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蓝网>教学资料>说课稿>说课稿

说课稿

时间:2021-08-03 18:48:45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精华】说课稿模板锦集七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说课稿,说课稿是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说课稿7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精华】说课稿模板锦集七篇

说课稿 篇1

  一、说教学内容

  《水和水蒸气》是小学三年级下册《温度与水的变化》单元的第六课。本单元主要以水为例,引导学生探究温度和物质状态变化之间的关系。通过观察水的各种状态,集中研究水在融化、蒸发和凝结过程中发生的变化,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起“物质是不断变化的”认识,同时,通过对水的三态循环的观察和感知,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自然界“物质循环”的概念。本节课就是循着上节课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展开水和水蒸气的观察研究活动。通过“水哪里去了”的探究、观察,讨论水从液态变成气态时是如何蒸发到空气中的,然后再通过“加热能加快水蒸发”的观察活动,帮助理解水获得热量后能更快地从液态变为气态,最后通过“水蒸气遇冷凝结成水”的观察试验,帮助学生理解水蒸气能从气态变为液态。

  二、说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叫蒸发,水蒸气变成水的过程叫凝结。

  2、加热能加快水的蒸发。

  过程与方法:

  1、观察浅盘子中的水的变化,同时结合生活中“水会干掉”的经验,讨论水的蒸发。

  2、观察比较自然状态下和人工加热情况下水的蒸发现象的异同。

  3、观察把一个玻璃杯扣在一个装热水的小杯子上会出现什么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意识到细致的观察能获得更多的发现。

  2、感受、体验物质变化的可逆性。

  三、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探究液态和气态的水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和加快水蒸发的方法。

  教学难点:根据生活中的现象探究水的液态和气态之间的相互转化。

  四、说学情、教法和学法

  1.说学情

  三年级的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对身边的事物都充满好奇心,而且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所以在教学时,根据课程标准要求,符合班级学生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设计。

  2.说教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观察实验法,让学生动手操作,从观察中思考讨论,在教师引导下得出结论。

  3.说学法

  本节课要教给学生善于动手,善于观察思考的科学习惯。

  五、说教学程序

  教学准备:透明玻璃杯、燃烧匙、热水瓶、酒精灯、毛巾等。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1、教师以复习前节内容的形式,用湿毛巾在黑板上写“冰”。

  2、观察“冰”的现象。

  3、学生举例:在我们生活中你有没有发现过水自然干掉的现象?

  二、探究“水到哪里去了”。

  1、那么这些水到哪里去了?你们猜猜看。板书:水

  2、学生叙述课前实验。(碟子装水自然风干的实验)

  3、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就是我们刚才很多同学说的蒸发。

  三、探究“加热能加快水蒸发吗”

  1、学生讨论、猜测。

  教师归纳板书:加热,风吹,增大表面积……

  2、研究其中一种方法“加热”。

  加热是否能加快水蒸发?板书:加热能加快水蒸发??

  3、教师指导实验方法,并提示实验过程中注意事项。

  4、学生实验,教师巡视。

  5、汇报,交流:

  6、小结:水受热以后,获得热量能更快地蒸发,从液态转化为气态。

  四、空气中的水。

  1、讨论小河、海里的水是哪来的(下雨)

  2、雨是什么形成的?

  3、学生讨论,交流。水蒸气遇冷能不能变成水呢?我们用实验证明。

  4、教师口述实验要求并演示。

  5、教师为每组倒热水,学生实验,教师巡视。(同时教师取一玻璃杯装入一些冰)

  6、汇报:

  7、通过刚才我们的实验观察,证明了水蒸气遇冷能变成水。

  8、讨论“白汽”。

  (1)刚刚实验中有小组提到燃烧匙上方有出现白汽,那白汽就是水蒸气吗?预设:不是。水蒸气的微粒太小,无色无味,透明,我们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2)这白汽是怎样形成的?

  (3)我们还看到哪些地方有类似于白汽的现象?说说是怎样形成的?

  这些现象再次证明水蒸气遇冷能凝结成水。

  9、解释上节课的疑问:上节课我们的疑问,盛冰的玻璃杯外壁上的水珠是从哪里来的,我们现在明白了吗?

  课件出示:水蒸气遇到较冷的玻璃杯就会冷却下来,在杯壁上凝结成小水滴。

  10、讨论:雨是怎样形成的?

  雨是水蒸气形成的,是怎样形成的呢?小组讨论交流。

  12、教师解释下雨的原因。

  我们身边的水一直在蒸发,水蒸气不断上升。红色箭头表示当水蒸气,但是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是看不见的。水蒸气从地面上升并遇到上面的冷空气时,就会凝结,变成我们看得见的小水珠,飘浮在空中,这就是云。云中的小水珠相互碰撞、吸收,越积越多,越积越重,最后落下来,这就是雨。

  五、总结和揭题,说说你的收获,并板书:水和水蒸气

  六、课外拓展:

  风吹是否能加快水的蒸发?两块湿手帕,一块用电风扇吹,一块让它自然蒸发,哪块会干得快?课外研究。

说课稿 篇2

  【说教材】

  《静夜》安排在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首具有古典诗歌韵味的新诗,是郭沫若五四以后的作品。这单元共五课九篇文章:有童话;神话;诗歌和寓言。它们通过虚构的故事和景象曲折地反映现实,揭露鞭挞现实生活中的丑恶,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赞美呼唤人间真情。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联想、想像的能力,引导学生憎恶假丑恶,向往真善美。 通过本诗的学习,使学生体会诗人所表达的忧国、爱国的情。

  【说教学目标】

  本文的教学目标为:

  1、能力目标:使学生体会联想和想象的表现作用,培养联想和想象的能力;学习诗的凝炼,含蓄的语言及修辞方法;学习朗读,培养对诗歌的爱好。

  2、情感目标:使学生获得美的享受,体会诗人所饱含对光明、理想、祖国的情感,陶冶自已的情操,进而达到纯熟的境界。

  【说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的重点:

  1、使学生体会诗所饱含对光明、理想、祖国的情感。

  2、使学生理解诗的凝炼、含蓄的语言以及修辞手法。

  本课的难点:使学生体会联想和想象的表现作用,培养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说教法】

  1、明确目标,减少学生学习活动中的无效思维。

  2、指导朗读,重在学生体验。

  3、提问探究、小组合作探究,引导学生了解这首诗的写法及风格,学习联想和想像的手法。

  4、小结巩固,紧扣要点,帮助学生形成思维整合。

  5、练习提高,文字的联想和想像,引导学生作联想、想像的训练。

  6、手段及依据:用简单课件辅助教学课件,以文本学习为主,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教学方法。

  【说学法】

  1、朗读感悟,感受音乐美。

  2、探究内容,理解意境美。

  3、探究写法,领悟情感美。

  4、模仿学习,拓展思维,培养想像力,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说教学过程设计】

  1、师生互动,创设宽松的教学氛围(2分钟)

  我将设计动画片《聪明的一休》激情导入,请学生向他一样开动脑子成为聪明的孩子!学生的心弦被扣动,有表现自己才智的欲望,营造了民主、宽松、愉快的教学氛围。

  2、比较引入新课(3分钟)

  同学们能有节奏、有感情的背一背李白的《静夜思》吗?

  然后我请同学们一起配乐背诵李白的《静夜思》 问:

  ⑴ 诗人看见了什么?(月光)

  ⑵ 诗人由月光联想到什么?(白霜、故乡)

  ⑶ 李白思的是什么?(故乡、亲人)

  郭沫若的《静夜》与李白的《静夜思》同样都表达了一种在静谧的夜晚中的感情流露,那郭沫若的诗又表达了怎么样的情怀呢?请大家打开书,听录音。

  3、指导朗读(6分钟)

  ⑴ 放录音,整体感知:

  低沉的音乐、轻柔、舒缓的节奏,把学生带进诗中所描绘的朦胧的宁静的静夜中,仿佛见到了模糊的天河岸边有鲛人对月流珠。

  ⑵ 听完录音后让模仿声音,齐声朗读:

  在此我将纠正学生的字音、重音、节奏。

  ⑶ 学生自由朗读,组织齐朗诵。

  4、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4分钟)

  我在此环节让学生通过小组分工合作的方法查资料了解作者及背景。

  5、赏读静夜!(20分钟)

  在这个教学环节用以下问题,提问、探究并质疑。让同学们围绕问题小组合作探究领悟文章的中心及意境美:

  ⑴ 文中具体写了那些景物?其中哪些是诗人看到的真实景物?哪些是虚写的景物?

  ⑵ 再请同学们带着淡淡的愁伤齐读第一节,回答第一节写的是哪些真实景物?

  ⑶ 第一诗节实写,此时诗人漫步在清幽的月光下展现在诗人的眼前是一幅怎样的画面?谁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来!

  ⑷ 齐读第二诗节,看看写了哪些景物?这里有没有现实生活中不存在的事物?

  ⑸ 传说中的鲛人是住在仁什么地方?

  ⑹ 面对茫茫的天河,诗人并不能真正看见什么,只能凭想像猜测会有鲛人在岸,孤独地对月泣珠,这是一个非常凄美的场面,在这月华满天的美丽时刻,天上的鲛人为什么哭泣?请你想像鲛人泣珠的情景。

  ⑺ 诗人描绘了一幅奇妙而美丽、和平而宁静、轻柔而温馨的夜景,寄托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在这美好的生活中,为什么要加上鲛人泣珠这样凄凉的画面。

  ⑻ 请学生自己找出好的诗句进行赏读、分析!再次领悟文章,全班交流发言。

  总结:像这样现实生活中没有的在诗人头脑中创造新形象的过程,叫想象。而天河是诗人遥望夜空,看到了几点疏星由此联想到天河,这叫联想。

  6、再次指导朗读朗读:

  ⑴ 学生先个人试读说说自己的理解,再听读感觉情感基调和节奏重音,接着教师屏幕显示朗读要点并提醒心境体验和眼神运用,学生再听配乐朗诵跟读并核准节奏和重音,然后组织齐朗诵、小组内齐朗诵、男女分组朗诵。

  ⑵ 有感情背诵全诗:小结巩固今天我们学习了现代诗《静夜》,也了解了什么是联想和想象!其实呀,联想和想象就犹如诗歌的两个翅膀 有无想象力是诗歌能不能飞的起来飞的高低的重要因数,所以诗人艾青说道:没有想象就没有诗!而想象的基础就是观察生活、理解生活、广度博览!因此在学习和阅读现代诗时有四个步骤:诵读──理解──想象──回味。

  7、拓展与迁移(5分钟)

  阅读郭沫若的《夕暮》,回答下列问题:

  ⑴ 作者在这首诗里,是看到了什么而联想到什么,最后才联想到牧羊的人的?

  ⑵ 任何两个词语,经过四、五个递进的联想,可以建立联系。

  如:

  钢笔──月亮 可以作如下联想:

  钢笔──作文──题目──中秋──月亮。

  再如:

  大海──小狗:大海──渔家──宠物──小狗。

  请你也试一试就下面词语进行联想:

  田野──汽车;人──木星;电脑──垃圾。

  8、总结:(1分钟)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的确,诗歌能陶冶我们的情操,启迪我们的智慧,净化我们的灵魂。同学们让我们在诗歌的广阔天空中,展开双翅,任意翱翔,去追求人生那真、善、美的理想境界!

  【说板书】

  静夜

  想 联

  象 想

  现实生活

说课稿 篇3

  一、 教材分析

  物体都是由一种或多种材料做成的,我们的周围存在着许多不同种类的材料。同学们对周围的常见材料如木头、纸、金属、塑料、玻璃、纤维等不陌生,但对于这些材料了解并不深入。这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调查了解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材料,知道一些常见材料在生活中的应用,通过观察,了解这些材料的主要的物理特性,发展学生探究物质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点::观察和辨认身边不同的材料

  教学难点:用适当的词语描述木材的特性。

  教法,学法

  本节课我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思维为主线"的原则贯穿教学始终,运用观察,分析,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及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探究方式来完成课堂教学。

  教学流程:

  本节课我设计了"以生活经验为基石,激发兴趣,突破教学难重点"的教学主线。教学时我不仅仅要让学生动起来亲手实践,而且让孩子们在实践中得到科学依据,观察和辨认身边不同的材料。

  一。 根据学生心理水平激兴趣,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三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一般都是从具体的事物逐步过渡到抽象的概念。因此在这一环节中我遵循科学课标中提倡的"小学科学教育作为科学启蒙教育,要从小学生的现有经验出发"基本理念为指导,体现科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力求借着生活这个"百科书"让学生感知理解材料概念,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投入到科学学习中。

  二。观察材料的特性

  三年级学生刚接触科学才2个多月,对科学课充满好奇。他们喜欢在比一比,猜一猜等轻松的活动中学习。为此,我在本环节设计了猜谜语活动,让他们打一材料。我认为这不是一般的猜谜语,而是把谜面一句一句呈现,让学生对所猜的谜底的范围不断缩小,最后,谜面呈现完才得出谜底——木头。这一生活中最常见的,最容易了解的材料,再拿出一块木头进行验证,补充木头的特征。这样创设情景,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对木头的特点也能够粗步了解。此外这为后面让学生用适当的词语描述其他材料的特性作了铺垫,便于学生轻松掌握材料的特点。

  三。整合内容开展比赛,调查身边的材料

  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我在学生大脑疲劳,注意力分散时,采用变换活动的内容和方式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通过调查比赛,凸现观察和辨认身边不同的材料这一教学重点。 首先,我对教材进行整合,将身上的物品,书包的物品,教室的物品三张调查表整合为一张。让学生在调查中,发挥小组合作能力,比一比哪个组快速完成调查表。并在快速完成调查表后全班交流。

  本节课的科学概念是物体都是由一种或多种材料做成的,而在学生汇报交流中,我也引导学生去分析使用不同的材料也可以制成一件物品来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发散思维的变通性,独特性也是我们培养的核心目标。

  我想:学生科学知识的获得,科学素养的形成,需要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随时捕捉。为了使知识更加系统化,我不仅让小组讨论,还利用向孩子们展示了木头,玻璃,塑料,纤维,金属,纸这些材料在我们身边被广泛使用着,拓展延伸了课外知识。

  本环节中我意在不仅完成预计教学目标,而且让学生学到只有团结合作,分工明确,才能高质量,高效率完成任务。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谈收获。

  通过本环节,使学生对材料形成较完整的认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五。课外延伸

  继续调查搜集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新的材料,它们又可以制作哪些物品,并记录下来。

  真正有效的课外实践不仅可以帮学生树立 "科学能够改善我们的生活"这一科学理念,而且使科学课程目标得以更好实施。

  总之,在本节教学过程中,我力争充分体现"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这一教学理念,充分挖掘学生思维特点,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科学的学习活动之中,通过学生动眼,动脑,动口,让学生在科学学习中体会乐趣,体验成功的喜悦。

  科学教学应紧紧围绕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全面关注学生的能力发展。要重视对学生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亲身经历科学学习过程,使教学形成一个有序列,有结构的整体。

  二、 教学过程

  1、导入

  出示一组学生熟悉的图片,让学生说说它们是什么东西做成的。从而引入材料的概念,并板书:像木头这样能制作成物体的东西,我们把它叫做材料。

  2、新授:

  1)认识描述六种常见的材料。

  先向学生展示六种常见的材料,让学生通过观察(看,摸,拿等)让学生对材料的物理特征有个初步的了解,再让学生说说各种材料的特征。让学生对描述材料有一定难度,此时通过选择的形式让学生了解木头的特征。这样不仅让学生很好地认识了木头的特征也为他们对其它材料的描述做了个引导,能够有效地突破难点。

  2)了解周围的材料。

  这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学生最感兴趣的活动。这个内容设计了三个活动,首先是让学生调查身上的物品,其次是调查书包里的物品,再是调查教室里的物品。为了避免单调,调查采用了不同的形式。调查身上的物品时两个同学一组观察,交流,完成书上的表格。调查书包里的物品时,采取学生独立完成的方式,将自己书包里的东西一一列出并进行记录,对完成较好的学生进行奖励,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后一个调查活动给学生充分的自由发挥的空间,采取周围同学互相说的形式,活跃课堂气氛。活动形式的多样性能有效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

  另外,在调查材料的活动中不仅让学生认识到材料是多种多样的,同时也要让学生明白,由于各种材料的特性不同,用途不同,许多物品需要多种材料才能做成,不同的物体的制作需要不同的材料。这也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说课稿 篇4

  [分析教材]

  《伟大的悲剧》是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以探险为主题,通过不同题材的学习,激起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豪情壮志《伟大的悲剧》是一篇节选的传记,是作者根据斯科特遗留下来的一些底片、书信和遗书,发挥他天才的文学想像而写成的记叙了英国探险家斯科特在南极探险失败后,和他的队员在返回的途中悲壮覆没的故事作者茨威格饱含深情地用文学的笔法,从人类征服自然的崇高悲壮精神的角度来写这一事件,读来令人感动,特别是在面对失败和死亡时斯科特探险队员表现的那种勇敢、坦然、镇定的精神面貌,尤为震撼人心本单元选这篇文章正是要让学生感受这种人类勇于探索的精神、为事业而献身的崇高品质和强烈的团队意识。

  [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快速阅读课文,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

  2、过程方法: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品味文中有着强烈抒情色彩、意味深长的语句,把握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感受人物崇高的精神品质,培养团结合作、勇于牺牲的精神,确立正确面对失败的人生态度。

  [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把对斯科特探险队崇高精神品质的颂扬和赞美的语句找出来,读一读,在饱含情感的文字中感受和体会斯科特队员的伟大高贵的品质,并在阅读中逐渐实现情感态度的培养和提升。

  [教法、学法]

  教法:我在设计这节课时努力实践新课程教学理念,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整堂课以“情感体验”为教学主线,通过欣赏课件、整体感知、细节品味、联系实际说观点等途径,运用朗读、讨论、交流等方法,逐渐感受这种精神,受到情感的熏陶。

  学法:这篇文章内容简单,让学生通过预习筛选文章内容,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情节十分感人,易于引起情感丰富的初二学生的情感共鸣,因此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读一读,说一说,达到读者、作者、文本三者合一的境界。

  [过程设计]

  (文章篇幅较长,课前组织学生进行充分地预习)

  一、导入:通过出示图片教师作介绍(美国航天飞机“挑战者”号升空73秒后突然爆炸时的图片、20xx年北大科考队和登山队攀登希夏邦马峰时的照片)引入课题《伟大的悲剧》。

  (设计意图:从感性上让学生明白人类探索未知世界的道路从来就不是一帆风顺的,这样的悲剧发生得太多太多了,从而创设凝重、沉思的气氛,为文章定下一个“悲壮”的主基调,建立起学生学习课文的情感基础)

  二、整体感知:

  1、在欣赏《阿蒙森――斯科特南极探险纪录片》和课前预习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回忆课文内容,用一句话来概括全文,在同桌交流的基础上全班交流(根据叙事要点理清故事情节:1912年英国探险队斯科特一行5人,为实现“到达南极点第一人”这一目标,满怀信心地奔向目的地,却悲哀地发现挪威人捷足先登,在从南极点返回的途中他们不幸遇难。

  (设计意图:遵循叙述类文体阅读规律,要求学生用一句话概括全文内容,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同时训练学生筛选信息的思维能力这也是本单元的单元要点:练习快速默读课文,抓住课文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

  2、用一句话谈谈读完这篇文章的总体感受?用“这是一个___的故事”句式来说且用一个词来形容读完文章后的感受或心情。

  (设计意图:充分尊重学生自主阅读的体验,不论对全文的内容还是情感都有个总体的把握)

  三、研读赏析:

  1、 体会“伟大”

  (1)自主

  文中哪些情节深深地打动了你?为什么?请默读课文,圈划这些语句,旁边写上批注。

  (设计意图:在整体把握和感受文章之后,引导学生从文章局部进行自主阅读,边理解边记录,在提高学生对内容要点概括能力,语言感受能力同时,强化他们的情感体验)。

  (2)合作、探究:小组选择最打动自己的情节,交流感动的语句;记录难以理解的语句→全班交流(穿插课后习题二)。

  这是本节课的重要环节,交流过程中对重点的语段、句子组织学生朗读,对关键词语组织学生反复品读,以此加深学生的感受和体验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共同解决这一环节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进行适当的总结并板书。

  四、感悟升华:

  谈谈你对英雄的认识,说说你心目中的英雄?

  (轻声播放歌曲《真心英雄》)

  (设计意图:让学生畅谈对“英雄”的认识,树立真正的英雄观和成败观)

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雷雨》是人教版新课程实验教材二年级下册第18课,这一篇是一篇老课文,在新课程改革之后保留下来为数不多的课文之一。这一组课文是向学生展示美丽神奇的自然景象,炎热的夏日,骄阳似火,一场雷雨,送来一阵凉爽,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欣赏着美丽的彩虹,耳边送来蛙鸣,是多么令人舒畅。本文用字精炼而且准确,语言优美而生动,是一篇很富表现力的文章。为我们描绘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自然景象。

  根据“新课标”理念和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拟定了本课的学习目标:

  1、认知目标:

  会认4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2、技能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声音表现雷 雨前后的不同景象。

  3、情感目标:

  有留心观察天气的兴趣,能写观察日记。

  我教的是第二课时,我定下了以下的学习目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文中描写的雨前、雨中、雨后、的景象,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

  4、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用词、造句的准确与生动。

  5、教学难点:

  体会文中重点词的准确。

  二、说学生

  二年级的学生具有好奇、探索、易感染的心理特点,容易被新鲜的事物吸引住,在教学这一课时,学生已经能说一段较完整的话,并能在老师创设的情境中体验、感受,达到情感的共鸣,同时也较多积累了不少与本课有关的生活素材,因为在我们南方,雷雨是很常见的自然现象,这也是学习本课的有利因素。

  三、说教法

  1、信息收集法: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学生应具备“初步收集信息的能力。”课前一周,我先让学生留心观察天气的变化,如果遇到下雨的话,就更应及时,仔细地观察,让学生用心地观察,有了直观的认识,在课堂上就更能体会到作者的情感。

  2、情景教学法:

  二年级学生年龄小,形象思维为主。所以,我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了一个生动、有吸引的情景。心理学也表明发当刺激物是生动的,新异的,就能给学生短时记忆留下深刻的印象,也可能会转变成长时记忆。在课上我会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让学生欣赏雨前、雨中、雨后的生动景象。

  四、说学法

  1、朗读感悟为主: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不能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的独特的感受。阅读也是低年级教学最常用的方法,学生在读中积累,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形成语感。而本课语言精炼而生动,学生要在读中去感悟。

  2、合作探究法:

  “新课标”明确指出:要变单一、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为合作、主动、探究的学习方式。《雷雨》这一篇课文很明确地分为雨前、雨中、雨后这三部分,所以我会在组织全班学习完第一部分后,就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探究第二、第三部分。

  五、说教学过程

  1、设情景,感受雨的美:

  教学实践过程表明:如果学生对学习对象产生兴趣的话,他就能自觉排除多种多种因素和心理因素的干扰集中注意力,主动学习,把学习当作一种愉快的享受。课前,我会播放各种下雨的情景,引导学生体会各种不同的雨,有蒙蒙细雨,有倾盆大雨,有滴滴嗒嗒的雨声。先让学生有了感性的认识,然后导入我们学习的课文《雷雨》。

  2、认识生字,理清结构:

  学生自读课文,然后合作读也就是同位同学每人读,指名读一个一个自然段,互相纠正,互相学习,这是读流利,读正确的做法,学生只有读通,读顺了课文,才能谈得上体会,有感情地朗读。

  3、赏读感悟,体会感情:

  再次向学生展示雨前的部分,这部分需要理解的词语很多,学生要理解有一定的难度,特别是这些词:黑沉沉、压下来、挂、垂。让学生自由地有感情朗读课文,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谈体会。如果学生不能理解这些词的话,我会继续利用挂图,课件、向学生展示解释。

  4、合作交流探究:

  在学习完第一部分以后,我让学生在四人小组里合作学习第二、三部分,雷雨中、雷雨后,然后我让学生汇报你学习到了什么?二年级的学生好于表现,相信他们能说出合作学习以后的收获。这样的处理可以省却了老师字字、句句、段段去分析讲述的繁索,真正能课堂还给了学生。

  5、品词品句完了之后,再让学生有感地朗读,体会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

  6、课堂的延伸:

  让学生说说,他自己在这些日子观察过的天气,让学生说一说。然后再把说的写下来。

说课稿 篇6

  1、说教材

  本篇课文是让学生懂得整理物品的好处,掌握整理物品的一些技能。日常生活中,物品放在一定的地方,既整齐、美观,使用时又方便。从小养成不乱放东西的习惯,长大后就不会丢三落四。本教材在生活技能上以整理物品入手是符合学生实际的,对其以后的生活与学习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2、说学情

  处于3~6岁年龄阶段的孩子,心理过程的随意性很强,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常常一件事没做完又想着做另一件事,显得做事杂乱无童,缺乏条理。同时,现如今大多数的小学生在长辈的呵护下,更缺乏整理自己物品的意识和能力。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小学低年级是进行养成教育的关键时期,所以,在教学中应加强指导,使行为落到实处。

  3、教学目标

  在教学中,我们拟定的教学目标是:通过续编故事,使学生初步学会有条理地安排自己的生活环境。通过比赛,让学生懂得整理的原则是方便、美观。通过实践操作,使学生学会整理物品的基本方法,如物品分类放、用完东西放回原处、及时整理物品等。同时,通过两次比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养成自己整理物品的好习惯。

  游戏导入,揭示课题

  续编故事,明白道理

  讨论交流,归纳方法

  ↓

  指导行为

  ↓

  联系实际,整理讲台

  运用学具,模拟生活

  比比赛赛,评选标兵

  ↓

  学会整理

  5、学法

  在教学中,通过比赛,给学生创设了充分自主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做,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6、实施

  本课我们打算用二课时来完成。

  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是:

  初步学会有条理地安排自己的生活环境;懂得整理的原则是方便、美观。在教学中,通过以下三个环节来落实。

  活动一:游戏导入,揭示课题

  游戏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在教学中,通过游戏,还能使使教师了解到学生整理东西的实际能力。同时,通过游戏评选出的小能手,也能在班中树立起这方面的榜样。

  活动二:续编故事,明白道理

  教材中冬冬的故事可能就曾发生在班中学生的身上,通过这个贴近学生生活的故事,可启发学生该怎样改正这个坏习惯。

  活动三:讨论交流,归纳方法

  通过创设“帮助冬冬”这个情境,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又能使学生归纳并掌握整理东西的基本方法。

  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是:

  初步学会整理物品的基本方法,如物品分类放、用完东西放回原处、及时整理物品等;学会整理自己的物品。同样,也是通过三个环节来完成。

  活动一:联系实际,整理讲台

  在课开始前,教师有意识将讲台弄乱,然后通过这一情境,使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解决问题。

  活动二:运用学具,模拟生活

  通过摆放学具这一模拟生活的环节,使课堂教学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

  活动三:比比赛赛,评选标兵

  整篇课文在游戏中开始,也在游戏中结束,激烈的游戏比赛,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起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说课稿 篇7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更深对社区服务者工作的了解使学生能更深的了解他们为社区所做出的贡献,培养学生尊重他人的工作,能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他们的感谢之情。并懂得对劳动者的尊重不仅仅是口头上的感谢,更重要的是尊重他们的劳动,爱惜他们的劳动成果,能够通过自己的具体行动表达自己对他们的尊重理解与关爱

  能力目标:通过引导学生自己去调查访问了解在自己的身边有哪些人在为我们服务,培养学生的调查能力,分析事物的能力以及整理资料分析资料的能力

  认知目标:知道不同的社区工作者与人们生活的关系,知道自己的应该做才是尊重他们 了解在我们的身边有哪些社区劳动者在为我们服务

  教学重点难点:知道不同的社区工作者与人们生活的关系,懂得尊重他人的工作,能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他们的感谢之情

  教学过程:

  活动一:假如没有他们……

  谈话: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通过对为我们服务的社区劳动者进行调查访问,感受到社区劳动者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方便,我们的生活离不开身边的这些服务者们。(出示课件:堆满垃圾的小区一角)你们知道这时我们需要谁为我们提供服务吗?你能想象得到,假如没有了清洁工的劳动者,我们的生活将会怎样呢?(学生回答后,师出示课件)接下来,请你们想象一下,假如他们的劳动我们的生活将会怎样呢?

  (出示课件,可把填空换成教材85夜的三幅图)

  假如没有小区保安劳动, 。

  假如没有理发师傅, 。

  假如没有了农村科技人员, 。

  ……

  (学生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

  谈话:通过刚才的想象,现在你想说些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估计:①我们离不开这些服务者。②他们太辛苦了,我要对他们说声谢谢。③我们要尊重他们的劳动……

  对策:出示小区满是垃圾等图片,并说明没有他们我们的生活将会是怎样的)

  过渡:如果没有他们,我们的生活无法想象;如果没有他们,我们对未来如何畅想? 是他们用自己的微薄之力,使社会洒满阳光!

  活动二:情景表演 学会谢谢

  1、谈话:在我们身边有那么多的人默默无闻地为我们忙碌着,以前也许我们并没有意识到这些劳动者的存在对我们有多重要。通过今天的学习以后你该怎样做呢?

  2、学生自由发言

  3、师:是呀,一声声感谢温暖了人们的心,它象一座座沟通人与人之心灵的桥梁,使我们彼此的心贴得更近了。

  4、师:老师这儿有一个小朋友,他也常常在说谢谢,你们看他真的会谢谢吗?

  (出示学生生活场景)

  师:看了这个学生的生活片段,你有什么想法,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呢?分小组自己选择一个小片段表演出来。(小组活动,设计场景表演)

  师;哪一组先来,学生表演老师适时地提问:为什么你会这样做呢?(学生表演)

  5、师:看来我们对人表达感谢的方式还有很多种,你们还想到了什么更好的方式来表达你内心的感激之情呢?

  6学生小组讨论:以自己的方式向为我们服务的劳动者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画画,表演等形式)

  7、总结:在生活中我们处处得到别人的帮助,我们要用自己的行动来学会感谢,一个眼神、一声问候;一个微笑、一个动作,无处不闪现着爱的火花,让我们将这份爱不断传递,我相信,只要有你有我有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我们的生活中将处处充满亲切的问候和真诚的感激,让我们每个人都在这样充满爱的和谐家园中生活、学习!

  8、课后延伸: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对为你提供服务的社区服务者表示感谢。

  教学反思:要让现在的学生懂得尊总他人的劳动,因该是很难的,这些过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的小皇帝小公主们怎么会了哪么容易解劳动者的艰辛呢.所以要逐渐灌输这种思想。

【【精华】说课稿模板锦集七篇】相关文章:

1.【精华】说课稿锦集七篇

2.【精华】数学说课稿模板锦集五篇

3.说课稿锦集七篇

4.【热门】语文说课稿模板锦集七篇

5.关于数学说课稿小学模板锦集七篇

6.幼儿园中班说课稿模板锦集七篇

7.【精华】幼儿园中班说课稿模板锦集五篇

8.【必备】说课稿模板锦集五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