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蓝网>作文大全>读后感>《祝福》读后感

《祝福》读后感

时间:2021-12-10 09:04:34 读后感 我要投稿

《祝福》读后感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祝福》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祝福》读后感

《祝福》读后感1

  读过《烛光祝福》这本书后,我被文中一个又一个的真情故事所感动,故事所体现的友爱、公平、民主,所体现的军民之间的关爱,晚辈对长辈的感恩之情,都让我对父母、对老师、对朋友有了新的认识。

  在地震中还坚持留在手术台前的曾令春“我们都在,不要担心”,这轻轻的一句话,带给病人的不仅仅是健康,还有活下去的信心和勇气!连续工作16天的电力工人曹响林,因劳累过度,倒在110千伏21米高的铁塔之上,为了他热爱的事业,为了保一方电路通畅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还有为保卫祖国边防,三年没有和母亲见面的马文,他们隔河相见的场面,让我哭了一回又一回。

  在看完为妈妈洗一次脚的文章后,我也为妈妈洗了一次脚,虽然没有人给我分配这项工作,但我知道妈妈为我付出了太多太多,每次我学习有了进步,都能看到妈妈幸福的微笑,而每次的头疼脑热,感冒发烧,都给妈妈增添一丝皱纹。

  我爱妈妈,但我从没想过能为妈妈做些什么,这篇文章使我深受教育,也给了我许多启迪:原来,能为妈妈做的事太多太多,一个问候、一句关心的话;倒一杯水,盛一碗饭,都能表达我对妈妈的爱,对妈妈的情!

  我们的中国是强大的,我们的民族是团结的,我们的社会是和谐的。8.0级大地震让我们中国人更加坚强,让世界为我们的精神震惊!虽然我们是孩子,但我们一样有力量!马健同学就用自己的双手,扒出了自己的同学向孝廉。带伤却坚持留在校园营救自己同学的佘友富,还有我们敬爱的刘宁老师,为了59名学生,不顾自己女儿的呼救。虽然他失去了一个孩子,却得到了59名孩子的尊敬和爱戴!还有很多很多,每一篇短文都是对我心灵的洗礼,每一个小故事都让我感动,让我知道和谐的重要和来之不易。

  《烛光祝福》让我感受到关爱的力量是伟大的,只要大家互相关心、互相帮助,无论多大的困难我们都能战胜!一个人的力量是微弱的,但合在一起,就会变成无穷的力量!我要和同学们一起行动起来,关爱他人,关爱校园里的一草一木,共同构建一个和谐校园。我们更要尽自己的微薄之力,帮助受灾地区的小朋友,给他们再多一份关心,再多一份温暖,愿灾区的同学们早日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

  我更体会到帮助别人,奉献爱心的同时自己也得到了快乐,而且是发自内心的快乐。如果每个人都这样快乐的做事,快乐的生活,我相信世界会变得更加美好!

《祝福》读后感2

  在我看《祝福》以前,我一直以为,鲁迅只是一个思想前卫,语言犀利的作家。他的出名只是因为他的杂文和他的思想,但是在看了《祝福》后,我对他的看法改观,觉得他是一个凭着真本事而屹立在中国文坛上的。《祝福》一开始用一种很悲凉的手法渲染气氛,写那满天飘舞的雪花,让人们满目疮痍,感到荒凉和痛苦。然后鲁迅慢慢地用祥林嫂的死引出她的一生的悲剧。鲁迅的叙述很自然,把祥林嫂由逃走——打工——被绑走——再嫁——失夫失儿子——再打工——遭唾弃这些遭遇很完整地表达出来,没有丝毫的拘束。鲁迅没有在文中对祥林嫂表示同情,但是却能在叙述中紧紧地抓住读者的心,使大家同情祥林嫂,这表现他的深刻的文学造诣,我想这种文章写作方法是我们最难学习但是又是最需要学习的。

  我觉得文章最精彩之处是文章的题目“祝福”,文章为什么不叫“祥林嫂之死”呢?文章写的是悲剧,但是却用了一个很有希望的题目,这正是鲁迅最高明的地方,简单的“祝福”两个字,把悲愤和希望都表现出来,引人深省。

  文章是表现生活的。而鲁迅的《祝福》是揭示生活,把当时的社会的黑暗愚昧展示给读者。祥林嫂第二个丈夫死了后,她回到鲁家打工,主人并没有关心她,而是在意她的表现比不上以前了,而且还认为她是个克星,在祭祀的时候不让她碰供品。祥林嫂用自己一年的工资去捐了条门槛,但是却仍然没有法子改变大家对她的看法,而她自己也过不了自己一关,迅速衰老,自己首先在精神上把自己杀死了。祥林嫂死在大年夜,但是却没有人把她当人看待,只是说她死的不是时候。我看完这篇文章时,觉得很压抑,好像要把那愚昧的社会推翻才能松一口气似的,我想,这就是鲁迅的精神力量吧。鲁迅用笔和黑暗作斗争,用文章来解放人们的思想,鲁迅堪称中国精神领域界的教父。鲁迅在文章中设计了一个麻木的祥林嫂,当她在面对别人的嬉笑时,眼睛呆呆地望着前方。我想,这也表达了鲁迅那当他面对愚弱的国人时,“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无奈吧。

  屈原曾经反复这样吟诵:“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我想鲁迅在这文章中表达的也是这样的一种无奈。这种无奈是矛盾的,深深的折磨着他的灵魂,对于这样的灵魂,我是同情他的。

  有人说,鲁迅已经离我们远去,我不这样认为,因为仅仅就是从《祝福》上面说来,鲁迅还是离我们很近的。离我们远的只是那封建社会和那愚昧的人们。

《祝福》读后感3

  悲凉之雾,遍被华林,然呼吸而领会之者,独鲁迅而已。

  他看透了那个黑暗时代的悲哀,于是他写下了《祝福》——一部叫人难以呼吸而领会的悲剧。

  文章中的每个人都是悲哀的,而祥林嫂仅是那最不幸的一个。从祥林死去的那一刻,她就注定了结局的悲剧性。在那个女性只能依附于夫权而生活的时代,她失去了可以依附的丈夫便失去了人生自由和尊严。成了累赘的她自然是要被卖掉,她开始尽力守着这夫权,却再三因夫权所伤。哪怕逃至鲁家做帮佣,她也没逃过被婆婆抢回改嫁的命数。奥斯特洛夫斯基说:“生活的主要悲剧,就是停止斗争。”而鲁迅更加狠心,给了她从未停止斗争却只有更加绝望的结局。她逃了,她也撞了,撞得头破血流,始终没能撞破被族权束缚的枷锁。

  尼采说:“受苦的人,没有悲观的权利。一个受苦的人,如果悲观了,就没有了面对现实的勇气,也没有了与苦难抗争的力量,结果是他将受到更大的苦。”祥林嫂仅仅是为了逃避被改嫁的命运,就换来了再度丧夫丧子的苦。此时的她因封建政权受尽冷嘲,可鲁先生叫她死后也尽受神权压迫。她吃尽两年苦头求来门槛,也求不来对福礼的触碰。她再也抗争不动了,只能在一片唾骂中死去了。

  祥林嫂的悲剧更是当时所有女性受四权压迫的悲剧。无论柳妈还是鲁四婶,谁都只能以夫家的姓氏相称,作为夫权的依附品,谁都无法摆脱悲哀的命运。只是她们——津津有味戏弄着祥林嫂悲剧的她们,有着更可悲的人性。

  “怯者愤怒,却抽刃向更弱者。”这些同样深受压迫的女人们,却不独宽恕了她似的,脸上改换鄙薄的神气,寻来要她反复撕开自己痛苦的伤疤。托马斯·霍布斯说:“幽默来源于人们突然察觉到自身优越感。”怯懦的她们忘记了抗争,选择将他人的痛苦审美化。借祥林嫂更为悲惨的故事,使自身的痛苦暂时排遣、遗忘,这种扭曲的崇高感却满足了她们的自我崇高性。而本身更为优越的男性们只“没趣的走了开去”;唯一有内疚感的“我”也是懦弱的离开了。这时,祥林嫂一个人的命运悲剧,映射出封建女性的集体悲剧,更全面托出了一味漠视亦或只择逃避的社会性悲剧。

  “群众——尤其是中国的——永远是戏剧的看客。”这笼罩在华林的悲凉之雾,鲁先生领会了,所以他呐喊,他批判。他深知如死水般的中国社会不该如此悲哀,他深知只有“爱之花开放的地方,生命才能欣欣向荣。”

《祝福》读后感4

  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祝福》,创作背景为辛亥革命前后的一个贫穷落后的中国农村。主要描写了主人公——祥林嫂悲惨的一生,通过祥林嫂的不幸故事,写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以及封建礼教、迷信思想对普通百姓的迫害。

  《祝福》在结构上采用倒叙的写作方法,更加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读完第一遍的感受关键词是“愚昧”和“愤怒”,再看第二遍后,整体感触更多的是“心痛”和“沉重”。

  一、命运的抗争

  整个故事中,祥林嫂由逃走——打工——被抓——改嫁——失去丈夫和儿子——再打工——絮絮叨叨被人唾弃。在封建制度编织的严密罗网中,祥林嫂努力挣扎着,甚至用生命抗争着(改嫁当天,在拜堂时,祥林嫂奋力挣脱一头撞在香案角上以求一死),但当这些闪烁的反抗火花一次次被浇灭,几经挫折后,她终是活成了一个木刻似的活物。最后在痛苦的挣扎中,怀着对是否有魂灵的疑问和对地狱的恐惧走向死亡,走完了她无奈悲凉的一生。

  二、麻木的看客

  祥林嫂痛失丈夫和孩子后,再到鲁四爷家打工,迎接她的是周围一群看热闹的人。那些人没有听到她的话,还特意寻来假装听她那段悲惨的故事。没有关心、没有理解,祥林嫂的悲惨遭遇成了大家逗乐的素材,不过是他们趣味生活的调味品。祥林嫂一次一次揭开伤疤,向人们诉说痛苦,希望得到人们的同情,然而回应她的除了鄙夷的目光,就是辛辣的嘲讽,冷漠让她掉入万丈深渊无力挣脱,在孤独中走向绝望。

  三、底层百姓的精神牢笼

  祥林嫂再到鲁四爷家打工后,人们对祥林嫂的“身份”极其鄙视,祥林嫂终日在鄙夷和嫌弃的夹缝中谋生存,日子透不过气来,于是她听从柳妈的建议,努力凑足一年的工钱去捐了门槛,希望以此洗清自己的罪名,改变周围人们对她的歧视,事实证明她并没有那么幸运,封建迷信思想不过是底层百姓自我麻痹的精神牢笼。

  祥林嫂身处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层层包裹的毒茧之中,一寸一寸束缚着她,一点一滴侵蚀着她,使得她本已经微弱的力量磨损殆尽,等待她的不是死亡本身,而是无尽的痛苦和折磨,造成这一切的就是杀人不眨眼的魔鬼——封建礼教,这是祥林嫂的命运,也是当时整个社会的悲剧。

  在飘着雪花的大年夜,祥林嫂带着恐惧离开了这个世界,人们说祥林嫂死的不是时候,这与压迫者写满祝福的年夜气氛形成对比,文章控诉了封建礼教对人性(尤其是女性)的压制和迫害,表达了对封建制度的批判,意在唤醒麻木不仁的劳苦大众。

《祝福》读后感5

  鲁迅先生是我最敬佩的作家之一,他以笔为武器,战斗一生,被人们誉为“民族魂”、现代文学的旗帜。今天,我有幸读到了他的小说——《祝福》……

  《祝福》是鲁迅先生的小说代表作之一,写的是小说的主人公祥林嫂一生的悲惨命运,祥林嫂是一个受尽封建礼教压榨的穷苦农家妇女。她的丈夫死后,狠心的婆婆要将她出卖,她逃走后到鲁镇鲁四老爷家做佣工,不久后她又被婆婆家抢走,卖到贺家与贺老六成亲,她经过一系列的反抗之后,最后只得顺从,好在丈夫贺老六是一个纯朴忠厚的`农民,之后又有了儿子阿毛,祥林嫂终于可以过上安稳的好日子了。可惜好景不长,命运捉弄人,贺老六因伤寒病复发而死,不久,儿子阿毛又被狼给吃掉了,因此她被大伯给赶了出来,成了无家可归、孤苦伶仃的一个人,经过重重打击的祥林嫂失魂落魄,可是人们还说她改嫁“有罪”,要她捐门槛“赎罪”,不然到了“阴间”还要受苦。她千辛万苦积钱捐了门槛后,依然摆脱不了人们的歧视。最后沦为乞丐的她,就在年终人们祝福新年的欢乐气氛中,怀着无比复杂矛盾的心情冻饿致死。

  祥林嫂的一生是坎坷悲惨的一生,她原本是勤劳、善良、纯朴、顽强的,但在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旧社会,她被践踏、被迫害、被摧残,以至被旧社会所吞噬。祥林嫂是我国封建社会千千万万个妇女悲剧命运的缩影,她的一生更是封建社会制度下千千万万个中国母亲悲惨一生的深刻写照。祥林嫂的悲剧深刻揭示了旧社会封建礼教对劳动妇女的摧残和迫害,让我们看到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同时,我们也看到了鲁迅先生热爱劳动人民、忧国忧民、以及对受压迫妇女的深切同情。正因为如此,鲁迅先生才写下了这一篇小说,鲁迅先生把一个受尽封建礼教压榨的穷苦农家妇女赤裸裸地展现在我们读者面前,引起了我们的深思。

  这篇小说让我明白了生活在封建社会制度下的劳动妇女的生活是多么的悲惨!正如小说中的祥林嫂,她历尽了尘世间所有的痛苦,她带着满心的屈辱与伤害,最终是离开了人间。同时,我也庆幸自已生活在现在这个社会主义国家,我们是多么的幸福啊!我们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我们更应该好好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好好努力,奋发向上,为祖国的大好江山舔砖加瓦!

《祝福》读后感6

  祥林嫂是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她勤劳、善良、质朴、顽强,但在旧社会她不但不能争得一个做人的起码权利,反而成为一个被践踏、遭迫害、受鄙视而终甚至于被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所吞噬的人物。

  一个是封建思想的影响,第二方面就是当时社会上大多数人的冷酷与无情。这些才是造成祥林嫂悲剧的根本原因。鲁四老爷的凶残以及冷酷无情是造成祥林嫂悲剧的重要原因。再有,封建思想是造成祥林嫂死亡的很重大原因。对于封建礼教横加给她的种种迫害与摧残,她进行过不间断的挣扎与抗争:在被虐待、被迫再嫁时,她挣扎她抗争。

  丧夫后逃到鲁镇做工;被婆婆出卖强嫁到贺家;后夫死于伤寒,儿子被狼叼去,自己被大伯赶出屋;重返鲁镇做工遭歧视,被看成是”伤风败俗“的女人。这四大波折使她遭受到一次又一次的打击,从而使她一步一步走向绝境。在走向绝境的过程中,鲁四老爷自然要负主要责任:他吩咐四婶不让祥林嫂沾碰祭祀用的器具,使祥林嫂的精神支柱完全摧毁。逼她再嫁,将她卖进深山里的婆婆,赶她出门的大伯,用地狱之类的迷信来恐吓她的柳妈,荐她又合伙抢她的卫老婆子,还有鄙视她、嘲笑她、侮弄她的鲁镇一些人,所有这些人对祥林嫂的死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他们都使祥林嫂在精神上受到打击,将她逼上了绝路。

  另外以柳妈为代表的大众的愚昧无知,对祥林嫂的毁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柳妈一个和祥林嫂同样受鲁四老爷欺压的下层人民,不但没有觉悟、没有反抗,反而又成为了统治者手中的帮凶,再去愚弄他人。再看看柳妈为祥林嫂所开的”良方“——捐门槛。不但没有拯救祥林嫂,反而直接毁灭了她。以”我“为代表的新知识青年的无力援助,是导致祥林嫂死亡的直接原因。

  封建社会妇女地位低下,所谓的”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贞节观、婚恋观像箍一样禁锢着妇女的命运。封建社会女子,夫在随夫,夫亡随子,可怜的祥林嫂最后竟然落的没有了立锥之地。可以说是这个社会制度把她推向生命的绝路。

  使祥林嫂走上绝路的不是某一个人,而是那个社会制度。祥林嫂的悲剧不仅仅是个人的悲剧,也应是封建制度的悲剧、社会的悲剧。鲁迅通过祥林嫂这个典型形象的塑造,对封建社会发出了血泪的控诉。

《祝福》读后感7

  我不知为何要写下这篇读后感;我仿佛感觉鲁迅的那个年代已与我们渐行渐远;我想,是为了掩饰或说成弥补语文课上答不出“《祝福》之感”的问题的尴尬罢?抑或我是为了寻求内心的安慰——现在的我们,对于那个充满悲剧性的年代的人们已漠不关心了,国民的生死存亡愈加与我们不相干了,掩藏在内心深处的“呐喊”与“彷徨”已被周围浮躁、冷漠、自私的空气淹没了……

  当然,现在是和平的年代,若是人人身上饱含民族危险感,像鲁迅那个年代的热血青年,以“救国救民,强国强民”为人生最高思想,是不现实的,为“杞人忧天”,留人以“虚假”的印象。而鲁迅的文章往往唤醒我们内心深处的良知罢,使灾难降临时,中国人能够团结起来,不重蹈曾经亡国作奴的覆辙呵。而鲁迅先生的文章依然保留到现在,更是有十篇小说、杂文、散文编入中小学生教材里面,仿佛意义也在此。

  然而我要说的不只这些。

  祥林嫂作为封建社会受压迫、玩虐的典型,把她的坚毅顽强比于个人的悲惨命运,让我感到无限的悲哀。我想:一个人的命运是靠自己争取的还是由周围的空气所决定的呢?诚然,这散发着恶臭的空气能麻痹人的心灵,回眸慨叹,原来的自己被空气包围,而现在的自己不为人满意,因为人变了,彻彻底底地变了,变得破烂不堪,乞食保命。可祥林嫂还是原来的祥林嫂,依然善良顽强,可她终究还是死了,孤独惨痛地死去。她像一只断了腿的啄木鸟,形单影只,活着只是为森林服务,死了掉在这林子枯死的树叶堆积发酵了的沼泽地里,不为人所知。可见,一个人的命运是与周围所处的环境息息相关的,受封建思想的剧毒,再是怎样的挣扎,义勇而顽强,终究逃不过孤独死去的悲惨命运。

  而鲁迅先生善于写这悲剧;课上老师说,做他的文章的题,用些悲剧性的词句即能拿下大半分,稍加渲染可得满分。我对此点个赞。试问:倘写下喜剧性的人,结以美丽动人的尾,怎会唤起悲剧性的人,去拯救喜剧性的人、喜剧性的社会?

  祥林嫂的悲剧迄今已绝迹了,我们难以从身边寻出它的影子,是源于我们的思想解放了,祖国发展了,人民民主了。我们确保不再有封建顽疾,这是时代的进步;这进步的背后,隐含着曾经的烙印。

【《祝福》读后感】相关文章:

1.《母爱》读后感

2.初中读后感

3.观潮读后感

4.《项链》读后感

5.雷雨读后感

6.皮囊读后感

7.担当读后感

8.《家》读后感

9.《宽容》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