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蓝网>作文大全>读后感>《大学》读后感

《大学》读后感

时间:2023-05-01 10:31:50 读后感 我要投稿

《大学》读后感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领悟呢?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大学》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大学》读后感

《大学》读后感1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大学梦,我原以为只要经过不懈的努力,就能圆大学梦,然而,在读完高耳基的《我的大学》,我才深深的明白,当时,上大学是多么的不易啊!

  《我的大学》是高耳基自传体小说的`第三部,小说记叙了饱尝人间辛酸的阿廖沙,抱着进大学读书的理想来到喀山,不久便参加了秘密的革命活动,可俄国的腐朽和个人的困境使他自杀未遂而受伤,伤愈后,他带着新生的力量离开了喀山,重新踏上了流浪的道路。

  为了读书,高耳基在喀山做过杂货店的工人,做过流浪汉,搬运工,面包工人。可他并没有因此放弃读书。

  有人说过“环境可以造就一个人,也可以毁灭一个人。”高耳基并没有迷失方向,而是变的更加的成熟。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而在如此生活的艰难困苦之中,他依然能够不断地学习,忘我地看书,怎能不令人敬佩?

  在大杂院的那段日子里,就常常看到警察们到这里来找东找西,监视人们的行动。有那么一位老警察还盘问高尔基看过哪些书,并警告他不要看禁 书。但对于青年的高尔基来说,那些所谓的禁 书却正是他的真正所求因为只有它们能真正让人民清醒,让人民明智,让人民有打倒推翻沙俄的信心。

  是啊!只有读书才能使生活更美好。

《大学》读后感2

  暑假里,我读了一个故事:《贫穷是最好的大学》。它让我感动地禁不住流下了眼泪。

  金鹏,一个弱小男孩用捡来的铅笔做出满分的答卷;因为家里贫穷而藏起了《录取通知书》;含着石子练英语……最后登上国际奥数领奖台,考入最高学府北京大学。从这些故事中,我看到了一位孝顺懂事、艰苦朴素、勤奋好学、志向远大的金鹏。艰苦的生活没有让他低头,反而使他磨练出积极上进的精神。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与苦难和厄运抗争,无上光荣!

  人穷志远的金鹏让我想到了我们这些生活在蜜罐里的孩子。吃的是奶酪,喝的是饮料,穿的是名牌,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学习,快快乐乐的生活。我们没有理由不好好学习。

  我想生活是不会一帆风顺的,贫穷、疾病、失败等困难时时有可能发生在我们身上。我们应该学习金鹏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学习他百折不挠、克服重重困难的勇气。我相信我们一定能像雄鹰一样,搏击万里云天,自由翱翔,我们一定会有许多收获。我们的人生一定是勇敢的人生、精彩的人生。

《大学》读后感3

  成功的信念不能像潺潺的小河流水,温柔地流过自己的心田;反而应当像随生命同行的暴风雨,那是一种由内而外不断爆发巨大的.能量推动自己在痛苦的道路上永不放弃。让暴风雨冲刷掉自己内心的苦涩,留下最坚定的信念,总有一天胜利会属于自己。

  当我看了这篇《八十七岁的大学生》时,我非常震撼,因为八十七岁是属于高龄了,在这时候,一般的老人都在家里享福了而这位老人却在这儿上大学,让我意想不到的是她是位老奶奶,在校不久她和作者交上了朋友。

  在学期结束时同学们邀请这位高龄同学讲话时他讲了几句话我记忆犹新,她说到:“我们并不因为老而停止奋斗,我们变老是停止奋斗,只有四个秘诀可以保持年轻,快乐和成功。你每天找到可乐之事并大笑;你必须有梦想,梦想一旦失去,你就活不成了。我们周围有那么多的人走来走去但并不知道自己是个活死人。”后来这位女大学生“年轻”的去世了有两千多的人参加她的葬礼。

  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有梦想就有一切。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这位老人的一生是不断实现自己的理想的一生。作为年轻人的楷模,这位八十七岁的“女孩子”年轻着去世留给我们一个道理:只要人生有理想要实现,任何时候行动都不晚。

《大学》读后感4

  暑假里,我与家长共同阅读了“羊城分级阅读“系列的《大学中庸》这本经典读物。

  经过与家长共同阅读,我突然觉得读书的确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大学中庸》是一本文言文的经典书籍,虽说这本书很难读懂,但是我借助电脑的力量觉得其中很有意思,并且也让我领悟了许多人生的道理。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大学》部分的一个片段说的`非常有道理:“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城,意城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意思就是说:“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这段说的很对,知识十分重要,知识来自于对万物事的认识,有了知识的人,才能成就大事;有了知识的人,品行会良好;有了知识的人才会管理好家庭,才能成就梦想。

  通过与家长共同读书,让我知道了自己知识的微薄,中国文学的博大精深,今后要广泛阅读,不断理解中国文学的精髓。也让我从读书中懂得了如何尊重别人,并从中找到了快乐。我读书,我成长,我快乐!

《大学》读后感5

  《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是苏联伟大的文学家高尔基写的三部小说。

  在童年中,只有四岁的主人公阿辽莎因为父亲去世,跟随母亲回到外祖父家,后来随着母亲改嫁,又和继父一起生活。这段时期,亲情的淡薄和亲戚的伤害给他幼小的心灵留下了最初出的伤口。

  两个为了分家而闹得不可开交的舅舅,让家里弥漫着互相仇恨的气氛。而不怀好意的表兄,更是想着让阿辽沙受苦。只有外祖母经常把阿辽沙搂在怀里,给他将各种美好的故事。正是这些故事,让他得以坚强的活了下去。

  《在人间》写了他少年时期,怎样养活自己。他当船上的学徒,画师的徒弟,在船上打工。船上的厨师告诉他,书中是个无比辽阔的世界。从此,他开始阅读所有能看的.书,找到了人生的乐趣和希望。

  《我的大学》写了青年的他新的人生。这时的它已经成为一个意志坚定,对未来充满希望的青年。

  读完这本书,我明白了,要对未来充满希望,意志坚定,为了自己的梦想而努力。

《大学》读后感6

  翻开人生的第一页书,相当于走向人生的道路。《我的大学》是写高尔基当翻开人生第三页书的人生道路。

  这本书叙述高尔基抱着上大学的念头来到喀山,但他很快明白穷人上大学是无法实现的。他住在贫民窑里。为了谋生,他去当码头工人,又在面包坊里干活。这使青年高尔基更多的接近了搬运工人和其他劳动者,密切了和他们的联系,更深切地体会到受剥削、受压迫的痛苦,增强了争取解放的革命欲望。他读马克思的'书,接受革命理论。他还不断发动工人与剥削阶级进行斗争。虽然在这个时代,由于反动势力的猖狂,革命斗争常遭失败和挫折,使得高尔基时有悲观失望。但是,在和工人群众的共同斗争中,高尔基得到了锻炼,革命思想日已形成。高尔基就是在这样的“大学”中,成长起来了。

  高尔基的那种顽强学习的精神,使我相信即使人生道路常有困难,只要我们有决心,就一定会为自己开辟一条崭新的人生之路。《我的大学》使我真正明白了“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道路,真正体会到唯有勤奋学习,长大后才会有所作为。

《大学》读后感7

  前几天,我把这本书的最后一个部分,也就是《我的大学》看完了。前几篇讲述的'是阿廖沙小时候和青春期的故事,这篇《我的大学》讲述的就是阿廖沙即将成年的故事。

  在阿廖沙十六岁那年,他听从一个朋友尼古拉。叶夫列伊诺夫的话,背井离乡来到了喀山。但事实却不是他想的那么美好。正如《来到喀山》里所说得:当阿廖沙来到喀山的时候,他才发现,自己如果想要上大学,根本就是做白日梦,根本不可能实现。为了填报肚子,他不得不在伏尔加河的码头上当搬运工。在《杂货铺老板》中,阿廖沙结实了杂货铺老板安德烈。杰连科夫。他的胳膊患有麻痹症,但他和许多人为了国家的兴盛在偷偷谈一些什么事,就是因为他,阿廖沙投身进入了一所社会“大学”……《当面包师傅》就讲得是阿廖沙在一所小面包店里当面包师傅,当然在这一片中不止讲述了当面包师傅,而也讲了阿廖沙认识了世界的好坏,知道了哪些是坏人,哪些是好人,知道了要为一个好社会去奋斗!最后一篇《到乡下去》讲得是阿廖沙在喀山经历了很多事情后,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去了卡不库尔……

  在看完了这本书后,我知道了旧社会是多么恶劣,多么无耻,只有像毛泽东那样,建立新社会,才能治人,治国,治世界。

《大学》读后感8

  今年暑假,我阅读了《女大学生宿舍》,里面的主人公——匡亚兰姐姐的经历让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匡亚兰姐姐的父亲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不幸牺牲,她的'母亲也改嫁了,她只能同年迈体弱的奶奶生活在一起。尽管如此,匡亚兰姐姐仍然没有失去对生活的热爱,她勤奋好学,孜孜不倦。由于没钱买自己喜欢的书,她就每天到图书馆借书,并做了许多读书笔记。周末,其他同学纷纷到郊外游玩,她却悄悄地到码头打工挣钱。贫穷的她还热情地帮助其他同学。

  看了匡亚兰姐姐艰苦朴素、自强不息的事迹,我感到惭愧极了:我既有爸爸妈妈的疼爱,又有爷爷奶奶的呵护,生活得无比幸福。我喜欢看的书爸爸妈妈一旦得知就一定会给我买,可我是怎么做的呢?看不了几页就到处乱丢。匡亚兰姐姐在班上吃穿都很朴素,而我呢?爸爸给我买的新衣服,我嫌不好看,就发脾气,把衣服一扔——不穿了;妈妈精心做的饭菜,我嫌不合胃口,小嘴一撅——不吃了。对同班同学又是怎样的呢?一次,有位同学向我请教一道题,而我怕他考试超过我,就借口不会……(.)

  德国文学家歌德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同一位高尚的人谈话”,果真如此,《女大学生宿舍》教给了我很多很多。

《大学》读后感9

  我非常喜欢俄国作家高尔基写的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在假期里我又细细读了一边。越看越喜欢,把它介绍给朋友们。

  高尔基生于俄国中部的尼日尼、诺夫戈罗德城,幼年时期父亲就去世了,勤劳善良的母亲因无法养活他,只好把他送到外祖父家度过童年。他只上过三年学,十一岁时就走向社会,开始了自食其力的生活。他当过学徒工、搬运工、守夜人、面包工等。十六岁时,他自身来到喀山,进入了社会大学,在与命运的斗争中他深入社会的最底层,和各个阶层、各种人物接触,饱尝了生活的艰辛,从而不断的丰富了他的社会知识和经验。高尔基酷爱学习,在艰苦的劳动之余仍坚持写作和阅读。

  三部曲最初发表于1913年,它既是作者童年至青年时期生平的`自述,也是举世公认的艺术珍品,是作者根锯自己亲身经历,对俄罗斯19世纪末期社会政治生活所描绘的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作品中主人公阿廖沙的原形就是高尔基本人,这一形象既是作者早年生活的写照,也是俄国人民,特别是处于社会中下游的劳动人民经过磨练后走向新社会的典型。

《大学》读后感10

  最近,我刚看完一本书,书的名字是《我的大学》。

  《我的大学》作者是前苏联的著名作家高尔基,书中主要内容是高尔基在喀山时期的活动与成长经历。他16岁抱着上大学的愿望来到喀山,但理想无法实现,喀山的贫民窟与码头成了他的社会大学。他无处栖身,与 人共用一张床板。在码头、面包房、杂货店到处打工。后来,因接触大、中学生、秘密团体的成员及西伯利亚流放回来的革命者,思想发生变化。他阅读革命民主主义和马克思主义著作,直至参加革命活动。在革命者的引导之下,摆脱了自杀的精神危机。喀山的`4年使他在思想、学识、社会经验方面都有长足的进步。

  看完这本书,我被高尔基的勤奋好学,善良,正直的精神所感动。他上不了大学,只能在社会中干一些苦活,但他不忘学习,一直在边干活边读书。而我们现在,不愁吃,不愁穿,而且不用像高尔基在外面做苦活,一切都十分幸福。所以,我们要学习更加努力,以后也要像高尔基那样,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我的爷爷最希望看到我能上大学,但是,爷爷没能活到那一天,我一定会好好学习,考上大学,实现爷爷的遗愿。

《大学》读后感11

  拜读完了高尔基自传体三部曲中的第二部《我的大学》,似懂非懂。

  高尔基,苏联著名作家。由于在文学中的开创性贡献,他赢得了“无产阶级艺术最杰出代表”的世界声誉。

  本书叙述了十六岁的阿廖沙怀着上大学的愿望来到喀山,不得不为劳碌奔波,住大杂院、卖苦力,与小市民和大学生交朋友。

  但他利用了自己一切的零碎时间读书,贪婪地吸收了书中的养料,丰富自己的`头脑,增长自己的见识。我想,他之所以对革命有着坚定的信念是因为他的长期思考与探索。

  阿廖沙在那么艰苦的环境下,依然顽强学习,那我们在这么好的环境下,以及那么多的关爱下,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学习呢?

  阿廖沙在来到喀山后,他也走进了一所天地广阔的“社会大学”,他的经历鼓舞着无数渴望光明和知识的年轻人奋勇前进。

  用书中的一句话来总结就是:“苦难是一所大学,人是在艰难与困苦的环境中锻炼出来的。”

《大学》读后感12

  美国的出色的几所大学都各有特点,不能说哪一个很好没有唯一的答案,但每个大学都会按照自己选定好的路线和风格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坚持与执行。哈佛、斯坦福都是统合性通才教育方式,也有麻省理工等专才教育方式,有的以培养政界领袖,有的以商业创业为主,有的.地处偏远主要以学习为主,有的地处纽约大城市与企业和政府联系紧密。

  但他们都有一些共性,在大学大都很方便调换专业,选课也相对自由,同时修两门学位的也很多,上课小班制20人以下。哈佛大学没有要求每个专业或年级必须学习什么课程,但除了写作课无论什么专业都必须学习的,因为他们认为写作与表达能力是对一个人一生都有帮助的。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一点就活动非常多,去国外的大学不能光为了学习,还要融入他们的文化,参加各种组织或协会参与活动,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要会玩,这一点是国外大学与国内大学最不同之处。教课方式也有很大区别,有更多的互动,而不是单纯的教,学生有什么可以直接打断老师进行提问。

  选大学不是选排名最靠前的,选知名度最高的,而是选择适合自己的,与自己的未来期待和专业方向特长相助的,同时也要喜欢选择学校具有独特精神或风格。

《大学》读后感13

  今天,我读了《大学中庸》这一本书,这本书是将《大学》和《中庸》两本书合为一体,我读后,深有感触。

  《大学》是孔子传下的书,是古人做学问时读的第一本书,也可以说是古人想学习道德的入门书。

  《中庸》是孔门传授心得的.方法,“中”是不偏不倚的意思,指天下正道,“庸”是静止不变的意思,指天下定理。《中庸》这本书开头讲了一个道理,中间把这个道理用各种方式讲述,最后又归回到开头的道理。这个道理每读一次都会让你有新的收获,这收获,是让你终生受益的。

  人要使自己永世垂青,就必须为人民做善事,但是,人要做出“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事,就必须有道德。

  道德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和“修身”开始,将自己的根本修正了,才可以成大器、做大事,而道德,是要一生坚持、坚持不懈的,还要从思想上认识,从行动上实践,从小事上做起。道德,不止是表面的样子,更是内心上的修为,也就是做到“自谦”和“慎独”。干大事,就是懂得修身,为民找想,才能万众一心,让人民得到幸福。

  《大学中庸》让我明白了许多,我一定会再重读这本书

《大学》读后感14

  今天,我看了《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这本书的第十章。

  这一章主要讲了阿廖沙他们楼下搬来了一个眼睛乌黑的年轻妇人,她带着一个小女孩和年老的母亲。她身边经常围绕这一群驻扎在这城里的军官。每天晚上他们都来夫人这儿跳舞、唱歌、弹琴,一个叫奥列索夫的来得最勤。“我”经竞主常陪她的小女儿玩,这个小姑娘非常讨人喜欢,她的.外婆很爱生气。

  有一次,小姑娘把“我”介绍给了她的母亲,夫人要送“我”一份礼物。我说:“您能借我一本书吗?”夫人爽快的答应了,夫人借了我一本普金森的诗集,使我全身洋溢着难以描述的喜悦之情。老太婆骂我我也可以用诗反击。

  从第十章中我知道了读书要读适合自己并且很有趣的书,不要读枯燥无味的书,这样书中的知识才能牢记。

  阿廖沙是一个渴望读书、热爱读书、可以把学到的知识学以致用、聪明、好学、能适应各种环境的人。

  夫人是一个慈祥、善良、漂亮、有着丰富阅历和文化底蕴的人。

《大学》读后感15

  我们很有意思的时刻——晚餐。有时,我们全家人在吃饭时,会讨论着一件事。比如:学习、新闻等等.......今天,我们讨论的是学习的事。

  大家一边围着桌子吃饭,一边谈论着。碗筷碰撞的.声音衬托着讨论。这是爸爸主动地为我们开了头,说:“蒙蒙,你今天有不懂的题,让我们来讨论一下吧?”我想了想说,“恩......我辅导书上遇见了一个问题是一道计算题要我们来估算的。”我又想了想这道题是什么?“这道题是9814—15904除以32?要先估算。”爸爸习惯性的提醒我要巧算,而妈妈却满脸堆笑地说:“这到题嘛,恩......我也......”这时,我们放下碗筷,爸爸叫我拿草稿纸来,打下草稿,答案终于出来了!一会儿,又听见碗筷相碰撞的声音......

  我一时不能解决的问题,没想到却在餐桌上解决了。所以,我觉得每天的晚餐讨论也是很有意义的!

【《大学》读后感】相关文章:

《大学》读后感08-27

我的大学读后感06-20

《我的大学》读后感05-01

我的大学读后感04-21

《大学》读后感15篇11-24

《我的大学》读后感15篇09-21

大学读书心得体会03-25

大学活动总结10-23

大学的毕业留言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