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化学说课稿4篇
作为一名老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优秀的说课稿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化学说课稿4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化学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1、 本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化学反应和能量变化作为主要线索贯穿在整个高中化学教学中,这是教材体系的总体安排,新教材除了以物质结构知识统帅整个化学教材外,还以化学变化中的能量变化来组织教材。其原因是化学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对人类十分重要。能源又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条件。人们目前使用的能源大多是化学反应产生的,又通过化学反应来利用能量,因此研究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充分利用能源的方法,更可促使学生找到新能源以及确保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 本节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教材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为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即放热反应、吸热反应;二为燃料的充分燃烧的条件。教材内容重视理论联系实际,注意反映了化学的发展与现代社会有关的化学问题。如把一些问题放在社会的`大背景下启发学生思考,使学生了解化学与社会、生活、生产、科学技术等密切联系,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经济效益观念,以有利于学生理解所学的知识和学以致用。如放热反应中的热量的利用,煤的燃烧,如何提高燃料的燃烧效率,减少污染,开发新能源等。
3、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了解化学反应伴随能量变化,了解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的概念,了解燃料充分燃烧的条件。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学习资料的查找,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理解信息并得出结论的自学能力。又通过对问题的讨论,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勇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对学生进行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教育,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和辨证唯物主义思想,通过化学实验的创新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情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同时,通过设置家庭小实验和研究性学习活动,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
4、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难点:化学反应中能
量变化观点的建立
二、说方法
因为大纲对本节的要求都是A层次要求,我们可尝试通过设计开放性问题情境和实验情境,使具有不同思维优势的学生都能够参与到课堂中来,通过自由表达各自观点来感受成功的喜悦,同时在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既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活动,又使学生体会到合作的必要与快乐,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与竞争,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课堂。
改变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方式,充分体现新课程理念,体现教材改革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思想,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三、说程序
本节内容学生在初中已积累了一定的基础知识,且内容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也是当今家喻户晓的话题,学生很易于发挥,是学生把广泛兴趣与中心兴趣有机结合,同时培养自学能力的较好内容。
首先提前1~2天要求学生预习好本节内容并设计好问题上报教师,教师提前把问题按思维发展的过程提炼出几个核心问题,通过问题串连课堂,通过问题鼓动学生踊跃小组合作讨论,发表各组见解,不断完整问题的答案。主要问题如下:
1) 化学反应有用吗?化学反应都有用吗?举例说明。
有些有用、有些有害。
2) 化学反应都伴有能量变化吗?这里所指的能量你有何认识的吗?
一定。能量可能热能、光能、化学能。
3) 化学反应常常伴随热量的变化,你有体会吗?为什么化学反应中会有吸热和放热现象?学生猜想,教师总结。
强调“常常”,并非一定。做好实验是建立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概念的关键。
①新旧物质组成结构不同,本身具有能量不同。
②反应中能量守恒。
③反应物生成物若以热量形式表现为放热或吸热。
∑E(反应物)>∑E(生成物)------放热反应(能量释放)
∑E(反应物)<∑E(生成物)------吸热反应(能量贮存)
④反应的吸放热与反应本身是否需要加热无关。
媒体演示非常形象直观,便于理解。
4) 人类现阶段是如何利用能源?利用这些能源有何利弊?举例说明.
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电力、水力、太阳能等等.
5) 你认为如何来提高煤等燃料的燃烧?
从燃烧的条件上分析,充分燃烧放热多:足量空气(适量);增大接触面(固、液→气).
6) 人类很多时候在利用反应放热,是否有利用反应吸热?
充分利用"家庭小实验"进行探究性实验.
7) 阅读课后"资料",你有何认识?
为何要发生伊拉克战争?我国为何要实施西气东送?西电东输?
媒体演示"能源的储量"、"可开采年限"
8) 人类利用能源可分为哪几个时代?
利用课后"阅读",体会到人类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对未来充满信心。
本节作业:调查家庭所用燃料的性能、价格、燃烧产物对环境的影响及提高燃烧效率的措施。通过作业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化学说课稿 篇2
尊敬的各位领导、专家评委、老师们:
上午好!
我参赛的课题是《水电解装置的改进》。人教版初三化学第三单元课题1 水的组成一节中,课题开头就安排了水的电解实验,该实验的演示和实验现象的分析讨论,对于研究水的组成具有决定性作用。通过实验展现知识,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学生经历探究实验过程的体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所以本实验的成败对帮助该课题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至关重要。
一、教材中选用试管、水槽电解水的简易装置,从图中可发现该装置的不足之处,我归纳如下:
1、试管、接线柱等仪器固定难度大,全套仪器组装、提携不方便。
2、收集气体的试管放入或拿出电解液时,手因接触电解液而易受腐蚀。
3、许多一线教师多次实践证明,用该装置电解水,实验耗时长,且氢气检验现象不明显,实验效果很不理想。
基于上述理由,我根据水的电解原理和有关物理知识,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对水电解装置加以改进,制作了气压式水电解器。
首先介绍制作材料:一个500mL广口瓶和一个五孔橡皮塞,以及电解水常用到的电器材料如导线、电极、接线柱、学生电源。体现创新和改进的仪器有:不用试管收集和检验气体,改用两支带活塞、从上至下有刻度的玻璃管作为专用的电解管(可来自废弃的酸式滴定管或报废的霍夫曼水电解器上的电解管)、产生气压的动力仪器不用洗耳球、双连球,选用医院里报废的血压计上的气压球。
二、应用上述仪器组装出如下图所示装置:
1、 水是弱电解质,为增强导电性,电解液用15%的NaOH溶液。
2、 整套装置气密性良好,通过气压球上旋纽控制装置内外气压。
三、我应用本装置多次课堂演示实践证明,有以下五个方面体现改进处:
1、材料常见易得,制作简便,一经制得可长期使用,适宜于在农村中学推广应用。
2、采用了气压球自由控制装置内外气压平衡,使实验现象从容呈现。
3、该装置携带方便,实验时可直接摆放在讲台上,无需固定.
4、操作简单,从容安全,手不沾液,耗时短,现象明显。
5、可多次反复实验,学生也可参与实验。
四、下面我演示实验:
1、向广口瓶中加入适量电解液,组装仪器。
2、打开电解管活塞,挤压气压球,使电解液(恰好接触活塞)充满电解管,关闭活塞,接通电源,在6~8V直流电压下电解2~3min。
3、关闭电源,比较两极气体体积大小。检验两极产生的气体,打开活塞后,一手均匀挤压气压球,一手进行气体的检验。
五、实验效果:
1、实验过程中两电解管中有大量气泡迅速冒出。
2、当生成氢气体积10~10.2mL,氧气体积4.8~5mL时,关闭电源,此时结论最接近VH2:VO2=2:1。
3、检验气体时,正极生成的气体用火星的木条靠近,木条复燃;负极生成的气体用燃着的木条靠近,气体被点燃, 均匀挤压气压球,能观察到气体持续燃烧一段时间,现象明显。
六、自我评价:
通过实验创新改进,我认为是成功有效的。主要体现如下:
1、改进后的实验能提高课堂效益,增强实验说服力。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得出结论: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可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
2、在实验中运用物理中的`电学、气体压强等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加强学科间联系。增加跨学科内容,发展学生勤于思考、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3、改进的装置取材于日常生活和实验室废弃仪器。如:电解管选用破损的酸式滴定管或报废的霍夫曼水电解管;气压球来自于医院里报废的血压计上的气压球;电极用普通的铜导线等等。使用低成本材料进行再创造,体现一线教师推行新课改、实施新课程标准的务实求真的敬业精神。
化学说课稿 篇3
一,教材分析:
碱金属化合物是高中化学重点内容之一。钠是碱金属元素的典型代表。而过氧化钠是一种重要的钠的化合物。学过过氧化钠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对以后其他碱金属元素的学习有着重要意义,也有利于本章知识的系统掌握。
二,教学目的:
1,知识目的:了解过氧化钠的物理性质,过氧化钠的氧化还原反应,掌握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和水,酸等的反应。并了解过氧化钠的漂白性,掌握过氧化钠与氧化钠的区别与联系。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自学能力以及归纳总结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实验操作能力。
3,情感目标: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对化学的探索精神使学生会主动地学习化学。
三,教学方法及教学过程:
1,新课的导入:过氧化钠为什么可以作为呼吸面具上和潜水艇里氧气的来源?过氧化钠可以作为羽毛等的漂白剂而氧化钠却不可以,这又是为什么呢?这些联系到生活的话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老师就可以轻易地把好奇的学生带到新课的教学内容之中。
2,新课的讲解:
(1)通过现场演示可让学生了解过氧化钠的一些物理性质
(2)写出过氧化钠和氧化钠分别跟水反应的方程式,通过两个方程式的对比,让学生掌握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的特点以及氧化钠和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的区别与联系。1)过氧化钠与水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而氧化钠与水是非氧化还原反应。2)氧化钠与水反应无氧气生成,而过氧化钠与水反应有氧气生成,这就是过氧化钠可以作为呼吸面具上和潜水艇里面氧气的来源的原因。而且在过氧化钠与水的.反应中,过氧化钠既作为氧化剂,又作为还原剂。3)两者都有氢氧化钠生成。
(3)过氧化钠跟二氧化碳的反应与过氧化钠跟水反应类似,可用相同方法分析。
(4)为了让学生深入了解过氧化钠的漂白性并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用实验方法验证过氧化钠的漂白性。
1)将过氧化钠粉末假如到滴有酚酞的水中,溶液先变红后褪色,而向过氧化钠跟水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酚酞,溶液只变红不褪色。现象解释:开始过氧化钠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使酚酞变红,继续加入过氧化钠则煺色。通过以上实验演示,说明过氧化钠有强氧化性,将酚酞氧化使其煺色。
2)将一有色羽毛放入试管,加水,再加过氧化钠粉末,也可见有色羽毛煺色。
(5)为了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以及主动思考的精神,让学生讨论:过氧化钠是否是碱性氧化物
(6)用列表法比较过氧化钠和氧化钠。
氧化钠过氧化钠
颜色状态白色固体淡黄色固体
生成条件常温下生成,不稳定加热或点燃钠生成,稳定所喊键型离子键离子键,非极性共价键跟水反应只生成氢氧化钠生成氢氧化钠和氧气跟二氧花碳反应只生成碳酸钠生成碳酸钠和氧气用途制氢氧化钠,用途少做供氧剂,氧化剂,漂白剂
(7)归纳总结:让学生归纳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使学生能对知识有个系统的掌握,也可以培养他们的归纳总结的能力。
(8)反馈学习:给学生一段时间,让他们对有疑问的地方提问,最后找一些有代表性的练习加以强化,使学生对本节的内容能更好的掌握。
化学说课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苯是新课程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三章《有机化合物》第二节《来自石油和煤的两种基本化工原料》第二课时的内容。初中化学简单介绍了解甲烷、乙醇、乙酸等有机化合物,在高一也刚刚重点学习了饱和烃代表物甲烷和不饱和烃烯烃的代表物乙烯的结构和性质。可以说苯是高中化学必修阶段有机化合物的学习由链烃向环烃的的转折,学习了本节内容之后,有机化合物烃的知识将较为完整。苯分子结构的研究发现是科学史上的重要一页,是进行科学探究很好的素材因而在整个教学中我将充分发挥这一优势。
首先在15分钟的课堂中,有两个基本方面需要学生掌握。1、苯的物理性质和组成。2、苯的结构特点。 通过这两个基本要求以及探究时的有趣教学,我想达到的教学目标是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苯的物理性质和用途,理解苯独特的分子结构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引导学生以科学假说的方法研究苯分子的结构,了解科学研究所应遵循的一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在问题解决的探究过程中,体会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以科学事实为依据,逐步养成严谨求学、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三)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苯分子的结构特点,苯的主要化学性质
(2)难点:理解苯环上碳碳之间的化学键是一种介于单键和双键之间的独特的化学键。
三、学情分析
我所教班级是高一年级,学生通过初中阶段化学的学习,已经简单地了解少数有机物的部分性质、存在和用途,具备一定的有机化学基础知识。并且在初步学习了甲烷和乙烯的性质之后,学生已具备了学习有机化合物的基本能力。可以根据分子式的特点,推断出可能的结构简式;并能够根据实验验证结构简式的正误。由学生自己推断、实验、验证等。不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而且还使他们养成了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但是对于苯以及与苯相关物质的性质和用途学生知之甚少,因为苯的主要用途在于它是基础化工原料,日常生活中直接接触和了解苯和苯的化合物的机会不多。
二、教法分析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本堂课的重要内容在于探究苯分子的结构特点,整个教学过程是一个问题解决的探究过程,通过精心设计的多个科学探究系列活动,让学生不断地走进苯的世界。首先将苯的发现之旅融入到课堂学习中。创设一个学生感兴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生的求和欲,提高化学课堂的趣味性。然后,借鉴建构主义理论,按照“提出假设→实验探究→得出结论→应用”,引导学生以类似科学家研究的方式发现问题,大胆推测,围绕苯的物理
性质、苯的组成、苯分子的结构设计问题的情景,从多方面探究苯,学习苯。在突破苯分子的结构这一重点和难点内容的教学过程中,试图将科学家的经典实验设计成学生课堂上能够完成的探究活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内在动力,让学生沿着科学家的探究思路,领悟科学家的思维过程,使这些知识成为学生再发现和再创造的过程。激发学生并且促使其主动探索知识,主动建构知识,了解科学家怎样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领会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使学生认识到科学家和同学们一样也会犯错误;通过探究活动实现观念转变,形成正确的`科学观念,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
我们在实际开展教学活动时力求把教师的讲授转变为启发诱导,把学生的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探索,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促使学生动眼看、动手做、动口说、动脑想,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认识过程统一为一个整体。 具体做法如下:
在本节课中采用了以下学法指导:
(1)观察分析:通过药品和模型展示,使学生对苯的性质、结构有直观印象。
(2)初步推断: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之上让学生初步推断苯的可能结构,这样既复习了旧知识,又对新知识进行了探索。
(3)实验验证:在初步推断出苯的可能结构之后,学生通过实验进一步验证,结构是否正确,这样既提高了动手能力,又获得了新知识。
(4) 总结归纳:在探索出苯的分子结构之后,再由学生总结归纳出苯分子的结构特点,从而使学生对苯分子结构真正理解并为苯的化学性质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下面具体看看,我是如何实施的。
四、教学流程
首先我会以一个谜语作为课题导入
(猜字谜)
“有人说它笨,其实不是笨;脱去竹笠换草帽,化工生产逞英豪”。打一字
【设计意图】
引出本节课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苯到底什么样?在化工生产中有什么重要用途?同时提醒学生苯的写法。
(苯的发现简介)
19世纪初,英国和其他欧洲国家一样,城市的照明已普遍使用煤气。当时伦敦为了生产照明用的气体(也称煤气),通常用鲸鱼和鳕鱼的油滴到已经加温的炉子里以产生煤气,然后再将这种气体压缩在桶里贮运。人们发现这种桶里总有一种油状液体,但长时间无人问津。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对这种液体产生了兴趣,——苯。
英国化学家法拉第(Machael Faraday,1791—1867)对这种油状物产生了浓厚兴趣,他花了整整五年时间,用蒸馏的方法在80℃左右将这种油状液体进行分离,提取这种液体,当时法拉第将此称为“碳氢化合物”。
1834年法国化学家米希尔里希(E.F. Mitscherlich,1816-1856)通过蒸馏苯甲酸和石灰的混合物得到了法拉第所制液体相同的一种液体,并命名为苯。
[探究活动一] 认识苯的物理性质
[展示]一瓶纯净的苯。
[分组实验](二人一组):
1.观察苯的色、态,并小心闻味。
(友情提醒:对于未知性质或已知有毒的液体、气体,在闻其气味时,要用手在瓶口轻轻煽动,让少量的分子飘进鼻孔——招气入鼻)
2.将2mL液态苯放入试管,然后将试管放在冰水混合物中冷却。
3.试管中盛2mL苯,然后加入4mL水振荡,观察溶解情况及苯层位置。
4.试管中盛4mL苯,加入少量碘晶体振荡,观察溶解情况。
【设计意图】让学生直观感知苯,通过自己动手做实验,了解苯的物理性质。引导学生学会
归纳,整理。
[探究活动二] 确定苯的分子组成
法拉第发现苯以后,法国化学家热拉尔等人立即对苯的组成进行测定。他们发现苯仅由碳、氢两种元素组成,其中碳的质量分数为92.31%.
(1)试确定苯的实验式
(2)苯蒸气密度为同温、同压下乙炔(C2H2)气体密度的3倍,试确定苯的分子式。
【设计意图】
检查学生对有机物分子组成的基本计算方法的掌握情况。
[探究活动三] 探究苯分子可能的结构
苯分子的结构如何,这在十九世纪是个很大的化学之谜。英国的《Nature》杂志曾评选出了科技史上的四大梦中发现,“凯库勒和苯分子的结构”名列其中。下面就让我们沿着化学家的足迹去探索苯的奥秘吧!
苯中碳的质量分数为92.31%,分子式C6H6,碳氢比值如此之大,使化学家们感到惊讶。根据饱和烃的通式,与相同碳原子的烷烃(C6H12)比较,你认为它属于饱和烃还是不饱和烃?试猜想苯可能的结构简式。
[分类展示]
科学家曾经预测的苯分子的结构及学生写出的结构。
[科学史话]
苯的结构到底是什么样的呢?19世纪科学家做了许多关于苯的性质实验,力图从性质出发推导出苯的结构。但上述这些链状结构又被实验一一推翻了,直到1865年德国化学家凯库勒终于发现了苯的结构。凯库勒是一位极富想象力的学者。他在苯分子结构的研究过程中,充分发挥了他的“建筑学”特长和“灵感”之验。他是这样描述他的发现的:有次在书房中打瞌睡,梦见碳原子的长链像蛇一样盘绕卷曲,忽见一个抓住自己的尾巴,这幅图像在眼前嘲弄般地旋转不已。这就是著名的“苯环结构”:苯分子中的六个碳连成环状,碳碳之间以单、双键交替结构,每个碳与一个氢相连,这样既满足了碳四价,又符合分子式C6H6.。凯库勒发现苯分子是环状结构的过程,富有传奇色彩。凯库勒能够从梦中得到启发,成功地提出结构学说,并不是偶然的,这与他本人具有广博而精深的化学知识、勤奋钻研的品质和执着追求的科学态度是分不开的。正如他说的:到达知识高峰的人,往往是以渴求知识为动力,用毕生精力进行探索的人,而不是那些以谋取私利为目的的人。
[探究活动四]探究苯分子结构
问题提出:根据苯分子凯库勒式,苯分子是碳碳单键和碳碳双键交替的环状结构吗?
1.提出假设:
从苯的分子式看,C6H6具有不饱和性;从苯的凯库勒结构式看,分子中含有碳碳双键。所以,推测苯一定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发生氧化反应);使溴水褪色 (发生加成反应)
2.实验探究:
(1)2mL苯中加入1mL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观察现象。
(2)2mL苯中加入1mL溴水,观察现象。
[思考交流]
1865年距今约有多少年?同学们站在化学家的肩膀上应该看得更远。对照刚才的实验现象,关于苯的分子结构与现有实验事实是否完全吻合?
苯不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也不能使溴水褪色。苯分子结构中应该没有碳碳双键。
3.得出结论:
凯库勒式有局限。
①苯的凯库勒结构式中的双键跟烯烃双键不同。苯的化学性质没有表现出不饱和性,其结构稳定,说明苯分子不具有一般的碳碳单键和碳碳双键交替的环状结构。
分析事实:根据苯的凯库勒式,假如苯分子结构是一个正六边形的碳环,碳碳原子间以单、双键交替的形式连接,那么,请同学们预测:苯的一氯代物种类? 苯的邻—二氯代物种类?
研究发现:苯的一氯代物是一种;苯的邻—二氯代物只有一种,而不是三种。1935年,詹斯用x射线衍射法证实苯环是平面的正六边形,测得苯的碳碳键长都相等。
问题出现:苯的分子结构与现有实验事实矛盾。
②经科学测定,现代化学认为苯分子结构特点:
a、苯分子为平面正六边形结构,苯分子中6个碳原子之间的键完全相同,6个碳原子和6个H原子都位于同一平面上。键角为120°
b、苯分子中碳碳键键长为1.40×10-10m,介于单键(1.54×10-10m )和双键(1.33×10-10m )之间。碳碳键是一种介于单键和双键之间的独特的键。
4.应用:
为了表示苯分子的结构特点,结构式常用 表
子结构是不太确切的,但为了纪念凯库勒, 仍
【设计意图】
今天我们已经能应用现代物理技术测定苯分子的结构。但在19世纪,化学家只能大胆假设,然后反复进行实验验证。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以事实为依据提出假说、验证假说,出现矛盾,再重新假设??。让学生感受科学创造过程的艰辛,教育学生科学研究应不畏艰辛,品味科学中的灵感美,激励学生参与科学研究的兴趣。体会物质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又反映结构的辩证关系。
[过渡]
苯的化学性质如何?根据讨论,苯分子中的碳碳键是介于单键和双键之间的独特的键。推测:苯具有独特的化学性质,既能发生取代反应,又可以发生加成反应。
示。用凯库勒式表示苯分 会沿用。
[探究活动五] 苯的化学性质
[讨论]在化学反应中苯分子的化学键可以断开的方式有几种可能?
三种可能 1、苯分子中碳氢键断开
2、苯分子中碳碳键完全断开,成链状结构
3、苯分子中碳碳键不完全断开,六碳环仍存在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分析,从化学键的角度理解化学反应的发生,反应可能的产物。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1.苯的取代反应:
(1) 卤代反应:
(2) 硝化反应:
动画演示---苯的硝化反应
2.苯的加成反应
3.氧化反应
演示实验:用粉笔蘸取少量苯,在空气中燃烧
现象:产生明亮带有浓烟的火焰。
结论:说明苯分子中含碳量很高。
[归纳]苯的化学性质比较稳定。易取代,难加成,难氧化(但可燃)。
【设计意图】通过动画模拟化学反应时苯分子结构的变化,进一步加深对苯分子的认识,理解反应类型与化学键的关系,突出结构决定性质。
[总结]研究苯分子结构的方法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搜索事实或文献,提出假设(可以多种),实验验证假设 ,形成理论,发展理论。
判断:1.苯主要是以石油为原料而获得的一种重要化工原料
2.苯环中含有碳碳双键,所以苯的性质与烯烃相同
3.苯分子中6个碳碳键完全相同
4.从苯的分子组成来看远没有达到饱和,所以它能使溴水褪色
5.由于苯分子组成的含碳量高,所以在空气中燃烧时,会产生明亮并带浓烟的火焰
6.苯的一氯取代物只有一种
7.能说明苯分子中碳碳键不是单双键相间交替的事实是
①苯不能使KMnO4溶液褪色;
②苯环中碳碳键的键长均相等;
③邻二氯苯只有一种;
④在一定条件下苯与H2发生加成反应生成环己烷。
【化学说课稿】相关文章:
化学说课稿09-03
化学说课稿04-18
有关化学说课稿06-27
高中化学说课稿09-02
初中化学说课稿06-10
高二化学-《化学反应与能量》说课稿03-03
《化学给我们带来什么》说课稿08-18
高一化学说课稿05-21
金属的化学性质说课稿09-07
金属的化学性质说课稿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