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蓝网>教学资料>说课稿>说课稿

说课稿

时间:2021-06-03 11:18:08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精选说课稿范文汇编八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说课稿准备工作,是说课取得成功的前提。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说课稿8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精选说课稿范文汇编八篇

说课稿 篇1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动手做”已普遍走进科学课堂。但我在关注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是否关注了学生思维的发展,是否关注了学生思维尊严的存在? 我们是从整体上分析,你们说的是个别现象,一定是实验中操作不规范造成的。

  操作不规范在什么地方,怎样做才是规范的?这里不仅缺失了教师的引导,还让学生的思维碰到了一颗软钉子。棉花、毛皮一类的物体不会生热的结论就似乎很自然地得了出来。还有个别学生好像还有什么话要说,却被紧随其后的下一环节探究挡了回去。

  探究活动从表面上看似乎热闹、有序,学生也能积极动手做,可是,当我们冷静地审视这一过程的时候,不禁产生了这样的疑惑:除了活动,课堂上还缺失了什么?我想,应该是学生思维的尊严。

  学生得出的数据中,有的组温度没有变化,有的组温度升高,还有的组温度降低了。教师一句“操作不规范造成的”是那样苍白无力,遮盖了数据背后学生质疑的态度、实事求是的精神和思维的发展。仔细分析数据,我们发现可能有以下几种原因:温度计不精准;学生在包棉花时手接触到了温度计的液泡;部分学生没有准确读出温度计的温度,否则开始时的室温不会差距那么大。如果教师能给予有效引导,进一步打开学生的思维,学生就不仅能够找出实验失败的原因,逐一解决,而且也许还有意想不到的发现。这个活动是学生在积极思考、认真分析基础上的有效探究,这节课即使只完成了这一个探究活动,也是一堂成功的科学课,因为尊重学生思维的尊严,让学生学会质疑和思考,是科学教育的本质之一。

  思维无立足之地的课堂,何来质疑的生成,何来思维碰撞的火花,更谈何思维之火星火燎原?久而久之,为了得到教师的认可和表扬,学生会养成揣摩教师想要我们得出什么结论的习惯,不愿意或不会独立思考,从而放弃自己思维的尊严。对于这个问题,教师必须认真面对。

说课稿 篇2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我以前也上过,大多时候是让学生感知作者在文中流露的生态意识、环保意识,过多强调文章主旨的领会。之后发现学生领会文章主旨很容易,但探究的兴趣不够,缺少激情;语文课缺少了应有的“语文味”,变成了“政治课”。

  这次,我重新修改了原有的教学设计,在激活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增强“语文味”方面,作了一些改进。现结合本节课的教学流程,采用自我批判的反思形式就本节课的情况加以汇总:

  一、聚焦罗布泊:

  学生对于罗布泊并不熟悉,对于它的变化没有真正目睹,他们能够走进文字中吗?能够达到真正的心灵震撼吗?为了铺设一道学生由现实到文本的桥梁,我决定利用多媒体教学,先让学生在地图上找到罗布泊,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学习情境,再利用一组组图片、背景音乐,配以教师的抒情性的语言,为学生提供真实的情境,激发了他们的探究兴趣,学生自己慢慢地走进了罗布泊,走进了文本!

  二、走进罗布泊:

  除了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还应立足语文本位,语文意识。为此,我在让学生很快的领会文章主旨的同时,紧扣文本,强调字、词的学习,强化积累,归纳罗布泊往昔与今天的情景,从而体味作者蕴含其中的情感,引起学生的共鸣!

  三、品味罗布泊:

  语文课关键是要上出“语文味”!

  最先给语文学科提出“语文味”概念的程少堂先生是这样下定义的:

  “所谓语文味,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以共生互学(互享)的师生关系和渗透教师的生命体验为前提,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生存智慧、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为宗旨,主要通过情感激发、语言品味、意理阐发和幽默点染等手段,让人体验到的一种富有教学个性与文化气息的,同时又令人陶醉的诗意美感与自由境界。”

  “语文味”绝不是纯粹的语言文字训练。有些教师认为,课堂中以语言文字的训练为主,那“语文味”肯定就足,没有语言文字的反复训练,“语文味”肯定不足,这种认识是有失偏颇的。有无“语文味”,不是以有无语言文字训练来决定的,而是根据具体的文本个性、课型和不同的年段来决定的。语言文字训练只是体现语文的一种形式,虽然这是一种重要的形式,但不是唯一的形式。

  我以为,具有“语文味”的语文课堂应该有朗朗的读书声,应该有浓浓的情感体验,应该有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应该有学习方法的习得和学习习惯的自然渗透,应该有自然和谐的师生互动场景。

  我最先是想根据单元提示来确定如何体现“语文味”的,但《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一文所在的第四单元的单元提示写的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熟悉科学文艺作品特点的同时,树立环保意识。”这里并没有提出很“语文味”的学习要求,只要求熟悉文体特点。于是我又从文体特点的角度考虑“语文味”的问题。本文是一篇报告文学,其特点是真实性和文学性。文学性是通过形象生动的文字和抒情的语言来表现的。而这,正是“语文味”的所在!我就以此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品味罗布泊。

  揣摩语言时,学生找出震撼心灵,富有表现力的句子,揣摩体会其表达作用。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四人小组合作学习这一部分内容。(提示:用圈、点、批、注的方法做好记录。)这一环节,学生了解了报告文学具有形象性和准确性的特点,掌握作者运用对比、拟人、排比等修辞以及引用数据的方法,体味文章字里行间强烈的忧患意识,这也是对本课教学重点的落实。分组的目的是让学生各抒己见,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学生敢于说话,乐于说话,学生的口语能力就得到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得到了训练,同时也是新课标中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法的体现。

  课堂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己,与人交流的机会。学生表现得非常出色,尤其是朗读,学生真正地走进文本,与文本融为一体,与作者产生了共鸣,读出了作者的痛惜之情,更读出了自己!在语文课堂中能够真正地为学生着想,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敞开心扉,交流读文的感受,说自己想说的话,抒他们的真性情。

  四、期盼罗布泊: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这说明通情才能达理,达理必先通情,情理交融才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在学生与文本,与作者,与同伴,与老师之间产生强烈的共鸣时,又设计了一个升华情感的环节:“假如你就是罗布泊的精灵,或者是罗布泊上的最后一株草,一棵树,最后一条小溪,一滴水,最后一种生灵……你将代表你失去的同伴向人类说些什么呢?”

  学生们个个才思敏捷,妙笔生花!我看到了遍地开放的.水仙花,听到了花开的声音!

  当然我在课堂上也有一些遗憾,在部分问题的理解上也不见得比学生高明,点拨的也不够到位。所以,通过这堂课的教学,我更加感受到拓宽视野、加强积累的重要。高效的语文课堂呼唤动态、创新生成的课堂,弹性空间很大。教师要在这个弹性空间里游刃有余,就要在平时不断地完善知识结构、关注学生心灵、培养教育机智。“功夫在诗外”,这在语文课堂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只有综合素质提升了,我们在教学活动中才能更容易把握生成性资源,语文课才能上出“语文味”,才能构建灵动活泼的课堂!

说课稿 篇3

  一、教学理念

  “我就是我”这一课我是根据一年级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告诉你,我最特别的地方》这一课,改编的第二课时。这一课主要是培养低年级学生在活动体验中,对自我有个初步的认识,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自我意识,培养自信心。旨在通过将对自己的认识与他人眼中的自己进行对比,矫正对自己的认识。自我意识是儿童能否积极对待生活,对待他人的内在依据,是健康形成的基础。小学一二年级自我意识正在初步发展,因此我在该年龄段安排了这一节课,目的是引导其了解自己与别人的不同,通过自己认知自己“最特别的地方”,获得和别人不同的自我评价感受,学会发现别人的特点。

  二、学习目标链:

  本活动课我围绕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了以下学习目标链:

  1、在活动体验中,进一步了解自己与别人的不同,树立自信心,对自我有个初步的认识。

  2、明白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选择,不能盲目学习别人。

  3、学会发现别人的特点,与人友好的交往。

  三、教法学法:

  心理健康教育课是一门以活动性和体验行学习为主的学科,为了使学生有较强的感受,我采用了以下教法学法:

  1、讨论交流法:在“神奇宝贝”游戏时让学生猜猜他是谁,为什么是他(她),要学生主动讨论,反馈交流,我尽量让学生去诉说。

  2、活动感悟法:活动能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深内心的体验性。本课教学贯穿在“神奇宝贝”、“涂画花瓣组成花束”、“诗歌表演”几个活动中。

  3、音乐调节法:音乐最能促动人的心弦,有时也往往能给人一种调试,适时利用能促进对课文的理解,所以本课我利用背景音乐来渲染气氛。

  四、教学过程:

  本课设计注意活动性,从游戏“神奇宝贝”出发,让学生体会到自己本身就是一个宝贝,非常神奇;进而举行涂涂画画,选择自己的花型,涂花色,并说清为什么选择这些花型涂上这种颜色,最后把美丽的花插入花瓶,让学生感受到人人都不同,都有各自的特点,正因为这样就组成了这个温暖的大集体;第三个环节让学生进行心理诊断,针对教学实际,从儿童生活中捕捉教育敏感的信息,以“芳芳事例”进行拓展升华,明白该学的一定要学,不该学的千万别学;最后让学生在音乐声中读读说说、唱唱跳跳,编编儿歌,来结束本课,得出“我就是我”,一个与众不同的我。

说课稿 篇4

  尊敬各位老师:

  大家好!很高兴有这样一个机会与大家一起学习、交流,希望大家多多指教!我说课的课题是“合并同类项”,下面进行简单的说课:

  一、教材与学情分析:

  本节课选自湘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2.4节,是学生进入初中阶段,在引入用字母表示数,学习了代数式、多项式以及有理数运算的基础上,对同类项进行合并的探索、研究。合并同类项是本章的一个重点,其法则的应用是一次式加减的基础,也是以后学习解方程、解不等式的基础。另一方面,这节课与前面所学的知识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合并同类项的法则是建立在数的运算律的基础之上;在合并同类项过程中,要不断运用数的运算。可以说合并同类项是有理数加减运算的延伸与拓广。因此,这节课是一节承上启下的课。

  七年级的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象直观思维已比较成熟,但抽象思维能力还比较薄弱。所授班级中,已初步形成合作交流、勇于探索的学习风气。

  基与上面对教材与学情的分析,结合《新课标》的要求,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同类项、多项式相等的概念。

  2、掌握合并同类项的法则。

  能力目标:1、在具体的情景中,通过观察、比较、交流等活动认识同类项,了解数学分类的思想;并且能在多项式中准确判断出同类项。

  2、在具体情景中,通过探究、交流、反思等活动获得合并同类项的法则,体验探求规律的思想方法;并熟练运用法则进行合并同类项的运算,体验化繁为简的数学思想。

  情感目标:1、通过设置具体的问题情境,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探究、交流等活动,让学生感受合作的愉快与收获。

  2、实施开放性教学,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3、通过设置不同层次的问题,使不同程度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教学重点: 同类项的概念、合并同类项的法则及应用。

  教学难点: 正确判断同类项;准确合并同类项。

  二、设计思路:、

  1、 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展开教学。让学生经历同类项概念和合并同类项法则的形成与应用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知识,掌握其思想方法和应用技能。

  2、 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猜想、推理、论证、交流与反思等数学活动;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使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学会探索、学会学习。

  3、 关注学生的情感与态度,实施开放性教学,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三、 教学方法、手段与教学程序:

  为了达到教学目标,实现我的设计效果,我采用引导、探究法为主的教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CAI辅助教学。设计以下主要教学流程:

  1)创设五个步步深入的问题情境:目的在于引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同时为本课学习做好准备和铺垫。

  2)问题探讨: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认识同类项,了解数学分类的思想;获得合并同类项的法则,体验探求规律的思想方法。同时让学生体验合作的愉快与收获。感受成功的喜悦。

  3)火眼金睛与看谁做的又快又准:让学生加深对同类项的认识,加强对合并同类项法则的理解。

  4)例题讲解与巩固练习:让学生掌握在多项式中判断出同类项和运用法则进行合并同类项运算的技能,使学生的知识、技能螺旋式上升。

  5)课堂小结:通过学生的自我反思,将知识条理化、系统化。

  6)拓展延伸与挑战自我: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为他们提供更广泛的发展空间。

  我的教学目的能不能实现,设计效果能不能达到,就只能看我接下来上课的情况了!我的说课就简单说到这里,谢谢大家!

说课稿 篇5

  【说教材】

  《迷人的夏天》是北师大版第四册最后一单元《夏天》里的主体课文。文章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绚丽多彩的夏日图景。全文以“炎热—多彩—有趣—悠闲”为主线,从贴近学生生活情趣的事例展开描写,从多个角度写出了夏天迷人的生活。全文语言流畅、优美、富于童真童趣,是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教材。学习这篇文章,会让孩子感受到生活在这样迷人的夏季中是快乐、幸福的。

  知识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13个,写字8个,培养独立识字的能力和主动识字的习惯。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理解课文。

  技能目标:借助图像,培养想象力、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课文的学习,引导学生感受夏天的“迷人”和“快乐”,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重点词句,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说教法、学法】

  努力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始至终保持积极的兴趣与探求的热情,充分激发学生的潜能。采用形式多样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获得情感体验。

  【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走进夏天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听一首有关夏天的歌曲,让学生轻松走进课堂。接着,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印象中的夏天,拉近文本与生活的距离。

  (二)初读课文,检查字词

  利用课件出示字词,让学生采用开火车的方式认读字词,使枯燥的识字教学变得生动有趣。

  (三)品读课文,指导朗读

  默读课文,看一看作者心中的夏天是怎样的。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炎热、多彩、有趣、悠闲、迷人。

  1.第一自然段——炎热

  本段的教学重点是通过重点词句体会夏天的炎热和理解夏天这么炎热,为什么还喜欢它。具体做法是让学生找读相关的词句采用评价读的方式理解课文,体验情感。

  2.第二自然段——多彩

  在本段的教学中,我们试图采用欣赏性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欣赏到夏天的多姿多彩,感悟到夏天的快乐。通过让学生寻找描写颜色的词,并想象“盛开的鲜花”“漂亮的衣裙”的色彩,以及借助媒体展示的图片,来帮助学生体会夏天的丰富多彩,并读出对夏天的喜爱之情。

  3.第三、四自然段——有趣、悠闲

  把有趣、悠闲放在一起来学习,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的思维不受到束缚,可以畅所欲言。具体做法是:先让学生说一说夏天有哪些有趣、悠闲的事,再让学生读课文,用“可以……可以……可以……也可以……”的句式说一说。这样,既让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又训练了学生的说话能力。本环节的另一个教学难点是:理解“畅想”一词的含义。利用课件出示星空图,让学生说一说此时此刻会想些什么,教师再加以总结,学生便轻轻松松地理解了“畅想”的含义。

  4.第四自然段——迷人

  这段的教学重点是理解为什么说“一切都在夏天里走向成熟”。先让学生自由地说一说,教师再加以总结。

  (四)拓展延伸

  语文不是孤立的一门学科,它必须与生活相联系,与其他学科互相渗透,因此,我们设计了这样的一项作业:画一画自己心中的夏天。

说课稿 篇6

  教学内容:湘教版高中音乐鉴赏第三单元“音乐与民族”

  教学目标:

  1.认真听赏本课的民歌,感受不同体裁、不同风格汉族民歌的不同特点。

  2.在听赏、体验的基础上,积极参加讨论,归纳和总结号子、山歌、小调这三种汉族民歌的音乐特点。

  教学重点:汉族民歌的体裁分类。

  教学难点:不同体裁汉族民歌的音乐特点。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用具:黑板,多媒体,音像资料等。

  教学方法:创设情景法、启发诱导法、归纳总结法、讲练结合法等。

  教学理念:

  我国民族音乐丰富多彩,汉族民歌在其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如何让学生了解、喜爱汉族民歌,是每个音乐教师应该担负的责任。

  要改变现在学生只关注流行歌曲的现状,需要教师动用多种教学手段来提高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来感受、体验汉族民歌的魅力。运用比较、分析等方法,教师的范唱,结合制作精美的课件,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设计多种新颖的体验活动,使他们逐步感受汉族民歌的美。在愉悦——乐趣——兴趣——情感的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得到对民歌的审美体验和情感升华,让学生在音乐活动中获得充分的满足和愉悦。

  同学们,欢迎大家和我一起走进音乐的殿堂!古希腊哲学家曾经说过: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世界各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着自己多姿多彩的音乐,我们国家有五十六个民族,哪一个民族人口最多?而且分布地区也极为广阔?(汉族)由于居住地域、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等各方面的差异,产生了许多不同风格的汉族民歌。今天我们就来走近汉族民歌,感受汉族民歌的音乐魅力。

  上课之前,让我们共同来欣赏几首歌曲,通过欣赏,同学们来告诉老师,在你所听到的歌曲中,那些歌曲属于民歌?

  好的,同学们都很聪明,大家都知道这么一句话,艺术来源于生活。那么民歌就更是来源于生活当中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在远古时代,人们在与大自然搏斗和各种劳动中会发出的各种不同的呼喊声,这就是最原始的歌唱,也逐渐形成了最早的民歌。由此可见,民歌产生于人们的劳动实践和社会生活当中,也可以说民歌与人们的社会生活有着最直接最密切的联系。它受各民族和各地区的语言,生活,风俗,地理等因素的影响,所以各地区、各民族的民歌都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浓郁的地方色彩。 什么是民歌?

  民歌是民间口头流传的歌曲,它是劳动人民表达自己思想情感的一种艺术形式。是劳动人民在生活和劳动中自己创作、自己演唱的歌曲。它以口头创作、口头流传的方式生存于民间,并在流传过程中不断经受着人民群众集体的筛选、改造、加工和提炼。他是相对于专业创作而言的歌曲。

  民歌的分类:

  按照艺术特征上的差异,我们可以把汉族民歌分为三类:劳动号子、山歌、小调。大家来仔细看一下,三种题材有它们的共同之处,那就是:它们都来源于劳动或生活中。但由于它们各自的音乐特点和表现手法的不同,又形成它们各自的风格特点。

  今天我们首先来学习汉族民歌中的号子。

  一、 号子

  欣赏:《澧水船夫号子》

  属于船渔号子。

  他们都生动的反映了船夫们船夫们紧张激烈的劳动生活和乐观自豪、坚毅勇敢的性格。我们大家都知道一句俗语: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船工们由于劳动工作的多样性,水路和气候环境的多变性,他们在水上谋生,不仅要像其他劳动者客服各种艰难险阻,而且时刻面对死亡的威胁,所以真正的船工号子是相当惊心动魄的,它们把英雄的各个侧面生动的展示在人们面前。

  第一段:旋律由弱到强,由小到大,象征船夫们由远到近的情境,。

  第二段:气势比较宏大,节奏比较激烈,象征船夫们与惊涛骇浪搏斗的情境。

  第三段:旋律比较舒展,最后有强到弱,由大到小,象征船夫们战胜惊涛骇

  浪后的自信、自豪的心情和逐渐远去的情境。

  定义:

  劳动歌的一种。又称吆号子。它由体力劳动直接激发出来,伴随劳动的动作歌唱,节奏感很强,具有协调劳动动作,鼓舞和调剂情绪的作用。

  号子是历史最久的一种歌谣。中国古籍中有关于“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的记载(《淮南子·道应训》)。

  分类:

  号子的种类繁多,几乎生活中的每一处劳动都可以产生号子,如:搬运号子、装卸号子、打渔号子、榨油号子、推拉号子、打夯号子、行水号子、打蓝号子等等。所以它是数不甚数,最终我们把它归纳整理为四大类:搬运号子、工程号子、农事号子和船渔号子四大类

  演唱形式:号子的演唱形式大多是一人领唱众人和,也有对唱和独唱的形式。

  音乐特点:

  律动感强、节奏比较固定,与劳动的节奏紧密配合,既适合于边唱边劳动,又可以鼓舞劳动热情,音调粗犷有力,多半采取领唱与齐唱,一领众合的演唱形式。

  二、山歌

  欣赏:《赶牲灵》

  这是一首具有浓郁风味的陕北民歌,是陕北信天游的典型传统曲调,流传于陕北,山西河套等广大地区,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全曲又上下两个乐句组成,旋律高亢而细腻,质朴而风趣,语言生动,极富生活气息。他把少女盼望赶牲灵的情人早日归来的心理,描述的惟妙惟肖。

  《小河淌水》

  这是一首来自于大理白族自治州弥渡县的云南民歌。歌词质朴自然,富于想象。全曲是羽调式,五个乐句,速度稍慢,以从容舒展、比较自由的节奏和回环起伏、清新优美而具有云南地方特色的旋律,描绘了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深远意境:银色的月光下,周围一片宁静,只有山下小河不时发出潺潺的流水声。聪慧美丽的阿妹,见景生情,望月抒怀,把对阿哥的一片深情,倾注在优美的旋律中。柔婉的歌声,深厚的情谊,随着小河的流水,飘向阿哥所在的地方。

  定义:

  民歌的一种,是广大劳动人民在山上、田野和牧场劳动时自娱自乐、即兴演唱的歌曲。

  分类:

  山歌可分为一般山歌、田秧山歌、放牧山歌三类。

  也有的按照音乐特点分为:高腔山歌、平腔山歌和矮腔山歌

  一般山歌在中国汉族地区分布甚广,如陕北地区的“信天游”、青海地区的“花儿”、安徽的“赶慢牛”等。

  田秧山歌主要常用于插秧、车水等劳动中,是为了鼓舞劳动者的情绪,提高功效,由专门的“秧歌帮子”在田间地头演唱的一种山歌。

  放牧山歌是放牧者为吆喝牲畜或互相问答逗趣所唱的山歌,多为少年儿童所唱,曲调活泼,唱词生动,富有情趣,常带有吆喝性的衬词。

  演唱形式;独唱、对唱、领唱和合唱

  音乐特点:

  旋律爽朗,质朴悠扬,节奏比较自由。演唱形式有独唱、对唱、领唱、合唱等。

  二、 小调

  欣赏:《无锡景》

  在江西无锡的一个茶亭里,游客们面对万顷碧波,休息品茶,一位少女在二胡的伴奏下,唱着《无锡景》,优美的歌声为游客们助长了兴趣,也为迷人的太湖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这是一首单乐曲反复分节歌,每段四句,表现出江浙一带情切、温柔的语调。

  定义:

  又称小曲,泛指流行于广大城乡的一种民间歌曲。她主要产生于民间日常生活与风俗活动中。

  音乐特点:

  歌词比较固定,旋律比较优美流畅,节奏比较规整结构比较严谨,感情表达细腻委婉。

  音乐特点:

  感情表达比较细腻,委婉,旋律优美流畅,节奏规整,结构也比较严谨。

  本节课,我们鉴赏了汉族民歌三种不同体裁的歌曲,下面让我们来三种不同题材的汉族民歌的音乐特点。

  小结民歌的体裁特点:

  师生互动:

  1、 欣赏《众人划将开大船》后,教师领唱,学生配合,感受

  号子的音乐特点。

  2、 欣赏《军民大生产》后,自创“拔河号子”。

  课堂小结:

  当我们的民歌在维也纳金色大厅里唱响的时候,也印证了那句话: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每一首流传至今的民歌,都是经过千人传、万人唱,并在即兴、口头的创作中更加完美,这是一种永远都不会结束的创作过程。发扬我们自己民族的音乐是每个炎黄子孙的责任,我们应当珍惜自己的民族文化,热爱自己的民歌。希望同学们课后能去搜集和学唱更多的民歌。相信,经过我们的传唱,民歌会继续绽放她夺目的光彩!

说课稿 篇7

  一、纸币的产生和发展说课稿、说教材

  1、教学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是全书的起点课。本课的主要内容是经济不的基础知识,是学习经济学的入门钥匙。本框主要介绍的是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一种货币符号——纸币。通过了解它的产生和发展过程,进一步帮助学生培养辩证地认识货币。既要充分肯定货币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重要作用,又要坚决批判“金钱万能”的剥削阶级思想。因此,本框题在全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

  2、教学目标

  知识:识记纸币的含义、职能、优点和世界主要国家的纸币、通货膨胀的含义、流通中实际需要货币量的公式。

  能力:抽象概括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掌握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的计算方法;理解通货膨胀的实质及危害性。

  觉悟:自觉保护人民币;辨别人民币的真假;树立正确的货币态度。

  3、教学重点

  1)、纸币的含义及职能;

  2)、通货膨胀的含义及危害性。

  4、教学难点

  流通中实际需要货币量的计算公式

  二、说教法

  1、教学模式:

  采用“自学——指导”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学生和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生的自学包括:①课前按照预习提纲结合教材完成预习;②课堂上通过讲座进一步学习;③对基本知识和重难点主动质疑;④澄清概念并纠正错误认识。

  教师的“导学”包括:①课前布置预习提纲;②驾驭课堂节奏形成探究的学习氛围,按照教学设计的线索完成教学任务;③有针对性的质疑,既包含对学生预习效果的检查,同时突破教学重点难点心,启发式教学,重在点拨学生思路;④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并对讨论结果适当点评、概括,引导学生获取真知。布置课后作业和下一课的预习提纲。

  2、教学手段:

  采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

  三、说学法

  在学习方法上,首先,我主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其次、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情境中进行探索,使学习者将不久获得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掌握有效学习的方法,发展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这种学习方式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为改变传统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和整合素质提供了一条便捷的途径。

  四、教学过程

  基于以上的分析,在教学中,我采用的是多媒体教学手段,因此在教学程序上,我做了如下安排:

  第一步:导入新课

  主要通过让同学们观看fLAsH《钱,钱,钱》,引导学生思考:画面中的主要反映的是什么问题。并出示预习提纲,指导学生预习课文,了解本课的主要学习内容。通过运用多媒体展示生动的动画视频,设置直观情景,刺激学生感官,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能力,引导学生认识到在现代社会,很少有国家或地区使用金属货币,而是大量使用纸币。纸币与货币是什么关系?它是怎样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在使用过程中,要注意哪些问题?要搞清这些问题,就必须学习:纸币的产生和发展。由此导入本框的内容。

  第二步:讲授新课

  展示相关历史图片讲解纸币的产生过程。这样通过生动形象的图片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引导学生认识纸币的产生过程由此引出纸币的含义。引导学生归纳其同金属货币相比有何优点,认识到纸币产生的必然性。进而再次通过展示图片讲述我国现行的纸币——人民币,以及世界上的主要纸币。

  了解了纸币的一些基本情况后,紧接着打出思考题:国家有权发行纸币,有权规定纸币的面值。那么国家能否规定纸币的实际购买力?能否随意发行纸币数量?流通中纸币是否是越多越好呢?

  由此引导到本课的一个难点:流通中实际需要货币量。要想弄清这个问题,我主要是由同学进行讨论,再由学生发言与教师引导相结合,以求突破这一难点,重点讲清以下几个问题:

  (1)货币的发行量应力图与实际流通中需要量相等。

  (2)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除以货币流通次数(一定时期内,货币流通几次)。

  (3)通货膨胀的含义。

  (4)我国的各种报道中提到的物价上涨指数就是这一时期的通货膨胀率。

  (5)当纸币的发行量低于实际流通中的需要量时,称作货币紧缩(通货紧缩)。

  (6)通货膨胀给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很大危害,必须抑制通货膨胀。

说课稿 篇8

  教材分析:

  《猫虎歌》十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音乐第四册第五课《兽王》中的歌曲。这首歌曲是一首民歌风的创作歌曲。4/4拍,一段体结构。歌曲为两段歌词的分节歌,幽默诙谐,极富童趣。歌曲有着民歌浓重的说唱风,适合学生边唱边表演。

  教学目标:

  1、能完整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并进行表演。

  2、通过聆听和演唱,感受音乐所描绘的动物形象,教育学生爱护人类的朋友——动物,提高保护动物的意识。

  3、鼓励学生编创老虎和猫的故事,充分发挥学生的想像力和 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能完整演唱歌曲。

  教学难点:有感情地进行表演。

  教 具:琴、多媒体、打击乐器

  教学流程:

  以审美为中心,以学科为基点,加强实践与创造,加强综合与渗透,把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贯穿于始终。

  一、创设学习的场景:

  导入部分:

  我采用故事导入的方法,以一段生动的猫和老虎的故事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学习的情境,为学生营造求知的氛围,这样在轻松的氛围下,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师生合作、探究学习

  新课部分:

  1、先让学生完整地聆听歌曲,多次感受歌曲风趣的情趣,再听琴和小声哼唱歌曲的音调,然后鼓励学生自由的读歌词,有感情地读歌词。在通过小组的练唱小声随琴填唱歌词,分组讨论如何表现歌曲的情感,鼓励学生大胆的来唱,学生给予互评,教师给予指导,最终达到学生能完整地演唱这首歌曲。我放手让学生去自学,是因为:这首歌曲曲调诙谐,在学生的意识里很想唱好这首歌曲。鼓励学生大胆的尝试自主学习,带给他们的喜悦。

  2、换方式演唱歌曲。男女生分唱,师生分唱,小组分唱。通过换方式演唱歌曲,不但能让学生进一步唱准歌曲,而且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只有在唱准歌曲的基础上,才能演唱其它方式,这样就体现了“在玩中学,在学中乐”的实质。

  三、巩固与创新性应用:

  创新部分:

  以小组编创老虎和猫的故事。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特点,发挥他们的想像力,编创自己喜爱的故事,更好地展现他们的想像和表演能力。

【精选说课稿范文汇编八篇】相关文章:

1.精选说课稿范文汇编6篇

2.【精选】说课稿范文汇编六篇

3.【精选】说课稿范文汇编七篇

4.【精选】语文说课稿范文汇编九篇

5.【精选】说课稿模板汇编六篇

6.说课稿范文汇编7篇

7.【精品】说课稿范文汇编九篇

8.【实用】说课稿范文汇编八篇

上一篇:语文说课稿 下一篇: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