涤剂洗,用汽油洗?你觉得哪些方法适用呢?

  【小组合作】预习课本30页,然后小组之间互相交流合适的方法,并说明原因。

  【点拨指导】洗涤剂也能使植物油在水中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而不聚集成大的油珠,从而使油和水不再分层,乳化后形成的细小液滴能随水流走。而洗衣粉和洗涤剂都具有乳化功能,所以能洗掉油污。但同时,汽油也能溶解油污,你记住了吗?

  水分子旁白:原来乳浊液并不是溶液,我们要明辨人间真假。

  【分组实验】预习29页实验探究: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根据所用的实验器材,确定实验装置。然后分三大组进行实验:

  一二组:氯化钠和水,用温度计测量溶液温度变化;

  三四组:硝酸氨和水,用温度计测量溶液温度变化;

  五六组:氢氧化钠和水,用温度计测量溶液温度变化。

  【实验指导】在烧杯中分别加入20ml蒸馏水,测量初始温度,然后分别加入一小药匙氯化钠,硝酸氨或氢氧化钠,搅拌溶解,然后再一次测量温度,比较温度变化情况。

  水分子旁白:物质在溶解过程中伴随着热量的变化,有的物质在溶解时会吸收热量,有些物质在溶解时会放出热量,原来人生有冷暖。

  【课堂小结】溶液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具有广泛的用途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水分子旁白:我们身边的每一种物质都有自己的用途,经历了不同的生活体验我们终悟人生真谛。

  【堂清检测】

  【板书设计】多媒体教学贯穿了我的整个课堂,所以我给板书设计制定的原则是:简洁直观,突出重点。

  溶液的形成

  一、 溶液:定义

  特征:

  组成

  二、 乳浊液,乳化现象

  三、 溶解时的吸热和放热

  五、反思评价

  本节课我根据初三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完成教学设计,以水分子的自述连接“三个活动探究,一个生活小难题”,进行有意义的知识构建。整个教学过程以 “学生发展”为本,力求让学生在积极轻松的课堂气氛中获取新知。学生兴趣盎然,参与主动。

  但是,在课堂实施过程中,小组合作分工要明确,要让每个学生都有事可干,尽量避免任务的缺失。在课前要有具体的小组评价办法,形成良好的竞争意识,避免学生的无目的性。在习题训练过程中应紧抓知识的落实情况,避免有的学生滥竽充数。这三个方面,还需进一步加强和改进。

  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将不断努力,不断提高,努力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创设属于自己的教学特色。

  以上是我的说课内容,有不到之处,请各位评委和老师批评指正。

【关于化学说课稿范文锦集七篇】相关文章:

1.有关化学说课稿范文锦集九篇

2.【精选】说课稿范文锦集七篇

3.【推荐】说课稿范文锦集七篇

4.关于说课稿范文锦集10篇

5.关于化学说课稿范文汇总七篇

6.关于初中化学说课稿锦集5篇

7.说课稿锦集七篇

8.关于购房合同范文锦集七篇

上一篇:小学语文说课稿 下一篇:落花生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