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蓝网>作文大全>读后感>《林徽因传》读后感

《林徽因传》读后感

时间:2021-07-06 21:06:04 读后感 我要投稿

《林徽因传》读后感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林徽因传》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林徽因传》读后感1

  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笑响点亮了四面风;轻灵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

  这个清淡如莲的女子,是那个时代的女神。众所周知,这位传奇女子的一生,有着过人的才情和傲人的家世,而最为耀眼的,是那三个与他痴缠的男子。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这是徐志摩为林徽因写下的情诗。他们相遇于年少,爱的火热痴狂,那些字里行间的诗情爱意,是他们之间最深的牵绊。

  而与徐志摩的痴醉不同,这个如莲的女子还留着一丝理智,于是她逃了,逃离了那片不属于她的清池。若不是情到深处难自禁,又怎会百转柔肠冷如霜。爱有很多种方式和理由,这里无意责怪谁。

  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金岳霖为林徽因终身未娶,长期比邻而居,而他去世后,也和林徽因葬在同一处公墓,像生前一样做近邻。

  他从来没对她说过要爱她一辈子,也没说过要等她。他只是沉默地,无言地用自己的行动证明着这一切。爱她却不舍得让她痛苦选择,因此只得这样沉默。因为,能够说出来,大约都不是真的。

  “终于明白,有些路,只能一个人走。那些邀约好同行的人,一起相伴雨季,走过年华,但有一天终究会在某个渡口离散。红尘陌上,独自行走,绿萝拂过衣襟,青云打湿诺言。山和水可以两两相忘,日与月可以毫无瓜葛。那时候,只一个人的浮世清欢,一个人的细水长流。”林徽因这样写道。

  许多年后,她终于明白,世间有这样一种情感,叫做至死不渝。

  ‘有一句话,我只问这一次,以后都不会再问了,为什么是我?’梁思成曾这么问林徽因。

  ‘答案很长,我得用一生去回答你,你准备好听我了么?’林徽因清清淡淡的笑了起来,如是答道。

  世间风景万千,很多时候我们无法分辨谁是你要的那杯茶,谁是你沧海桑田的家。

  一代才女,携君之手,投身建筑学。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他们颠沛流离,经历了为五斗米折腰的酸辛生活,经历了病痛翻来覆去的折磨,经历了五四运动将文人送到台上的最艰难的时期,但是他们始终面带着微笑,从容淡静,从未放弃对生活的热忱,对祖国的热爱,以及对事业的执着。

  一生走过许多地方,一辈子只陪在一个人身边。你在的时候,你是一切。你不在的时候,一切是你。终究一别千年。我努力地去想,想你的模样。一直到许多许多年后的今天,许多许多年后的我,才明白许多许多年前的你,为什么有那么许多许多的沉默。我想,这就是梁思成一生的宠爱。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原谅匆匆的时光。

《林徽因传》读后感2

  一直以来,很喜欢读人物传记,早前,也买了很多囤在家里,想着闲暇时候拿来翻阅。今年寒假在家,再次将苏尹的《林徽因传》拿来读,又一次被林徽因那“水墨青花,刹那芳华”所吸引。

  女神,在当今世界是个随处可见的名词,也因为太常见,这个词早已经失去了它本来的含义。在那个动荡不安又蕴藏着无数可能的年代里,一些奇异美好的灵魂,用自己的生命完美诠释了这两个字。

  其中之一,便是林徽因。

  提到林徽因,大多数人惊叹于她的美丽、才情和爱情传奇,但是一个如此美好的生命在世间走一遭,留下的绝不止这些。她是一个美丽的女人,也是一个温柔的母亲;她是感性的诗人,也是一个才华横溢的建筑学家;她是一个被诸多优秀者追捧欣赏的名门淑女,也是一个眼光卓越的传奇女子。

  林徽因的父亲林长民曾骄傲的说过这样一句话:“做一个天才女儿的父亲,不是容易享的福,你得放低你天伦的辈分,先求做到友谊的了解。”

  这句话,是讲给徐志摩听的。那时,徐志摩疯狂爱上了才刚刚十六岁的林徽因,这跨越辈分的爱恋并不曾让她的父亲惊讶或者阻挠。可惜当时中学才毕业的林徽因虽然情窦初开,却被这感情惊着了,她没有答应。但她的人生却自此和徐志摩有了关系,至徐志摩离世也没有断开。

  此时,林徽因已经认识了梁启超的长子梁思成,这对才貌匹配的少男少女,有了梁启超的极力撮合,并提供一起赴美留学的机会,订婚也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

  情投意合的感情,声名显赫的家族联姻,在那样一个社会背景下,林徽因无疑是幸运的。在与梁思成的恋爱之余,她对未来有一份坚定地憧憬,那就是:学习建筑。确实之后她成了著名的建筑学家。

  世人对林徽因的印象更多是四月天浸润的诗词雅秀,忽略了她对建筑学的感情和贡献。她用自己的才能对中国古建筑赋以深刻的解读。除此之外,受她影响而一同选择学习建筑的梁思成,最终成了中国著名的建筑学家,不得不说,这是林徽因对建筑学的另一特殊贡献。

  毕生钟情于诗的徐志摩对林徽因牵挂一生,而林徽因并没有答应徐志摩,却比谁都了解徐志摩的那份深情和勇气。

  林徽因的爱人梁思成对于最终落在自己身上的幸福似乎有些恍惚,他说:“有一个问题,我只问一次---为什么是我?”

  林徽因答:“答案很长,我得用一生回答。你准备好听我说了吗?”

  合上书本的那一刻,冥思遐想:她的一生,曲折而又传奇。她是诗人,文学造诣让众人惊叹;她是设计师,是新中国国徽的设计者之一;她是建筑师,参与设计人民英雄纪念碑;她才华横溢,被称为“民国第一代才女”。而她,就是林徽因。

《林徽因传》读后感3

  每一个女子都是一种花

  不知是因为喜欢春天而喜欢花,还是因为喜欢花而喜欢春天,也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喜欢上了春天,喜欢上了花开,喜欢阳光温暖,喜欢微风拂面,喜欢柳枝的婀娜,喜欢百花的娇艳,喜欢身处春天的那种心境,清新、明亮。

  喜欢春天自然喜欢如人间四月天一般的女子林徽因,她最爱白莲,而她也如白莲一样纯净优雅。我总觉得民国时期的奇女子都有一种独特的美,处于新旧交替的年代,既有传统的古典美又有新时代女性的现代美。

  我想这和时势造英雄的道理是一样的,正是这样一个特殊的时期造就了这样一些传奇女子,如林徽因如陆小曼如张爱玲……与林徽因关联最多的就是陆小曼和张幼仪了,因为一场康桥之恋,因为一个徐志摩。林徽音被比作白莲,那么陆小曼就是一朵红玫瑰,张幼仪就是那院子里的月季。

  原来爱有很多种姿态

  徐志摩和林徽因因一场康桥之恋成了世人眼中的才子佳人,林徽因和梁思成一起出国留学一起研究古建筑,演绎了一段细水长流的爱情,金岳霖为了林徽因终身未娶。我既为没有结果的康桥之恋感到遗憾又觉得这是最好的结局。我想林徽因是爱徐志摩的,选择离开或许是因为太理智,她不想徐志摩为她抛妻弃子,或者是太懦弱承担不起这样的爱情。

  她自己的解释是爱的不够多,我是不太相信的,如她所说的话,那她又怎会在病痛中和徐志摩通信,人生病的时候是最脆弱的,会回到生命最初的状态,我想她的内心一定是有一片寂寞的地方只有徐志摩可以安慰。徐志摩死后她将一片飞机碎片常挂在自己房中,也许只有徐志摩才是她真正的知己。

  之所以说是因为爱的不够多,这种心理或许可以用弗洛尹德的自我防御机制来解释,即自我运用心里策略来保护自己避开日常生活中的种种冲突,其中一个形式就是合理化作用,通过歪曲现实来为自己开脱从而保护自尊心,而不爱就是她为自己的离开最合理的解释。

  林徽因曾说:“徐志摩当时爱的不是真正的林徽因,而是他用诗人的浪漫情怀想象出来的林徽因,而我并不是他心中所想的那样一个人”。不管是否如她所说,我都觉得他们没有在一起是最好的结局。林徽因向往的是人间烟火,最平常的生活,而徐志摩追求的是浪漫的爱情,这样的爱情是经不起油盐酱醋的。

  这样的结局也算是彼此成全,成全了林徽因和梁思成的细水长流,成全了徐志摩永远的浪漫情怀,就好像一朵花开到最好的时候被拍成了照片定格成了永远。

  有时候喜欢一个人是因为她做了别人想做却不敢做的事,就像陆小曼对徐志摩那极致的波澜壮阔的爱。为了他和王庚离婚并打掉自己的孩子,虽然他们没有好的结局,不被世人所接受,但我对她是敬佩的,敬佩一个女子有这样的勇气,这样的爱是不能用对错来衡量的。

  相对于徐志摩对林徽因的温柔,对陆小曼的宠爱,他对张幼仪是那样的绝情,张幼仪为他无悔的养育孩子照顾公婆,而他对她连最基本的怜悯之心都没有,一个传统的女性独自出国,语言不通没有亲人,要面对多么大的困难,而他对她却是不管不问。但张幼仪是大度的,即使公婆是向着她的,面对离婚她还是选择了给他自由。面对这样的境遇,她没有沉沦而是活出了全新的自己。我想这种大度也是源自于爱,一种安静的爱。

  所以我把张幼仪比作院子里的月季,把陆小曼比作玫瑰,一种代表家庭一种代表爱情,作为一个浪漫的诗人,徐志摩没有承担他作为丈夫和父亲应承担责任,他追求的是爱情。

  林徽因死后,梁思成又娶了他的学生林洙,而金岳霖为了她终身未娶。据说有一天金岳霖把以往的老朋友都请到了北京饭店,之前没有说原因,去的人也不知道是为何,待饭吃到一半时,金岳霖站起来说今天是林徽因的生日。此时的金岳霖已是一个老者,他对她情深至此,此时的林徽因是最让我羡慕的,这样的爱也是最让人感动的。

  原来爱有很多种,有的爱的清澈,有的爱的热烈,有的爱的平和……

  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

  和朋友在一起看到漂亮的女生我有时会说看那个女生长得多么好看,如果朋友说长得好人不一定好,我就会开玩笑的说要是她人也好呢。其实就是有这么一些人拥有着让别人羡慕的一切。林徽因就是其中的一个,好的家世,好的教养,好的容貌,好的性情,有诗意的才情还有许多男人都比不上的事业。

  一个人的性情是和她的童年有很大的关系的,林徽因有一个优秀的父亲还有一个平凡的不得公婆和丈夫喜爱的母亲,所以她的童年应该是不那么快乐的,从小便学会了在母亲面前做一个听话的女儿,在父亲面前做一个懂事聪慧的女儿,所以她应该从小就是一个有主见的人,一个比同龄人成熟的要强的人。

  这也就能理解为什么她对待爱情那么的理智,她的一生为什么顺利的没有太多的涂涂改改。她的要强更多的是体现在对建筑事业的热情上,病痛也无法让她停下脚步,参与国徽的设计更是无限的荣耀,这样一个秀外慧中的女子是很难不被人喜欢的。

  她既是诗人也是建筑师,但她最高的成就是在建筑事业上,所以她的墓碑上写的是建筑师林徽因之墓,我觉得这是她和张爱玲、三毛、萧红她们最不同的地方,在我看来也是优于她们的地方,她不仅会写作,她还有自己热爱并执着的事业。

  “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这是金岳霖为她写的挽联,写得多么的适合她,多么的美,正对着她的诗“我说你是人间四月天,笑响点亮了四面风,轻灵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烟,黄昏吹着风的软,星子在无意中闪,细雨点洒在花前。”

《林徽因传》读后感4

  喜欢在晚上净身洁面后沏一杯菊花茶,坐在床上看一阵书,在白落梅行云流水的描述中,是林徽因如诗如歌的一生.初知林徽因是因为一同事偶然说起一代才女和三位杰出男人之间的故事,后逐渐将梁启超之子梁思成,著名诗人徐志摩,学术泰斗金岳霖等人联系起来,兴趣也越来越浓厚,于是产生了解林徽因全部生活的冲动。

  林徽因有江南女子的温婉,如白莲般洁净,面容姣好文采出众,在建筑方面有辉煌成就。国徽、人民英雄纪念碑等设计有她的一份贡献。这样一位被上帝垂青,集美貌才情事业家庭爱情,近似完美的女人,怎能不让令所有的男人爱慕,女子仰视?

  我想林徽因一定是一位完美主义者,徐志摩是她的初恋,在异国他乡极尽浪漫,徐志摩当时已经结婚,林徽因这样传统的女子怎么能够接受这样的爱情,将自己陷入不仁不义之地呢?虽然当时她并不知道徐已经结婚,可这样的经历使她始终对徐的前妻抱有愧疚之心。在临终之前都没有忘记向徐志摩的前妻表示歉意。林徽因出自现实的考虑,选择志同道合的梁思成为终身伴侣,夫妻相扶相携成就事业的巅峰。可以看出不论在何时林徽因始终是清醒的,她永远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始终不愿在世间有愧于任何人。

  我们每个人都无法预料自己的生命以何种方式结束,徐志摩为赶赴林徽因的一场讲座飞机失事丧生,梁思成在林徽因去世后另娶其学生林洙,而金岳霖为了心中的挚爱终生不娶。这样的结局真是让人深思,我想林徽因那样聪慧的女人或许早已预料到了这一切,她知道徐志摩是她灵魂中的爱人,而她自己是金岳霖灵魂中的爱人,她知道不论她是否还在世这两人永远对她不离不弃。

  林徽因就是一位女神,得到的人觉得她和凡人无异,没得到的人始终会以向上的态度去膜拜她。真正的爱情双方无论付出多少都是无怨无悔的,徐志摩,梁思成金岳霖他们都是幸运的,能遇到并结识这样的女子,本身就是一种幸福。再读《再别康桥》更加深刻的体会徐林那份真挚的情感,林徽因在徐志摩心头激起的千层柔波如同西湖之水。我不禁得为世间情投意合的恋人而感动。

  都说女人多思多智必体弱,可惜林徽因早早就病魔缠身,年仅51岁就离开了人世,或许连上天都嫉妒她的才情。在那个时代那些个平凡的过着颠沛流离生活的人,从来不会忘记自己的使命,为国为民为世间贡献自己的力量。林徽因为国家做出的成就真是令我们现代人佩服。

  我喜欢散文,而每个人的一生都可以是散文,有人一生飘散浑浑噩噩不知所以,有人理性的解决生命中的每一件事,《你若安好,便是晴天》便是这样的散文,给人无尽的遐想,如轻缓的音乐潺潺流出。细雨般描述出林徽因的一生。你若安好,便是晴天,送给所有的有情人。

  “真正的平静不是避开车马喧嚣,而是在心中修篱种菊。尽管如流往事,每一天都涛声依旧,只要我们消除执念,便可寂静安然。愿每个人在纷呈时相中不会迷失荒径,可以端坐磐石上,醉倒落花前。”

《林徽因传》读后感5

  忙里偷闲,每天晚上睡觉前,会看会书,断断续续的将封尘许久的书又拿出来翻阅,让自己的心沉静下来。花了几天的时间看完了《你若安好,便是晴天》(林徽因传),作者:白落梅,原名胥智慧,中国华侨出版社。

  林徽因(1904年6月10日-1955年4月1日),汉族,祖籍福建闽侯(今福建福州),出生于浙江杭州,建筑学家、诗人和作家。原名徽音,改名为“徽因”。在文学上,著有散文、诗歌、小说、剧本、译文和书信等,代表作品有《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莲灯》、《九十九度中》等。 林徽因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主要设计者,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领导小组成员,挽救景泰蓝工艺。

  这本人物传从生命的时间轴为主线,描述了林徽因的成长经历,但没有很多细节的描写,与其说是人物传,不如说是散文,作者的文笔功底深厚,行云流水、辞藻华丽,让人读起来很是舒服。

  林徽因出身时期正是清朝末期(1912年2月12日灭亡),然后进入了民国,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她被广大的熟知是因为她的才情,以及那首很出名的《你是人间四月天》(一般认为这首诗是写给长子)。其实林徽因在事业的成就也是极高的,建筑学的成就自不用说,作为国徽的主要设计者和参与人民英雄纪念牌就是至高荣誉。但人们津津乐道的仍然是林徽因的感情之路。确实,不论怎么说,只要谈起林徽因,她的感情经历是无法回避的。

  林徽因不论容貌、才气、学识,在整个民国都是屈指可数的,追求之人众星攒月,数不胜数。她就像一朵白莲,那么高洁、淡雅,留给世人的永远是淡淡的微笑,没有伤害,没有悲伤,但身在红尘,又有谁能幸免。她和三个男人剪不断。

  第一个:徐志摩(1897年1月15日-1931年11月19日),年长林徽因八岁,与林徽因初见之时已经结婚。林徽因在英国剑桥大学(康桥即剑桥)留学时,两人心心相惜,因各种原因两人未能走在一起。林徽因不迟而别,于是徐志摩写了著名的诗《再别康桥》。其后,徐志摩写了很多诗都是写给林徽因的,林徽因也写了很多诗是写给徐志摩的。在林徽因心里,徐志摩一直是最柔软也是最脆弱的存在。虽然两人最终未能走到一起,但在林徽因心中,是一直爱着徐志摩的,两人一直都保持着紧密往来(后来,徐志摩同陆小曼在一起)。徐志摩为了听林徽因的一场报告,不幸中途飞机失事而亡。林徽因让人带回一块飞机残片挂在卧室,以示悼念。

  蝴蝶最美,终究飞不过沧海。

  第二个:梁思成(19014月20日-1972年1月9日),梁启超之子,林徽因丈夫,著名建筑师。梁思成曾问过林徽因:为什么是我?林徽因回答:答案很长,我准备用一生的时间来回答,你准备好要听了吗?被传为美谈。我相信,林徽因在婚姻的事情上是通过深思熟虑的,最终选择了梁思成,而在结婚前,梁思成因运动过程受伤,造成终身残疾(一只脚比另一只脚短一寸)。林徽因其实是个很理性的女子,就像当初和徐志摩相恋时,毅然决然的离开一样。她和大多人一样,没有自己的最爱的,也没有选择最爱自己的人,而是选择了一个合适结婚的人。在林徽因去世七年后,梁思成再婚。(是不是有点像写下“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元稹?)

  蝴蝶飞不过海洋,没有谁忍心责怪。

  第三个:金岳霖(1895年7月14日~1984年10月19日),男,中国近现代著名哲学家、逻辑学家。他把西方哲学与中国哲学相结合,建立了独特的哲学体系,著有《论道》《逻辑》和《知识论》。这个名字不如前两个人被人所知,但我认为却是最值得尊敬和钦佩的。学术的成就自不必多说。他应该是最爱林徽因的人,没有之一,但能发于情止于礼,为了林徽因,终身未娶。晚年和林徽因的孩子一起生活,孩子都亲切的称呼他“金爸”,当之无愧。我无法想象,和自己心爱的女子择邻而居,别无所求,只为默默陪伴;我无法想象,每个孤独的夜里是独守孤灯是如何度过;我无法想象,在林徽因去世后,每时每刻的思念是痛彻心扉。在林徽因去世后,一次金岳霖请好友吃饭,众人不知所云,席间,金岳霖举起酒杯说:今天是徽因的生日。席间无不叹息,用情至深,让人动容。但我相信,他是幸福的,因为他有所爱之人,爱且只爱一人。

  蝴蝶飞过海洋,是因为彼岸还有等待。

  徐志摩给的七彩梦幻般浪漫,梁思成给的是安稳的烟火人间,金岳霖给的是一生默默守候。有人说:林徽因把爱情给了徐志摩,把婚姻给了梁思成,把孩子给了金岳霖。世间事本来就是如此,说不清道不明。一生一世,听上去那么漫长,再回首,转瞬即逝。爱的时候,许诺永远,不爱的时候,一别两宽。

  林徽因去世后,葬在八宝山公墓,八宝山公墓当时是由林徽因设计的,感觉人生就是圆。林徽因纪念碑,坐落在浙江省杭州市花港公园西里湖南岸,纪念碑为长方形,上面有林徽因的剪影和她的文字,呈一座高1.82米、宽1.25米线切割工艺的铜碑,一座空灵的诗碑,透过湖光水色,映出林徽因的倩影和美妙文字。

  碑文:在光影恰恰可人中,和谐的轮廓,披着风露所赐予的层层生动的色彩……无论哪一个巍峨的古城楼,或一角倾颓的殿基地灵魂里,无形中都在诉说,以至于歌唱,时间上漫不可信的变迁。” ——林徽因《平郊建筑杂录》

  谁说人间四月都是艳阳天,谁说人生有情月长圆,也许我们要将世间冷暖皆尝遍,才真的可以视前尘过往为云烟。

  愿你三冬暖,愿你春不寒,愿你此生遇良人,愿你被世界温柔以待,愿时间美好与你环环相扣。

《林徽因传》读后感6

  “一起流动成了一种莫可名状的情绪,久久弥漫在她的心中。多年以后徽因才明白,这莫可名状的情绪就是诗意。这诗意的阳光伴随着她,映照了她的一生”。

  ——题记

  林徽因是为数不多的能够引领中国女性人格魅力的女性之一。她的光彩不仅仅在于伴随徐志摩的光晕流彩于世,闻名于大家,更在于她卓越的诗情,本真的生命原色和优秀的建筑才华。她是旷世才女,是美的化身,是“五四”激情诗意的表现。她的出生是那个时代的幸运,而那个时代因为孕育了她得以更完美的演绎。

  令人可叹的是,在传统中国意识形态下女性总是作为男人的附庸而被世人当作茶余饭后的谈资。就连林徽音这样的大家也不例外!她被世人的了解更多淹没在徐志摩的桃色里,因而多了分暧昧,多了份神秘。但林徽因是超俗的,她用诗情和才华证明了一个大写的女人。她用沉默和行动使流言蜚语在那个时代和后来的时代不攻自破。

  林徽因因了独特的求学背景,中西合璧的知识素养以及优越而开明的家庭环境促成了她不走寻常路的外部条件,但是这些也只是那个时代一少部分女人的共同背景。其决定作用的当然与林本身的聪慧、勤奋是分不开的。

  一帆风顺的事业和美满幸福的婚姻,优越舒适的生活,广博的见闻以及首屈一指的社会地位,所有的这一切都不足以让我羡慕,让我佩服并感动的在于她独立的思想意识。正是基于这种不受传统观念束缚的意识形态,才有了一个独一无二的林徽因。她敢于在旧家庭里汲取新科技、新思想,她勇于在洋文里发掘一片属于自己的心灵独处的空间,她擅于在爱情中保留自主独立,她擅于在家庭琐事中培养诗意的留白。她不光仰视圣人的睿智儒雅也俯拾平民的艰辛并酿成一坛醇香的《窗》,她用毕生将爱、美、艺术融化于冷暖适宜、芳香四溢的《人间四月天》,从而留下了“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的美谈。

  作为扑朔迷离爱情猜想的主角,林徽因一直保持清醒的认识和理性的判断。不管对于情窦初开时的徐志摩,还是痴情一片的金岳霖,林徽因都保持一贯的本真作风,一直把复杂的情感交于心来抉择,所以才有后来不悔的回顾。林徽因用车站、站长、过客来比喻丈夫梁思成、她自己和金岳霖的关系再恰当不过。车站有四通八达的轨道但终归于站长,而站长常常因为过客而惊奇和吸引注意力。这样一位美丽、优雅、知性、善良的女人有用生命来爱的丈夫,有蓝颜知己徐志摩,有一生钟情于她的金岳霖,还有好朋友沈从文都不足为怪。因为她集天地灵秀于一身,日月精华于一体,就像她所喜爱的建筑一样,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作品。谁人又不爱?谁人不喜欢呢?

  本书具有可观的文学性,是一篇文艺性、文学性的传记著作。

《林徽因传》读后感7

  她叫林徽因,是许多人梦中的白莲,徐志摩为她徜徉在康桥,深情的等待一场旧梦可以归来;梁思成与她携手走过千山万水,为完成使命而相约白头;金岳霖为她终身不娶,痴心不改地守候一世。世人因为爱情的缠绵悱恻而记住了这个浪漫迤逦的女子,却也因这无端的`浪漫遐想而忽略了她治学严谨,艰苦探索,傲骨博学的大家风范。再一次重温她的一生,似乎她教会我更多的是女人的一生应这样走过。

  童年的林徽因是我羡慕的,随父母迁居至xx的一座老宅,在这个诗意含蓄的古城中,小徽因第一次在姑母的引导下接触到文学的奇妙,从此以后便一发不可收拾,古典文学的诗情画意、锦词丽句加深了她的文学修养,为她将来成为一代才女种下美好的前因,后来随父迁移北京、上海、天津以及雾都伦敦,天xx北的人土风俗,异国风情增加了她的人生阅历,再次谱写的诗词歌赋除了辞藻的淡雅娴静更多了些人情冷暖,就像徐志摩评价的:"徽因的诗,佳句天成,妙手得之,是自然与心灵的契合,又能让人读出人生的况味。"

  回首自己儿时,不禁憾然一惊,似乎躲在家中一隅偶得娴静是我少有的与心对话的时光,总是安慰自己,哪个少年不莽撞,为赋新词强说愁才显得假惺惺,却忘却了心灵感受的温床是生活,即使漫无目的游逛你也能感受到路边青草的芬芳。

  所以,生活的丰富不丰富不在于生活经历的多少,而在于你的观察力和感受力是否敏锐,在于能否多方面体味所见、所听、所遇的种种不同情景,能否体会到人在生活中互相的关系和牵连,生活的必然与偶然之中所起的戏剧性的变化。当然,更得有自己对生活的看法及思想,信仰及哲学。所以勿要感叹自己的胸中无词,心中无语,以心聆听,用手触摸生活,生活才会回赠你真正的意义。

  花季的林徽因是我欣赏的,在那个对爱情充满各种幻想的季节,能够如此坚定自己的爱情信仰,维护爱情尊严。初始,我以为这是需要一个很成熟的爱情观才能驾驭花季年龄的冲动,但后来我明白是因为她在任何时候都深知自己所要是怎样的生活,每当走至人生岔路口,她可以很清楚分辨出自己要走的路,或转弯,或前行,都那样从容不迫。一直告诉自己,一定要做个内心坚定的女子,不为任何,只为对得起陪自己流逝的时光,回首过往能做到满心的坦然。爸爸曾经对我和姐姐说过,有你们是我的幸福,如果能够看到你们能尊重周围的人和事,且依然从容坚定便是我莫大的幸福。小时候不理解,渐渐长大却了解了那是一个做父亲的殷切希望,希望我们能被这个社会接纳,却也不迷失了自己。

  现在,这份坚定我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随遇而安也许生活中的你会遇到种种的不安,但却可以驾驭自己的情感,把握自己的心情,你可以贪恋岸上的烟火璀璨,却不会让自己逆水行舟,倘若不慎弱水,也会用最美的姿态自我救赎。

  婚后的林徽因是我敬佩的,二十四岁的林徽因和梁思成在温哥华姐姐家结婚。婚前,梁思成问过林徽因:"有一句话,我只问一次,以后都不会问,为什么是我?"林徽因答:"答案很长,我得用一生去回答,准备好听我了吗?"这是一个多么有韵味又特别的女人。婚后他们按照梁启超的安排,赴欧洲参观古建筑,我一直以为这才是适合林徽因的人生道路,她将满身的书卷清香融合在建筑事业中,让我们领略到建筑对东西方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绘画、雕刻等带来的深远意义。那些年,林徽因一直肺部不好,但他却从未因此而耽搁她热爱的事业,修养期间还和梁思成去考察大量的古建筑,并多次发表《建筑杂录》等具有历史价值的文献资料。

  林徽因事业的最成功点莫过于参与设计国徽与挽救xx蓝传统工艺,如果不是领略她一路走来的艰辛与付出的努力,我真的不会相信一个写下人间四月天的柔弱女子会拥有这等至高无上的荣耀,这个好强的女子,为了心爱的事业可以废寝忘食,极度消耗体力,以她的性格,即便预支将来的年光,亦在所不惜。

  一直以为事业是女人自信最大的来源,不管这份事业是放逐在工作,还是家庭,抑或是某种追求,只要全神贯注的投入,总是能给人一种优雅的张弛感,那种认真忙碌的姿态给旁人一种紧迫感与佩服之情,品尝果实的自在却流露出为谁辛苦为谁甜的满足。几分认真加上几分执着,是爱自己,爱生活,更是对身边人的一种尊重。

  晚年的林徽因是我最陌生的,因为史料对于这一部分的记载总是一带而过,但我想,暮年的林徽因是最幸福安然的,因为一生低调的奢华足够弥补他年老的空虚,或许她也会拥有遗憾,但我肯定她绝对没有后悔,每一个或对或错的选择铸就了这传奇韵味的一生,怎舍得挣扎在无谓的后悔之中?我想作者的这句"你若安好,便是晴天"是对林徽因最好的赞美或者说是欣慰,欣慰的看到一段令人艳羡的人生,更欣慰如此的人生能牵动着更多的人重新思考自己的余生,你的安好,放晴了谁的天空……

  一直喜欢一句话,女人的一生应该这样走过,10岁而乖,15岁而聪,20岁而甜,25岁而美,30岁而媚,35岁而庄,40岁而强,45岁而贤,50岁而润,55岁而醇,60岁而慈。试着爱上自己,做到随遇而安,笑响会点亮整个人生,你就是人间四月天。

《林徽因传》读后感8

  很早就知道林徽因,知道她是一位才女,知道徐志摩对她的爱恋,知道她是梁思成的夫人,知道金岳霖因爱恋她而终身未娶,知道她于五十年代早逝。但她的才,表现在什么地方,我不了解;她与徐志摩、梁思成、金岳霖之间的情感纠角怎样,我不了解。对于她五十年代早逝,我竟然在心底里为她庆幸:她这样的人,到了“文革”,估计会受到很大的冲击甚至非人的折磨;早逝,未必是件坏事。周迅主演的电视剧《人间四月天》,好象是在为林徽因作传,但因不喜欢周迅沙哑的声音,也没有去看。所以,对林徽因,我仅仅停留在“知道有这么一个人”的水平上。

  在图书室偶然看到一本张清平著的《林徽因传》,仔细阅读之后,惊叹世间竟有这样的女人,集美丽、才华、骄傲,也集热爱与事业于一体。林徽因,这位出身名门,兼具文学 家的敏锐与建筑学家的缜密,在中国文学史上和建筑史上都颇有建树的才女,是一个站在塔尖上的女人,是一个用一生追求自由、双脚一直在行走的女人。林徽因的生命是短暂的,她只活了五十一岁。然而她的生命又是灿烂的、夺目的。她不仅留下了大量优美的诗、散文、小说和戏剧作品,奠定了她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而且作为女建筑学家,她亲自主持并参与了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对保护中国的古建筑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读后感《林徽因传读后感》。她的美丽有目共睹,众人称羡;她才思敏捷,分析、评论 头头是道,这一点令许多男士自叹弗如。现代建筑学的奠基人,她的丈夫梁思成曾说过:“文章是老婆的好,老婆是自己的好”。她又是骄傲的,她不流俗,不惧权贵,有着知识分子的高贵的灵魂。

  民国初年,乱世纷争,却有这么一位才女横空出世。我欣赏的林徽因,不做作、不娇情,尽管出身于名门望族,但她没有丝毫贵族习气,待人接物落落大方,和任何人都能相处融洽。她不追求浮华,也没有去走捷径,而是一步一个脚印地在人生道路上跋涉着。否则以她的才学和美貌,她完全可以过另一种生活。八年抗战她一直在颠沛流离中度过,贫困与疾病始终困绕着她,然而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她仍然坚强地乐观地面对生活,孜孜不倦地钻研着她的学问。为了考察古建筑,她和梁思成深入荒野山乡,几乎走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获得了第一手资料,为研究和弘扬中国的古建筑 尽了心血,以至于五十一岁便因肺病离开了。

  世上有一种美总是让人难以忘怀,纵然已被时光覆盖,当你再一次翻开它的时候,仍然掩不住它的烁烁光华,让后人为之赞叹,而林徽因就是这样的人,她就是拥有着这样美丽光华的人。

《林徽因传》读后感9

  谈起她没有人不为她的美貌和才华所感动和钦佩,她是创造了沙龙,又走出了沙龙的女人,她就是林徽因。

  在张清平为她撰写的自传中提到了她的一生,即她的爱情、婚姻以及在建筑和绘画方面惊人的天赋。最为感动的地方就是,在战争国破家亡和自己疾病缠身的时候,依然能够保持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在为学生授课的时候,纵然痛苦让她难以忍受,但她还是依然享受着这短暂的美好时光。最让我感动的地方就是,在与自己的丈夫梁思成去考察的时候能够忍受艰苦的环境,跋山涉水。这使我对这位出身于书香门弟的女子有了更深一层的印象。敬佩她的从容,敬佩她的乐观,敬佩她能够时刻为他人着想。

  在建筑和绘画方面她也是有着惊人的天赋和成就。从一开始与自己的丈夫选择了建筑学,就注定了他们与建筑结下了不结之缘。当然,一开始由于各种原因,她选择了学习美术,但同时她也选修了建筑学。在国外四年求学的日子里,她被自己的老师和同学所认可,同时也奠定了她自己和梁思成的美好姻缘。

  在著书立说和教书育人方面她也有着不小的成就。在与梁思成成婚以后,夫妻两在清华建筑系任教,她讲课生动形象,毫不枯燥乏味。有时候,她就让学生在自己家里上课。由于建筑学是新开的课程,学生们没有可以借阅的参考资料,她就把自己家里的书借给学生们看,他们为祖国培养了第一批建筑系的才子。同时,在人生的各个阶段,她都不忘记看书读书,与此同时,她也写了很多诗和小说,比如《你是人间四月天》,《那一晚》,《一天》,《九十九度中》,《笑》,《激昂》,《昼梦》等等。在这一方面她称的上是才华横溢,奠定了自己才女的地位。

  在人际交往方面,她也是我们学习的典范。不论是在美国还是回国之后,她志同道和的朋友特别多。在每次与金岳霖,徐志摩,沈从文等人的交谈之中总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在任何时间总能保持乐观,在自己最困难的时候不愿意麻烦别人。

  在感情方面她也是有着一段传奇的人生。不管是徐对她热烈的追求,还是金对她的爱,还是后来成为自己丈夫的梁,她敢于追求自己的真爱,最终选择和梁在一起走完了自己传奇的一生。在每个人的一生中,我们要面临许许多多的选择,无论是事业还是爱情,往往每一次选择,都需要莫大的勇气,因此勇于选择,勇于追求自己想要的人生,才是我们真正所需要的。

  林徽因的一生既是传奇的一生,也是“平凡”的一生。在成就方面她是一个成功的女人,她给后代人留下了丰富的精神食粮。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她是一个女人追求自己想要的人生,不管是在爱情上,还是她终生所追求的事业上,从这一点上来说,她又是“平凡”的。对于我们每一个平凡的,普通人来说,勇于追求自己想要的,才能像她一样,得到不一样的精彩人生。

《林徽因传》读后感10

  吴晨阳老师的《林徽因传》这本书,从林徽因的个人境遇落笔,以爱情为基点,向读者展现了林徽因51年的人生经历。

  作为中文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的作者吴晨阳,我们可以在《林徽因传》这本书里看出,她对文学的痴迷,对民国知名女子林徽因、陆小曼的深入研究。

  是的,只有真心喜爱林徽因的读者才能写出关于她的人生传奇,也只有真心喜欢文字和文学的女子才能写出“你是我人间的四月天”这样的优美诗句。

  从小到大,我们听得最多的是关于林徽因的情感八卦,她与徐志摩、梁思成、金岳霖这三位才子之间的感情故事,引得后人啧啧称奇。

  仿佛林徽因除了爱情,其他的都不值得称道。

  在网上看到这样一句话:人类一旦没有了偏见,获得的是何止一个世界。

  是的,当我们不再以猎奇八卦为目的,而是深入她的内心,我们会发现,她是一代才女,是一个诗人,更是一个伟大的建筑家。

  她,是一个可以让我们仰望一生的人。

  作为民国时期著名的才女之一,林徽因有着出众的才能,倾城的面貌,她学贯古今、中西、文理,将满腹的热情投向建筑及文学领域,在建筑学和文学创作上都显露出惊人的才华,达到了令人仰视的高度。

  她为了事业,拖着病弱的身躯,不惧艰辛,与梁思成考察古建筑,奔走于大江南北荒郊野地里的民宅古寺,遍访年久失修的名胜古迹,和梁思成一起写下划时代的巨著。

  在国家危难之际,她虽然重病在身,但毅然拒绝美国友人聘请他们夫妇去讲学的邀请,而是为处于苦难中的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她在和学生谈话时曾说过:“我深信一个有爱国心的中国知识分子不会选择在这个时候离开祖国的”。

  她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在她生命的最后几年,她做了三件大事: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设计工作,为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座设计纹饰和浮雕图案,挽救了濒临停业的景泰蓝传统工艺品。

  梁思成说过:“林徽因是个很特别的人,她的才华是多方面的。不管是文学、艺术、建筑乃至哲学她都有很深的修养。她能作为一个严谨的科学工作者,和我一同到村野僻壤去调查古建筑,测量平面爬梁上柱,做精确的分析比较;又能和徐志摩一起,用英语探讨英国古典文学或我国新诗创作。她具有哲学家的思维和高度概括事物的能力。”

  一个人的伟大,不在于她的感情,甚至不在于她的才华,而在于她把她的一生奉献到了伟大的事业中。

  而林徽因,无疑就是这样伟大的人,她是值得我们仰慕和敬佩的。

  在同肺病抗争了15年后,在一个四月春日的清晨,林徽因离开了这个世界,享年51岁。

  她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这人间最美好的四月天里。

《林徽因传》读后感11

  你是那一树一树的花开,你是那千山万原的春来,你是那人间四月天。

  去年春季,在书店寻找一些实用书籍,在那些纷杂繁乱的书丛中,我第一眼就发现了它。它并不像其他书一样,它的表面是由一朵朵如同蒲公英的白色小花,米黄色的背景更增加了一些素雅,书内有一行行金色小字组成的诗与故事。它的素雅与宁静吸引了我,正如它那不装点的名字——《林徽因传》。

  林徽因其人,是个女人,是一位母亲,是一名作家,一名建筑学者,更是一个传奇。林徽因,一个最令人怀念的民国女子。她美艳如花,风华绝代,但她一生中几乎一半时间都在与肺病作斗争,中年以后瘦得只剩下一把骨头。她出身名门,但她有一个寂寞的童年,她是一个怨妾的女儿,青年时父亲去世。也许,她的命运是坎坷的,但她那不服输和阳刚的男子气概深深印在我的脑海中,挥之不去。

  世间女子,纷丽多姿。唯独有她,哀怨如诗。

  所谓她的梦想,很难说她是幸运的,抑或是不幸。上帝为你关上一扇窗,也许会为你打开一扇门;同样当上帝为你打开一扇门时,亦会关闭一扇窗。十六岁时,林徽因爱上了建筑,这是她认定的梦想,她选择了一个建筑学的丈夫,一同在这个领域探索,她帮助她丈夫撰写《中国建筑史》而没有署名。对于梦想,她甘于受苦,她可以风餐露宿,下坐三等火车,住鸡毛小店,在荒郊野岭里进行考察。她的毅力与坚持令我深感折服。梦想路上,艰难险阻,勇往直前,才能到达成功的彼岸。

  所谓她的爱情,提到林徽因三个字,人们都会想到她的爱情史,她是四角恋的主角,徐志摩为她抛废发妻,哲人金岳霖为她终身守候,而建筑学家梁思成呵护了她一辈子。像《致橡树》中痴情的鸟儿,金岳霖为她痴恋一生;像那送来清凉的源泉,徐志摩为她无私舍弃;而只有梁思成陪伴了她一辈子。爱情是一朵太阳花,太阳是理智,而没有理智的爱情就像失去阳光的花儿,很快就会萎谢了。所以梁思成成为了她理智的选择,爱情的鲜花变成了婚姻的硕果。爱情常常承受不起生命的重量,一些女子为其钟爱的男子殉了情,殉了一生。可林徽因是理智的,她选择了梁思成。爱情路上,内心强大,理智选择,幸福之路亦会开启。

  有这样一种美丽,逾越过漫长的时空,依旧定格在回眸的那一瞬间,有一种聪慧,绕过荆棘的黑暗,依然徜徉在自己的心灵静思。这就是我认识,我感悟出的最真的林徽因。

  她走过的地方,有一树一树的花开,回望遥望的那一夜,星密密的挂在静谧的天空上,听了她的故事,读过她的诗,怀念她的容颜,还有她那“刀子嘴豆腐心”的性格......我与她邂逅在那温暖的书中,为她感动而骄傲。世间女子,独她。

【《林徽因传》读后感】相关文章:

1.贝多芬传读后感

2.《岳飞传》读后感

3.岳飞传读后感

4.水浒传读后感

5.呼兰河传读后感

6.《呼兰河传》读后感

7.《名人传》读后感

8.《苏东坡传》读后感